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的“毛病”怎麼扳?

現在很多家長都會這樣的困惑:孩子有“小毛病”該不該管?是不是從小就要糾正這些問題?今天就針對年齡較小(8歲以前)的孩子來和大家進行討論一下,特別是為人父母時間不長的年輕家長,更應該好好看。


小孩子的“毛病”怎麼扳?

小孩子什麼時候容易出“毛病”


小孩子什麼時候容易出“毛病”

1) 2-4歲(3歲看大)

這個時候的小孩大腦細胞發育最為活躍,對於外界的影響反饋很明顯,特別是對於言語和表情的模仿學習特別快,而且在基因的基礎影響下,在外界元素的不斷刺激中,逐漸形成了自我意識、性格的雛形。主要的表現為:


言語具有攻擊性(學罵人,說髒話);

支配控制佔有物品(不給其他小朋友玩自己的玩具);


2) 6-8歲(7歲看老)

當自我意識形成後,通過與家長及外界的不斷溝通後,根據客觀反饋大腦逐漸依照自我性格的雛形不斷髮展,所以大腦需要不斷利用行動來對意識進行驗證獲取反饋,所以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加強,主要表現為:


按照個人意願做事,不聽家長的安排(犟嘴、賭氣);

出現違背道德規範的行為(偷小東西)。


小孩子的“毛病”怎麼扳?

家長的應對策略

家長的應對策略


2-4歲時:

順應與包容,先接納情緒,耐心安撫。對攻擊性的行為給予淡化、忽視,讓其自行消退,如果用過激的行為去制止(體罰孩子),只會助長不好的行為,無法達到預期效果;

而且這個時期的孩子由於模仿力超強,因此對於刺激性較強的體罰行為映像會非常深刻,所以嚴厲的體罰行為會對孩子的思想行為造成很深刻的影響,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尊重孩子,並賦予一定的自主權。給孩子劃定獨立的空間,明確物品的所有權,讓孩子感受到尊重,有自己的所有權後,才有可能尊重別人的物品、空間界限。


小孩子的“毛病”怎麼扳?

溝通很重要


6-8歲:

道德觀、價值觀的植入時期。給孩子立規矩、明確言語和行為的底線,讓孩子明事理,讓孩子懂得去剋制;這個時候的小孩身體結構的基礎已經成長完備,因此對於外界的刺激會有很強烈的反應,所以他們會出現多動、無法剋制自己行為衝動的現象,特別是運動天賦突出的孩子會尤其明顯。

所以這個時候對於孩子三觀的構建很關鍵,需要用很多的時間和足夠的耐心去引導孩子,根據他們的日常行為告訴他們正確與錯誤的界定方式,同時可以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習慣,這對於孩子建立信心,養成獨立自主的行為非常有好處。

允許孩子犯錯,只針對問題行為進行糾正,不再上綱上線(現階段的孩子有偷東西的行為只是行為問題,而不是品質問題)。孩子們對於事物的判斷僅侷限於喜歡和討厭的範疇,而對於個人品德和社會道德之間的關係沒有意識,所以家長們不要對當前的行為過於擔心,只針對事情告訴孩子對錯和處理的方法,而對於孩子品德的建設需要長期的引導和監督,日積月累地慢慢積累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