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趙傳奇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一起來讀熱河那些事兒。(約450字,閱讀需2分)
提起熱河,我們都會想起熱河抗戰的那段歷史。
日軍在九一八事變侵吞東北之後,又將魔爪向南伸,窺伺與之毗鄰的熱河之地,最終爆發了熱河抗戰。
這一事件,充分反映了日寇滅亡中國的野心,同時也激起了中華兒女的愛國抗日之激情。我們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就是在這個危難時刻,以熱河抗戰為背景創作的。
日軍攻陷熱河首府承德之後,正在列隊進城的日本關東軍
“熱河”的這個名字,源於承德避暑山莊內的一道溫泉,這個泉是溫泉,秋冬時候,熱氣騰騰,所以有“熱河”之稱。
熱河這條所謂的河,從泉眼流出後,不到百米便注入澄湖,所以真正的熱河也就不到一百米的長度,堪稱世界第一短河流。神奇的是,這條河流的名字竟然能夠成為日後一個大省的名號。
熱河省建於1928年,在1955年被裁撤,存在了27年的時間。
其範圍包括今河北省北部,內蒙古東部和遼寧省的西部地區,下轄縣、旗十數,也是一個京北大省。熱河北接草原,南臨京師,東阻關外,西拒邊關,堪稱一塞外重鎮。
民國創建熱河省,就是基於此地重要的戰略地位。新中國建立之後,戰亂平息,熱河此地就不需要重點設防了,再加上熱河地廣人稀,因此沒能逃脫建國後被裁撤的命運。
兩分鐘走近歷史現場,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右上角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關於熱河省,不瞭解歷史的人可能不知道“它”是怎麼回事,而除了東北人,其它省份的人應該更“不會”清楚這個消失省份的來龍去脈。
清朝時期,這個後來為省的地方叫熱河廳。
(92年在承德,後為避暑山正門)
1928年9月17(民國十七年),國民政府將原來的熱河廳改為熱河省,與原東北三省(黑、吉、遼)合稱為東北四省(關外),省會設在當時的承德縣,由十五個縣二十個“旗”(清部落詞)組成,湯玉麟(奉系軍閥)擔任省主席。九一八爆發後, 隨東北三省陷落,被日本劃入滿洲國,但還是熱河省。
日本投降後,熱河省由中國共產黨控制,1946年易手國民黨。一年後,國民政府還重新劃定過管轄區域,並且多增加了四個縣。
(本人與女兒1997年在避暑山莊門前)
1948年人民解放軍重新收復熱河全省,成立熱河省,歸東北局領導。
1949年成立熱河省人民政府。將熱河省劃分為2市16縣4旗 省轄市:承德市、赤峰市 。
省轄縣:承德縣、赤峰縣、凌源縣、平泉縣、建昌縣、建平縣、寧城縣、圍場縣、烏丹縣、青龍縣、隆化縣、豐寧縣、灤平縣、興隆縣、北票縣、朝陽縣 。
四個旗就不說了,請查閱相關之料。
1955年7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撤銷熱河省,將所屬行政區域按國務院建議分別劃歸河北省、遼寧省和內蒙古自治區。
原省會承德縣劃歸為河北,改稱為承德市,今承德市就是原熱河省的“代稱”。
現今承德市轄八縣三區: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豐寧滿族自治縣、 隆化縣、灤平縣、平泉縣、承德縣、寬城滿族自治縣、興隆縣、雙橋區、雙灤區、 鷹手營子礦區。
(我去過平泉、興隆、圍場。承德中部的隆化是董存瑞犧牲的地方,93年去過)
(本人1993年在承德避暑山莊門前)
這裡著重提一下,中國人熟知的東三省在民國時期應該叫東四省,而影視劇裡表述的那個年代的官民人等(包括日本人)嘴裡說出的東三省按理說是不正確的,具體什麼原因不得而知。
備註:熱河以溫泉而得名(更詳細請查閱相關史料,包括承德二子的由來,這裡不一一細述)。
承德市避暑山莊原名熱河行宮(基本上是皇帝遊玩住的地方),俗稱承德離宮。
(據說承德遠古時期是一片汪洋大海,承德人還說此地“棒槌山”是定海神針,我在承德大佛寺開飯店時有一當地人開玩笑說那是孫悟空的金箍棒,我說那胡整,不過那棒槌挺有“象徵”的。)
我在承德時,去過避暑山莊,行宮,大佛寺,布達拉宮……
還有雙塔山。
驍勇34
曾經的熱河省包括位於目前河北省的承德市及承德、平泉、青龍、興隆、灤平、豐寧、隆化、圍場等8縣;遼寧省的建昌、凌源、建平、朝陽、北票等5縣及喀喇沁左旗和內蒙古自治區的赤峰、烏丹、寧城3縣及敖漢旗、喀喇沁旗、翁牛特旗3旗交界地帶。當年的熱河均遭日軍侵佔!
在熱河形勢日趨危機的情況下,1933年1月下旬,張學良赴南京面見蔣介石問策。蔣介石為應付全國輿論,答應派代理行政院院長宋子文北上解決熱河防務問題。 2月11日,宋子文飛抵北平。17日,宋子文在與張學良商定熱河防務計劃後,偕同張學良匆匆到熱河視察,督勵抗戰。 18日上午宋子文等遊覽了避暑山莊裡外各景。在中午熱河省政府主席湯玉麟所備盛宴上,宋子文發表講話,鼓勁打氣,要求抗戰。當日下午3時,他即與張學良帶領人員離去,留下張作相晚一日回北平,與湯玉麟協商保衛熱河作戰計劃,並召開軍事會議,宣佈守軍編制方案。
宋子文在所發表講話中表態說:“你們儘管打,子文敢斷言,中央必做諸君後盾,諸君打到哪裡,子文跟到哪裡。諸君打到天邊,子文跟到天邊;諸君打到海里,子文跟到海里。” 1933年2月21日,日本關東軍、偽滿軍10餘萬人,以錦州為基地分三路進犯熱河,史稱“熱河事變”。
李三萬的三萬裡
我是風中的舞者,我來回答問題,我知道的熱河如下。熱河省,熱河(英文:Jehol,西里爾蒙文:Халуун гол),簡稱熱,省會承德市,是關外東北四省之一。轄區位於河北省、遼寧省和內蒙古自治區交界地帶。全省轄境約相當於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全境、通遼市大部(科爾沁區以西),遼寧省義縣、錦州市以北,彰武縣以西區域,朝陽、阜新、葫蘆島市建昌縣地區。西界察哈爾省,河北省承德市大部.南接河北省.1948年11月12日人民解放軍收復承德,熱河全省解放。成立熱河省,歸東北局領導。1949年1月10日成立熱河省人民政府,解放後,於1955年7月30日撤銷該省。
面積17萬多平方公里,人口1953年人口普查總人口516萬0822,其中漢族480萬1385,蒙古族18萬2256,滿族14萬7223。中西部是蒙古高原的一部分,東部是平坦寬闊的臺地,全省主要為遼河流域,以西遼河為主,南方還有灤河,東南方有大淩河、小淩河。臺地與河谷丘陵錯綜。
新中國將熱河省劃分為2市,16縣,4旗:
省轄市:承德市、赤峰市
省轄縣:承德縣、赤峰縣、凌源縣、平泉縣、建昌縣、建平縣、寧城縣、圍場縣、烏丹縣、青龍縣、隆化縣、豐寧縣、灤平縣、興隆縣、北票縣、朝陽縣
旗:喀喇沁右旗、敖漢旗、翁牛特旗、喀喇沁左旗
可以了嗎 ,題主,望採納,謝謝。
大風起兮偶飛揚
《我愛你塞北的雪》是一首曾廣為流傳的歌曲。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塞北”一詞指的就是北方邊塞,是一個較為模糊的地理概念,然而在民國時期塞北曾一度與華北、西北、東北一樣是一個明確的地理區域——當時構成東北這一地理區域的是黑龍江、吉林、奉天三省(東北三省),而構成塞北這一地理區域的是熱河、察哈爾、綏遠、寧夏“塞北四省”。
塞北四省中的熱河省位於今天河北省、遼寧省和內蒙古自治區交界地帶,省會是今天的河北省承德市,流經承德市的武烈河上中游有溫泉注入,因此得名熱河,熱河省的名稱就源於武烈河。清代在此修建了接見蒙藏貴族首領的避暑山莊(也叫熱河行宮),隨著避暑山莊的動工興建熱河地區逐漸發展成為清政府經略溝通蒙古各部,鞏固北部邊疆的要地。
自從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達從蒙元手中收復燕京之後蒙元勢力就退回北方草原,然而脆弱的遊牧經濟已無法支撐元朝仿照漢制建立起來的統一帝國,於是蒙古草原迅速恢復到了成吉思汗統一之前的諸部割據狀態。到明末清初蒙古各部大體分為三部分:漠南蒙古(今內蒙古自治區)、漠北喀爾喀蒙古(今蒙古國)、漠西衛拉特蒙古(今新疆天山以北)。其中漠南蒙古同清政府的關係較為密切——早在清軍入關前就已基本徵服漠南蒙古各部並通過會盟、聯姻等手段對這一地區加以控制;相比之下漠北喀爾喀蒙古和漠西衛拉特蒙古同清政府的關係就相對疏遠一些。鑑於這樣的情況清政府對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漠西衛拉特蒙古分別採取不同的治理模式:漠北喀爾喀蒙古和漠西衛拉特蒙古主要由清政府冊封的王公貴族實行相當程度的自治;而在漠南蒙古地區則採取自治和官治兩種機關並設的模式:一方面朝廷向當地派駐大臣進行治理;另一方面清政府在盟旗制度下冊封的各個蒙古扎薩克仍具有相當的自治權限。熱河地區作為朝廷經略蒙部的要地實行的就是這種自治機關和官治機關並設的治理模式:熱河都統駐熱河(今承德)治理遊牧蒙古,但關於城內漢人的治理則與直隸總督合議。
這一時期熱河地區並沒實行和中原內地一樣的行省制度。所謂行省制度首創於元代:在中央設中書省,在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分別進行管轄。在元代山東、山西、河北和內蒙古等地由中書省直轄,而青藏高原屬於宣政院轄地,除此之外在全國範圍內一共設有嶺北、遼陽、河南江北、陝西、四川、甘肅、雲南、江浙、江西、湖廣十個行省。明朝繼承了元朝的行省制並對各省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調整,一共設有北直隸、河南、山東、山西、陝西、四川、貴州、雲南、廣西、廣東、湖廣、江西、福建、浙江、南直隸15個行省,當然明代在少數民族地區也設置有和省平級的都司。明代的南北兩直隸行省是因為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而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而形成的,清朝入關後將北直隸行省改稱直隸行省,而南直隸行省則改稱江南行省。順治十八年(1661年)將江南省一分為二——東部稱“江南右布政使司”,西部稱“江南左布政使司”。康熙三年(1664年)將湖廣行省拆分為湖北行省和湖南行省。公元1667年(康熙六年)改江南右布政使為江蘇布政使司,江南左布政使為安徽布政使司,至此江蘇和安徽兩行省正式形成。而西北的陝西省也被拆分為陝西、甘肅兩省,至此清朝一共有直隸、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四川、貴州、雲南、廣西、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安徽、江西、湖南、湖北18個行省。除中原漢地的18行省外,清朝在自己起家的東北地區設有盛京、吉林、黑龍江三個將軍轄區;在外蒙古設有烏里雅蘇臺將軍轄區;在新疆設有伊犁將軍轄區;在西藏和青海各自設有辦事大臣轄區;而這一時期的內蒙古卻並未正式設置官方層面的行政管轄機構,而是直接沿襲遊牧民族傳統的冊封盟旗制度。這些地區連同中原漢地的18行省一共構成了清朝的26個省級行政區。
到了清末我國的邊疆地區開始出現四處告警的危機局面,為強化對邊疆地區的控制各邊疆大員們紛紛提出遷徙中原內地人口移民實邊和將邊疆各種將軍轄區、辦事大臣轄區改設為和內地一樣的行省編制:1884年(光緒十年)左宗棠在收復新疆後建議朝廷設置新疆省,1887年(光緒十三年)中法戰爭後時任福建巡撫劉銘傳建議朝廷設置臺灣省並出任臺灣首任巡撫,至此清朝的行省數量達到20個。1895年《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因此清朝的行省數量又減少到19個。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置江淮省,但旋即廢除。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改奉天(盛京改名而來)、吉林、黑龍江三個將軍轄區為省,此後直到清朝滅亡為止共有黑龍江、吉林、奉天、直隸、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新疆、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安徽、江西、湖南、湖北二十二處行省,另外一處臺灣行省為日本佔據,直至1945年光復。
臺灣、新疆、東北的先後設省給蒙古地區創造了示範效應:當時蒙古各地面臨著日、俄帝國主義的滲透和侵略,因此從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程德全提出蒙古應仿照新疆改設為省起要求蒙地設省的呼聲就日益高漲起來——當時的輿論聲稱:“蒙疆設省利於國家、利於蒙藩且利漢民,所不利者為俄國耳”。辛亥革命後外蒙古哲布尊丹巴活佛和當地的王公貴族們在沙俄的支持下宣佈獨立並在1912年冬至1913年期間侵犯內蒙古。面積狹長地域遼闊的內蒙古由於還處於相對比較原始的盟旗制度治理下,對反擊沙俄和外蒙的入侵十分不利,這迫使當時的中國政府不得不認真思考在內蒙設省——1914年7月6日北洋政府將清政府時期處於盟旗制度治理下的內蒙古地區拆分為綏遠、察哈爾、熱河三個特別區並設置都統管轄。儘管特別區和內地的省還是有所不同,但實際上已相當於一個省了。1928年國民政府內政部以《建國大綱》中僅有省治,並無特別區之規定為由建議將綏遠、察哈爾、熱河三個特別區改設為省。當年9月17日國民政府正式將三地改設為省。熱河省至此正式誕生:在其之下所轄地區包括承德縣、灤平縣、平泉縣、隆化縣、豐寧縣、凌源縣、朝陽縣、阜新縣、建平縣、綏東縣、赤峰縣、開魯縣、林西縣、圍場縣、經棚縣、林東縣、魯北縣、天山縣、寧城縣、凌南縣20縣以及喀喇沁右翼旗、喀喇沁中旗、喀喇沁左翼旗、土默特右翼旗、土默特左翼旗、唐古特喀爾喀旗、錫埒圖庫倫旗、巴林右翼旗、巴林左翼旗、克什克騰旗、翁牛特左翼旗、翁牛特右翼旗、敖漢左翼旗、敖漢右翼旗、敖漢南旗、奈曼旗、喀爾喀左翼旗、札魯特左翼旗、札魯特右翼旗、阿魯科爾沁旗,面積17萬9982.05平方公里。1947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分別對熱河省人口進行了一次統計,各自得出的數據分別為610萬9866人和為619萬6974人。
新中國成立後對熱河省的行政區劃設置進行了一定調整——原熱河省所轄20縣20旗被改為:承德、赤峰兩個省轄市以及承德縣、灤平縣、平泉縣、隆化縣、豐寧縣、凌源縣、朝陽縣、建昌縣、建平縣、赤峰縣、寧城縣、圍場縣、烏丹縣、青龍縣、興隆縣、北票縣、喀喇沁右旗、敖漢旗、翁牛特旗、喀喇沁左旗,合計2市16縣4旗。在1953年進行的人口普查中熱河省的總人口數據為516萬0822:其中漢族480萬1385,佔熱河省總人口的93.0%;蒙古族18萬2256,佔熱河省總人口的3.5%;滿族14萬7223,佔熱河省總人口的2.8%。綏遠、察哈爾、熱河三個省的設立在當時的形勢下對穩定邊疆局勢、鞏固中央政府對內蒙古的統治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卻使內蒙古處於被新設的行省分割統治的局面之下,以致於當時就有人說:“若干年後內蒙古之名將不復存在”。客觀上而言:這是在當時中國面臨列強侵略的邊疆危局下以犧牲蒙古族同胞的利益來強化對當地控制力度的應急政策。隨著民族危機的解除這種應急政策的負面效應表現得日益明顯:當地部分別有用心的王公貴族利用當時蒙古族同胞對改省的抗拒心理陰謀煽動民族對立情緒,甚至試圖策動內蒙古獨立。1945年10月出身蒙古土默特部的烏蘭夫同志受中共中央的委派解散以蒙奸博英達賚為首的“內蒙古共和國臨時政府”,組成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內蒙古那些別有用心的王公貴族製造分裂的陰謀落空了。1946年8月烏蘭夫開誠佈公地向中央提出:蒙古族人民迫切希望在中國革命勝利後恢復歷史上的內蒙古版圖。中央表示:對蒙古族人民的要求充分理解並決心在革命勝利後實行民族平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1949年9月內蒙古全境解放,12月2日內蒙古自治政府改稱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建立在對歷史上內蒙古版圖拆分基礎上的綏遠、察哈爾、熱河三省至此已完成其全部歷史使命,不過三省也並不是同一天一下就撤銷的:1952年察哈爾省撤銷建制。1954年3月6日綏遠省撤銷建制,其轄區全部併入內蒙古自治區。1956年1月1日國務院根據1955年7月30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屆二次會議的決議決定撤銷熱河省建制,在承認歷史、照顧現實的原則指導下將熱河省以農業為主的承德地區和北票、朝陽、阜新、建平等縣分別劃歸河北省和遼寧省;將以牧業為主或農牧並舉的翁牛特旗、喀喇沁旗、敖漢旗、赤峰縣、寧城縣、烏丹縣劃歸內蒙古自治區。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熱河,簡稱熱,省會承德市,是中國舊行政區劃的省份之一,是塞北四省之一。熱河名稱來源自承德避暑山莊內的溫泉,溫泉水流入武烈河後,武烈河下游在承德市內的部分,在當地冬季寒冷的氣候下也不結冰,蒸汽蒸騰,所以被稱為“熱”河。
1914年2月劃出,1955年7月30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決議,撤銷熱河省。曾經的熱河省包括位於目前河北省的承德市及承德、平泉、青龍、興隆、灤平、豐寧、隆化、圍場等8縣;遼寧省的建昌、凌源、建平、朝陽、北票等5縣及喀喇沁左旗和內蒙古自治區的赤峰、烏丹、寧城3縣及敖漢旗、喀喇沁旗、翁牛特旗3旗交界地帶。 那時的熱河中西部是蒙古高原的一部分,東部是平坦寬闊的臺地,全省主要為遼河流域,以西遼河為主,南方還有灤河,東南方有大淩河、小淩河。
臺地與河谷丘陵錯綜。民國十七年據輿地學社調查,全省面積約14萬7500平方公里。而據民國二十三年《中華民國新地圖》記載為17萬3960平方公里。民國三十六年,全省面積為17萬9982.05平方公里。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關於撤銷熱河省。內容是:撤銷熱河省,將熱河省所屬行政區域,按國務院建議分別劃歸河北省、遼寧省和內蒙古自治區。 現在的熱河省已經不復存在,但是,它的過去卻也是非常輝煌的。
石家莊新聞網
關於塞北四省,我之前答了綏遠省的問題,今天來答一下熱河省。熱河於1914年成立熱河特區,1928年成立熱河省,省會是承德。熱河這個名字在比之前已經為人所熟知了。整個清王朝都有熱河秋狩的傳統。這裡的熱河正是避暑山莊的所在地承德。
熱河省在整個塞北四省當中屬於面積最小的一個省。整個省僅有近18萬平方公里的面積,下轄的大多都是縣和旗。今天的這些縣旗,已經分屬於三個省的三個市。即,河北省承德市,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和遼寧省朝陽市。
熱河省多為丘陵地帶,其中也有著名的木蘭圍場和烏蘭布統草原。境內風景其佳,既有草原、山林,也有大淩河,小淩河以及西拉沐淪河等著名的河流。
熱河省在抗戰時期被歸入了偽滿洲國,因而也有了所謂的熱河抗戰與長城抗戰。而熱河省所轄的地方是今天紅山文化的發源地,也是契丹民族興起的大淩河地區。遼國的上京臨潢府即在赤峰市巴林右旗附近。
熱河省的省主席一開始是張作霖手下的湯玉麟。後來劃歸偽滿洲國,抗戰勝利後由國軍著名將領範漢傑擔任,最後一任省主席為孫度。1955年,熱河省被撤銷,其管轄之地即劃歸了三個省級行政。
傅斯鴻
內蒙赤峰市,錦州,朝陽,承德
用戶7938425860485
當時要是不分開,恐怕以後連狗屎都吃不著了!當時就是一個窮啊!就是到現在也是全世界最窮的山溝;現在剛剛有倆錢、就想入非非了!過去道路艱難,出不來呀!二逼!
日月日月明
比較窮,物價高。房價高的離譜。綠化差,花草少。人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