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歲考入中科大、有望奪取諾貝爾獎的神童謝彥波為何會驟然隕落?

國椦


周圍那幫捧他的人把他給害了。安德森也是諾圈中有名的臭脾氣,這兩人碰一起,你能指望謝彥波能學到啥?理論物理學家的關鍵是要有突破,若全部是老師灌進去,思維已經固化了,突破的難度實際更多。我兒子二年級交過一篇小論文,他發現他的生日每年的星期數都會往後延一天,他大膽猜想並最終搞明白了這件事。現在他已沒這個能力了,因為他對發現問題已沒了興趣。陪在他們身邊,看著他們的靈感在與現代教育系統的磨合中一點點的燃盡,真的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捕魚達人oo7


謝彥波11歲考入中科大,確實是神童級別的人物。他是中科大78級第一期少年班的學生,跳過整個中學階段,直接從小學進入大學。

有趣的是,小時候謝彥波並不愛說話,甚至說話的時候被人認為是“榆木疙瘩”。因為他很少用第一人稱“我”,比如他一般是這樣說話的:“彥波要吃飯”,“彥波要睡覺”。
即便是到了上學之後,他還是不大愛說話,有時候老師要求他回答問題,他也不大願意回答。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朋友會覺得奇怪,這和想象中的神童有點不大一樣。確實,謝彥波小時候看起來實際上蠻普通的。直到他上二年級的時候,有一次彥波爸爸驚奇地發現孩子竟然可以解高年級的數學題目。


這讓彥波爸爸下定決心指導孩子自學,結果彥波三年級就把初中數學學完,四年級更是把高中數理化學完,五年級已經開始學大學的解析幾何和微積分了。


更難得可貴的是,他的學習非常紮實,不是簡單地看一遍就了事那種。他在小學參加湖南醫學院子弟學校高二的數學競賽,就拿到了第二名。後來中國科技大學開始招收少年班學生,經過測試發現,謝彥波的數學水平相當於大學一年級。

儘管謝彥波在上大學之前是神童,但是有望奪取諾貝爾獎這種說法就言過其實了。首先他並沒有做出什麼很厲害的開創性的工作,我們總不能因為一個人小時候聰明就說他能夠獲得諾貝爾獎吧。之所以有這個提法,可能是謝彥波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導師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結合他的聰明和導師的實力,大家都認為他應該能夠在以後的科研上有所作為。但遺憾地是,因為和導師不和,最後謝彥波並沒有在美國取得特別好的成就。


翼翔老師的兒童教育


在校學習成績好並不代出校後,在實踐工作中能幹出好成績。這種例子太多了,如我在上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學習時,年級裡二個學習成績最好的,一個有出息的都沒有。我們小組學習成績最好的連付高都沒評上;而我們小組學習差的,還要別人一邦一的學生,後來有貴人相助,調到了某軍區總院,在自己的努力下成了博導。如果不分到軍總則一事無成,但分到軍總也絕對不可能人人都會有出息!又如在我們軍醫學院八十年代就分來了一個在德國留學歸來的博士,大家都很好奇和另眼相望。這種人學習成績肯定很好滴!但後來此博士講課不行,科研實驗也不行,於是就沒威性了。又如大名鼎鼎的方舟子,他是留美博士,成績肯定是很不錯的。但在我看來此人沒有什麼真才實學,嚴格的說是盒“萬金油”!讓他搞教學吧,肯定不行,因為他講話好像嘴裡含有一顆夜明珠似的,含糊不清。讓他搞科研也不行!這盒“萬金油”只能到處亂塗抹。凡是新事物一出現,不管他懂不懂,先來一棍子打假再說!


老不痴


謝彥波之所以在我心中印象深刻,是因為在我讀初中時,我父親非常羨慕那些中國科大的神童們,一天到晚向我灌輸他們的神童事蹟,幻想著我也能成為神童。報紙上只要有登載謝彥波等神童的事蹟報到,我都要用我的作業本手抄下來。父親真的是望子成龍,一片苦心啊。

殊不知人和人不能比啊,他是神童,我卻兩年高考沒能上榜。我今年已經五十多了,想想以前的事,覺得好笑。像我,我絕對不會去強求我的女兒成為一個什麼神童,那種機遇是非常小的,就像彩票中大獎,只可遇,不可求。我輩凡夫俗子,只求過正常人的日子,能讀書的盡力支持,不能讀的,就只求過好自己的日子,開心每一天。要求太高,往往是不現實的。



點點蟲蟲飛1


對於這樣的現象,我們其實有很多觀點需要調整。謝彥波作為一個現象,在80年代被稱為奇蹟,當時我國非常關注一些特殊的現象,比如神童、比如氣功。在那個年代容易樹立標杆,樹立形象。對於一些無法解釋的事情,經常賦予一些神秘的色彩,其實,我們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我想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造成的:

第一,閉塞的社會環境造成的。80年代,我國剛剛改革開放,社會上對於很多事情都是非常的好奇。記得我小時候(80年代)在農村,外出的人帶回來一隻電子錶,被全村人羨慕了很久,就得是稀罕之物。人們對於神童的出現,表現的非常震驚,因為不知道社會上是否還有其他神童,不知道國外是怎樣對待神童。於是將他們尊為神一般的存在。

第二,缺乏批判性思維。人們在看待謝彥波事件的時候,期望過大,小時候是神童是不是就意味著將來一定要的諾貝爾獎?這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只是說這些神童為將來獲得諾貝爾獎奠定了很好的基礎,但是如果不能好好學習,將來不一定能夠取得很大的成績。所以我們的思維太過於簡單和直接。

第三,沒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神童神在某個方面,比如某些人數學好、有些人物理好,有些人中文好等等,我們稱之為“特殊人才”,他們從生下來其實就是不完整的。只是在某方面是天賦異稟。這個時候,我們通常的做法是進一步加強他的優勢,而忽略了他的劣勢,就比如謝彥波,他數學很好,於是就在數學方面越來越強,但是其他方面是不是也要進行教育呢?語文?人際交往?人身觀?價值觀?世界觀?這些都是要進行教育的,而我們經常是“一俊遮百醜”,而最後受傷害的是他們自己。這就是所謂的木桶效應,人生成功與否不能以最長的優勢來定論,而是要看他的最短板。

第四,我們對成功的定義有誤差。謝彥波是不是隻有獲得諾貝兒就是成功的?否則就是驟然隕落?我們對成功的定義是什麼?一定是獲得諾貝爾獎?謝彥波在大學教師就不是人生的成功?他有沒有做損害社會或他人的事情?如果沒有,如果他還在兢兢業業教書,如果他心態平和,與人為善,我覺得其實對他來講也是一種成功。

我們不能過於強調成功的標誌性,而是從人生的長遠中來定義成功!


義哥說教育


姑蘇講堂,專注於教育類問題的解答。歡迎關注!

謝彥波,那可是八十年代家喻戶曉的風雲人物啊。是當時中國一等一的神童。他甚至比上一篇文章介紹的何碧玉還要厲害!他11歲時,直接跳過中學,升入大學,為中國科技大學第一屆少年班學院。14歲讀研究生,18歲師從著名物理學家周光召院士讀博士。這還不算完,博士沒讀完,就到美國留學去了。導師更是厲害,是諾貝爾獎得主安德森教授。一時間,人們浮想聯翩,覺得謝彥波獲得諾貝爾獎是遲早的事情。要知道,李政道是29歲、楊振寧是35歲獲得諾貝爾獎的。謝彥波當時有名師帶領,又是在科技水平最高的美國,一切都是那麼美好,可謂前途一片光明。

然而才華橫溢、年少氣傲的謝彥波遇上同樣才高氣傲的安德森,結果可想而知。不但不起化學反應,兩個人反而崩了!直接導致謝彥波博士都沒能畢業便回了國。更是與諾貝爾漸行漸遠了!

回國後的謝彥波回到母校任教,現為中國科技大學的教授,他為祖國培養一批又一批的人才。這也算是不幸之中的萬幸了,也可以說反而是一件幸事。假如他當初不回來,雖然個人是成功了,但是效力的卻是美國。當然了,利弊不好貿然下定論。

謝彥波的經歷倒是能夠給我們很多思考:

第一,對於“神童”的培養體系,究竟是對還是錯?究竟應該如何改進?

當時,中國對於這些天賦異稟的孩子,是專門成立人才培養的快速通道的,即在大學成立“少年班”。其中最為著名的莫過於“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了。然而,這幫戴著紅領巾的大學生,雖然學習上沒有問題,可是生活上卻是一塌糊塗。這幫孩子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生活不能自理,當時的大學裡也沒有現成的案例可尋,只能摸索著前進。一般也就是讓家人過來陪讀,為孩子打理生活。最終出現了很多高智商的生活低能兒。

第二,“少年班”的培養模式,是否違揹人的自然成長規律?是否有利於一個人的可持續發展?

這些孩子雖然成績好,智力水平不輸於成年人,但是本質上他還是個孩子。他們的心智依然是不成熟的。例如謝彥波就是一個特別不善於交流、沉默寡言的人,甚至老師提問都不回答,很是令人頭疼。其實,這也為他日後與安德森相處埋下了伏筆。他的不善交流的低情商,必定無法融入社會,更無法處理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

這其實是很不利於人的可持續發展的。

第三,“少年班”模式是助飛成長?還是揠苗助長?

這個問題是有爭論的,但是從少年班停辦,我們也可能從中窺知一二吧?!

從謝彥波的天賦異稟到“泯然眾人矣”,也許能夠說明什麼吧?

不知道大家對這個問題這麼看?歡迎在評論區發表高見!


姑蘇講堂


謝彥波是八十年代的頂尖“神童”,11歲考入中科大少年班,雖然沒有成年人的年齡,但在智商方面並不比一般的成年人遜色多少。有些人看到“中科大”這個校名就有點不以為然:11歲考入清華北大豈不是更牛嗎?考入中科大,逼格是不是明顯低了一大截?

其實,八十年代的中科大,其檔次並不比八十年代的清北遜色。一個安徽的朋友告訴我:他在1983年參加高考,當時高考的總分是690分,語文和數學的滿分是120分,外語、物理、化學、政治這4個科目的滿分都是100分,生物的滿分是50分。而在當年,中科大的錄取分數線必須在560分以上才有戲,然而清華北大在安徽的錄取分數線才535分左右,比中科大的錄取分數線低了整整25分左右。由此可以看出,八十年代的神童謝彥波到底有多牛!

當我們11歲的時候,我們差不多在四五年級的教室徘徊。而謝彥波11歲就裹著一身的傳說,滾動著一個鐵環跨入中科大的大門,完成從小學到大學的“瞬移”,成為當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天才偶像。15歲那年,謝彥波攻讀碩士學位;18歲那年,謝彥波開始攻讀博士學位……但是這一曠世奇才進入大學之後,生活基本上無法自理,由於心智不太成熟,所以人際交往能力存在很大的短板。

在國內,因為和導師的關係不太融洽,所以謝彥波博士還沒畢業就前往普林斯頓大學留學,跟隨諾獎獲得者安德森“深造”。按道理,這是一個前途無量的小夥子,就算最後沒有獲得諾獎,也將揚名世界。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卻相當“骨感”——謝彥波在美國很長一段時間,卻始終拿不到博士文憑,最終以原本的碩士學歷悻悻回國,從此泯然眾人矣。謝彥波頂著神童的光環赴美,結局卻令人唏噓!

為何智商如此之高的神童謝彥波從“神壇”上一躍而下,在美國折戟沉沙呢?這得從謝彥波的博士論文談起:謝彥波所寫的論文和安德森的理論見解格格不入,相當於和導師的理論觀點“抬槓”。在這種情況下,導師安德森自然不會自打嘴巴,讓謝彥波的論文輕鬆過關,無論是謝彥波的論文還是傲氣,都讓安德森很不爽,所以註定在美國的十多年謝彥波與博士文憑“絕緣”。

在神童心智和情商沒有健全的情況下,對其進行“揠苗助長”,我覺得這並非是一種理智的做法。對於那種智商超群的神童,我們到底該如何培養呢?歡迎朋友們留言探討。


微雨潤苗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科大的三大神童名揚神州,一個叫謝彥波,一個叫寧鉑,一個叫干政,這三個戴著紅領巾孩子,走進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轟動全國!

那時候沒有網絡,沒有智能手機,但三大神童的名氣,通過口耳相傳傳遍大江南北,達到了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地步。

三大神通之一的神童謝彥波,名不虛傳,在他的學習履歷中,根本就沒有什麼中學,他直接從小學進入大學,11歲讀大學,15歲讀碩士,18歲師從中科院副院長周光召院士攻讀博士。讀博期間,去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師從諾貝爾獎獲得者安德森。

至此,謝彥波的前途一片光明,有望成為世紀之交物理學界的領袖,甚至有人說諾貝爾獎對於謝彥波來說,如探囊取物,根本不在話下,物理學界一顆新星正在冉冉升起!

然而,智力超群並非成功的決定因素,決定人成功的除了智商還有情商。謝彥波這樣的神童,有著極高的天賦,智商對於其發展綽綽有餘,但是,情商這一塊,就遠遠落後於智商的發展了,帶給神童的,可以說是致命的一擊。

在大學期間,別的大學生對社會交往已經十分重視,謝彥波還在推鐵環瘋玩瘋跑,他實在還是個孩子啊。在讀研期間,跟導師不睦,在美國時,安德森心高氣傲,謝彥波被他還要心高還要氣傲,關係緊張,截斷了其留學的路,不得已回國了。

(上圖為三大神童)

這,成了謝彥波成功路上的滑鐵盧,謝彥波回國後,到中科大做了現代物理學教師,從事現代物理的研究工作,用自己超常的智力,為祖國培養人才。

即使是現在,還是有著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但是,如果當初謝彥波的情商跟智商同步發展,人生中沒有省略中學的時光,也許諾貝爾獎早就收入囊中了。

謝彥波的迴歸常人,在三大神童中算是最好的結局了,寧鉑2003年看破紅塵出家,據說後來還俗,但還在研究佛學,也做心理諮詢。干政呢,逃避交往,逃離社會,隱居在安徽老家,跟母親相依為命,足不出戶,拒絕一切交往活動。

早慧神童,是天賜的存在,對於這類神童,如何培養,是一個重大的課題,如何不讓方仲永們“泯滅於眾人”,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畢竟神童寥若晨星,值得無比珍惜!


當代師說


謝彥波,出生於1966年11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78級第一期少年班學生.謝彥波由小學直接進入少年班,跳過中學階段,十一歲進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十五歲在科學院理論物理所讀碩士。十八歲時,謝彥波攻讀博士,在中國博士學位沒讀完,後進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跟著諾貝爾獎獲得者安德森做固體物理理論工作。後來回國,謝彥波以碩士的身份接受近代物理系教師的工作。

1、神童在生活中的是什麼樣子的呢?

據說謝彥波在6歲的時候,還不會用第一人稱“我”去說話,比如渴了會說:“彥波要喝水”。他的這種症狀被有旁人稱為阿斯伯格症的特徵,像比爾蓋茨、貝多芬、牛頓等天才,小的時候都有這種特徵,也就是個別方面有超常的技能和溝通能力卻非常的差。他在五年級的時候,已經開始鑽研大學的解析幾何和微積分了。

2、神童是在大學校園是什麼樣子的呢?

由於謝彥波年齡小,自理能力比較差,尤其不懂得如何與他人交往。剛剛進入大學的時候他才11歲,只有5年集體學習生活經驗的他,傳說第一次走進校門時,他還在滾動一隻鐵環玩。完全就是一個稚氣未脫的孩子模樣。在人際關係和心理健康這方面,他的問題尤其嚴重。

3、神童在美國求學時是什麼樣子的呢?

一種說法是他與導師之間關係緊張,美國的導師無法容忍謝彥波比他還要傲氣。他撰寫的論文,所引用的觀點論據與安德森對立學派巧合,所以,一個想拿學位,一個根本不讓通過。另一種說法是流傳的用槍或菜刀威脅過導師。

能培養出一個神童,估計是大多數父母的夢想,也有很多家庭在為此不懈地努力,甭管是學習方面的,還是才藝方面,很砸錢進行投入,再看主人公,一切終將回歸平靜的時候,這個神童的光環,讓他得到了很多,也同時失去了很多,對於一個孩子的未來可持續的發展,家長是順其自然還是拔苗助長呢?


我是月亮姐姐Nancy,感謝友友們的精彩評論、熱情點贊、溫馨關注!(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月亮姐姐Nancy


看看題目給謝彥波帶上“中科大”、“諾貝爾”、“神童”這麼炫酷的光環!這些都是謝彥波最光彩奪目的一面。然而事情並非按大家想象的方向去走,一位超級神童驟然隕落!這是為什麼呢?那就得找找他不足一面,自然就明白了。

一、社交能力弱

1.從小就不愛說話的謝彥波,語言表達能力很弱。1歲到入學階段是跟鄉下奶奶生活,入學才回到城裡。連第一人稱“我”都不會說,都是說彥波要做什麼。上學後,仍不愛開口說話,老師問他問題,他也不回答,讓老師很是頭疼。

2.由於學習好,小學就能在高中數學競賽、理化生競賽取得優異成績,被中科大錄取進入少年班。帶著紅領巾的大學生自理能力很差,社交能力更弱,不懂得和人家交往,特別是不懂得與自己關鍵人物的相處。這樣就導致他博士都沒畢業。



3.18歲的他就讀博士與導師關係處不好轉而去美國讀博士,導師是獲得諾貝爾獎的安德森。可謂因禍得福,但是好景不長,他與導師不和睦成為公開的秘密,後面被送回國。

這樣的一位神童由於社交能力弱,不懂得與人交往,跟自己關鍵人物相處不和睦,人生髮展無法繼續,前途不再輝煌。

二、人生經歷短缺

1.11歲考入中科大,還是個不懂事的孩子,只有小學5年的經驗。這麼一點經歷如何與人交往,必然會有代溝。以至於網傳,第一次走進校門,他還在玩一隻鐵環。



2.人生經歷短缺很難與人交往,關係難以為繼。很多神童都有同樣的現象,而這一切缺失了就很難再補回來,以至於長大以後都無法正常的交流、生活。

短缺的人生經歷,無法融入集體活動。這一課的缺失,無法彌補。神童隕落便在情理之中。

三、那股傲氣所致

1.正常人考取中科大那都是大喜事,正常人被稱為“神童”都會驕傲,正常人被寄予“諾貝爾獲得者”都會傲視天下。更何況三者皆備的謝彥波。也因為這股傲氣拒人千里之外,人生髮展遇到天花板。

2.這份傲氣使得與科大導師相處不好,與美國導師相處不好,博士沒有畢業。導師無法容忍你的傲氣,傷害的卻是自己。

我認為以上三大方面導致神童隕落,迴歸正常,沒有大喜沒有大悲。




四、說說自己的感悟

1.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至。人生不能因為某些成就而覺得前途一片光明,更不能躺在功勞簿上。要謙虛踏實這樣才能長足的進步。

2.不能揠苗助長,脫離成長規律。超前學習,超難學習,造就很多學霸、學神。在關環之下,大家容易脫離實際,滿目追求學習,導致心理、社交等無法想象的問題。



3.孩子的成長需要各方面同步成長,就像吃飯一樣需要營養均衡。只有學習好那是容易出問題的,相處之道,人情世故也需要經歷來跟上。現在不是個人英雄主義的時代,大家需要相互協作才能在科研、事業上取得成就。

這樣的一位頂級神童驟然隕落,我們必須好好反思,才能吸取教訓,才有利於孩子的健康發展。

個人愚見,不到之處還望多多指教,不喜勿噴,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