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的蘇聯力壓美國,為何還是被美國活生生的給拖垮?

憤世的qiaoge


蘇聯在上個世紀的70年代雖然對於美國有一定的軍事優勢,其常規武裝力量超過美國,核武器力量與美國持平。並且隨著美國在越南戰爭的失敗以及第四次中東戰爭造成的國際石油價格飛漲,逐漸出現了“蘇攻美守”的政治格局。整個七十年代,得益於國際原油價格,蘇聯的外匯收入不斷增加,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卻集體陷入了經濟危機。但是,蘇聯由於其自身固有的政治缺陷、錯誤的國家戰略以及長期腐敗的統治,雖然在美蘇爭霸短時間內取得優勢,但仍然不可避免走向衰敗。蘇聯最終被美國拖垮,也可以說是蘇聯解體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經濟政策嚴重錯誤,大量國家資源浪費于軍備競賽,民用經濟十分薄弱

農業方面。蘇聯過早拋棄新經濟政策走農業全盤集體化之路,嚴重破壞了農業發展的良好態勢,造成了農業發展的長期滯後,從而影響了其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蘇聯建國初期,鎮壓地主、富農,對於農村生產一貫採取強制國有化、強制集體化,並實行“剪刀差”政策,農民所產大部分充公,殘酷剝削農民的利益。使得農業的生產積極性非常差,許多農民甚至出現故意不種地從而等待國家補貼的消極抵抗。蘇聯坐擁廣大土地,在沙俄時期是歐洲的第一大糧食出口國,而在幾十年後大規模機械化的時代,蘇聯居然每年需要大量進口糧食。不得不說明其農業政策的嚴重失敗。

工業方面。從20世紀30年代起以來,斯大林及其後繼者們為了實行國家工業化,過度側重於重工業和軍事工業,資源配置大幅度向重工業傾斜。重工輕農,片面發展軍事工業的政策使農業、輕工業和第三產業長期得不到協調發展,重、輕、農比例失調,造成重工業產品嚴重積壓,日用消費品生產則供應不足。許多生產民用品的工業部門,其技術水平還停留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農業則相當於20年代中期的水平。據七國集團的分析報告指出,蘇聯1989年的國民生產總值僅為5120億美元,在世界排名第84位;人均商品及勞務產出為1780美元,只略微超過哥斯達黎加,蘇聯人民的平均消費水平和質量落後於許多發展中國家。

 

二、錯誤採取對抗美國的國家戰略,嚴重拖累國家正常發展

蘇聯的國家外交政策存在嚴重錯誤。雖然美國首先敵視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但蘇聯在外交政策上不是有效地迴旋應對,左右逢源,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反而依仗強大的軍事實力,和美國進行全球爭霸,不斷將大量寶貴的國家資源用於軍備競賽,不斷向全世界輸出革命,援助各種政治勢力與美國進行對抗,最後甚至直接出兵阿富汗,陷入了長達十年的戰爭泥潭。蘇聯在經濟實力遠遠落後於美國的情況下,常年軍費開支與美國不相上下,GDP的16%直接用於軍費開支,且在全球維持著數量眾多的軍事基地,規模和人數絲毫不亞於美國。這使得蘇聯背上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大大加速了蘇聯解體。

 

三、嚴重的政治腐敗,民心喪盡,統治根基地動山搖

從斯大林時期開始,蘇聯幹部階層的特殊待遇逐漸形成。國家公職人員尤其是高層幹部,可以享受到諸如額外津貼(被稱為“特殊工資袋”制度)、免費療養等優越待遇。蘇聯的高級官員在蘇聯銀行設有開放賬戶,可以隨意領取盧布。斯大林時期建立的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又賦予幹部極大的權力,削弱國家的監察機構職權,大搞個人崇拜,高層領導和政府機關幹部阿諛奉承、唯上是從的風氣漸起。蘇聯的腐敗問題真正發端於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因為從這時起,蘇聯的腐敗開始走向普遍化、常態化。政府高層人員死水一灘,絕大部分為70歲以上的老人,是典型的“老人政治”,當年50多歲的戈爾巴喬夫甚至被稱為最年輕的官員。除此以外,蘇聯官員殘酷剝削人民,不思進取,堵塞健康的建議與諫言。長期以來,造成蘇聯民心喪盡,人民對政府嚴重不滿,毫無信任感,統治根基早已地動山搖。





牛大國導師


七十年代是自冷戰開始至結束期間一個比較特殊的時期(冷戰1947年-1991年蘇聯解體結束)。

說到他的特殊,並不是蘇聯真的在實際意義上超越美國了。

我們來看一組數字,到了1980年,蘇聯GDP實現創紀錄的7054億美元,這是蘇聯期間最高的一次,而同比只相當於美國的67%。

但是人們提到七十年代,都普遍認為那個時期的蘇聯是超過了美國的,而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就只有瞭解一下那個時期蘇聯發生了什麼?

1964年10月,在赫魯曉夫度假時,勃列日涅夫發動了“十月政變”,解除了赫魯曉夫的第一書記的職務。並對赫魯曉夫時期的改革政策進行了調整。之後勃列日涅夫分兩個階段完成了他所制定的改革計劃。

第一個階段:

1,調整赫魯曉夫時期的政策;

2,積極營造與鞏固權力;

3,探索改革與全面推行新經濟體質。

赫魯曉夫在臺上時,蘇聯整體經濟實際上已處於混亂狀態。因此,勃列日涅夫上臺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調整正在執行的政策。通過後期評估,他的這些舉措頗具成效。

除了政治上的調整,勃列日涅夫在農業方面也進行了大的改革,完全實行經濟核算制,讓大部分利潤留給個人支配,而不再是上繳預算。

1964年7月15日蘇聯最高蘇維埃通過《集體農莊成員優撫金和補助金法》。法律實施後,農莊的社會保證與保險基金1/3來自於農莊,2/3來自國家預算撥款。有數據顯示,從1965年到1982年,按法律規定領取優撫金的農莊莊員人數由800萬增加到1080萬人。

1973年開始,蘇聯在農業方面的投資總額佔到了國民經濟總額的30%,在當時世界各國中居首位。

勃列日涅夫對於工業的改革是建立在農業改革成功的基礎上的。改革遵循了三項基本原則:

1,擴大企業經營理的自主權,提高企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管理經濟由行政方法與經濟方法相結合,逐步轉向以經濟方法為主,加強經濟槓桿作用;

3,貫徹國家,企業和個人三者利益相結合的原則。

改革的舉措,使蘇聯在1965年改組後到1970年短短五年時間,加盟共和國(包含地方)所屬工業產值與聯盟所屬工業產值各佔50%左右。

勃列日涅夫推行的改革的三項原則與目標,具有合理性與必要性,勃列日涅夫執政的第八個五年計劃經濟狀況要好於赫魯曉夫的第七個五年計劃。

“作為斯大林時代以來最成功的一個五年計劃再載入蘇聯歷史的”

------俄羅斯學者菲利波夫

七十年代的蘇聯人民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沙灘,很多家庭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家庭汽車(汽車擁有量還不及美國三十年代水平),有了更多的可分配私有財產,農業和工業水平達到了戰後最高水平。雖然整體上與美國還是有巨大差距,但是國民幸福指數達到了歷史最高最高水平。因此,才會有人認為蘇聯在七十年代是超過美國的。從某個方面來說,這麼說也並不為過。






生活問道


蘇聯就沒有一天超越過美國,兩者的體量相差太大,沒有任何可比性。

在70年代,蘇聯達到的鼎盛。得益於石油危機,蘇聯一向短板的經濟,也活絡了起來。而其軍隊和非常規武器的數目,又遠遠的超越了,美國。

這個時候的蘇聯,彷彿已經走向了世界第一大國的寶座,但很可惜,這只是假象。

1.美國早就立於不敗之地

美國有兩洋保護,海軍又是獨步全球(有一種孤獨叫美國海軍)。除非蘇聯動用非常規武器,否則根本就不可能碰到美國本土。

雖然蘇聯的非常規武器數量比較多,但美國也不差。毀滅一次和毀滅一百次,從本質上來說,沒有任何區別。

2.科技的差距

蘇聯的輕重工業比例嚴重失衡,用一個非常恰當的詞來說,就是“傻大粗”。在新興的電子技術,精加工上,落後的太多了。

蘇聯在八十年代已經看到了這個問題,以至於不惜代價從日本偷偷走私機床(東芝事件,蘇聯的報價讓日本根本無法拒絕)。

在早期,這個其實是體現不出多少差距的。比如說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都說美國武器先進,但實際上時代差並不明顯。但量變引起質變,把九十年代初的美國現代化軍隊拉出來(在現代化戰爭面前,舊的作戰方式只能被掃入垃圾堆),雙方都不動用非常規武器,蘇聯根本就沒有任何還手的能力。

3.國情

真正把蘇聯帶到坑裡的,是勃列日涅夫。他在位的時候,蘇聯徹底從內部腐爛掉了。一切舊的美好的品德,信念全部被拋棄掉。

以至於讓蘇聯的成員國和自己的國民,都在質疑蘇聯是否能靠得住。加上西方的和平演變,更是讓蘇聯身心俱疲。

喜歡就關注唄:侃砍歷史。我是馬砍,每天講點不一樣的故事。


侃砍歷史


70年代的蘇聯力壓美國,為什麼還是給美國活生生拖垮了呢?

蘇聯在當時那個年代實力也不遜於剛剛發展強大起來的美國,蘇聯與美國在當時被稱做為主宰世界的兩個霸主,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一山不容二虎,一個山頭只能有一隻老虎統治,不能是兩隻,同樣這個世界也只能有一個國家登上世界第一的霸主地位,隨後蘇聯便與美國展開了規模浩大的軍備競賽。

可以說軍備競賽是使得蘇聯垮掉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這場戰爭涉及範圍的國家非常的廣闊,包括波蘭、中國等等國家,蘇聯這個大國也參與了這場規模浩大的戰爭,蘇聯為了勝利幾乎把所有的國內資源集中起來都投入到這場史無前例的大戰中。

正在經歷發展的美國是不想參加這次戰爭的,因為當時的日本直接對珍珠港進行了偷襲,使得美國珍珠港損失慘重,美國便咽不下這口氣,就參加了這場世界大戰,對日本的廣島投下了兩顆原子彈。

美國的這一舉動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

對於美國來說,第二次世界大戰並沒有對美國造成多大的傷害,它們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快結束時,法西斯國家無力迴天時,便迅速收網,來爭奪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起作用的國家,為以後的美國登上霸主地位打下基礎。

而對於一個把國家的資源全部投入到這場世界大戰中的蘇聯來說,美國怎麼能與蘇聯相提並論呢?

蘇聯在二戰前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實力都高於美國,在二戰後由於戰爭的摧殘,使得蘇聯的國力並沒有太大的進步與提升,相反沒有真正參加二戰的美國,稱此機會在二戰過後迅速成為了能與蘇聯相媲美的國家。


在二戰後美國與蘇聯的經濟與軍事相當,那為什麼蘇聯會垮而美國不會呢?

原因是因為美國在當時提出了星球大戰的計劃,就是在太空中建設武器威懾蘇聯,其實美國並沒有真正的去發展這個龐大的計劃,製造這個計劃的原因就是欺騙蘇聯。

蘇聯自古以來就是爭強好勝,跟美國軍備競賽也一樣,美國搞哪個,蘇聯就搞哪個,完全不考慮做事情的後果,抱著所有的東西都必須比美國強的這樣的心態。



蘇聯聽說美國這個計劃後,就立即投入大量經費也去搞同樣美國的計劃,這個計劃涵蓋了巨大的科技,蘇聯所有的經費都投入到了這裡,還是無法支撐,因為國家的經濟因此次計劃面臨瀕危,最終導致的蘇聯解體。



通過蘇聯與美國的軍備競賽,我們國家要做到的是隻求穩中求進,做出任何行動時,必須根據自己國家的實際情況出發,不能盲目跟風。


財軍自媒體


70年代,說蘇聯力壓美國,只是一個表面現象,只憑軍力壓迫是不可能長久的,一般也就是幾年的事兒,長久壓迫應該是綜合國力,政治軍事文化各方面綜合起來,所以蘇聯把自己壓垮了。

蘇聯只有軍力和重工業,就像二戰期間的日本,曾經一度稱霸太平洋,但老百姓苦不堪言。然後日本軍國主義政府就號召全體國民,忍一忍,為軍隊,結果肯定就是失敗了。

執政者都是聰明人,德國,日本,蘇聯都是這樣,只不過有些偏執。以為軍事上壓住之後,再去綜合發展,一般是不允許的。因為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日子一直過著不好,老百姓就會用腳投票,比如蘇聯,比如德國。日本的忍耐性要強一些,正好趕上冷戰。美蘇為了對抗,日本是橋頭堡,所以,又加上勤奮的人,日本經濟又起來了。日本美國正在鬥法,美國藉著同盟的名義,放鬆日本的繩索,但是有限度的。日本只有海上天空進攻能力,沒有對陸攻擊能力,這就是對日本的限制。

美國對蘇聯的後繼者對俄羅斯也一直壓制,主要在政治上,經濟上。政治上步步緊逼,尤其是在經濟上把俄羅斯逼到牆角,俄羅斯的經濟十分不平衡。軍事上俄羅斯有超過美國的核武器,美國有所忌憚。美國人知道,沒有綜合國力的軍力,是不會長久的,核武器也是一樣。

蘇聯雖然解體了,俄羅斯還是太大了,國土面積相當於兩個美國。所以美國的目標是,俄羅斯繼續解體,美國在努力著。



大志遠思想空間


七十年代,蘇聯風頭正勁。

美國🇺🇸正陷入越戰的泥潭中。

數十萬美軍,與越軍苦戰。

看不到勝利希望,嚴重拖累美國🇺🇸。

第四次中東戰爭。

巴拉伯國家發起石油戰,油價標升。

西方石油進口國一片哀嚎。

蘇聯經濟增漲明顯,到了鼎盛時期。

但是,蘇聯領導人,沒有正確把握機會。

忽視民用產品的發展。

輕視輕工業產品的生產。

反而集中財力,加大對軍事工業的投入。

拚命擴軍備戰。

軍事規模,快速與美接近。

核彈數量已經超過美國。

一時威風凜凜。

蘇聯興高采烈。

以超過GDP15%的軍費支出,連續多年投入與美國🇺🇸的軍備競賽。

這種非理性的軍費開支,不得持久。

美國退出越南戰爭。

國際形勢趨於穩定。

石價大幅下降。

蘇聯的石油收入快速縮水。

蘇聯經濟遭重創。

軍費支出的慣性所至,已超過GDP的25%左右。

嚴重拖累財政支出。

為大幅度的赤字。

埋下了福根。

蘇聯本應,藉助大好形勢。

全面協調的發展經濟,全面提升綜合國力。

其卻背道而馳,只重視軍事,忽略其餘。

失調、失衡。

最終傷害自己。

故,一付好牌,全被打爛。

實在太可惜了。

#凌遠長著#


愛之育之


70年代確實蘇聯在若干方面力壓美國,但這是蘇聯最後的輝煌,也是迴光返照。蘇聯能夠力壓美國,除了在這段時間裡美國因為越戰失敗,國際經濟秩序調整等因素略處下風外,最為關鍵還是蘇聯重視重工和軍事發展,使得看起來比美國更好。但就在這個時候,蘇聯的經濟發展出了大問題。

蘇聯經濟發展出現問題,主要表現在蘇聯為了在全球與美國爭霸,過於發展重工業和軍事,輕工業和民生相當糟糕,導致蘇聯經濟格局不穩。雖然短暫時間上,看似對美國形成了優勢,但實際上已經是強弩之末。因為一味發展重工和軍事,缺乏後勁,時間一長問題百出。更關鍵的是,蘇聯的底子本不如美國,一味要和美國爭雄,從一開始就很難有勝算。

而70年代末蘇聯入侵阿富汗,絕對是在蘇聯內外交困的前提下,捅的最後一刀。到80年代,蘇聯已經積重難返,雖然後來者安德羅波夫和契爾年科都有心改革,但此時問題已經太多,而這兩位上位年紀都很大,在位很短。到戈爾巴喬夫時,新思維一來,蘇聯就徹底拜拜了。


張傑談史


簡單梳理一下,美蘇爭霸中蘇聯解體的脈絡。

蘇聯當時在核武器,常規武器研發生產方面確實與美國比肩,甚至在某些方面超過美國。但是蘇聯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以及腐敗,經濟管理體制,政治體制的僵化造成蘇聯外強中乾,經濟結構不合理,輕工業發展跟不上,簡單就是,掙來的錢都搞槍炮軍火了的,人民的生活質量沒有相應提高。

當時蘇聯靠出口石油,70年代石油價格還可以,但到80年代至90年代,石油價格一路下跌,跌至10美元以下,蘇聯挖一桶賠一桶,又上了美國星球大戰的忽悠,蘇聯人民生活質量進一步下降,國內人民不滿情緒增大,隨之而來的是各加盟共和國內部民族注意思潮泛起,80年代蘇聯入侵阿富汗,十年阿富汗戰爭,又將本就脆弱的國民經濟推向深淵。

與此同時,西方國家西化宣傳,蘇聯內部被迫與西方談判,尋求經濟援助,當然這些援助是有政治附加條件的,比如允許民間辦報紙,允許西方文化產品,出版物進入等等,國內西化思潮湧動,反對派,反對黨等反對政治勢力崛起,蘇聯解體前夕,蘇聯的反對政治勢力甚至能做到,天天不上班出去遊行集會,就能從國外使館領到麵包🍞和美元。

蘇聯最後一任領導人戈爾巴喬夫為代表的改革派一些年輕,不成熟的舉動也進一步激化了蘇聯的政治經濟問題,比如國有資產評估,向人民分股票,也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國內政治,經濟,意識形態領域都陷入失控。

最後,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三個加盟共和國簽訂了別日韋列協定,宣佈獨立,戈爾巴喬夫被架空了,無奈宣佈蘇聯解體。

至此,美蘇兩級爭霸格局正式宣告結束。

如果對此感興趣可看《蘇聯亡黨亡國二十年祭,俄羅斯人在訴說》紀錄片,一共六集,網上公開的,講得很詳細。

限於手機端打字編輯,沒有列舉具體的時間節點和書面用語,用通俗的話與大家交流,歡迎評論,留言,歡迎補充,咱們討論。


我想我談我愛國


這個問題有點大,真要說起來就多了,為了不耽誤時間就簡單涗一下吧,

首先糾正一下60年代末蘇聯就以經不存在力壓美國了,更別說進入70年代了。

其次蘇聯的解體不是被美國拖誇的,完全是因為以下幾方面,

1,內部的民族矛盾。前蘇聯大大小小一百多個民族,最大的是俄羅斯佔51%,其對別的民族高壓和強硬政策一直存在且歷史悠久,別的不說,就光車臣問題上,1944年蘇聯收復高加索後,即刻就將車臣人流放,這其中有為蘇聯做出貢獻獲得功勳的軍人,情報人員和其它方面的各類人員(例如阻殺了349名德軍排名第二的阻去英雄‘’伊得裡索夫‘’)整個殘酷的流放直接使車臣人口損失30%,車臣的土地財產也被掠奪為集體所有,這也是導致後來車臣戰爭重要原因。所以蘇聯就從未解決好內部的民族矛盾和紛爭。

2,官僚主義,特權集團日趨嚴重,導致腐敗滋生,貪汙成風,這些官僚和特權集團利用權利和手段進行壟斷,大量鯨吞集體農莊,合作社等,嚴重侵害百姓的權益,使內部矛盾加大,階級鬥爭加劇。

3,集體所有制這種社會結構單一,其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手段簡單,這些都嚴重製約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4,正是由於上述2和3項原因,前蘇聯整體工業體系嚴重畸形,它過於集中在重工業,和一些軍事科技等領域,民用和基礎方面單調薄弱,前蘇聯國營企業和四大聯合會會長曾感慨的說過’:‘’我們能發射衛星,能讓宇航員到太空,確無法制進出一臺好的收音機。‘’

正是由於這種產業的失衡,嚴重製約了前蘇聯的發展,甚至住其的生產創造近於停滯,當時美國統計蘇聯的科技發明專利佔了世界的約3分之1,但這些專利幾乎沒有轉化生產。

所以通過上述可以看出前蘇聯已經是個病入膏肓的垂垂老者,解體只是時間問題,隨著戈爾已喬夫的上臺,其急勁,粗暴的改革無疑是病急亂投醫,根本無法解決根本問題,到後來,蘇聯的通貨膨脹已無法控制,直接導致近80%的人口進入貧困線,更有上百萬人流落街頭無家可歸,最終迎來了龐大蘇聯的分崩離析,曾經所有的榮耀和偉大都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其結果讓人唏噓的同時,更值得我們借鑑。

好,就說這麼多,祝各位生話愉快,事事順心!


章魚資訊


這個問題我只能最簡的簡答:

1. 美國沒有這個能力拖垮蘇聯,是蘇共自己搞死了自己。

2. 斯大林去世以後蘇共沒有了核心人物,在沒有核心人物的狀態下蘇共漸漸的失去了心胸、格局、信仰,沒有任何措施防止利益集團坐大、接著又徹底地失去了人心。

3. 隨著利益集團坐大並且越來越大了、那麼蘇共這塊遮羞布已經成了他們實現終極目標的障礙,所以必須扔掉,然後把國家瓜分了。

4. 美國人當然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只是外因,蘇共自身的內因才是搞垮蘇聯的真正的根本原因。

美國人做夢都想搞垮中國為什麼就事與願違呢? 就是因為中共是在最艱難困苦的環境下長大的、不是一哄而起的,是始終不忘初心的、始終堅持人民至上,有核心、有心胸、有格局、有人民擁護的。

所以任何外因對我們都起不了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