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金滅亡的原因對比:貴族間無休止的爭鬥和皇位不正常更迭(一)

(一)遼朝貴族圍繞皇權的政治鬥爭

早在契丹建國之前,耶律氏內部圍繞著部落權力的鬥爭就已經展開。《遼史·太祖上》記載耶律阿保機年幼時,其祖母簡獻皇后為了保護阿保機經常將其“

匿於別幕,塗其面,不令他人見”。而《遼史·后妃傳》的記載就更加直截了當:“玄祖(阿保機祖父勻德實)為狠德(亦作狼德)所害,後嫠居,恐不免,命四子往依鄰家耶律臺押,乃獲安。太祖生,後以骨相異常,懼有陰圖害者,鞠之別帳。”

遼金滅亡的原因對比:貴族間無休止的爭鬥和皇位不正常更迭(一)

肅祖耨裡思曾孫罨古只准備就任夷裡菫之際,其異母弟轄底擅自舉行了柴冊禮,搶得先機,“與于越耶律釋魯同知國政。”後來釋魯為其子滑哥所害,轄底也“懼人圖己,挈其二子迭裡特、朔刮奔渤海,偽為失明。”

公元 901 年(唐天覆元年),遙輦氏痕德菫可汗即位,阿保機任本部夷離菫。後阿保機率軍連破室韋、於厥和奚,受封為大迭烈府夷離菫。906 年(唐天祐三年)底,痕德菫可汗去世,阿保機在眾人的擁戴下成為了新可汗。第二年正月,阿保機燔柴祭天,自稱“天皇帝”;二月,阿保機任命從弟迭慄底為迭烈府夷離菫。皇帝取代可汗成為契丹的最高統治者,遙輦氏部落聯盟時期大權在握的夷離堇成為了由皇帝任命的職官。然而很多深受契丹族傳統影響的耶律氏貴族們不甘永遠居於阿保機之下,他們希望繼續維持舊有的“世選制度”來共同分享部族的最高權力,於是以皇弟剌葛、迭剌哥、寅底石、安端為首的契丹貴族策劃了三次針對阿保機的政變活動,史稱“諸弟之亂”。

三次諸弟之亂給契丹各部造成了很大的損失,阿保機感嘆道:“

民間昔有萬馬,今皆徒步,有國以來所未嘗有。”反常的是,阿保機對主謀的“諸弟”十分寬容,僅僅對剌葛和迭剌哥 “杖而釋之”,寅底石、安端更是沒有受到任何處罰。而阿保機對其他從犯卻痛下殺手,前夷離堇轄底及其子迭裡特、前于越赫底裡之子解裡、剌葛的妻子轄剌已等三百多人被處以極刑。

阿保機對諸弟的寬恕顯然不是出於骨肉親情這麼簡單,其實質是契丹社會由世選制向君主專制過渡中,阿保機對舊勢力的妥協。契丹諸部之長因阿保機連做九年可汗而“共責誚之”,為了樹立自己的權威,阿保機在鹽池擺了場鴻門宴,“盡殺諸部大人”,而對於自己謀反的眾兄弟,阿保機只是翦除了他們的羽翼,防止其東山再起。阿保機要做新時代的皇帝就必須打擊契丹貴族對於最高權力的覬覦,但想讓皇位穩固還必須贏得他們的支持。因而面對契丹貴族的叛亂,遼朝的皇帝既要鎮壓還不能趕盡殺絕。從表面上看,世選制雖然被君主專制所取代,但世選制的影響卻極其深遠。這就是有遼一代許多宗室諸王對於皇位野心勃勃,貴族叛亂按下葫蘆起了瓢的根源所在。

遼金滅亡的原因對比:貴族間無休止的爭鬥和皇位不正常更迭(一)

經過一些列的政治鬥爭,雖然阿保機保證了自己的權位,但是皇位繼承人的問題又隨之而來。神冊元年(公元 916 年)二月阿保機建立大契丹國後便效法中原,立嫡長子耶律倍被立為太子。天贊元年(公元 922 年)十一月次子堯骨授封天下兵馬大元帥。遼太祖在滅掉渤海國後,將其更名為“東丹國”,冊封皇太子耶律倍為“人皇王”,主政東丹國。據《契丹國志》所載,“人皇王”受封的同時,次子耀屈之(堯骨)改名為“德光”,號為“元帥太子”。皇位繼承權的歸屬變得越發撲朔迷離。遼太祖去世後,耶律德光繼位,是為遼太宗。這場兄弟間的政治博弈,以“人皇位”耶律倍“讓國”出走,最終客死他鄉收場。

儘管遼太宗順利地當上了皇帝,但國家的權柄始終掌握在臨朝稱制的淳欽皇太后——述律平手中,遼太祖的“天顯”年號也繼續使用。述律太后對周圍持不同政見的公卿大臣們給予殘酷的打擊。在母后的授意下,遼太宗冊封自己的同母弟李胡為皇太弟兼天下兵馬大元帥來作為法定繼承人。直到自己當皇帝的第十三年,遼太宗才改元“會同”,變國號為“遼”。

耶律倍的出走與述律平的稱制正是契丹傳統勢力強大的表現。身為太子的耶律倍在沒有什麼過錯的情況下失去了皇位的繼承資格,究其原因就是傾心於漢文化的耶律倍如果位即九五不符合契丹舊貴族們的利益,他們需要扶植自己的代理人。在契丹人的傳統中,女性具有比較高的地位,而遼太祖的皇后述律平本身又是一個精明強幹的女人,常常干預國家事務的決斷。述律後作為舊貴族的代表在廢長立幼這件事上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遼太宗繼位後,述律後把持著國家權柄,並立太宗之弟李胡為皇位繼承人,所謂“後宮不得干政”,“父死子繼”等理念在這一時期根本不起作用,可見契丹傳統的影響力。

遼太宗死後,耶律倍之子永康王兀欲自立為帝,是為遼世宗耶律阮。一心向讓耶律李胡繼統的述律後聞訊大怒,派李胡率軍出戰,結果李胡戰敗,兩軍對峙於潢水兩岸。後經過耶律屋質的調解,述律後一方妥協,雙方罷兵言和。為了徹底剷除述律後和李胡在朝中的影響力,世宗將二人發配到了祖州。然而此舉並不能打消契丹貴族們對於皇位的窺伺,世宗在位期間“國人不附,諸部數叛,興兵追討,故數年不暇南征”。天祿二年正月,天德、蕭翰、劉哥、盆都等謀反,這距離世宗舉行燔柴禮正式登基改元才剛剛四個月。而僅僅一年後駙馬蕭翰夥同公主阿不裡再反。最終世宗歿於耶律察割的叛亂,在位僅僅五年。

然而耶律察割當皇帝的野心終究沒有得逞,叛亂很快就被粉碎了。平叛有功的太宗長子述律登上皇位,是為遼穆宗耶律璟。遼穆宗在位期間,仍然發生了數起契丹貴族的反叛活動,社會秩序十分動盪。應歷二年(公元 952 年)二月,太尉忽古質謀反。六月,國舅政事令蕭眉古得、宣政殿學士李遆等秘密策劃南逃。政事令婁國、林牙敵獵、侍中神都、郎君海里等密謀叛亂。應歷三年十月,李胡之子耶律宛、郎君嵇幹、敵烈謀反,太平王罨撒葛、林牙華割、郎君新羅等也牽涉其中。應歷九年十二月,王子敵烈、前宣徽使耶律海思及蕭達乾等人謀反。應歷十年十月,耶律李鬍子耶律喜隱謀反,李胡受牽連被捕,死於獄中。

遼穆宗期間的貴族叛亂是契丹歷史傳統的延續,穆宗本人的昏庸和殘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催化的作用。

遼金滅亡的原因對比:貴族間無休止的爭鬥和皇位不正常更迭(一)

遼穆宗被人刺殺後,世宗的兒子耶律璟繼承大統,是為遼景宗。景宗撥亂反正,勵精圖治,緩和契丹貴族的內部矛盾,扭轉了因穆宗荒淫怠政造成的凋敝局面,遼朝開始中興。到了聖宗朝,遼朝進入了全盛時期。景宗與聖宗兩朝是遼朝內部相對穩定的一段時期,統治階級間的互相傾軋有所收斂。

遼興宗耶律宗真即位後,興宗的生母欽哀後蕭耨斤開始弄權,先是授意馮家奴、喜孫等人誣陷北府宰相蕭浞卜與國舅蕭匹敵謀反,緊接著將遼聖宗的皇后、興宗的養母齊天后蕭菩薩哥遷於上京後害死。重熙三年(1034 年),欽哀後策劃政變,決定廢掉興宗,立少子重元為帝,不料重元向興宗告密,陰謀被興宗粉碎,欽哀後被遷到慶州七括宮,興宗親政後封重元為皇太弟。儘管無法再行廢立之事,但欽哀後一黨在朝中仍然勢力龐大,欽哀後的兄弟們個個身居要職。重熙八年七月,興宗復迎太后回京。此後,帝后二人在皇儲問題上爭論不下,欽哀後堅持以皇太弟重元作為儲君,而興宗則一心想傳位於自己的長子洪基。直到重熙二十一年七月,洪基才被封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重熙二十四年八月,興宗病故,洪基順利繼位,是為遼道宗。

從興宗朝欽哀後的弄權我們不難發現,契丹女性的影響力依然強大,這時遼朝已立國已有百年之久,但仍然無法擺脫傳統的束縛。即使興宗粉碎了欽哀後針對自己的政變活動,讓其遠離政治的中心,但仍然無法剷除欽哀後一黨在超重的勢力,最終只得迎回欽哀後。欽哀後雖然無力再發動叛亂,但在皇位繼承人選的問題上仍然可以指手畫腳。

遼道宗清寧九年七月,身為皇太叔兼天下兵馬大元帥的耶律重元與其子楚國王涅魯古、陳國王陳六、同知北院樞密使事蕭胡睹、衛王貼不等四百人引兵叛亂,重元最終兵敗自殺。耶律重元的叛亂是興宗年間有關皇位繼承爭議的歷史遺留問題,耶律重元對於自己沒能當上皇帝心有不甘,於是發動了這場兵變。

道宗一朝影響最為惡劣的政治事件當屬權奸耶律乙辛陷害皇后和太子一事。大康元年(公元 1075 年)六月,太子耶律浚總領朝政。十一月,耶律乙辛為了扳倒太子,夥同北府宰相張孝傑等人誣陷宣懿皇后蕭觀音與伶人趙惟一私通,導致皇后被賜死。大康三年六月,耶律乙辛又誣告查剌等八人謀立皇太子,太子受牽連被廢為庶人,囚於上京。十一月,廢太子耶律浚被乙辛派人暗殺,其後太子妃也遭不測。大康五年正月,乙辛又企圖對皇孫耶律延禧動手,引起了道宗的警覺。此後,乙辛逐漸失寵被貶直到處死,其黨羽也被剷除。

耶律乙辛的政治陰謀雖然未動一兵一卒,但對於遼朝的傷害不亞於任何一次流血兵變。宣懿皇后蕭觀音和昭懷太子耶律浚皆以賢能著稱,耶律浚更是皇儲的最理想人選。在耶律浚被害後,遼道宗最終將皇位傳給了耶律浚的兒子耶律延禧,是為天祚帝。遼道宗的本意是亡羊補牢,但實際效果是一誤再誤。天祚帝的昏庸程度與其祖不遑多讓,遼朝二百年基業最終葬送其手。

天祚帝耶律延禧是遼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其文妃所生的晉王敖盧斡在國人中威望甚高。保大元年(公元 1121 年)正月,元妃之兄樞密使蕭奉先恐元妃所生的秦王“不得立”,於是授意他人誣告文妃之弟蕭昱、文妃的姐夫耶律撻葛裡和妹夫耶律餘睹“謀立晉王”,蕭昱和撻葛裡被殺,文妃也被賜死。領兵在外的耶律餘睹走投無路,只好引軍叛金。保大二年正月,耶律餘睹作為金軍嚮導來攻,天祚帝竟然又聽信了蕭奉先的讒言,賜死晉王。同年三月,天祚帝逃入夾山,各地守軍與朝廷失聯,秦晉國王耶律淳在遼南京臣民的擁戴下登上皇位,降天祚帝為湘陰王。

女真人起兵後,遼軍節節敗退,軍民們本對晉王敖盧斡寄予厚望,但晉王被奸臣庸主所害,導致很多人對遼朝徹底喪失了信心。耶律延禧雖然昏聵,但畢竟是遼朝名正言順的皇帝,耶律淳在天祚帝還在位的時候擅自稱帝,不僅沒能挽救敗局,還加劇了遼朝的分裂,最終遼為金所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