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少年殘忍弒母,為什麼父母和孩子成了仇人?

12歲少年殘忍弒母,為什麼父母和孩子成了仇人?

寫今天的文章之前看了很多案例,心情有些灰濛濛的。

小時候幾乎每個孩子都會唱“世上只有媽媽好”。對於小寶寶來說,媽媽溫暖的懷抱就是全世界,那裡有愛、有幸福,有踏實的安全感。

然而,隨著年齡漸長,父母不再是曾經的避風港,孩子們不再依戀家庭,甚至開始覺得父母老了,思想落伍跟不上時代的發展了,對自己管束太多太厭煩了。

更有甚者,和父母的矛盾衝突不斷升級,以致於到了只有殺害父母才能解心頭之恨的地步。

就像前幾天發生的慘案。湖南沅江市泗湖山鎮年僅12歲的吳某康,親手殺死了自己34歲的母親陳欣。

12歲少年殘忍弒母,為什麼父母和孩子成了仇人?

吳某康的外公發現行兇現場的時候,屋裡到處是血,凳子都倒了,吳某康的母親陳欣渾身是血倒在地上,雙手被砍斷,手腕裡的骨頭露了出來,脖子上有一道很深的傷口,頭皮血肉模糊,身上至少二十多道傷口。

事發那天晚上,吳某康抽菸被媽媽發現,媽媽用皮帶抽了他,他就舉起菜刀,殘忍的砍向母親。

吳某康的父親和母親一直都在廣東打工,他自小由爺爺奶奶帶大,性格很叛逆。兩年多前,母親懷了二胎回到鎮上,吳某康才開始和媽媽住在一起。

媽媽陳欣發現吳某康抽菸、偷人錢物,而且不聽話,有時候就會罵他管教他,但是很少打他。反而是他,經常不高興就打媽媽。

12歲少年殘忍弒母,為什麼父母和孩子成了仇人?

案發後有人問他為什麼要殺母親,他鎮定的答道:“我就是恨她。”

從小,父母沒有給過他溫暖和愛,也從來沒有關心過他的成長和想法。爺爺奶奶溺愛他,卻也無法彌補父母之愛的缺失。

這棵稚嫩的小樹恣意的生長著,逐漸變得錯節扭曲,直到有一天媽媽發現了問題,想要幫助他矯正,卻為時已晚。他秉性已成,難以改變,還用殘忍的手段回應了父母多年的關愛缺失。

沒有關愛,孩子成長扭曲。關愛太多,對孩子或許也是傷害。

2017年5月,32歲的楊某在父母的水中摻入亞硝酸鹽毒死雙親,然後又打開煤氣罐製造了一個煤氣中毒致人死亡的現場。而這一切,僅僅是為了獲得高額的保險賠償金。

12歲少年殘忍弒母,為什麼父母和孩子成了仇人?

楊某是父母的獨生子,從小就是家裡的掌上明珠,父母捨不得讓他受半點委屈,省吃儉用供他讀完大學。

進入社會後他初次嚐到生活的艱辛和不易,心理極度扭曲,每天都在自己腦海裡構思怎樣可以快速賺錢。最終想出來了這個辦法——殺害父母的性命換取高額保險金。

案發當天,他本來是把亞硝酸鹽拌入牛肉中給父母吃,但父母太愛自己的兒子了,捨不得吃。楊某就又把亞硝酸鹽放入水中端給父母喝。

父母省吃儉用,一口牛肉都捨不得吃要留給兒子。而楊某卻絲毫沒有心軟,狠心殺死父母。連一點點憐憫和不捨都沒有。

有時候,溺愛孩子太多,或許反而是害了他,也害了自己。

12歲少年殘忍弒母,為什麼父母和孩子成了仇人?

看看這些案例,常常發現父母們對孩子的關心和愛護容易走向兩個極端。

有的父母工作太忙,對孩子不管不問,或者把孩子丟給老人照看撫養,從來沒有關心過孩子經歷了什麼、在想什麼,給孩子的愛和陪伴少的可憐。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感受不到父母的愛,缺失了父母的引導和關注,缺失了性格的培養和塑造過程。

12歲少年殘忍弒母,為什麼父母和孩子成了仇人?

有些父母則是傾其所有給孩子最好的一切,寧願自己節衣縮食也要讓孩子心滿意足樣樣不缺。

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時間久了反而認為父母理所當然要滿足他的所有要求,要讓他滿意,卻從不知體諒父母的辛苦和不易。

稍微照顧的不順心,他們就哭鬧、責怪、摔東西,甚至報復父母,完全沒有絲毫的感恩和寬容。

培養孩子確實是一門技術活。愛的太多,他不知感恩;關愛缺失,他又無法健康成長。

12歲少年殘忍弒母,為什麼父母和孩子成了仇人?

在我看來,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大概是陪伴、尊重而不控制。

陪伴孩子度過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重要時刻,讓他感覺到被愛、被重視、被關心,一點一滴、耳濡目染的培養他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同時也能尊重他的選擇,敢於放手讓他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探索屬於自己的可能性,甚至是敢於讓他冒險、吃虧、受苦,讓他在這個過程中形成屬於自己的獨立人格。

而不是將他看做自己的寄託,看做僅僅屬於自己的私有財產,希望他能永遠聽自己的話、依賴自己,活在自己的掌控之下。

12歲少年殘忍弒母,為什麼父母和孩子成了仇人?

就像作家龍應臺在《親愛的安德烈》一書中寫到的:

“上高中的安德烈感到生活壓力很大,他對龍應臺說:媽,我可能會變成一個最最平庸的人。你會失望嗎?

龍應臺告訴他:

對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12歲少年殘忍弒母,為什麼父母和孩子成了仇人?

或許,這才是父母之愛最好的樣子。

當你能給孩子足夠的自由和尊重、理解與支持,允許他活成他自己,而不是為了讓你有面子、有光彩,成為你的談資和炫耀資本,成為你想要的樣子,或許那才是真正的愛。

當他感受到被愛,也一定會把內心的愛毫無保留的給你,讓你感受到作為父母的幸福和滿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