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盤古山鎢礦:歷時百年 故事頗豐

江西盤古山鎢礦位於江西省于都縣境內,是新中國成立後的贛南鎢礦“四大才子”之一。經歷過採掘散亂、貢獻革命、陷入水火、艱難前行等階段,具有豐富故事的盤古山鎢礦已歷時百年。

【老照片】盤古山鎢礦:歷時百年 故事頗豐

商辦時期 採掘散亂

盤古山鎢礦發現於1918年。鎢礦發現時,地表塊鎢及目均是,拾之亳不費力,當地土人和附近縣的農民蜂擁而至,有一年左右的時間以拾撿地表塊鎢為主。後沿露頭“苗採”,漸成一個個形狀不一,深淺不一,走向不一的窿洞。

1922年-1929年,為盤古山鎢礦的商辦時期。當時礦工自由採掘,私商自由收砂,也陷入了採掘混亂、收益零星的局面。

當時的商辦公司多為帝國主義國家扶植的買辦公司,著名的有美屬華記公司,英屬廣鉅安公司,日屬晉華公司和德屬琴華公司。當然,也有本國商民集資籌建的收砂公司,但都因資本短缺貨,銷售無著,時聚時散,難以生存。

民國14年(1925年),礦業開採為此期最盛,礦工逾萬人,年產量達2188噸。

礦山之顯著標志是滿山遍野的工棚和比比皆是的窿洞。無郵電、無銀行、無交通設施,信息不靈,資產週轉困難,貨流凝滯。買辦公司以收砂價格操縱礦工的生產生活,砂價低廉,且無一定則,隨意漲落,朝布夕變。

【老照片】盤古山鎢礦:歷時百年 故事頗豐

盤古山鎢礦的礦工

礦山在此操縱下,搖曳動盪,產量不穩。且當時的盤古山鎢礦無任何公共福利可言,礦工生活艱辛苦澀,備受山霸老闆、流氓匪徒、公司職員的欺凌。礦山散沙一盤,弱肉強食,混亂異常,社會風氣腐敗。

《贛南鎢礦志》有載:“鎢砂在商辦時期,砂價之跌漲,操諸外人之手,利益為外人所得,此商辦無益於國人。”

1929年民國江西省政府成立鎢砂局,商辦公司對政府採取包稅制統制收砂,仍事收砂,不聞採掘。這一時期,據不完全統計,共產鎢精礦1萬餘噸,價值1000多萬銀元。

蘇區時期 貢獻革命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四方面軍從井岡山南下開闢根據地,贛南農民革命風起雲湧,席捲各地。進入礦山開採工運工作的共產黨人積極活動,緊相呼應。

【老照片】盤古山鎢礦:歷時百年 故事頗豐

1929年,在礦工舉行武裝暴動的前夕,各商辦公司緊急壓縮收砂量,於年底全部撤出盤古山。商辦時期結束,進入蘇區時期。

1931年冬,中央蘇維埃工農兵民主政府在瑞金成立後,開始著手管理蘇區域內的鎢砂生產。1932年春,中華蘇維埃鎢礦公司在鐵山壠成立,隸屬蘇區政府國民經濟部,領鐵山壠、盤古山、小龍三個礦區和白鵝洗砂場。

1931年冬至1933年春,當時任蘇區政府國家銀行行長毛澤民同志,親自兼任中華蘇維埃鎢礦公司第二任總經理,三到盤古山宣傳蘇區經營鎢礦的政策,撥來救濟款和救濟物,發放無息貸款,幫助工人建立生產合作社和消費合作社,組織鎢砂銷售。

【老照片】盤古山鎢礦:歷時百年 故事頗豐

毛澤民同志

到1932年9月,蘇區政府給盤古山礦工的無息貸款額為15000元。

在蘇區政府的幫助下,生產恢復很快,礦工由初期的300餘人增加到1000餘人,到紅軍長征前夕已增加到2000餘人。蘇區時期,礦工第一次獲得政治上平等,經濟上自主的權益,生產積極性和革命熱忱空前高漲。

1931年至1934年,礦區共產鎢砂礦鎢精礦1900噸,佔整個鎢礦公司的70%,價值400萬銀元。所得礦產與廣東軍閥秘密成交,易得大量白銀、布匹、食鹽、槍支彈藥、制幣機等蘇區緊缺物資,為打破國民黨反動派的經濟封鎖,貢獻斐然。這是我國鎢砂資源第一次為中國革命大業所用,是中國鎢業史上光輝燦爛的一頁。

國民黨官辦 陷於水火

紅軍長征北上後,礦山又陷水火。先是圍剿紅軍的廣東軍陳濟棠所部,於1935年4月,以ー個團的兵力屯駐礦山,組成所謂“麟記”公司,憑藉其軍事暴力強行收砂達8個月,大發其財。

1936年,國民黨中央政府宣佈“鎢砂是國防物資,私人不得買賣,應實行統制”。國民黨江西省政府“秉承中央旨意”,撤除鎢礦局,於是年3月成立資源委員會鎢業管理處,下設贛南、湖南、廣東、廣西4個分處,統制贛南鎢礦的收購、運銷。

【老照片】盤古山鎢礦:歷時百年 故事頗豐

盤古山鎢礦主平窿

國民黨政治勢力也隨即滲透到礦山,設有國民黨盤古山區分部,由書記、中統特務、監察委員、組織委員等組成,這就是國民黨官辦時期。

官辦時期,仍屬民採,經營以收砂為主,緝拿走私,統制運銷,設有專門的緝私組織,銷售網點和運銷機構。採掘情形與商辦時期基本相同,採掘、選別仍舊是落後的手工作業。

隨著開採深度的增加,窿內滲水增多,作業愈加困難,生產規模和產量萎縮。1939年春,鎢管處被迫投資,在大窩裡、石膏窩、竹山坪開拓三個放水窿,仍系民辦,盤古山鎢業稍示覆興。該年產量460噸,為這一時期開採最盛年。

在開拓過程中,發現礦脈賦條件良好,遂改為“公辦”,稱“工程窿”,招僱工人從事作業,實行計時工資制和計件工資制兩種。然民國政府缺乏長遠目的,只顧眼前利益,工程造價低,設施不究科學,打到一定程度也像民窿那樣,見砂採砂,無砂則棄,純系投機性經營。

【老照片】盤古山鎢礦:歷時百年 故事頗豐

與此同時,隨著國民黨戰事吃緊,經濟每況愈下,濫印紙幣,通貨膨脹。1946年後,砂價一日三變,物價陡然上升,有時一擔砂換不到一擔米,一擔鈔票換不到一擔米,礦工生計艱辛更甚。更有礦場官員從上至下串通一氣,聯結成網,利用職權中飽私囊,或剋扣斤兩,或壓低品位,或挪用砂款,到外地買進廉價的黴爛品抵砂,甚至明火執杖,公然打劫。

建國以後 波動發展

1949年8月,人民解放軍解放盤古山鎢礦,軍代表劉達奇受派遣接管礦山。

建國初期,仍沿用“江西省鎢錫礦業有限公司”之機關,礦山仍沿用收砂制經營,以民採為主,公辦部分工程,對原來的窿洞進行擴大整修。

1954年4月,民窿全部收歸國有,從此結束鎢礦資源任民自由採掘的歷史。是年下半年,開始大規模基本建設,投資總額481.5萬元。1956年鎢精礦產量完成2709噸,是1952年的4.5倍。

【老照片】盤古山鎢礦:歷時百年 故事頗豐

工人文藝匯演

三年“大躍進”時期,主觀能動性的作用被誇大,高指標、重任務緊緊相壓,三年連續完成鎢精礦5000餘噸,上繳利潤逾千萬元,其中1960年1220萬元是1957年的3.4倍。但採富棄貧,只採不掘,使採掘之間,採掘與充填之間比例嚴重失調,很快受到客觀規律的懲罰。

1961年-1699年鎢精礦產量驟減、生產處於癱瘓狀態,礦區虧損嚴重。十年“文化大革命”如瘟疫遍行,礦山也未能免遭其害。1967年1月,在“一月風暴”的影響下,造反派開始篡奪礦山黨政大權。各項工作陷入混亂狀態,管理制度遭到破壞,生產形勢大起大落,極不穩定。

【老照片】盤古山鎢礦:歷時百年 故事頗豐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和黨的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作出了黨的工作重點轉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礦山從此徹底解脫束縛手腳的繩索。

【老照片】盤古山鎢礦:歷時百年 故事頗豐

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在全國展開後,礦山制定了“三個依靠兩個堅持”的指導思想(即依靠政策、依靠技術進步、依靠管理現代化,堅持改革、堅持兩個文明建設一起抓)勇於改革,勇於創新,開拓前進。克服企業內部弊端,把轉企業的經營管理思想,積極推行管理現代化,這個開採60餘年的老礦,青春煥發,充滿生機和活力。

【老照片】盤古山鎢礦:歷時百年 故事頗豐

1983年,礦區分管理有色金屬和無色金屬,盤古山鎢礦隸屬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南昌公司(中國華興鎢業公司),開啟了新的發展歷程。

白駒過隙,物是人非。2004年,日薄於西山的盤古山鎢礦宣佈政策性破產,進行資產重組。時至今日,重組後的盤古山依然在生產鎢礦,只是規模與往昔已不可同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