《讓子彈飛》的解析

《讓子彈飛》的解析

一群馬拉著火車在鐵軌上奔馳,然後被一群頭戴麻將面具的劫匪打劫……。這就是本片的開頭,顯得荒誕不羈,但也正是這荒誕不羈,使得本片可以通過嚴格的審查,得以面世。或者,審片員就是把它當作一部荒誕喜劇來看待的吧。

影片的主要人物有3位:匪首張麻子,地方豪強

《讓子彈飛》的解析

黃四郎,以及原本打算就任縣官的馬邦德。接下來讓我們逐一分析這3位人物。

《讓子彈飛》的解析

張麻子,大名張牧之,麻匪的頭目,頭戴九筒的面具。他曾經是一名軍官,也曾為“革命”奮戰過。但最終不得志。他落草為寇的原因,並不是大多數人的活不下去了,不得已落草。相反,他擁有生存下去的技能,他讀過書,做過軍官,槍法和武藝都不錯。但他喜歡“站著賺錢”,而不是像乞丐那樣跪著求別人給自己錢。所以他選擇了落草為寇。

《讓子彈飛》的解析

毫無疑問,張麻子是個理想主義者。他不僅要賺錢,還要有尊嚴地賺錢。他渴望社會的平等,在他就任縣官的時候,他重複了3遍“公平”這個詞語。他有智慧,有技能,能洞察反派的陰謀詭計。他來就任這個縣官的目的,正如黃四郎所不能理解的,並不是為了財,或者說不僅僅為了財,是為了理想。

但現實並不是那麼簡單可以改變的。他的義子死於黃四郎的一個非常下三濫的陰謀。這個陰謀本身非常簡單,但卻引出了一個非常沉重的話題:什麼是“公平”

每個人都希望有公平,但公平對於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平民認為所有人應當被公平的對待,這就是公平,但特權階級卻認為他們的特權才是公平。即使在平民中,不同的人對於公平的利益的理解都是不同的。基於的利益的不同,使得每個人對於公平的理解各不相同,但實際上,就如我曾經聽到過的一句名言,“他們只是希望對自己更公平一點而已。”老六的死,毫無疑問宣告了張麻子“公平”理念的破產,這表明,只要人性中的惡的一面無法消除,絕對意義上的公平,就無法實現。但這並不代表我們不應該去追求相對意義上的公平,這也是張麻子沒有當場處死那個黃四郎的走狗的原因。事實上,這也是象徵著“程序上的公正”這一重要的理念。

黃四郎,本片中的反派。導演在這裡描寫的,並不是一個普通的地方豪強,而是一個符號化了的統治階級,這是一個由中國幾千年來的統治者抽象而成的人物。他身上帶有了統治階級的所有特徵:他很富有(世襲5代的家產),他擁有平民沒有的武力(武舉人和私人軍隊),他擁有控制輿論的能力(這點從他玩陰謀害死老六就可以看出),他還有很強的後臺,自身也擁有相當的智慧和見識。他擁有殘酷的一面,也擁有如他那替身一般,始終謙卑的微笑的另一面,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他們是狼,更是羊。在狼面前,他們是羊;在羊面前,他們則是狼。”

作為地方一霸,他原本想使張麻子屈服,來達到自己牟利的目的。事實上,如果到任的不是張麻子,而是如馬縣長一般的人物,恐怕也不需要他廢那麼多周折。但這次卻不同,張麻子是一個他無法理解的理想主義人物,他可以將搶來的銀子大把大把地送給窮人,也可以死裡逃生之後再回來找他算賬,所以直到黃四郎死,他還是無法理解這個“麻匪頭目”為什麼會如此針對自己,他還是將一切歸結於自己在對方上任的時候沒有去禮遇對方。

馬縣長,這個被稱為騙子的人。他的所有行為準則,和他那位妓女出身的縣長夫人一般,“我只要當縣長夫人,縣長是誰無所謂。”這種有奶便是孃的的生活準則,很難不讓人想到“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這句實用主義的名言。

他花錢買官,目的只是為了賺錢。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更像是個商人,而非一個官員。他可以和任何人合作,只要對方可以提供利益,這個利益可以是錢,也可以是生命。所以,當他被俘的時候,他選擇了和張麻子合作,而當他以為張麻子死了的時候,他立刻轉向了黃四郎。如果說這個角色也是某個群體的抽象的話,我覺得這恰恰就是當今中國為數不多的城市中產階層的真實寫照。

我們不妨去看一下構成這個國家的城市中產者:中下層政府官員,事業單位職工,外企的中高層白領。在強調“情商”的今天,在實用主義氾濫了進30年的中國,所有這些人的行為準則,不正可以用馬邦德這個角色來概括麼?不分是非對錯,甚至懷疑所有的是非對錯的標準,誰給利益,就服從誰。這恰恰形成了張麻子這一理想主義角色的反面。他們沒有什麼原則,他們只追求賺錢,至於是站著賺還是跪著賺,並沒什麼區別。

本片的劇情看似很簡單,打敗地方豪強除暴安良。但這只是一個被符號化的故事,它所蘊藏的內涵,遠不止此。

張麻子的最初打劫對象,並不是直接針對黃四郎,相反,他針對的是一個和他沒有任何利益關係的買官上任的馬縣長。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往往可以看到,那些被生活逼得活不下去的人,他們針對的第一對象,並不是導致他們絕望的對象,相反,卻是那些和他們處在相鄰階層的人。搶劫犯不可能直接去打劫一個官員,因為官員處於嚴密的防衛之中。他們只能去傷害自己身邊的人。而身為最底層的人民的鄰居的城市中產階層的那些人,就成為了最直接的目標。

馬縣長的反應,很符合他的原則,他選擇了合作,因為合作才能生存下去。這點正象徵了中國曆代的中產階層的第一特性:軟弱。同樣,他的那位妓女妻子,也選擇了合作。在合作之後,他開始把他的價值觀,灌輸給張麻子這個理想主義者,但是失敗了。

而黃四郎對於這個理想主義者的反應,則是從控制,逐漸轉化到了消滅。在最初的時候,他僅僅是想煞煞對方的威風,可以控制對方。但伴隨著雙方利益的分歧日益嚴重,最後則選擇了剷除對方。這裡我不得不要提一下黃四郎的一文一武的兩條走狗,這象徵著統治階級的兩種控制社會的力量:武力和輿論。

武力自不待言,輿論事實上是一種更具有殺傷性的武器。大家可以看到,黃四郎對張麻子策動了多次暗殺,但卻沒能殺掉對方一個人。但一次小小的輿論攻擊(一碗涼粉而已),卻使得張麻子幾乎就失敗了。

“一碗涼粉”事件,是全片的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正反衝突。從這裡不僅僅可以看出黃四郎的狡詐,他選擇了對方中最年輕,最容易衝動的對象下手,並且逐步誘使對方自盡。更可以看出輿論這一殺人不見血的武器,相對於武力,有多麼強大。僅僅是一碗涼粉,就幾乎使得張麻子全盤失敗。如果不是在湯師爺的勸阻下,也許張麻子那一槍,就會毀掉他自己所追求的“公平”,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中產階層也許沒有對抗統治階級的勇氣,但他們擁有對抗統治階級的智慧,正如劇中湯師爺一次又一次看破對方的陰謀。但也正如黃四郎說的:“他最會的就是裝糊塗。”他們並非不知道皇帝什麼都沒穿,只是不願意說而已。

但真的可以裝一世糊塗麼?真的可以當一世牆頭草麼?縣長夫人被黃四爺的部下亂槍打死,而馬縣長本人,也在逃亡的路上中了原本為張麻子準備的地雷而亡。他臨死前,任然希望張麻子可以離開鵝城,因為“你鬥不過黃四郎”。他至死都不相信理想主義者會勝利。我想,這也正是導演試圖表現出,中產階層軟弱的根本原因,他們不相信這個世界會真正改變。但無論他們是否相信,他們最後的結局是一定的:滅亡。湯師爺也許一直在兩頭討好,但最後的結局仍然是慘亡。這似乎告誡人們:做牆頭草,最後還是要倒的。如果當時湯師爺沒有選擇逃亡呢?

黃四郎和張麻子的戰爭繼續著,張麻子似乎持續處於劣勢。他以為抓住了黃四郎,結果只是一個替身,相反,倒是他這裡,老六,夫人,老二,師爺,一個一個慘亡。當他最後一次殺回鵝城的時候,他只剩下了4個部下。而全劇的點睛之處,也由這裡開始。

滿地的白銀,白天沒有人敢取,即使取走了,也會重新丟在黃四郎的馬車上。毫無疑問,這是違揹人性的。人性中本身就有牟利的原始慾望,正如張麻子所說的:“他們怕,所以他們怨。”底層人民不敢反抗,正是因為他們害怕死亡,但這並不代表他們不怨恨統治者,相反,這份怨恨隨著恐懼的增加而擴張著。

於是張麻子給了人民武器。但是羊,就算長出了犄角,不還是羊麼?

黃四郎的馬車出動,這次,張麻子帶頭開了槍。結局是黃四郎的馬車沒有能回去。

黃四郎並不知道是誰殺掉了他的馬,因為所有人都有武器,所有人都有機會開槍。人民在自己的安全能保障的情況下,開始了有限度的反抗。

張麻子帶著他4個兄弟,開始了呼喊。

第一次,沒有人出來;第二次,沒有人出來;第三次,還是沒有人出來,第四次,開始有人探出了頭;第五次,終於有人跟隨他們上了。

但這裡也出現了本劇最大的一個漏洞:為什麼黃四郎不在此時擊殺這幾個帶頭的人?

此時張麻子已經沒有了縣長的官方身份,何況就算他有,黃四郎也已經幾次派人暗殺他了。同樣,在他們向大門射擊的時候,他也一樣沒有出手。我相信,這並不是導演的疏忽,而是他不得已,設計了這樣一個不合理的劇情,因為導演本人也無法解釋這個矛盾。

“擒賊先擒王”這是中國的古訓,很難去解釋黃四郎這種不合理的行為。但如果黃四郎採取最合理的應對,卻又會導致這次反抗的失敗。這是導演面對的兩難的局面,也是中國曆代反抗者所面對的兩難局面。在政府掌控一切的局面下,少數的帶頭的反抗者,很容易就被輕易地抹殺。

但無論如何,張麻子活了下來。他帶著4個兄弟殺到了黃家的大門口,並且把大門打了個稀巴爛,僅僅是為了證明他們可以贏。因為只有他們可以贏,那些人才會跟隨他們。但他也許真的無法理解,這些自身利益受到如此侵犯的人,為什麼到了這個地步,仍然不敢去豁命反抗呢?這也是他在大門上打了一個巨大的問號的原因。

終於,他們想到利用之前得到了一個“勝利”:黃四郎的替身。

黃四郎替身的頭顱,改變了一切,因為人民認為黃四郎死了,於是他們爆發了。

這很有趣,很難相信一個黃四郎的死活,對於他所代表的那個階層會有多大的影響,但事實就是,一顆假的頭顱,卻足以激發起人的勇氣。

人民害怕的,不是黃四郎,而是“權威”。

要打倒黃四郎,也只需要打倒他的“權威”就可以了。

當黃四郎引爆最後的那顆地雷的時候,也許他還是沒能理解,為什麼張麻子沒有屈服於他,也沒能完全理解,為什麼那些窮鬼最後敢於反抗。他仍然在計算著自己5代家業和對方4條人命之間的比值。

邪惡被打倒了,人民被解放了,公正被貫徹了。但英雄卻被遺棄了。

“和你在一起感覺太緊張了,有點累。”

人民並不是時刻都需要英雄的,人民只有在某些時刻需要英雄,而當他們不需要的時候,他們則會選擇離開。這是所有渴望成為英雄的人需要自己警醒的。當那輛馬拖動的火車載著那3男1女駛向傳說中的“上海”的時候,張麻子又在想些什麼呢?雖然他希望那個女人可以成為理解他的人,但這也僅僅是他的希望而已。

總的來說,導演試圖用一個符號化的剷除土豪劣紳的故事,來表現自己對於如何引導社會中受壓迫的階級反抗統治階級,以及對於社會中層的想法和理解。張麻子的成功是否真的是可複製,還是僅僅是一場虛夢,這不是個人可以定論的。但如果以以下這個故事來為本文作收尾,我想應該是再恰當不過的:

在一片草原上,生活著一群狼和一群羊,狼是要吃羊的,而羊也是必然不希望自己被吃掉的,於是有了這3種想法:

羊A:我只要跑得足夠快,狼就不會吃我,他回去吃其他的羊。對於這些羊,我只想告訴你們:你總有跑不動的一天,希望那時你會心甘情願的被狼吃掉。

羊B:我們可以換一塊草原生存。對於這些羊,我想說:不是所有羊都能成功離開這塊草原,如果你在離開前就被吃掉了,請別怨天尤人。

羊C:我們可以用角把狼頂死。對於這些勇敢的羊,我想說:一隻羊是打不過一隻狼的,請好好研究一下怎麼樣才能讓羊群團結起來。

最後,我也想對狼說一句話:羊總有吃完的那一天,那時你們準備怎麼辦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