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帝國真的是盛極而衰嗎?大英帝國衰落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9eN7y_sky


我要是回答第二次工業革命與兩次世界大戰,你可能不會滿意,正好我對這個問題很有興趣,我就詳細的來說一下吧。

大英帝國強盛的時候是真的很強盛,大英帝國的市民的生活水平有可能以前的英國國王都趕不上,早上喝一杯咖啡,打一個電話,世界各地的東西都會為你送來,錫蘭的肉桂,南非的葡萄乾,印度的紅糖。想要多少就有多少。英國經濟佔到世界的40%,生產了世界上50%的工業品,控制了30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帝國艦隊與紅蝦兵(線列步兵)橫行世界,英國創造的成績,或者她與世界拉開的距離,至今美國都沒有趕上,估計以後也沒有幾乎了。

人虧天不虧

世道有輪迴

不信抬頭看

蒼天饒過誰

如果問大英帝國背後衰落的原因是什麼?

我覺得應該是殖民地。大英帝國興於殖民地也衰於殖民地。

盲目的自信:

英國的經濟總量1895年的時候被美國超越,1900年前後工業產量被德國超越,工業產量為什麼會被德國超越,從1760年到1900年英國的工業革命已經開始了將近150年,這150年中英國積累起了大量的財富,英國普通市民都非常富足了,他們不願也不屑於去工廠做工,再加上英國的歷次的工人運動,使得英國國內人工生產陳本很高了,資本家投資與企業生產,沒有把錢投到殖民貿易上賺錢,結果就是英國國內的企業開工不足,英國的國民要麼去當兵,要麼去做水手,要麼去殖民地倒騰點什麼.或者有點小錢的參與殖民地貿易的投資,而那些專業的產業工人與工匠技師呢?則去了工業方興未艾的美國與德國,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於英國,但是發展於德國,強大於美國。這個時候的英國,忙於金融與殖民地貿易,錢掙得也不少。

德意志第一帝國

英國是很牛的,牛到不需要朋友,但是英國非常在乎她辛辛苦苦建立起的帝國,英國的外交其實就是光榮孤立,誰也不鳥你們,但是不允許你們任何一個人強大。出於防範世敵法國的需要,英國需要在歐洲再扶植一個大國與法國相抗衡,因此英國對於德國的崛起一直並沒有在意。

德意志的崛起得益於三個人,第一個人叫李斯特,這個哥們一輩子就在做一件事,那就是統一德意志各邦的市場,他一生都在為統一分散的德意志而奮鬥,但是他知道自己能力有限,因此就先從簡單的入手,先去統一德意志各邦的市場,然後再這個基礎上再去整合德意志,李斯特是窮死的,兒子餓死,自己貧病而死,但是在他死的時候基本德意志各邦已經有了取消貿易壁壘的苗頭。真正把德意志統一的是普魯士的鐵血宰相,俾斯麥。

我把他們打敗了,我把他們都打敗了
------------俾斯麥

俾斯麥靠著他極其高超的政治智慧,在強敵環視的,大英帝國虎視眈眈的環境中,硬是通過一系列的戰爭,打敗北方強敵丹麥,西方強敵法國,南方強敵奧地利,把德意志給撮合起來了,而且控制的極其精當,再打敗奧地利後,強烈的反對威廉一世繼續用兵的主張,給予奧地利非常優厚的條件收兵,而沒有引起英國的警覺,使得德意志統一的成果得以保存下來。德意志崛起的第三個人物就是德皇威廉一世,他做的一個非常牛的事情就是,科教興國。

我從來沒有聽過,那個民族是因為辦教育而亡國的。
-------威廉一世

如果說威廉一世打下了德意志民族的底色,我覺得都不誇張,我們不提後來的原子彈,V2導彈,那一大串吊炸天的科技爆發,我們就說一下威廉一世的科教興國對於德國當時的意義。統一後的德國憑藉其統一的國內市場,強大的科技實力,迅速接棒英國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德國的工業產值迅速的超過英國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此時的德國需要什麼?需要工業原料與產品傾銷地,德國需要殖民地。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但是俾斯麥深知這個時候的德國根本就惹不起英國,不但壓制國內開拓殖民地的想法,而且還從殖民地退出,老老實實的龜縮在國內搞建設,以免激起英國的不滿,可是這個時候第一個二筆(以後還有一個)出現了,他叫威廉二世,他一腳把俾斯麥踢開,與英國撕破臉,瘋狂的擴軍備戰,尤其是海軍要跟英國在世界範圍內一叫高下。

英國的思路很清晰,利用法得世仇的關係拉攏法國打德國,利用俄國與德國小夥伴奧地利的矛盾,也讓俄國打德國,英國出錢,讓他們兩敗具傷,然後英國出來獲利,結果英國的兩個小夥伴法國跟俄國讓德國摁在地上摩擦,英國一看大事不妙趕快跳出來,結果連英國一起也被摁在地上摩擦,一戰英國的優質青年傷亡近百萬,最後德國體力不支,美國出來收場,一戰中看是英國分到了德國的殖民地,贏在了面上,但實際上美國獲利最大。美國進入了列強的殖民地,英國大量優質青年的喪失,大量的資金被用於戰爭,更加沒有資金改善生產設備與技術,拉大了與美國德國的工業距離,大量的商船被德國擊沉,本土與殖民地之間的貿易與供給被中斷,經濟大大削弱,而美國在這個時候的實力大大增強。很快在造船,貿易,運輸這塊超越取代了英國。

第一張多米諾骨牌

一戰後瓜分了德國殖民地的英國高歌猛進,在世界各地打下了更多的殖民地,甚至在非洲打通南北的交通來個殖民地大串聯,可是經過2.300年的殖民很多的白人都在殖民地紮了根出現了白二代,白三代,這些人把殖民地看成了自己的家,英國面對的不在是拿著大刀長矛的土著,而是跟他們一樣的勇氣與裝備的白人,而且這些白人得到了歐洲列強的背後資助,布爾戰爭打了三年,英國雖然勝利但是付出的代價極大,甚至無法維持英帝國的正常運轉,殖民地開始稱了英國的負擔,而且布爾戰爭給了其他國家一個積極的反饋,就是英帝國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強大,1920年離英國最近的愛爾蘭獨立,從此解開了大英帝國殖民地獨立的序幕。這個時候的英國表面上無限風光,其實日子很不好過,但也能過。

一個瘋子

這個人叫希特勒,我們稱之為威廉二世2.0版。

再談希特勒之前,我們先聊一個人,他叫張伯倫,張伯倫這個人在歷史課本中非常不堪,但是我說,英國沒有笨人,希特勒說,我要蘇臺得區,張伯倫慌忙的來送蘇臺得區,希特勒說我要奧地利,張伯倫坐飛機,轉火車,爬到山頂去給希特勒送奧地利,我們來看一下張伯倫是怎麼想的,希特勒要地盤,全世界好的地方都在英國手裡,擺明就是找英國要,但是德國沒有海軍,他只能在陸地上要,要吧,要著要著,法國就開始收拾你了,要著要著蘇聯就開始收拾你了,等你們打的兩敗俱傷,我再過來収屍,要是你是張伯倫你也會這麼幹,結果這次不摩擦了,直接一拳

K.O

,沒有打蘇聯,返過頭來轟炸英國,用潛艇打英國的商船,大英帝國呀,女王所在地呀,殖民地的老大呀,經濟上幾乎把英國困死,1944年英國的海外貿易不到戰前的30%,最重要的是顏面掃地,在一幫小弟前呼後擁的情況下,把老大按在地上用腳摩擦。讓周圍的小弟都過來看看,這就是你們的老大。

朋友?對手?

你是否認為英國與美國的友誼是鮮血凝成的,你是否認為羅斯福與丘吉爾在一起畫風是這樣的

電視上就這麼演的對吧?其實不是,丘吉爾自認為很屌,看不起蔣介石,看不上斯大林,他去找羅斯福跟羅斯福商量戰後,保持英國的殖民地,羅斯福對丘吉爾態度非常冷淡,轉而去跟斯大林親切的商量戰後瓜分英國殖民地的問題。軍事裝備援助,美國用50條瀕臨報廢的破船,硬是換了英國的8個島嶼,通過軍事援助,美國幾乎全部掠奪了英國遍佈世界交通要道的軍事基地,通過對英國的貸款,美國擠走了英鎊國際貨幣的地位,再加上戰後美國操縱的聯合國的民族自決原則,毫不客氣的說,威廉二世與希特勒付出巨大代價而沒有達到的目的,美國很友好的達到了。其實我們拋開個人感情來談,我覺得就是這樣的,英國一直是被大夥算計的,老世仇是法國,但是他們基本找到了平衡點,出來一個明火執仗的愣頭青是德國,明搶,然後背後美國用繩子慢慢的絞殺英國。直到她動彈不得。

日落西山

二戰中英國基本被打殘了,世界重大戰役中,除了北非基本都是美蘇抗下來的,所以戰後的局勢基本是美蘇說的算了。戰後獨立運動風起雲湧,首先是老牌的帝國在戰爭中被削弱了,其實是這些殖民地作為老牌帝國的僕從國,見識並且學會了現代戰爭,他們既有了民族獨立的意識,又有了民族獨立的條件與力量,他們就紛紛獨立,英國這個時候也根本沒有力量去維持了。

有一個拐點就是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事件,這個蘇伊士運河本來就是英法主導開通的,長期被英國佔據,奧斯曼,奧匈帝國,還有希特勒都嘗試過奪取但都沒有成功,後來埃及獨立後要把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英國聯合法國以色列入侵埃及,結果遭到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在美國蘇聯的阻止下,英法灰溜溜的退出埃及,英國就只能從非洲的好望角去印度與亞洲,英國就宣佈蘇伊士以東的殖民地都不要了,然後其他殖民地都陸陸續續獨立了。

英國還剩什麼呀?金融中心跑美國去了,工業中心早就跑美國,德國去了,後來又跑到韓國日本,英國就是一個很普通的歐洲強國了,軟實力依然很強,美國每次有什麼行動基本都會諮詢英國的意見,拉上英國,但是硬實力方面,泯然眾人矣,跟法國,意大利差不多了吧。


百悅軒


其實從歷史來看,英國的盛極而衰只是一個時間點,如果時間再拉長一點,過過富豪的日子,只不過又回到了自己,只不過人都喜歡自己的榮光而炫耀而已。

英國興起於蒸汽機為代表的機器時代,世界搶奪殖民地,成為了日不落帝國。但到了電氣時代,英國就已經跟不上了時代的腳步,被接連超越,尤其是美國和德國,還有很強的蘇聯和日本,那個時候,英國只能算是強國了。到了二戰以後,美國和蘇聯是第一世界,日本,德國被壓制,即使不壓制,也進不了第一世界,從國土人口各方面都進入不了第一世界,他們都屬於第二世界國家,法國,英國,德國,日本,意大利,加拿大,他們都屬於第二梯隊了。

在這裡看到了日本的影子,日本一直向英國學習。從地理位置,國土面積,國家制度都在向英國學習。從同治維新就可以看出來,日本也希望同英國一樣,英國是日不落帝國,希望自己是大日本帝國,成立大日本共榮圈,從南到北,希望能佔到世界的1/3。日本和英國走的都是蛇吞象的道路,現在都是回到從前,依然生活在島上。大海對他們來說,成也海洋,敗也海洋。

現在的現實是,英國和日本,只能成為中等強國。要想成為世界大國,首先必須有強大的國土面積,人口數量,生活在溫帶,熱帶不用奮鬥,就能解決生活問題,而寒帶太冷,不以創造價值。這是基本前提,然後看發展,看機遇,看實力了。至於是哪些國家,可以自己來想。😄



大志遠思想空間


大英帝國最鼎盛在18世紀至19世紀,得益於孤懸海外的地緣政治環境,使英國避免了歐洲大陸來自拿破崙的威脅。從18世紀60年代開始,英國在相對和平的環境中開始了工業革命,人類歷史也正式步入工業化社會。工業化生產配合成熟的君主立憲制度,使得英國的生產力大大提升,一個又一個新的工業革命成果被運用於英國的殖民擴張。四面臨海的英國,借用蒸汽機武裝起來的皇家海軍,成為了首屈一指的海洋強權。

崛起的英國在全球四處擴張,在北美地區接手了西班牙、荷蘭等老牌殖民國家的殖民地;在亞洲,英國殖民了印度全境,中國的東南沿海也成為其殖民地。一時間英國的領土布滿全世界,只要有陽光照耀的地方,就有英國人。

也正是由於英國本土太小,而殖民地又太大,導致了他的迅速衰敗。由於在全球都有殖民地,英國和另一個殖民大國法國矛盾不斷,兩個歐洲最強國的互掐,為德國的崛起提供了機遇。猶如當年英國趁著整個歐洲忙於應付拿破崙快速發展一樣,剛統一的德意志在英法兩強的眼皮子地下發展了起來。一個軍國體制的強國自然不會滿足於一個已經被瓜分完的世界,這直接引發了兩次世界大戰。也正式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慘烈,致使英國消耗了幾乎全部的國力和財力,從此一蹶不振。


星空史話


三哥要獨立,英國向美爹借錢,美爹說可以但是高利貸,英國想想還是算了,世界上最恨美爹的是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