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外地工科男也有細膩的老重慶情結!

沒想到,外地工科男也有細膩的老重慶情結!


沒想到,外地工科男也有細膩的老重慶情結!

第一次遇見他,是在大渝網“玩味渝中”的活動中,他身穿一件連帽的黑色衛衣,藍色牛仔褲,揹著揹包,脖子上掛著單反,站在簽到處的遮雨傘下,我斷定他也是來參加活動的,於是上前和他打了招呼:“你也是來參加玩味渝中的吧?”

“對,上一期的活動我也來過。還是看到了很多熟悉的面孔。”他微笑著。

“嗯,那可以一起,你應該還是個學生吧!”

“你怎麼知道?”他似乎有些靦腆,不情願承認自己是學生。

“猜的。”我心想,其實學生一眼就能看出,可能是眼睛裡還充滿著對社會的期待和幻想吧,說得像自己經歷了很多,事實上我比他還小。

在後面的交流中,我才得知他的家鄉在湖北,一直在外地念書,大學在濟南,如今來到重慶讀研,他說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性格。濟南雖感覺是無趣的,如若不是因為四年的時光,遇見的那些人,或許不會說愛濟南,到底還是愛了,就應學會包容這座城市;重慶就顯得更有特色,有高低錯落的地形,兼具江湖氣與市井味兒,勒是霧都,也是煙火之城;而對於家鄉湖北,可能不適合用語言表達出來。

一個工科男竟還有這般細膩的情懷,熱情地擁抱一座城市的文化,這突然讓我心生一絲慚愧,覺得自己作為一個重慶人,似乎都沒有他這麼用心。在活動過程中,他很認真地拍照,記錄著重慶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下面這張就是他給我拍的,哈哈~

沒想到,外地工科男也有細膩的老重慶情結!

偶然在朋友圈裡看了他分享了自己寫的文章,還挺有意思,他說反正閒著沒事就出去看看,順便寫寫,就當豐富生活。是啊,可能工作以後就難得有這樣的閒情!趁還有時間,靜下心來感受這座城市的呼吸不失為一種樂趣!

下面來看看這位工科男的重慶記憶:

沒想到,外地工科男也有細膩的老重慶情結!


沒想到,外地工科男也有細膩的老重慶情結!

磁器口江邊的漁船

我是一個外來者,以獵奇的眼光在看他拾掇漁網。他是一個當地人,可以把捕魚視作他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不是出於由衷的熱愛,恐怕誰也不會去興高采烈地去談論他所做的事情。我又有什麼資格要求對方和我繼續聊下去呢?

等他走後,我拍下了這張照片。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家鄉有好多這種小船。村與村之間,河流相通。一到種植水稻的季節,載著水稻的船在各村之間來回穿梭。如今這些場景早就不在了,關於它的記憶我永遠地刻在了腦海裡。那個時候的我是幾歲,我不知道,但我卻記住了這些場景,很奇妙。

沒想到,外地工科男也有細膩的老重慶情結!


沒想到,外地工科男也有細膩的老重慶情結!

火車駛過的鐵路四村

沒想到,外地工科男也有細膩的老重慶情結!

往前走一小會,鐵軌將村子一分為二。走手邊是一小賣鋪,幾個老奶奶坐著一塊聊著天。在一個村子裡面,小賣鋪往往是人群聚集之處。在重慶,有人聚集的地方,就有拍打麻將的聲音。他們抽著煙,打著手裡的麻將,周邊有幾個人在那圍觀者,藉以打發這難熬的冬季時光。小賣鋪旁邊是一兼修鞋子與縫補的小店。店很小,顧客應該以村子裡的老年人為主。他們聊著天,打著麻將,觀望著,縫補著。時間在此處靜止,描繪著一副很祥和的畫面。

沒想到,外地工科男也有細膩的老重慶情結!

鐵軌邊上簡陋的廁所。在門上寫了一個很醒目的“忍”字,如果裡面有人,那就憋一會。忍著唄,別急著脫褲子。幽默的重慶人民。

沒想到,外地工科男也有細膩的老重慶情結!


沒想到,外地工科男也有細膩的老重慶情結!

五一路期待生意的棒棒和維修工

在五一路口看見了在路邊等待招工的棒棒和各種維修工,他們坐在那有說有笑,談天說地,藉以打發苦等時的無聊時光。我彷彿看到了《最後的棒棒》這部紀錄片裡導演何苦和老黃他們的身影(山城裡的棒棒軍),他們也是常年活躍於五一路一帶。

五一路與繁華的解放碑商圈僅幾步之遙,那裡人來人往,他們恰好正對著那裡而不是背對著。在鬧市區附近找到活的幾率也大點,這或許就是他們坐在五一路口的原因,希望藉助解放碑的繁華能讓他們攬上一點活。

沒想到,外地工科男也有細膩的老重慶情結!


沒想到,外地工科男也有細膩的老重慶情結!

銅罐驛老街昔日的繁華不復存在

這條兩三百米的老街,尚存有幾戶人家,都是些老年人。老街成了名副其實的老街。曾經交通上的便利造就了銅罐驛的繁華,讓它享有「不夜城」的美名。幾百年過去了,彼時的交通要道已不再顯著,繁華也早已不再,交通上的不便讓它顯得頗有些破敗。

要致富,先修路,永遠都是硬道理。那天去銅罐驛的人得有大幾百,僅剩的兩家店生意好到爆。如果天天都有這麼好的生意,在利益的驅使下,遷出老街搬到新鎮上的人可能就會有一部分再搬回來,然後做起遊客的生意來。

沒想到,外地工科男也有細膩的老重慶情結!


沒想到,外地工科男也有細膩的老重慶情結!

在下浩老街尋找靈感的創作者

如今的南濱路有一處破敗的街區,不知是否由於被改造的原因,這一帶現在被統稱為慈雲寺-米市街-龍門浩歷史文化街區。它曾作為古時候的一處碼頭,因商而興,好幾棟別墅矗立在那,訴說著那時候的輝煌。

我第一次去是在2016年的7月9號,如果沒記錯的話,那個時候的龍門浩還沒開始進行改造,裡面還有不少的居民。後來我又斷斷續續地去了幾次,看著它慢慢地步入被改造的境地。

老實說,那裡的環境並不怎麼適合居住。遊客可能會很好奇,也會覺得美好,但當地人或許並不這麼看。誰會願意生活在陰暗潮溼的環境裡呢?誰又會願意向外人去展示自己的貧窮呢?

沒想到,外地工科男也有細膩的老重慶情結!


沒想到,外地工科男也有細膩的老重慶情結!

下洪學巷的“重慶市優秀歷史建築”

這棟房子被評為“重慶市優秀歷史建築”,抗戰時期曾作為軍火轉運站。物是人非,連門都沒了,窗戶也是半開半掩著。房子還是那個房子,芭蕉應該不是那個芭蕉了。雨打芭蕉葉帶愁,增添了幾許悽清之感。

因下洪學巷太過隱蔽,只有三三兩兩的人在那駐足察看。未來這一片將會打造成歷史文化街區,範圍是圈好了,遺憾的是目前任憑它荒廢著。

重慶畢竟是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城市,不乏一些古建築,保護好了,那便是留給後世的財產。如果任憑它們荒廢或是直接拆掉,那便是重慶的一大損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