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叉網:2018年中國前35名叉車製造商排行榜

(此文由中國叉車網(www.chinaforklift.com)原創,如需轉載,請務必與我網聯繫)

重要說明:

本排行榜是銷售額(當年銷售收入)排行榜,以各品牌製造商其機動工業車輛(不包括半電動堆高機和手動搬運車輛)在該年度之銷售收入作為基準,僅作參考

銷售狀況備註:

1、標有"A"的企業表示有部分產品出口,出口比例不超過40%。

2、標有"B"的企業表示出口比例接近50%。

3、標有"C"的企業表示出口比例超過50%。

4、標有"D"的企業表示出口比例超過90%。

5、標有"E"的企業表示該產品部分來自進口。

2018年國內機動工業車輛製造企業五類叉車累計銷售量為:597,152臺,相比去年同期的496,738臺,增長20.21%。2018年工業車輛行業首次突破50萬臺的大關達597,152臺。2009年中國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車輛製造和消費國,到今天的行業首次突破50萬臺大關,在這十年期間,中國工業車輛行業由2008年在全球佔比的18.16%到目前佔比達30%左右,中國工業車輛行業幾乎可以用突飛猛進來形容。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我們是工業車輛的製造和消費大國,技術和創新方面,中國工業車輛仍是任重道遠。

按動力分類,內燃平衡重式叉車(Ⅳ+Ⅴ)316,056臺,較上年的293,087臺上升了7.84%,佔五類叉車累計銷售量的52.93%;電動叉車(Ⅰ+Ⅱ+Ⅲ)281,096臺,較上年的203,651臺上升了38.03%,佔五類叉車累計銷售量的47.07%。今年電動叉車所佔比重再次攀升,物流業等對倉儲配送的需求增加、受國家排放政策的影響促使電動叉車的銷量不斷上升。

按銷售市場分,國內銷售機動工業車輛430,229臺,較上年的371,013臺上升了15.96%。其中國內內燃平衡重式叉車(Ⅳ+Ⅴ)256,814臺,較上年的234.168上升了6.49%;國內電動叉車(Ⅰ+Ⅱ+Ⅲ)173,415臺,較上年的129,845臺上升了33.56%。

五類叉車出口共為166,923臺,較上年的125,725臺上升了32.77%;其中內燃叉車(Ⅳ+Ⅴ)出口為59,242臺,較上年的出口量51,919臺上升14.10%%,電動叉車出口為107,681臺,較上年的出口量73,806臺上升了45.90%。(以上部分數據來自CITA和海關總署之數據)

從工業車輛的銷售數量上看:

2018年中國工業車輛前2名約佔全國總銷售量的42%以上。

2018年中國工業車輛前10名約佔全國總銷售量的74%以上。

2018年中國工業車輛前20名約佔全國總銷售量的88%以上。

2018年中國工業車輛前35名約佔全國總銷售量的94%以上。

(以上部分數據來自CITA和海關總署之數據){#Content_Pages#}

2018年,有15家工業車輛製造商年銷售量超過10000臺,有20家工業車輛製造商年銷售量超過5000臺,有29家工業車輛製造商年銷售量超過3000臺,有32家工業車輛製造商年銷售量超過2000臺。

本次排名中,最低入圍的企業年銷售額不得低於6000萬人民幣,把以生產港口機械(包含集裝箱叉車和堆高機)為主的三一、卡爾瑪、科尼、特雷克斯、曼尼通等公司未納入排名。三菱物捷仕叉車(上海)有限公司是包含三菱、力至優、TCM、ROCLA四個品牌,因HCF於2015年2月已正式加入UC集團,所以HCF與三菱物捷仕合併在一起參加此次排名,海斯特美科斯叉車(浙江)有限公司單獨列入排名中,臺勵福機器設備(青島)有限公司因缺少臺灣地區數據,缺席本次排名。以上的調整會造成有的公司在今年的排名中,其排名會有所變化。另還有企業因業務調整,已未排入今年的排名中,還有因銷售額未能達到我網排行榜要求,或因其它原因,故未能納入本次排名中。

本次排名中的安徽叉車集團仍是包含力達的銷售額,豐田是豐田產業車輛(上海)有限公司與豐田工業(崑山)有限公司的總銷售額(包含BT、雷蒙RAYMOND),三菱是包含三菱物捷仕叉車(上海)有限公司、三菱重工叉車(大連)有限公司的銷售額,科朗包括了科朗叉車商貿(上海)有限公司與科朗設備(蘇州)有限公司的銷售額。外資公司在中國增加的生產量用於出口,提升了他們的排名,據瞭解從銷售額來看,豐田工業(崑山)在2018年成為國內叉車出口銷售額名列外資企業第一名,銷售量已達8000多臺;三菱重工叉車(大連)有限公司的出口量雖已有10000多臺但銷售額略低於豐田;青島克拉克物流機械有限公司的銷售額90%以上是出口。

從銷售數額上看,位列第一階梯的前兩名製造商在2018年都上升很快,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的報表目前還沒有出來,由前三季節的報表來看,合力在2018年前三季節的營業收入為73.78億人民幣,比上年同期增加17.51 %。杭叉在2018年前三季節的營業收入為64.61億人民幣,比上年同期增加25.02%。

位列第二階梯的林德(中國)、龍工、豐田、三菱、中力、比亞迪、永恆力七家叉車企業的銷售收入均已過10億人民幣。其中林德(中國)營業額已接近40億人民幣,龍工營業額已達30億人民幣,豐田與三菱的出口業務均已超過11億。中力出口佔比超過60%,另外借助阿母工業平臺這幾年快速發展起來;比亞迪在2018年通過大力推廣新能源叉車同比增長達150%;永恆力上海新工廠負責永恆力平衡重叉車以及前移式叉車的研發和生產,2018年的出口業務已達60%以上。

前二十名的製造商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寶驪、柳工、江淮、吉鑫祥銷量都已過萬臺,柳工的增長得益於公司堅持技術創新,注重長遠利益的創新行為將讓企業走得更遠、更穩。受“油改電”的影響,一些電動叉車製造商,在2018年表現都非常不錯。

前三十名的製造商中,有的公司受市場的衝擊和受國家環保要求的影響略有下滑,但青島現代海麟加大國內外市場銷售力度、上加在倉儲物流方面有較大的進展,其銷售額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內資品牌叉車合計市場份額繼續增大,已超過80%,佔據市場絕對主導地位,合力、杭叉佔據42%以上的市場份額;靖江叉車,其中相當部分是牽引車;除合力、杭叉外,中力、諾力、如意、美科斯、吉鑫祥、華和、山野在內資品牌中出口方面佔有較大的比重。

外資品牌中凱傲集團,包括以高端產品並堅持向中端市場延伸的林德和定位經濟型叉車的寶驪,仍是外資叉車中最具活力的企業,佔有2018年全行業6.5%左右的市場份額,是外資品牌中所佔比例最大的。日資品牌中的豐田及三菱品牌系列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

有的企業在2018年的排行有所上升,其上升的原因並不是以低價佔有市場,相反是在保證產品質量的情況下提升價格,反映出市場從關注價格,慢慢的重視起產品的價值;另一方面是受國家節能減排的影響,新能源叉車企業快速成長起來,排名上升較快。

中國叉車行業近十幾年來的飛速發展,從數據統計來看,2018年是電動叉車所佔比重最高的一年達47.07%,其增加的原因是在市場需求、國家節能減排及電動叉車行業產業鏈在國內逐步完整等多重作用下的結果。

在過去的一年,叉車行業出現一些新的發展方向:

1、行業企業逐步重視產品質量。

2018年第一季度,行業內龍頭企業率先發出價格上升的調價通知,這一現象說明叉車行業開始對“價格戰”說不。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生活質量,而對於工業用品的叉車來說,產品的質量更是重中之重,叉車質量的好壞將直接影響物料搬運行業的效率。敢於對“價格戰”說不的企業,勢必要在產品的質量及服務方面表現更為出色才能更具市場競爭力。

2、叉車動力源仍受到廣泛的關注,但更理性看待新能源產品。

如果說2017年是新能源叉車的元年,那麼在2018年,幾乎能生產新能源叉車的整機企業及配件企業都已準備投入或已投入研發或製造新能源產品,但是在2018年,無論是整機還是配件企業已開始考慮企業自身的發展優勢,選擇更適合企業發展的道路,企業在發展的過程當中可能仍然會有時感到迷茫,但起碼不再是人云亦云。

3、在健康、安全、環境(HSE)方面更重視。

我們在走訪企業的過程中不難發現,企業在改進工作場所的健康性和安全性及改善勞動條件,維護員工的合法利益方面更重視了,主要是因為一方面是國家政策的指引下企業更重視環保,另一方面是企業招工難促使企業在HSE方面的重視。

4、行業更重視行業標準化。

2018年10月1日新實施的機械行業標準中,“工業車輛”新批准頒佈的標準就有4個,另外,由佳力參編的《石油化工行業標準》、如意起草的《叉車非車載充電機與電池管理系統之間的通訊協議》、龍合智能承辦的叉車屬具行業標準討論會,以上都反映出行業對標準化的重視。

5、產品結構不斷升級。

在國家節能減排的大勢所趨之下,2018年電動叉車的佔比已達47.07%,再次刷新了油、電叉車的比重,叉車行業的產品結構不斷升級,不只是體現在油、電叉車的比重,行業的發展還需要更多高品質、有創新、有特色的產品。

6、租賃市場不斷擴大

中國叉車後市場最近幾年快速成長起來,特別是租賃市場,IRN(國際租賃資訊)評出的全球工業叉車租賃車隊規模前十強中,中國企業佔兩席。中國叉車租賃市場的快速成長已引起國際叉車租賃市場的注意。

7、加強行業資源優化配置

2018年國內的各種合作、併購、重組、入股及叉車後市場的各類合夥人、經銷商群體合作等現象都表明行業已開始重視資源優化配置。提高資源供給質量是符合供給側改革、助力行業發展的根本要求。如行業可持續推進優化行業資源配置在一定程度上能在解決供需矛盾和突出問題的進程中實現提質增效的發展目標,但在資源優化配置過程當中,如何獲得整合後的資源達到整體最優仍有待行業人士的不斷努力。

中叉網力求給行業呈現最具有說服力的排行榜。但一個企業之綜合實力才是最重要的,單純的以銷售量、銷售額來衡量一家公司的競爭力是不夠的!企業如何提高自己核心競爭力,比如企業的創新能力、差異化、個性化的企業特色,長遠的發展規劃才是重中之重。另外,在2018年,國家出臺的一系列環保新政,對新能源叉車企業來說是一個機遇,同時也有效促進了內燃叉車企業不斷提高排放標準以適應市場需求。

需要說明的是,今年排行榜的基準是參照國際慣例,和往年一樣是以各品牌製造商以其五類機動工業車輛(不包括半電動堆高機和手動搬運車輛)在該年度之銷售總收入,僅作參考。

中國叉車網(www.chinaforklift.com)歷來尋求準確而公正的工業車輛排名,以此真實體現中國國情,歡迎業內人士提供幫助和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以上解釋權歸中國叉車網(www.chinaforklift.com)。

中叉網:2018年中國前35名叉車製造商銷售額排行榜

中叉網:2018年中國前35名叉車製造商排行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