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子彈飛》:荒誕與真實的景觀

他們是魯迅筆下的國民劣根性的人,時至今日,依舊對我們有著驚醒的作用。——伍輝


《讓子彈飛》:荒誕與真實的景觀

姜文,鬼才導演。他的電影總是荒誕與真實交加的,但姜文的電影外的“話語體系”給他自己打造了一身獨具吸引力的外表,觀眾們從是會被他的電影中的臺詞和姜文脫口而出的“金句”所吸引,但與此同時,卻很少有人注意到姜文在電影語言和電影結構上,他是相當出色和成功的。

電影是誕生於戲劇和文學上的藝術,在大談戲劇和電影分家的潮流中,姜文卻依舊堅持戲劇“本體”,他把戲劇中的那套理論和電影理論進行結合,創造了其特有的“景觀符號”,那些隱喻和景觀,與特定的人物形象也都各自構成了姜文電影敘事的基本語言。

《讓子彈飛》:荒誕與真實的景觀

如果我們要去解讀姜文電影,我們需要探索的是在這些基本語言之外的深層次隱喻和內涵的東西。因為在姜文的電影中,有著大量的時代景觀,人的景觀,抽象景觀,甚至是各種充滿隱喻性的景觀符號,這構成了姜文獨特性符號性解讀空間,也建構了姜文電影觀念。

維特根斯坦曾強調說“符號就是在象徵中明顯可感的東西”,因此“景觀”和“符號”作為敘事的需要,這浸透了姜文的基本電影觀念“對電影的最基本理解和認識”,因此解讀“景觀”和“符號”是有必要的,想要真正解讀姜文電影,我們必須回到那些符特型的符號空間中去,而最為姜文執導的《讓子彈飛》恰恰充滿了“景觀”和“符號”,以它為藍本進行解析和重構,的確是我們瞭解姜文電影觀念的重要作品。

《讓子彈飛》:荒誕與真實的景觀

時間

正是身處在今日灰暗的時代,才會覺得過去的日子陽關燦爛。那些過去的回憶,它是美好的,承載著我們的青春和過去,但它卻又是殘酷的,因為那些回憶中的事情可能從來沒有發生,或者它早已經在我們的腦海中不自覺的進行了加工。記憶雖然是心理學的範疇,但是在電影學的意義上,它是架構我們電影語言的基本橋樑,一頭通往敘事,一頭通往時間,如果失去了這些記憶,那麼時間將會變得毫無意義。

《讓子彈飛》:荒誕與真實的景觀

在姜文的電影中,時間是混亂的,空間是變幻的,記憶也是模糊的,像是在講一場從來沒有發生過的故事。所以我們看到了《讓子彈飛》中人物對話是緊密緊湊的,這也使得敘事和時間都得到了加強,這才有了電影中一幕又一幕戲劇性具有張力的劇情和畫面。

《讓子彈飛》:荒誕與真實的景觀

但在敘事和時間加速的同時,真實的時間卻被混亂了,正如電影中開場的那句“讓子彈飛一會”,上來就直接營造了混亂的時間感。鵝城為何四面環水?子彈到底飛了多久?時間在扭曲,記憶在模糊,但是恰恰這些東西卻構成了姜文電影的關鍵。因為當時間混亂,

記憶不再可靠,而那些空間上的內容,就會顯得格外的重要。

《讓子彈飛》:荒誕與真實的景觀

符號

姜文的電影中,他具有大時代的景觀。《讓子彈飛》完成於2010年,表現的是軍閥混戰時期的景觀,子彈,愛情,抗爭者,革命者多次作為影片的符號出現,這些成為了現實中姜文電影的變相體驗。在姜文所賦予的電影故事的時代背景中,他從來不會用沉重的情緒去講述一個不幸的故事,他還是習慣性用歷史的效仿,用戲劇性的張力,去講述在龐大的歷史背景之下,那些人到底是怎麼樣的,那些人的情感世界正在經歷什麼。

《讓子彈飛》:荒誕與真實的景觀


於是,我們看到了在姜文電影中,有著大量的隱喻意義設置的景、道具和鏡像。因為“符號化的思維和符號化的行為是人類生活中最富於代表性的特徵”。所以,我們看到了在《讓子彈飛》中,湯師爺去阻止留六弟去拔掉乾隆年間就長起來的藤條,因為他要連根拔起的是整個鵝城百年的壓迫和封建

姜文把象徵著權力的官符合槍拍在一起的時候,出現的是門外大鼓的“冤鼓”重擊聲,彷彿在權力和財富的聯合之下,不知道埋葬了多少的冤魂;那用馬牽引著的火車,是短暫和分離的遺憾,也是奔向遠方的美好和夢想........

《讓子彈飛》:荒誕與真實的景觀

姜文電影中作為抽象符號的電影景觀以死亡,名稱,性格和狂歡等幾種形象呈現。首先,在姜文的電壓中,死亡是具有消解意義的,馬小軍第一次踏上火車參加的是姥爺的葬禮,黃四爺帶著辛亥革命未爆炸的炸彈走向了死亡,完顏英和馬走日開車奔月更是死亡的幻覺。

其次,在姜文電影中,除了主角姓馬之外,那些臺詞中取名玩味的“古倫木”和“歐巴”等名稱符號的設置,一方面構成了姜文電影中的黑色幽默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是姜文藉此闡述更深的“潛臺詞”。

《讓子彈飛》:荒誕與真實的景觀

國民劣根

在這“景觀”和“時空”的相互配合之下,它構造了姜文電影兩個最為核心的東西,這才有了《讓子彈飛》的精彩環節和故事。

在《讓子彈飛》中,鵝城的人都是麻木的,他們都是“看客”,這是屬於他們骨子裡面的麻木和“國民劣根性”,在武舉人打涼粉老闆時,旁邊的陪練團是在笑的,在武舉人磕頭時,他們也是在笑的,等到了六子被冤枉吃了兩碗涼粉的時候,他們也還是在看戲,等到六子開膛破肚表示清白的時候,他們才覺得索然無趣,轉身離去。

《讓子彈飛》:荒誕與真實的景觀

為了一碗涼粉喪命,荒誕真實且沉重。在鵝城那個畸形的地方,令人髮指的冷漠正是長期被壓抑的中國人的真實寫照。即使到了最後,他們也依舊還是在“黃四郎已死”才敢衝進去那座代表至高無上的碉堡,他們激發了內心壓抑依舊的野性,但他們到底是解放還是搶劫?

在“黃四郎”死掉之前,所有人都是隨時都順聲低頭的,就如同被待宰的羔羊,而等到“黃四郎”死了,那座“至高無上”的大山崩塌了,他們內心壓抑的野性得到了釋放,彷彿也變成了一批帶著慾望的狼。

《讓子彈飛》:荒誕與真實的景觀

皇帝死了,沒有人可以讓他們跪了,但是現在象徵的權力的槍擺在他們面前,他們又跪下了,他們站起來不是因為他們醒悟了,而是他們在“槍”口下被要求站起來,他們在權力的壓迫下站了起來。他們不曾真正的醒悟,他們依舊是封建下麻木的人。他們是魯迅筆下的國民劣根性的人,時至今日,對我們今天的社會,依舊具有著警示的作用。

《讓子彈飛》:荒誕與真實的景觀

與導演合謀

姜文電影總是給觀眾們帶來荒誕而又真實的故事,但那表面的戲謔,背後的扭曲和沉重,也總是讓人踹不過氣來。黑色幽默讓人發笑,但真實也讓人沉思。電影並非是娛樂性的藝術,它是基於具有人文關懷的影像藝術,是對我們當今社會具有啟發和記錄等作用的,作為學者和電影人去解讀電影中的內容是有必要的,作為觀眾們去了解背後所隱藏的東西也是具有玩味性的。

在姜文的電影中,“景觀不是附加於現實世界的無關緊要的裝飾或補充,它是現實社會非現實的核心”,因此解讀姜文的電影,我們需要了解姜文所構造的混亂時間感和具有隱喻性和抽象性的符號中去,在那些凝固的時間,異化的空間,去看到局部的符號,去發現自我。

《讓子彈飛》:荒誕與真實的景觀

這不僅僅是姜文在做的事情,也是我們應該要去做的事情。記憶是敘事的源泉,但它同時也是不可靠的,承載的時間可能會混亂,承載的空間可能會變幻甚至是坍塌。故事的敘述不再是作為敘事者的導演,它更需要合謀的觀眾參與,在有限的電影空間內,我們的觀眾需要和導演們一同去探索那些看似虛無縹緲的電影觀念和現實的現狀,去探索我們過去的記憶,只要看到那段痛與不幸,我們更加去熱愛生活,擁抱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讓子彈飛》:荒誕與真實的景觀

參考文獻

[1] 張凌凌 . 從《陽光燦爛的日子》到《讓子彈飛》———子彈飛出個人民藝術家[J]. 新週刊,2010(12):3.

[2] [法]克里斯丁·麥茨,等. 電影與方法: 符號學文選[M]. 李幼蒸,譯. 北京: 三聯書店2002

[3] 劉讀樂. 當談論《讓子彈飛》時我們在談論什麼[J]. 中關村,2011( 03) .

[4] 劉琳. 陽光依舊燦爛———評《讓子彈飛》[J]. 劍南文學( 經典教苑) ,2011( 02)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