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統如果沒死,劉備最終可以統一三國嗎?

LiNanWang


如果歷史有那麼多如果,按照蝴蝶效應,今天應該不會有擁有我們同樣基因的人在討論和圍觀某個歷史問題。

新版三國的龐統確實醜了點,甚至讓能人忽略他的能力。

不過龐統沒死的話, 三國的走向如何確實是一個有意思的問題。

劉備號稱梟雄,之所以顛沛流離數十年而不得安居,其實關鍵在於出生低微且沒有宗族扶持,而這導致了他始終未能招攬到頂級謀士,混了幾十年數得上號的手下就只有關張趙和跑腿的糜竺簡雍。徐州丟的可惜,汝南丟的窩囊,而等到劉備攢下偌大的名聲時,卻身不由己屈居新野作為劉表的客將。

而曾經攪動天下風雲的豪傑(攪屎棍)如兩袁、呂布、張繡、公孫瓚等人都已經灰飛煙滅,天下割據勢力只剩下南方三家:守成的劉表、穩當的孫權和綽號看門狗的劉璋。

“劉璋雖系宗室,乃守戶之犬耳,何足為英雄!”--《三國演義.煮酒論英雄》

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此時天下大勢其實是明朗的,只要不犯錯誤,曹操完全可以在十年內消滅所有的抵抗勢力。

然而曹操錯誤地將孫劉逼上了聯盟,一場赤壁大戰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基礎,劉備順利招募了臥龍鳳雛作為謀士,終於開啟了人生巔峰,而在入川途中,劉備手下又多了一個法正。

應該說,諸葛亮、龐統和法正就是劉備集團的智囊團主力,雖然不如曹操的“謀士如雲”,但勝在質量,諸葛的戰略、內政、外交和練兵水準都是一流,是丞相的最佳人員,而龐統的戰術戰略更勝一籌,是不遜於郭嘉司馬懿的存在,而法正則在漢中證明了自己的戰陣謀劃能力。

劉備的內心想必的如同暴發戶一般心花怒放,上天在調戲他二十多年之後一下子塞給他一大筆財產。從此突破了事業瓶頸,連續拿下荊州大半和西川漢中,自公元214年的漢中之戰至219年的襄樊之役,在沒有龐統的情況下依然將曹操摁在地上摩擦了五年,積累了很大的戰略優勢,龐統若在必定是如虎添翼。

從上圖大致可以看出劉備集團巔峰時期的地盤,漢中往東就是上庸地區,劉備在216年派遣劉封孟達這兩個《演義》中著名的反骨仔拿了下來。這塊地盤在襄陽背後,直接楔入曹魏統治的核心區域,即可孤立襄陽,也可直接出兵威脅宛城乃至洛陽,其戰略位置極為重要。

“今天子不得已而幸長安,若旦夕不用吾時,孟達一舉,兩京休矣。”--《三國演義》

劉備最信任的其實是龐統和法正,出兵打仗帶的多半是這兩位,如果順利地話,兩位將是興復漢室偉業的主力。然而很可惜的是,前者死於落鳳坡,後者則於公元220年劉備東征前夕病故,剩下諸葛亮必然獨木難支。

如果說關於大意失荊州是蜀漢最終宿命的決定因素,那龐統的意外戰死就是扇動翅膀的那一隻蝴蝶。

首先龐統死後劉備被困於涪城而不得不徵調諸葛亮和張飛兩路大軍前往營救,留下關羽獨守荊州,間接導致了後來的白衣渡江事件。致使荊州和上庸地區全部丟失,關羽被擒殺,損兵折將同時丟失了一個重要的北進基地,從而導致《隆中對》中的兩路北伐方針無法實施。然後夷陵戰敗,劉備集團的精兵良將幾乎被一掃而空,加之南中叛變,孫劉聯盟破裂,蜀國差點直接被扼殺。諸葛亮擦完屁股時,已經是公元228年了,這時候曹魏已經完成了傳承和穩固,完全錯過了“天下有變”(曹丕篡漢導致人心不穩)的最佳北伐時機。

上述兩者就是北伐勞而無功的真正原因。

那如果龐統沒死,將會是何等光景呢?

首先,劉備拿下西川和漢中的時間將會大大提前,而諸葛亮就不必離開荊州了。作為壓服關羽的唯一人選,諸葛亮不見得能夠比關羽收拾曹仁于禁速度更快,但至少不會丟失土地。而且作為外交家的斡旋下,孫權不會反目,甚至會出兵相助,曹仁絕對擋不住眾多頂級將帥的聯手。

第二,在整齊的蜀漢軍將面前,南方的孟獲將不會是心腹大患,不會成為阻礙北伐的掣肘,反而可能是助力,即使造反也會很快被平息。

第三,曹操去世之後不管曹丕是否有膽子篡位(在劉備的威脅下),也會是劉備最佳的北伐時機。在北方人心不穩的時節,以皇叔之身份地位必然擁有極大地號召力,或許揭竿而起的不只是孫狼之輩,甚至世家大族而要順勢而起了。

第四,順利按照《隆中對》實施兩路北伐,漢中方面劉備親自掛帥,龐統法正作為謀臣,派遣魏延走子午關直撲長安,大軍出祁山略地雍涼,以全取關中作為戰略目標;荊州方面纏住襄陽的曹仁,另外派遣劉封孟達起兵自上庸直撲宛城,威脅洛陽;如果孫權方面能夠在淮南纏住曹休和張遼最為完美。

如此三路大軍的北伐會是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壯舉,曹魏將很快覆滅在“興復漢室”的義兵之下,曹操曹丕將成為史書上的絕對反派。而曹魏覆滅、漢室復興之後,孫權的地方割據將變得毫無合理性,這是什麼用兵入神都擋不住的天下大勢,哪怕周瑜在世也難逃“傳檄而定”的命運。《三國演義》將會更加精彩而不留遺憾,全書將以“平江東傳檄而定,興漢室君臣攜手”作為終章,帶著兩千年“尊劉貶曹”的主題思想萬世歌頌劉關張趙和臥龍鳳雛等人的英雄事蹟。

而劉備將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傳奇,五十歲之前顛沛流離如同喪家之犬,六十歲竟然帶著千軍萬馬恢復漢帝國的榮光。如果他選擇稱帝,將是不遜於任何君王的千古一帝,如果功成身退還政與漢獻帝,那無疑會將傳奇光環再升一級,可以稱為流傳千古的儒家道德楷模了。然而歷史就是這麼奇怪,身為謀士的龐統稀裡糊塗死於戰場流矢,從而導致了三國的歷史走向完全更改。龐統做為三國時代一流的軍事人才卻如同劃破夜空的流星一般璀璨而短暫,確實可惜。

司馬徽曾說的"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或許有些誇張,但也說明了二人的能力,劉備集齊了王炸卻未能逆天改命,這也許就是所謂的宿命吧。


涼州七里


大家好,我是你的好朋友

龐統在三國算是一個頂級謀士,和諸葛亮齊名,水鏡先生司馬徽就說過,"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而劉備已經集齊二人,卻依舊沒有成功,不由得讓人惋惜。

但其實劉備幾乎從來就沒有統一全國的可能,不論地盤,經濟,人口,各方面的指標都在魏蜀吳三國中墊底。他只能是聯吳抗曹,佔據漢中,之後仿照劉邦的統一之路。然而實在太難。而且天時地利人和也沒有優勢,單靠頂級謀士,仍然難以改變天命。

首先是天時,劉備北伐的時機非常少,赤壁之戰後,北伐曹操可能是唯一的時機,越往後劉備就越被動,因為曹操地盤更大,經濟更強,蜀漢根本耗不起。

其次是地利,天下十三州,劉備只有荊州和益州,後來還丟掉了荊州。並且蜀地自古以來就不好管理,,內憂外患不斷。而曹操呢,已經統一北方,由北攻南相對簡單很多。

最後是人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漢室正統,不管人才是投曹還是投漢,都能為他所用,而相比之下劉備人才就單薄多了。並且蜀地人口複雜難以同心。

所以即使龐統不死,恐怕也改變不了多少,蜀國只能速勝,可是以它的國力又無法速勝。不過如果蜀國增加了頂級發明家,能造出跨時代的武器,那就另當別論了。

更多精彩,請看我的置頂視頻,非常感謝!





榮爐


吾乃龐統,龐士元。一個貪生怕死的龐士元。

(一) 在攻取西川的時候,我並沒有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換取劉玄德名正言順攻取西川的藉口,而是給他繼續出謀劃策,幫他成就帝王大業。 經過巨大的代價之後,我們還是以劉璋待客不周的名義攻下了西川,劉備還是當了漢中王。(除了關雲長敗走之前,跟《三國演義》的情節一模一樣。具體請參考《三國演義》。)可是,從關羽刮骨療毒之後,你就能體會到我活著的重大意義了。 樊城之戰長達半年,劉玄德對戰局輕慢,諸葛孔明也沒有去提醒他。沒辦法,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這時候,我就苦口婆心的勸道:“主公,雲長後方空虛,東吳虎視眈眈,不可不防呀!”(該輪到你選擇了,如果你覺得劉玄德應該聽,那麼請到二;如果你覺得反之,那麼請到三。)



(二) 劉備聽後,大夢方醒,連連說:“士元,多虧了你呀,如若你不在,二弟的命休矣。” 我說:“主公,事不宜遲,快去救雲長吧!” 劉備一拍腦瓜,說,“多虧了你呀,子龍,漢升,你倆速領十萬大軍,立刻給關羽搞好後防。” “是。”趙雲和黃忠披掛上馬,帶領十萬大軍,浩浩蕩蕩的出征了。(又要選擇了,你認為他們來得急嗎?如果你覺得應該來得及,請到四;如果你覺得來不及,請到五。)



(三) 劉玄德沒聽我的勸告,關羽毫無懸念的就掛了。 關羽掛了以後,劉備和張飛也恨不得立刻掛了。他們整天以淚洗面。揚言要給關羽報仇。連諸葛亮也束手無策。而劉備,整天說:“都怪我,沒有聽士元的勸告,二弟才死了,都怪我,都怪我。該死的東吳,該死的陸遜,該死的孫權,我一定要手刃了你們,為二弟報仇。” 這時候,我又出場了,我還是說:“主公,息怒,當前我們的大敵是曹操,不是孫權。”(還是一道選擇題,劉備會聽我的第二次的忠言嗎?他的命運掌握在你的手中。如果是,請到六;如果不是,請到五。)



(四) 趙雲和黃忠急行軍,星夜趕往樊城,終於在三天後,他們達到了目的地。他們看到關羽後,立即著急地說,“關,關將軍,趕快回防吧,要不然就來不及了。東吳呂蒙和陸遜對荊州虎視眈眈,恨不得一口吞了它。” 關羽不緊不慢地說,“原來是這麼回事啊!”然後就大大咧咧地把說一揮,“你們倆就替我防守防守吧!我還要準備攻下樊城呢!”趙雲和黃忠聽了,相視苦笑,回到了荊州,幫關羽“看大門”。 經過三年的努力,樊城被關羽攻破了。而東吳由於估計趙雲和黃忠兩元大將的虎威,不敢輕易出兵,錯過了最好的進攻時機。諸葛亮的隆中三策,“一步取荊州,二步取西川,三步取天下”的戰略方針終於在我龐統手裡得到實現。 後來,蜀國又相繼攻下了許昌,這時,劉備病故,享年79歲。他的兒子劉禪繼位。統一了天下,我跟諸葛亮安享晚年。【如果你覺得不過癮,請從(一)開始重新選擇。】



(五) 關羽死了,劉備當然要找劉備報仇了,他像《三國演義》上說得那樣,發72萬精兵,直取東吳。這時我的價值又體現出來了,我主動申請,“主公,讓我隨軍出征吧!諸葛孔明在家防守,你便可以心安了。量那些東吳鼠輩也沒有什麼好的點子。”劉備沉思著。(劉備會同意我的想法嗎?你覺得應該聽的話,請到七;你覺得不應該聽的話,請到八。)



(六) 啊,太好了,主公劉備聽了我的忠言,最終決定不攻打東吳了,而是忍氣吞聲,繼續與東吳修好,對抗曹魏。 十五年過去了,曹魏終於抵擋不住我們蜀吳輪番凌厲的攻勢,滅亡了。而我們又一次進攻東吳,我跟諸葛亮都隨軍出征,再一次毫無懸念地打敗了東吳,幫劉備真正稱霸天下。【如果你覺得不過癮,請從(一)開始重新選擇。】



(七) 劉備沉思了一會兒,“嗯,好吧!”於是72萬大軍就浩浩蕩蕩地出征了,我們一開始就採取了穩紮穩打的方針,跟東吳打消耗戰。東吳耗不過我們,舉白旗投降了。他們表示可以繼續跟我們聯合抗曹。這正是我們期望的結果,經歷我們對曹丕的一次又一次的進攻,曹丕大敗,當了階下囚。而吳國也表示願意歸順我們,當一個附屬的小國。仁慈的劉備主公同意了,於是天下太平了。【如果你覺得不過癮,請從(一)開始重新選擇。】



(八) 主公沒聽我的勸告,72萬大軍,整整72萬啊!被陸遜一把大火,燒得屍骨無存。即使那幾個倖存的,也都丟盔棄甲,狼狽不堪。主公劉備也因為羞愧至極,病亡了。 這時,由我和諸葛亮掌控大局。時間一年一年的過去了,那日,魏軍來攻打街亭,諸葛亮要派馬謖去鎮守,並派王平為副手。我與諸葛亮爭執不下,說,“不能派馬謖去,他只是紙上談兵,沒有實戰經驗,會壞了大事的。”(你覺得諸葛亮可能虛心聽從我的建議嗎?如果你覺得可能的話,請到九;如果你覺得不可能的話,請到十。)



(九) 真是不幸中的萬幸,諸葛亮聽從了我的建議,派我和姜維去鎮守,我倆把那裡防的嚴嚴實實,不留一點縫隙。魏軍束手無策,只好撤軍了。 幾年後,司馬懿得了疾病,在軍中陣亡。我和諸葛亮一舉發兵,攻下了許昌。【如果你覺得不過癮,請從(一)開始重新選擇。】



(十) 諸葛亮怎麼就那麼頑固呢,他沒聽我的勸告,不但街亭失守了,自己也被活活氣死了。 哎,蜀國的大局就由我來掌控了。後來,我巧妙地跟魏軍做了周旋,並最終贏得了來之不易的勝利。(沒有選擇了,意猶未盡嗎?那就再來一次選擇吧!)


歷史漫談君


很多人讀三國演義的時候都會這麼認為--龐統如果不死,那麼諸葛亮就不用入川,荊州就不會丟失,荊州不丟失也就沒有後面的張飛被殺、夷陵大敗、黃忠戰死,那麼劉備就可以統一三國。

但事實上就算龐統不死,劉備也很難一統三國。有以下幾個原因。

1、年齡。劉備取下漢中時已經是219年,已經是58歲高齡了,龐統能力應該和諸葛亮法正相差不大,因此,老天其實沒有留多長時間給劉備打天下了。如果再碰上司馬懿這種堅守不出的,讓蜀軍一個城池一個城池的去拼,恐怕耗都能耗死劉備。大家也都知道蜀後主的能力,劉備死了,蜀國一統天下基本也就無望了。

2、能力。其實劉備手下荊州集團的謀士(諸葛亮、龐統等)能力雖然算的上是頂級謀士,但其能力可能並沒有達到三國演義中的多智近妖的地步。公元208年赤壁大戰結束到公元211年劉備帶兵入川,在這兩年多的時間裡,劉備的勢力其實擴張的並不算快,只取得了半個荊州,只向南攻下已經脫離曹操控制的4郡,和從孫權處換來的南郡。而北邊的襄陽和樊城一直都未拿下。從這些細節可以看出,只要曹操守將堅守城池,不與劉備打消耗戰,荊州的頂級謀士恐怕也沒啥奇謀。

3、民心。拖的越久,劉備統一三國的可能性越小。為什麼呢,如果是東漢末年,大家可能會認為曹操是國賊,但時間越久,便越接受三國的事實。為何曹操不能代漢,但曹丕可以,原因也就在這裡。同時,時間拖得越久,百姓越想過安定的生活。

4、性格。劉備的性格大家知道的,那就是假仁假義。當龐統、法正等人獻計誅殺劉璋、諸葛亮獻計從劉表處接受荊州時,劉備都以不仁義為由拒絕了。事實上,這對於士兵和平民百姓而言才是最大的不仁。雖然219年後,劉備再無同宗諸侯,但天知道劉備還會不會有因為假仁假義而錯失大好時機呢。

5、軍事實力。不知道大家發沒發現,劉備不管是據有荊州、益州時,其手下大將和謀士都得到很好的補充,唯獨攻下漢中的時候,沒有得到補充。因為漢中張魯已經投降曹操,曹操把不僅把漢中的謀士大將給帶走了,甚至連百姓也給遷走了,漢中大戰,劉備竭盡全力攻下只是一個空城。其軍事實力並未得到很好的補充,甚至還不如剛攻下益州時的實力。

綜上,即便龐統不死、法正不死,劉備也很難一統三國。


歷史之一粟


龐統如果沒死,劉備可以統一三國。

龐統龐士元,荊州襄陽人,人稱鳳雛。高翔於九天,清鳴於雲中。才高八斗,軍事奇才。

開始投靠的是東吳,龐統性格狂傲,看輕周瑜,人長的矮小,其貌不揚,得不到孫權重用。後經魯肅.諸葛亮竭力推薦,轉投劉備。龐統諸葛亮都是官拜軍事中郎將。


龐統實現隆中對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他的加盟,為劉備集團提供了飛躍的契機。按"隆中對"策,第一步先取荊州,劉備已擁有荊州四郡,以荊州為大後方,提供糧草兵馬,西取巴蜀。擁有了益州荊州,以此為大本營,劉備龐統出西川,關羽諸葛亮出荊州,兩路大軍進攻曹操,問鼎中原大事可成。東吳不足為慮,自然降服。

可惜龐統征戰途中,慘死落鳳坡,年僅三十六歲。劉備只能急召諸葛亮張飛趙雲入蜀,才有後來的關羽失荊州,走麥城,功虧一簣。

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劉備淚滿襟!!




手機用戶畫龍點睛


從而根本上影響到了蜀國後面的戰略佈局,諸葛亮原本是不會被安排到西川而是守護荊州的。但龐統死了,蜀中無大賢,諸葛亮沒辦法只能放下荊州的工作去西川,這才導致了關羽在荊州獨大(一言堂),最終被呂蒙白衣過江之計奪下荊州,繼而敗走麥城,丟了性命。關羽死後,劉備悲痛萬分,不計一切代價攻打吳國(我想此時的諸葛亮應該很後悔跟錯了人,但忠君思想確實左右了他的一生),最後被陸遜大敗火燒連營七百里燒掉了蜀國大半家底。而一代箭神黃忠被一箭射死,猛將張飛也死於小人之手,以及劉備手下麋芳和乾兒子劉封的背叛了這一切的一切。蜀國國運衰敗由此到來。

如果龐統不死,諸葛亮必然和關羽共同守荊州,也成就不了阿蒙的白衣渡江,荊州和蜀中互為呼應,五虎上將也許只允許馬超一人病死,而吳國大都督周瑜剛死不久,國運羸弱,形勢必然反轉,也許吳蜀間的矛盾就要轉移為魏蜀之間的矛盾啦。蜀國擁有了健全的文治武功,王道正義,百姓依附,民心所向與曹魏的終極PK,最終劉備匡扶漢室,統一三國、另立牌坊也未嘗不可。

喜歡可以關注筆者,謝謝


junran512


在正史中龐統是一個謀士,而諸葛亮是一個管理類型的人才,至於三國演義中的赤壁之戰根本沒有龐統參與,劉備剛建立蜀國的時候,正是因為龐統獻的計策,使得劉備獲得益州

而劉備在外征戰時也是對龐統言聽計從,相當於曹操跟前的郭奉孝,劉備說起來有諸葛亮,有五虎將,但是管理人才其實沒多少,也就個法正,龐統,諸葛亮,當時不論是魏國,還是江東,管理大才還是比蜀國多的,龐統死了,對蜀國的損害其實是特別大的



而龐統不死,額歷史都變了,龐統不死最後的結局就沒法言說,魏國可能就不會獲得勝利,這個可能性很大,諸葛亮六出祁山,劉備或許不會不顧一切打東吳,變數真的太大,就相當於在說曹操陣營的郭奉孝不會死一樣,我自己的看法,望採納。。。


小鬼筆錄


不能,因為統一中原並不是憑一己之力就能力挽狂瀾的,戰爭其實拼得是國力,經濟,兵力,糧草補給,還有民心,現在來分析一下三股勢力,曹操唯才是用強將如雲屬於高級配置,挾天子而號令群雄是屬於原版系統,國力強盛糧草充足兵強馬壯屬於安裝雙殺毒軟件,不可力敵只能智取,只能聯吳抗衡,孫權繼承父兄基業屬於較舊的電腦,UBS插頭鍵盤插頭兼容性不穏定,還經常閃屏,有長江天險可守屬於有固態硬盤奈摔,雖說將領人才輩出,多年小心耕種有所成。也只能偏安一隅,問鼎中原還是火候欠佳,屬於主板更新過慢且內存不足,劉備雖說是中山靖王之後屬於貼標產品,材質各方都不錯,有關公張飛趙雲趙子龍諸葛亮等名臣名將,屬英特爾蕊片,金士盾內存卡,但有了名牌配置就有點𤅜了,經常把配件撥了放一邊不用,習慣性用關公牌鼠標和張飛牌鍵盤,導致於趙雲趙子龍魏延黃蓋等配件頭生鏽,所以說升級打怪曹操最強,人家赤壁之戰損失八十萬大軍後,只需休息養性就可以了,要不然司馬之輩怎麼能抄襲之後就一統中原,





登山者899


我一直認為劉備是個投機主義者。我甚至認為他當時是跟關羽商量好了去騙張飛入夥。因為他們當時都窮,而張飛人傻錢多。劉備是個瞻前顧後的主,他沒有他老祖宗劉邦的那種匪氣和氣度,甚至他的中山靖王之後的身份可能都是他自己編的,畢竟人家死無對證啊。如果說要按三國演義來說,如果鳳雛不死,最後蜀國我覺得可能會因為政治分歧最後內耗死自己。如果按照三國志來,臥龍鳳雛的才能那是真被放大到神的地步了。劉備這種機會主義者不可能贏得最後的勝利。


百家太史令


劉備手裡有再好的牌也統一不了三國。天時被曹操佔領,漢朝留下來的大部分底蘊被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式所霸佔。曹操的兵馬基本上都是北方人,擅長步戰和馬戰。而且曹操並沒有稱帝,普通的平民百姓更願意接受漢朝的統治。

地理被吳國所佔領,江南地區多水路。一般外來的兵馬很難打的過江南的水兵,更別說當時的吳國還有周瑜,魯肅,甘寧,黃蓋等一大批精通水戰的大將。

人和蜀國。縱觀蜀國的前後貌似也沒有幾個多少大將,和同時期的其他兩國都差點距離!

天時=地理+人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