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當上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親身經歷,給年輕人當拉拉隊

我是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研究員。先後擔任過普通教師、年級組長、教導處副主任、德育主任、教科室主任、副院長等職務,一直堅持在教學第一線任課25年,當班主任15年。之後,搞科研培訓、名師、名校長培訓。因課改走進央視《實話實說》,最近課題獲教育部二等獎,省政府一等獎。

回顧專業成長故事,給後輩加骨勁!

1981-1986適應期(案例)比高低逼上廬山

26年前,19歲的不想當老師的我,大學畢業走上教師崗位,就職於福建省長汀縣第三中學。同事勸說我不要當班主任(你自己像孩子,我還以為你是哪個教師的孩子,替家長領工資來了);家長對我不放心(家長會全體家長到齊);學生不把我放在眼裡(高年級同學在我身邊走來走去比高矮)。我不服氣:一定要用勤奮和智慧贏得大家的信任,當個像樣的老師!

幸虧我開了個好頭。學生報到那天,我在教室後面的黑板上,用彩色粉筆寫上“歡迎新同學,讓我們共同建設班集體!”我又在前面的黑板上把註冊程序寫得清清楚楚。以前教我的老師註冊的方法是讓學生排長隊在《學生情況一覽表》上先填寫,然後交錢,教室裡鬧哄哄的。我則要求學生先找位子坐下,看清黑榜上要求及程序,每個人在老師發放的紙條上填表,然後構思自我介紹。我則挨個收取註冊費。其間,我仔細觀察同學們的表現,指派一些人去領書本及衛生工具。

學生陸續到齊了。我表揚了主動打掃教室和領書本、衛生工具的同學,我說:“我們用掌聲向他們表示感謝和欣賞,來讓我們掌聲為他們響起來,好嗎?”

我還告訴同學們,為公平座位半月前後左右輪換一次,所以誰也不要叫家長來要求換好位子。這時,窗外家長眼中放心的成分多了一些,窗內的學生臉上興奮的成分多了一些。之後我精心備課成功舉行了家長會。

我把教育學心理學等關於班主任工作系統性原則、公平性原則、激勵性原則運用於實際。

一個月後,學校讓我搞教改實驗。我從模仿錢夢龍開始搞啟發式,我的公開課獲得好評。但是當班主任我卻跌了跟斗。老教師教我對學生要兇,學生違了紀,我一把把他拖出教室,他襯衣釦子被我拉脫了兩粒。我去家訪他偷偷地把我的自行車的氣放了,等到他父親借來打氣筒給我加氣時天全黑了,回家路上我騎進了小溪裡。我沒有報復他,而是採用“招安”,他後來成了我的鐵桿保鏢。我感到了愛比高壓效果好。正如福祿貝爾所說:“教育無他,愛與板樣而已。”

於是,我漸漸懂得用愛去贏得學生的心,我嚐到了藝術育人的甜頭,我採摘了教改結出的小果子,我在全縣教師代表大會上作經驗交流,作為教改出成效的優秀教師參加了龍巖地區(市)經驗交流會,會議地點在廬山(《廬山戀》是那時的熱片)。

我調動工作,學生三五成群找領導不要放我走,甚至有學生懇求我:“您別走,我願意給您跪下”。我只好一年後才離開他們,學生冒著雪哭著為我送行,追著車喊“丘老師---”

家長的期望、學生的依戀,使我初步感知到教師的責任,第一次成功體驗使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當老師。

我的感悟:適應期專業發展是從運用職前教育知識、模仿他人開始,發展到個人感悟、體驗,關鍵在角色調整。

1986-1996成長期

1986我來到電子部二十九所子弟校,校址在都江堰。子弟校校長看我年輕,怕我管不住學生,讓我這中學教師教小云二年級,我委屈得偷偷掉眼淚。一個學期後又調回中學部當班主任兼語文老師。我克服了妊娠反應和哺乳艱辛,抓學風建設,理想教育,使這個班人均總分高過都江堰市100多分。我與都江堰市300多教師一起賽課,經過初賽、半決賽、決賽獲得市一等獎,成為都江堰市教學新秀。

1990年我調到成都市第二十中學。有一年教師節,上晚自習後,我隨意找了15個學生作調查,題為:假如讓你選擇職業,你會選老師這一職業嗎?為什麼?15箇中學生有13.5個答“不會”,有一個說只想當軍校的老師,所以只能算半個。只一個說:“我遇到過一個很好的老師,她給我的幫助太大了,我感激她。所以決心當像她那樣的好老師。” 當時,我五味俱全:當老師,沒日沒夜,費心費力,付出的體力、精力是一般人難於想象的。時代、社會、家長、學生、學校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加上教師自身的職業道德、上進心、成就感,教師感到壓力很大。所以當教師難!學生不想當老師可以理解。但是,教師對孩子的影響力那麼大,也許影響他終身的發展,他上下三代人的家庭幸福,教師工作還關係到民族的素質,國力的競爭,再苦再累總要有人來當,而且需要有責任心的人來當好它。這時起我認識到教育的價值。

(案例)“兩小人”初見成效

1993年我開始搞素質教育研究,我對大家說:“記得馬卡連柯說,班集體,並不是單單聚集起來的一群人,而是由於目標的一致、行動的一致而結合起來的,有一定組織機構和組織紀律的統一體。今天我們在一起,將要組成一個班,這個班的建設要靠在座的每一位,這個班是大家的,大家都是班級的主人,我希望在我們班人人都是小主人,人人都是小能人。讓我們一班變得不一般。”實驗結果,該班大部分人考上重點高中,32人留學或上了重點大學。該實驗班先後被命名為成都市、四川川省先進班級。學生的發展使我感到實驗研究是專業發展之路。

在身邊教師榜樣的影響下,在名師工程的激勵鞭策下,在與學生心靈的對話中,我對自己說:你應該爭當好老師。漸漸的我愛上了教師職業,放棄了到縣政府宣傳部工作的機會,放棄了到研究所當處長的機會,堅守在教師崗位上。我得到了家長學生認可:每次要接新班,家長紛紛到學校點名要分到我教的班;每年教師節我都要收到很多滾燙的話:“您的身材小,但身影卻很高大” “你是我們的好姐姐”“我羨慕您的才華和品德,我也努力地、努力地爭取做像您那樣的人……”要求尊重和被尊重的感受堅定了我的專業思想。

我的感悟:成長期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時期,人生觀、價值觀影響專業思想形成。

1996-2000挫折期

(案例5)痛在我心深處

96年春節我在老家福建過年,要返校時,得知大哥在海口因車禍去世了。我被晴天霹靂炸得撕心裂肺,柔腸寸斷。可是,想到畢業班56位學生在等我回去註冊,我眼淚汪汪地返回成都。第二天,我一邊給學生註冊一邊流淚,學生驚訝:“老師你怎麼啦?”我說:“老師頭痛”。熬到註冊完了,衛生做完了,升旗儀式彩排完了,學生回家了,才關上空蕩蕩的辦公室,在裡面放聲大哭,我哭自己是教師,教的是畢業班,在父母白髮人送黑髮人悲痛欲絕心碎淚乾時,沒能趕到身邊攙扶一把。這一危難事件,使我覺得我的世界要塌了。在悲痛的日子裡,我病倒了,還是強撐著去上課。這時代表金牛區參加成都市賽課的老師臨陣退卻讓我頂上。丈夫擔心我的身體,勸我別接受此重任,看我還是接手了,就承當了所有的家務,還幫我打印資料。我每天上完課,回到家只好半躺著把教案一點點寫出來。比賽前,林校長親自派人送我到青白江參賽。比賽時,我一站上講臺就來勁了,結果我得了成都市一等獎。手捧獎狀,我的淚又下來了,我知道,這是因為我擁有領導同事和家人的關心、支持,並在工作中轉移了注意力,找到了支撐點,感到了一份正在實現著的人生價值。危難中學校的支持、家人的體量、教師的價值和責任,支撐了我的人生。

我也有為學生“屢教不改”而頭痛的時候,也曾因學生的頂撞而暗自流淚的時候,也有面對一大堆瑣事發愁的時候,也曾因其他老師的不理解而委屈萬分的時候,但是,漸漸地我把做一名好教師當作我人生的理想和追求。因為我知道失去了理想和信念,就缺乏了職業追求的一種精神、一種境界、一種動力,也失去了人生的某些意義。

我的感悟及策略提點:挫折期更加需要支持,需要人傾聽,瞭解問題和挫折,分擔痛苦,分享成功。領導的支持方式,讓教師參與決策或在學校群體活動中擔負重任。

2000-2006穩定期(案例6)走進實話實說

1999年我負責“中學生創新意識培養”研究,並擔任主研。

成都《華西都市報》一篇《創新試驗班,放飛能力》,使研究吸引了眾多的目光。2000年《天府早報》的一篇文章引起大家對此研究的爭議。“新浪網”、“上海教育熱線”等還開展了討論和民意調查。當時我校正在創建“國家級示範性高中”,我的壓力很大,體重下降到80斤。<>記者劉暢特意從北京趕到成都,對此事表明態度:“堅決支持你們的實驗,研究性學習很有意義。我們一定正面報道,以引起各方面對你們實驗的支持,甚至是北京方面的關注、支持。”臨別前他握著我的手說:“你一定要堅持下去。”他留言:“創新教育大有可為,創新教育的實踐需要勇氣、堅持的精神。希望創新實驗班早日得出系統富有創新意義的成果。”

2000年11月30日,<>以較大篇幅報道該課題。當天中央電視臺實話實說邀請我做節目,說“你們為中國教育作了件有意義的大好事。”校長、創新班班主任和我走進“實話實說”錄製現場,節目組以“反思傳統教育中的弊端,尋找出路”為話題,推出該實驗,製作了《班幹部管班幹部》的節目,對創新班班級管理創新、民主、開放、公平的作法給予充分肯定及評價,稱之為“成都模式”。節目組的人工作態度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為了策劃節目、剪輯我們的錄像帶,大家吃的是盒飯,有人只在沙發上睡了4小時,節目錄制完後,節目組人擊掌歡呼,他們說他們在做有意義的事,值得!

2000年12月11日以<>登載各方面人士對該課題的肯定。《中國青年報》前後發表6篇文章進行系列報道和討論。

《素質教育在美國》一書的作者黃全愈專門為創新班作法撰文喝彩,中央電視臺、省教育臺、四川衛視、成都有線綜合頻道、<>、<

我覺得自己之所以幸運,主要得益於專業發展,我有了職業自豪感、幸福感。

(案例)支教見聞觸魂靈

我參加成都市送教下鄉“綠色行動計劃”活動。 2001年我參加省教育廳、省教科所組織的省講學團到甘孜阿壩支教。從阿壩州支教歸來,點開“全國中小學教育教學網”中的個人專輯,看到了支教地區學生對我敬佩和感激的留言,我還收到支教時授課地之一鬆潘縣中學的(僅一面之交的)學生來信,摘要如下:

你還記得我們初二(1)班的學生嗎?上次你來我班為我們講課,我十分高興。我很喜歡你,你的課講得那麼好,我真希望你就是我們的語文老師。那次你講課給我帶來了歡樂,你使我們班上不聽老師話的人,那天也跟這你的思維走,在那天,我看的(得)出你也十分高興。我本想回答問題的,可是緊張,所以不敢舉手,想起你走了,我連一句話也沒有給(跟)你說過,我好後悔,不過,我可以寫信給你說啊!我家沒有電話,所以,不可以打電話,只好書信!若有時間,我會給你打電話的,用公共電話。

丘老師,聽我校的老師說,哪怕某老師教過我很短暫的一段時間,他都是你的老師,你就是他的學生,所以我就是你的學生,你就是我的老師。我不會忘記你的。

I love you

孩子的信,支教時所得到的長及地面的哈達,使我增強了教師的使命感、自豪感。支教和綠色行動,給我觸動很大。

小妹妹沒有生媽媽

一天傍晚,我看見一位女教師,她說班上有幾個藏族學生學不好漢語。因為,藏語和漢語的語序不同,藏族孩子會把“媽媽沒有生小妹妹”說成“小妹妹沒有生媽媽”。為那幾個孩子儘快趕上來,她每天去學生家裡給他們補課。她走後我才知道,她是漢人,臉上卻也有了高原紅。在我看來,那種粗糙、黑紅的臉不好看,就問過那裡的男教師,女教師臉上有兩塊高原紅好看嗎?他毫不猶豫的回答:“好看,那是自然的美,生命的美,健康的美。那是雪山的光輝,是陽光留下的痕跡,是風兒吻過的印記。”我曾問過幾位漢族教師:你想過離開這裡嗎?一位年輕的教師說:“怎麼不想?這裡的生活這麼單調,經濟收入又低,更主要的是信息閉塞,才幾年自己和在成都工作的同學比就落伍了。再說,孩子一天天長大,在這裡上學我怕誤了他。” 一位資深的教師說:“說不想是假的,可是,我在這生活了幾十年了,習慣了,對這裡有感情了,這裡需要我。等我退休了,我一定會離開這裡,我會回老家安享我的晚年,那時才走得心安理得。”

2006到2007年我獨自一人到重慶西陽土家族自治縣,支教一年。第一天從竹籬笆床掉下來,我常常坐在摩托車後坐,長髮飄飛在懸崖陡壁間,去農村中學指導教師研修,走之前土家族老鄉請我吃刨豬湯。

我自問:如果讓你去支教,1年、2年可能願意,10年、20年你願意嗎?我慚愧極了。支教前,我對自己感覺良好,現在我知道了那些我以為需要我幫助的人卻給了我幫助、教育。支教使我明白了什麼是平凡中的偉大,對堅守在貧困地區的同行深深欽佩,我感到農村教師、少數民族教師的偉大,自己的平凡渺小。

第五個階段(2007年以後)

2007年我過五關斬六將,終於被中組部、教育部選拔為“西部之光訪問學者",到北師大帶薪學習一年,聽導師鄭國民教授的課,和他的研究生博士生一起編書,參加教育部水業水平測試研究,到中科院聽院士講學,到北京大學光華學院聽厲以寧教授講經濟學。

學成回到重慶南岸區任院長助理,副書記、副院長。

做國家級課題,結題、獲獎,出書。

我在重慶評上了研究員(正教授)。

2008年回到金牛區教育研究培養中心任副主任,分管科研和名師工作。

因為調動工作,工資從研究員四檔降到高級教師七檔。我不氣餒,腳踏實地工作,認真研究,做課題,出書。四年後參加區級、市級、四川省層層選撥,終於評上了正高級。

這階段最難忘的是2017,長知識的一年,思維、思想、情感成長的一年。這一年最讓我糾結的的事是要不要退休,最讓我開心的事是媒介素養教育又邁出一大步以及高中選修教材《草堂一鵠是吾師一一杜甫專題》,即將面世,最傷心的事是爸爸永遠地走了。 2017年9月,我打報告申請提前退休,因為正教授,研究員要六十歲退休。 9月我明白了什麼是人生幸福。92歲的爸爸得了生老年病,出院後堅持要自己吃飯,吃的時候會撒些出來,他捏著飯粒好一會兒不動。我問他為什麼不吃了,他說我在思考是做鄉下人把它吃下去,還是做富貴人把它扔掉,我有自己的思考,做人真難! 我明白家人需要我的時候,也是意義體現的時候。我填寫:不再擔任行政職務,理由:父親年邁多病,需要照顧。我才55歲,是否退休,我考慮了有半年,我對自己說,現在是不是該給自己鬆綁了,換一種活法,為自己好好活?再說,退下來可以給年輕人職務、職稱晉升的機會。 也是9月,兒子、媳婦、老公和朋友先後給我過生日。兒子送我一首歌《聽媽媽的話》,聽兒媳婦說他錄了一遍又一遍,我聽了一遍又一遍。 還是9月,33年前我教的學生邀請我參加他們的同學會,我欣然參加了。我發現在期間,自己照的像比以前漂亮了。那幾天我好開心。 我明白了,自由點燃了生命活力!自由就是有自由的時間,可以自由選擇喜歡的事,見喜歡的人,自由選的社交圈。 2017年11月27日成都市中小學媒介素養教肓課題結題,新浪、成都日報多家媒體報道。2017年11月,我接到出版社寄來的書稿,才校了三分之一,我爸爸病重,住院一一進icu一一三次下病危一一病情控制住一一轉ViP一一康復訓練一一突然去世一一辦理後事。 這一個多月,我在焦慮、希望、失望、不甘、不死心、自我欺騙、逃避、自責中糾結,心情不好時,寫了很多今日頭條,卻無法靜下來校書稿。 後事已畢,關於爸爸的往事,歷歷在目,放電影似的停不下來,他戴呼吸機呼吸困難我卻無能為力,他被吸痰痛得把我們姐妹的手掐出血,我給他唱京劇他用微弱的聲音說:“唱得好!”,我告訴他:“我在你身邊保護你,你放心!”他說“謝謝你”,最後一次看他,他睡得很安穩---- 他92歲,走得安祥,對我也算安慰。 後事已畢,我又開始校稿。校書稿反而可以使自己安靜下來。 我對自己說:父母在,人生尚有來的路,父母去,人生只有歸途。 我對自己說:要健康生活,珍惜生命,讓我的兒子父母雙全的好時光長一些 。 2017年12月28日,我回到祖屋,看到陽光中爺爺的房子,在翠竹中別有古風。 我見屋前有兩根石杆,有節,頂端為筆形,就問隨行者是什麼,他們都說不太清楚,有人說是魚杆。 於是我問網友:有誰知道圖中兩根柱子叫什麼? 通過網友評論我知道了,它叫石桅杆(也稱石楣杆、石旗杆或石桅檣),石楣杆的頂部筆狀表示文官。問長輩爺爺考中進士才任的知府。 令我憂心的是這也許是有文物價值的建築,它正開始殘破,就和家族老輩們商議先做力所能及的修復。 家族新建了宗廟,紅房頂,水泥牆,坐落在另一山坡上,也很好看。 這次尋根很有收穫,收穫了親情,也收穫了問題,還收穫了對客家文化的興趣。 2017年我關注了江歌等熱點,參與討論,我明白並撰寫了《善良的人,為什麼只能求得大部分人的善待》。電影《芳華》、袁立風波、江歌事件,《芳華》中的劉峰,熱心公益的袁立,幫助老鄉而被殺的江歌,他(她)們的善良都是“從不需要想起,也從來不會忘記”, 卻引發我思考一個問題:善良的人,做善事的人,為什麼往往得不到善待,也只能求得到大部分人的善待。 我明白了善是人的天性,也是後天習得的,它是用來對抗惡的。善不求回報,不管你在乎不在乎,它都在那裡。世界因為有了善,才有了溫度,有了美好,有了生機。 人類因為有了善,才有了微笑,有了美麗,有了溫柔,有了正義,有了崇高,有了期待,有了嚮往。 善良的人,做善事的人,應該得到他人的大部分人的善待,應該得到社會的善待。 為什麼只求得到大部分人善待?善良的人才懂得善待善良,善良的人越多善才能形成生態。 我們的政府,我們的民眾,都來彰顯善,傳播善,支持善,讚美善,才能形成讓善有生長的環境。 2017年,我明白了:什麼是成就?和自己比有進步,對自己、對他人有意義。人要尊重平淡,我們在世上走一遭不容易,不如放下腳步,多陪陪自己的家人,多做做自己想做的事,有時候簡單的生活才是最幸福、快樂的。對於我來說,寫點對他人有幫助的隨筆,寫出自己真實的對人生、人性和教肓的感悟,不算白到人世走這一遭。 2017年我寫了近百篇今日頭條。2017跨2018年跨年時寫的我的2017年一文在《今日頭條》有92萬閱讀,被評為今日頭條最走心的文章(每天只評2篇)之一。

瑞士有位學者的著名論述:教育的最終目的在於發展個人天賦的內在力量,使其經過鍛鍊,能人盡其才,在社會贏得他應有的地位。

啟示:知識能改變命運。教師肩負著為學生終生幸福奠基的責任。

我在不同的階段對生活和職業的認識是不同的,志向也在發生著變化,由不想當老師---想當老師到---當好老師。從1990年至2003年底,成都市全市共評選出優秀青年教師1449名。其中154人(10.63%)成為了成都市學科教學帶頭人,84人(5.8%)被評為省或國家級各項標兵或模範,35人(2.42%)成為了四川省特級教師,我就是其中的一個(91年第二屆優青、市學科帶頭人,2003年特級,),後來的研究員,正高級。我覺得自己之所以幸運,主要得益於專業發展,我有了職業自豪感、幸福感。

目前,我生活目標是做早上想上班,下班想回家的人。

享有充分的自由,與他人和睦相處,自我能力得到發揮,擁有愛與被愛的愉悅,物質幸福,精神也幸福!

有人把教師分為四種:第一種老師“以謀生為目的”;第二種老師“以自傲為動力”,追求的是發現自我、證明自我,從中感到滿足;第三種老師以“教育為己任。”有的老師以改造人的責任感來教書,或者說把教書看成是自己的社會責任;第四種老師“以愛為根本。”做自己愛做的事。我覺得還有第五種:有職業理想的快樂工作者。

我認同馬斯洛的五層次需要理論,人具有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我不斷追求更高層次需要,以達到自我實現。自我實現是一種最高層次的需要,指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自己對生活的期望,從而對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義。

我的教育理想:借葉瀾教授描繪的一幅美好的圖景表達,“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充滿成長氣息;把創造還給教師,讓教育充滿智慧挑戰;把精神生產的主動權還給師生,讓學校充滿勃勃生機。”我要加上:“把專業發展的自主權還給教師,讓教師職業生涯更加精彩。”

我是一個幸運的人。我分配和調動工作順利,教育科研使我形成教育個性,教育個性使我成為特級教師、研究員。

我的教育個性:師生共情,情感教育;學生主體,雙主作用;教會學法,培養創新;語文活動,關注生活。這些個性在36年教育科研中形成,使我成為受家長、學生歡迎的教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