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打罵孩子的父母,會養育出一個怎樣的孩子?

182133踏雪尋梅


經常打罵孩子的父母,會養育出一個怎樣的孩子?

感謝您的提問。

家庭是孩子成長最重要的場所,父母是對孩子影響最為深遠的人。

父母的養育方式不僅影響著孩子將來能否成為合格的人才,更會影響孩子將來能否成為合格的“人”。

這樣的說法並不誇張,比如經常打罵孩子的父母養育出的孩子很容易具備以下4種特質:

1.有暴力傾向



每個人自出生開始做的最多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模仿。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無疑是孩子模仿的首要對象。

因此,假若父母經常以打或者罵的方式對待孩子,那麼長此以往,孩子便會認為這個世界本來的樣子就是這樣的,人們溝通的方式也就是這樣的,因此他們自然也就學會用打或者罵的形式去對待其他人,這樣無形中就為孩子埋下暴力的種子。

2.不自信

有很多的孩子在父母長期的打罵之下,變得唯唯諾諾、不願也不敢嘗試,甚至不敢充分的表達自己。

如果一個人連嘗試的勇氣都沒有,那麼自然他就會離成功越來越遠。

久而久之,這樣的孩子就會變得越發的不自信。

3.報復

我們曾遇到過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到了青春期之後,當他發現自己有能力去與父母去抗衡了,便開始沒有任何緣由的與父母事事對著幹。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因為孩子在小的時候沒有能力去反抗父母的打罵,但是當他們成長到一定的年齡,具備了這樣的能力之後,他們便開始了對父母的種種報復。

如果孩子這樣的行為在青春期還是不能夠得到及時正確的指引,那麼睚眥必報、心胸狹窄便很容易成為他們的人生的處世哲學。

4.自暴自棄

很多長期遭受父母打罵的孩子,會慢慢覺得自己再怎麼辛苦努力還是什麼事都做不好、永遠不能得達到爸爸媽媽所期望的那樣。

與其辛苦卻不得回報,還不如干脆放棄努力,放棄自己去躲到角落裡來的容易。

而這樣自暴自棄的孩子,會從內心認為自己本來就不是一個好孩子、甚至不是一個好人。

如果這樣的孩子長大到一定的年齡,有機會接觸到社會上的不良人群,會很容易走上違法犯紀的道路。



世界上有一種神聖而重要的職業,從不需要考核就能上崗,這種職業就是父母。

養育孩子確實是一個艱辛的過程。而這個過程需要父母們有更多堅定的同時也要有更多的和善。用愛和耐心使孩子成為更優秀的孩子,也使自己成為更優秀的父母。

我是梅子,關注 瞭解更多育兒話題。也歡迎您將此文轉發給身邊更多需要的朋友,支持原創,非常感謝!


梅子說育兒


我還真見過經常打罵孩子的父母,這種現象,在我小時候的農村並不少見。

我是個女孩,捱過的耳光不計其數。

說來慚愧,我可能是小時候太不聽話了,經常捱打,我爸經常大耳光呼過來,我都五六年級了還捱打呢。有時候媽媽也打我,我至今還記得我媽媽拿著掃炕的掃帚追著我打,只是忘了因為什麼了。

其實捱打的原因都沒什麼大事,雞毛蒜皮的,好多都忘了。記得有一次捱打是因為我摘了一個小黃瓜。

小時候家裡太窮了,院子裡種的黃瓜西紅柿都是美味的零食,西紅柿還沒紅,黃瓜還沒等長大,全家人就開始盼著吃了。有一次我偷偷摘了一個特別小的黃瓜吃了,我怕它長大了被別人吃掉。結果就被我爸扇了一個大耳光,而我橫著脖子看著她,根本不覺得我錯了。

有個男孩很淘氣,媽媽打他總是往死裡打。

我家附近有個比我小兩三歲的男孩,也經常捱打,他媽媽每次打他,用現在的標準衡量絕對算得上虐待了。

他捱打的原因我不是很清楚,估計也是些雞毛蒜皮的事,男孩子畢竟淘氣,比女孩子更容易捱揍。但是我知道他捱打的時候從來不服軟,大一些了會跟媽媽叫板:“你有本事就打死我!”

捱打的孩子們怎麼樣了?

長大後,其實我理解了父親打我。因為家裡太窮了,他過得一直不順心,很容易把不滿發洩在孩子身上,加上我是家裡第二個女孩,就是最不受待見的那個,脾氣又有些倔強,首當其衝地成了他的發洩筒。


我沒有怨恨他,但是我擁有了像他一樣的壞脾氣。

我沒有怨恨父母,自認為待他們還不錯,但是我擁有了像父親一樣的壞脾氣,這種壞脾氣給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困擾。我有時候也會像父親一樣,無緣無故地衝別人撒氣,我老公,我孩子,都成為過出氣筒。好在我自己有意識要改掉,也一直在努力,這個過程是痛苦的,也是漫長的,而且經常反覆,到現在也會偶爾發作。

我家附近的那個男孩,現在還住在原來的地方,我經常從媽媽的口中聽到一些老鄰居的消息。他長大了,經常打老婆,有一次還把他媽媽給打了。

我不知道基因裡有沒有壞脾氣,但是我始終認為,被打的孩子通常會痛恨壞脾氣,卻不由自主地繼承了壞脾氣。

所以,為了孩子將來能有一個平和的性格,擁有健全的人格,擁有和睦的家庭,停止打罵孩子吧!


童書育兒


經常打罵孩子的父母,會養育出一個怎樣的孩子?

孩子如果經常被父母打,在以後會更容易出現言語攻擊和行為攻擊。

下面這些教育孩子的方法,家長可以參考。

父母要幫助孩子成長為一個有愛心、自信、有責任心的男人嗎?每個母親在撫養孩子時都會問自己做得怎麼樣。但如果你遵循下面的建議,你的兒子很有可能會變成你想讓他成為的那種人,成為一個成功的男人。



斯坦福大學教授,分享了6個方法,可以幫助父母養育出一個成功的男孩。

1、幫助他控制自己的情緒

在大銀幕上,強壯、沉默的男人和有男子氣概的硬漢可能很有吸引力,但在現實生活中,好男人卻是那些知道如何正確處理感情的人。我們刻板印象中認為‘男子漢’的一些品質實際上是壓抑的——堅忍而有控制力,而不是表現出你的感受。如果你的兒子心情不好,而你對他說,‘振作起來,沒那麼糟糕’,他就會學著隱藏自己的情緒。

事實上,研究表明,父母問女兒感覺如何的次數比問兒子的次數多,當女孩受到傷害時,父母更能安慰她們。結果呢?許多男孩在成長過程中對自己的情緒感到羞恥,成為了一個不能很好地溝通的人,變得封閉,這使得他們很難與他人相處。

2、培養同理心

當男孩能夠理解別人的感受時,他們現在會成為更好的朋友,將來會成為更好的丈夫和父親。同理心是一種很有價值的社交技能,它能幫助你同情他人,並阻止你做傷害他人的事情,這是你能給你兒子最好的教育之一。

研究表明,如今的大學生比20年前少了40%的同情心。研究人員說,兩個可能的原因是暴力電子遊戲使孩子對他人的痛苦麻木,以及充滿虛擬“朋友”的社交網絡讓孩子無法以一種有意義的方式瞭解他人。

鼓勵他讀小說。讀小說多過非小說類書籍的人在同理心測試中得分更高。我們用來理解虛構人物感受的大腦部位,與我們用來理解真實人物感受的部位是相同的。我們使用大腦的這些部分越多,我們的能力就越強。



3、增強他的自我意識

想想你崇拜的人。他們很可能有一個重要的共同點:健康的自尊心。當一個男人自我感覺良好時,並不意味著他是任性的。這意味著他感到自信、能幹、有價值——這正是你想要的。

所以,不要給你的男孩貼上標籤。永遠不要說“男孩就是男孩”,也不要用其他把你兒子的行為歸咎於他的性別或暗示他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的表達。孩子從父母那裡得到的信息在他們自尊的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當你的兒子聽到攻擊他的話語時,他的自我價值就會受到負面影響。他會開始相信那些話所暗示的:男孩是麻煩製造者。

4、灌輸對他人的尊重

《男孩的目的》一書的作者邁克爾•古裡安表示:“一個從小聽權威人士說話、遵守規則、以關愛的方式與人交往的男孩,學會了尊重他人的底線。”當他長大成人時,那種尊敬的態度將成為他的第二天性。

制定規則並執行。如果你的兒子違反了規則——無論是說髒話、遲到還是其他違規行為,他都要承擔後果。如果你溺愛你的兒子,不讓他們去承擔後果,久而久之,他就會變得沒有動力,最終會被寵壞,變得漠不關心。



5、表達父母的愛

你兒子小時候喜歡你的擁抱和親吻。一旦他到了青春期,就沒那麼嚴重了。這個年齡的男孩開始與母親分離以建立獨立是很正常的。但是請記住,那些無私付出愛的人是在成長過程中得到愛的,所以要想辦法把愛表達給你的兒子,即使他表現得不希望你這麼做。

把握好時機。如果你的兒子抗拒,仔細選擇你的時機。如果你試圖在他的朋友面前擁抱他,他可能會感到尷尬,但是當他上床睡覺的時候,或者當他情緒低落的時候,一個短暫的擁抱,都能讓他知道你在乎他。男孩也想要母親給予他們的關愛,即使他們並不總是表現出來。

6、父親的影響

在撫養男孩方面,爸爸比媽媽有一個明顯的優勢:他知道你兒子來自哪裡,因為他的性別。一個母親當然可以幫助她的兒子成為一個好男人,但是如果是父親向他們展示什麼是好男人,這其中的意義更大。對一個兒子來說,有一個和他一起度過很多時光的父親是一件意義深遠的事情。男孩們得到的信息是:爸爸愛我,喜歡我的陪伴,如果我需要他,他會在我身邊——這給了他們安全感,也證明了好爸爸的作用。



總結:

通常我們認為在養育男孩的過程中,父母也許會付出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去管教孩子,因為男孩子比女孩子調皮的多,但是男孩子的養育方法也有自己的獨特性,這些方法可以幫助你養育出一個成功的男孩。


J媽學堂


孩子經常被打罵的話,很容易養出兩種性格。一種孩子被打罵慣了,畏畏縮縮,很害怕衝突,甚至很害怕高聲。帶著太多的恐懼,壓抑自己,常常沒有精力去發展自己,所以可能會被視為窩囊、沒出息的孩子;另一種孩子恰恰相反,在面對打罵呵斥時極度恐懼,也許他反而用“向攻擊者認同”來克服自己的恐懼,也就是學習到父母的攻擊行為,在外面去打罵更小的孩子,鄙視弱者,相信“勝者為王”和拳頭才是硬道理。希特勒就是在一個嚴苛的環境下長大的,從小一犯錯就被父親用皮帶抽,讀書以後成績優異也無任何不良嗜好的他,其實把極度扭曲的內心掩藏得很深。直到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德國民眾,當上首相之後,他才有機會對這個世界展開瘋狂的報復。而我們在新聞上看到的個別富二代因為一些小事就殺人,有的其實是因為小時候一犯錯就捱打,父母沒有給他足夠情感滋潤。


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一個技能是“共情”,即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當一個孩子能夠有共情能力,他就是善良的;當他從小被父母打罵,他就失去了“共情”的能力。因為小孩子在面對身形巨大面目猙獰的父母打罵的時候,他是毫無還手之力的。他的那份恐懼太強大,所以常常需要去壓抑自己的感覺,用“解離”的方式,好像身體不是自己的,他才能感覺不到痛苦。當他常常這麼做的時候,他就習慣也把別人看成是物體而不是一個人。這樣他就可能做出缺乏人性的、很殘忍的事情。像連環殺手這種反社會型人格的犯罪分子都常常出自這樣的家庭。


你的心事與困惑,我們願意傾聽,歡迎關注我們“青音約”的頭條號,閱讀並收聽更多情感心理困惑解答


青音約


“肉包子”,“肉夾模”,“木頭燉肉”這樣的詞語熟悉嗎?這都是孩子們自己的語言,是捱揍後的一種說法。

經常打罵孩子的父母,會養育出一個怎樣的孩子?

一,收穫木訥,自卑的孩子。

父母不分青紅皂白,用最簡單、最粗暴的方式強迫孩子屈服,就會收穫這樣的娃。

我有一位朋友,小兩口自己帶娃。孩子小的時候,思維是跳躍性的,也就是現在常說得,孩子的話“不靈不靈”地閃光。

夫妻自己玩心大,總是認為孩子瞎說八道,孩子說什麼,大人都會粗暴地打斷,甚至上手就打。

現在孩子比同齡的孩子低三屆,見人低頭閃過,再也沒有了幼年時的機靈。

二,收穫同樣粗魯的孩子。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高壓之下,莽夫叢生。

看看現在校園裡的“凌霸”學生,追根求源,這樣的學生身後大多數有同種性格的家長,真是“將門虎子”啊!

三,收穫行走著的“垃圾人”。

父母的處世方法直接影響孩子。孩子,這面父母的鏡子,就是負面情緒的攜帶者,是走動著的“垃圾人”。

希望能幫到你。

木頭寶媽和你共同關注孩子,家庭。



木頭寶媽474


這種就會稱之為“父母給的傷害”,對於那些強行控制孩子意志甚至行為的家長,很容易用愛心來傷害到孩子,而在成長過程中,失去自信只是最淺顯的程度,嚴重者甚至會導致孩子自殺的可能。

之前在麥當勞就餐就碰到這麼一位母親:

正好給男孩子買了一個兒童套餐,孩子就一邊玩一邊吃,本來沒什麼,但旁邊也有一位年齡差不多的男孩子,人家家長就說了一句:“寶寶,咱們吃完再玩...”

我想應該是鄰桌的寶寶很聽話,可能也加上這個母親後續有別的遊玩計劃,不想耽誤時間,總之多種因素導致的這位媽媽就開始讓孩子先吃...

但孩子吃了一會,又跑去玩玩具,這時候這母親就火了,先是大喊:“吃飯!別玩了!”

然後看孩子表情不太對,又溫柔的說:“寶寶聽話,別玩了,好好吃飯。”

這類行為連2分鐘都不到,又開始喊上了...

這種管教行為,會強烈干擾孩子的專注力,多頻次的情緒波動起伏,在一個節點會對孩子造成極大的傷害。

類似的呵斥我們在公共場合還會聽到類似的“在哭就不要你了!”、“不聽話我抽你啊!”,甚至上學了還會聽到類似“你豬腦子嗎?這點事都記不住?”、“這麼小年紀就和別人鬼混,你怎麼那麼賤?”...

這些都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這樣的教育,會讓孩子變得自卑、敏感,還容易性格多疑...

當然,這僅是一部分,剩下的一部分人群會變成暴力轉移,因為沒有發洩渠道,只能轉移到其他同學、低年級學生上,因此這類人群會產生大量的暴力行為,這也是校園暴力的始作俑者。

但無論是哪一種,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這無疑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種磨滅心智的生存環境,長大後,不敢怒,不敢言,對很多事情言聽計從,就算有矛盾也自己來消化,長此以往不得情緒障礙,也是人格障礙了...

希望上述內容對你有些許啟發吧,如果對情緒障礙、人格障礙、抑鬱、焦慮、成癮等科普及心理引導技術感興趣,也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霖士心理”...


霖士心理


父母經常用打罵來管教孩子,證明父母已經沒有更好的辦法了,唯有用暴力來懲罰孩子。而一旦父母開啟了暴力教育模式,那麼孩子就會經常性的因為犯錯、達不到父母的要求、不聽父母的話等各種理由被打。

我小時候也是在媽媽的棍子中成長起來的,那麼經常打罵孩子的父母,會教育出一個什麼樣的孩子呢?

首先,孩子越發叛逆,不服管教

父母因為孩子做得不夠好而打罵孩子,只是在發洩自己的不良情緒。父母小時候肯定也是這麼成長起來的。所以,在面對孩子的各種問題時就很容易情緒失控,而打罵孩子不能帶來任何益處,孩子只是當時屈服了,可是事後將會更加叛逆,更不服父母的管教。

其次,孩子也喜歡用暴力解決問題

經常遭受暴力的孩子,因為內心的不滿得不到有效的宣洩,那麼,在外面遇到問題時就會想著用暴力解決問題,也容易去欺負一些比自己更柔弱的孩子,成為校園暴力分子。


再次,因為父母的不接納變得很自卑

父母經常用打罵來管教孩子,就是對孩子的各種現狀不滿,不能完全接納孩子的現在。父母的長期否定和打罵,會讓孩子變得越發自卑,在學校也很容易成為暴力實施者的下手對象。

最後,親子關係衝突不斷

在家庭教育中,只有親子關係融洽,孩子才更願意聽從父母的教導。如果親子關係不好,孩子會把父母的話當耳邊風,更本不會聽從父母的教導,導致孩子越來越叛逆,父母越來越難以忍受孩子的各種問題,親子關係不斷的惡化升級。

在這種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與父母關係不好,長大後只想儘快逃離父母的掌控。


青青寶貝


以愛施暴的結果註定是惡果!

每天有千千萬萬的孩子活在父母的拳打腳踢之下,只因為他們還未成年,不能奮起反抗。其實靠打罵來教育孩子的父母並沒有起到管教的作用,在長期的身心煎熬下,這些孩子除了智商發育落後,還會產生許多行為和性格上的偏差。

1.說謊

孩子因害怕被打而說謊,這時的孩子看不到父母原本想要教他的規矩或道理,也認識不到錯在哪裡,他只認定父母比自己更強大,必須逃避或躲過“災難”。

2.繼承暴力傾向

長期遭受打罵的孩子會認為父母管教自己不是為了使自己“變好”,而真實的原因是父母用憤怒來傷害自己,讓自己懂得父母是主宰一切的人。由此孩子也會模仿這一模式,慢慢地便形成了暴躁的性格,成人後會重複父母的暴力行為。

有個極端的例子,有位父親長年累月地打妻子,而且為了防止妻子逃離,開打前必定剝光妻子的衣服,自己也赤身裸體。他們的兒子長大娶妻後也以一模一樣的方式辱打妻子,迫使妻子帶著孩子離家出走。 遭遇家庭破碎的兒子把憤怒撒到鄰居孩子的身上,殺了2個,傷了4個。其實, 他的可怕人生就是其父親暴力行為的惡果。

3.孩子變得孤僻厭學

對自己沒有了自信,對家庭沒了安全感,對父母只想躲避,那麼孩子的性格 一定會變得孤僻。長期封閉自己,沒有玩伴,沒有讚揚,如果再因為厭學而逃學, 那麼人格形成一定會發生障礙,長大後易成為反社會型人格,不能融人社會,不能換位思考,始終抱怨他人,以極端的行為來報復社會。

4.產生報復父母的想法

體罰和打罵會使孩子的情感受到傷害, 對父母和自己的關係感到徹底喪失信心。在憎恨和無助的雙重壓力下,孩子會漠視親情,對父母心生報復之念。

小的方面,可以故意把考試考砸,破壞家中物件,偷父母的錢財;大的方面,可能會在自己長大後的某一天,對父母施暴。

最後想說,或許,武力的確可以讓年幼的孩子暫且低頭屈服於父母的意願,但一個很少被父母尊重的孩子,長大後即使功課不錯、舉止規矩,在精神上所遭受的傷害也會永遠讓他的內心成為一個弱者。

我是育兒達人果媽,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一起交流共同成長。

果媽閱讀


很多人都認為經常打罵孩子為因,孩子長大後也會脾氣暴躁、發展不好為果,為了證明因果關係的正確,也會舉很多身邊的事例,我相信這些事例是真的,但是,就算這些事例是真的,就真的能證明這個因果關係嗎?並不一定。

一個孩子長大後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其實受到很多方面的影響,有內因和外因,有環境和遺傳,有父母的教養方式和老師同學的相處方式等等。

1、 遺傳or環境

這幾年來,我們總是刻意強調因為父母的教養方式導致孩子受到嚴重心理創傷,但我們卻忽視了一點,想一想我們生活的那個年代,見過溫柔和藹的父母嗎?說實話,我沒有見過,那麼我們長大後呢,都成了脾氣暴躁的人了嗎?並沒有。在孩子上學之前的幾年,確實會受到父母非常多的影響,比如脾氣暴躁,但是這個脾氣暴躁有可能是因為模仿父母的行為,也有可能是因為遺傳了父母脾氣暴躁的基因,如果是前者,那麼在孩子進入學齡期後,更多的時間會和同學老師相處,他們在和同學老師相處的過程中,會慢慢知道自己的哪些行為是合適的,而哪些行為是不被大家接受的,那麼,為了更好的融入集體,他們就會做出相應的改變,更多的表現出友好的一面。而如果是因為遺傳了暴躁的基因,那麼改變起來就會比較困難,可能直到長大後仍然會顯得比其他人更具有暴力傾向。

2、經常的頻率

這裡的經常,不知道頻率是多高,是每天有事沒事都打?還是犯了錯誤會打?我想象,作為父母,我們都是愛孩子的,哪怕是打罵,也是為了孩子,很少有人以沒事打罵孩子為樂。

3、打罵的嚴重程度

打一耳光是打,拳打腳踢也是打,對事不對人的罵是罵,不分青紅皂白的罵也是罵,但是效果也是完全不一樣的,如果打罵並不是很嚴重,平時的愛也不少,那個人覺得更不會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問題,孩子,真的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脆弱,甚至有些時候,是需要一些打擊才能更好的成長。

最後想說一下,作為父母,我們真的不需要那麼戰戰兢兢,順其自然,相信我們的孩子會長成參天大樹的。


希樸羊


講兩個故事

  • 第一個故事:被毆打的一家人

1. 背景

其一,有個村上的幹部,退伍軍人,長得高大挺拔,那個年代頗受女生歡迎。因為是幹部,他家的經濟條件不錯。結婚以後,他和妻子育有兩女一子。

這個人部隊回來,很狂傲,脾氣暴躁,嗜酒、好煙且愛賭,因為自己的惡習,讓自己的工作也是搖搖欲墜,所有的煩躁全部給了家人。

【你知道孩子心裡,陰影有多大嗎?】

2. 發展

他剛開始打妻子,後來打兩個女兒,再後來,連兒子也打。女兒小的時候,經常是周身淤青,放學了躲在菜地裡,不敢進家門。兒子曾經被他用繩子吊起來打,青筋暴露。一家人活在恐怖的陰影下,惶惶不可終日。可他妻子,卻沒有離婚的勇氣……

要知道,那個年代,未成年人保護法還沒有,“離婚”也是丟臉的事情……

真正結束這個日子,是大女兒初中時放棄學業,去了外面打工,然後鼓勵母親和自己的生父離了婚。在此後的很多年歲月裡,她們再也不聯繫那個人,直到他死去,孩子們再沒喊過他一聲父親。

3. 影響

因為過度缺乏父愛,兩個女兒都嫁給了大自己十幾歲的離異男人;這樣的男人懂得謙讓,而且性格都很溫和。可是,父親的暴躁並沒遠離,女兒繼承了父親的暴躁因子,脾氣上來的時候,能把家裡的東西都摔了,甚至還會毆打老公……

兒子走散了很多年,直到他20歲左右被找回來,卻在一家看守所裡。因為他參與了一些社會青年的暴力活動,而且也染上了賭博的惡習……


  • 第二個故事:沒有打罵的一家人

1. 背景

純農民家庭,因為窮,男人到27歲才結婚(那時候妻子20歲),男人高小,妻子初小,婚後育有一兒一女。因為貧窮,兩個人在非常拮据的條件下,艱難地過著日子。

妻子有個暴躁的母親,那時候裹著小腳,做事麻利,可就是脾氣混蛋。遇到情緒上來時,可以不分青紅皂白,不分時候,不分人,大罵出口,甚至動手打人。妻子厭惡極了自己的母親,才選擇了老實巴交的丈夫,希望過得平靜、安寧。

【不經意的很多溫柔,都會成為孩子的力量】

2. 發展

男人酷愛讀書,深信“讀書改變命運”,他很老實、懦弱,基本不發脾氣。而妻子是一個能幹的女人,持家有道,家庭教育基本都是妻子在做。

這個家庭最好的一點,就是父母極少發脾氣。父親懦弱本分,對孩子寵溺有加。而母親生性堅強,對孩子多以身教和言教,從不破口大罵,舉起的木條也從沒落下過。

沒有打罵,沒有暴脾氣,只有循循善誘,以身作則。

儘管有貧窮的壓力,孩子們身體素質不好,吃穿都很貧瘠,但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孩子們很爭氣,一兒一女先後考上重點大學,自己貸款解決了學費,家庭很快走上正軌。

3. 影響

這家的兩個孩子,禮貌周全,遇事不慌亂。從小到大,一直和父母保持良好的互動。大學畢業後,一個成為高校老師,一個成為人民教師,父母從此揚眉吐氣。全村的人,都羨慕這雙父母,吃盡人間苦,終成幸福人。


評價

打罵根本就不是教育,無論家長能找出多少藉口。

惡言傷人,或者出手打人,都是一個人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表現出來的很極端的一面。如果蘋果有問題,大家都會去土壤和蘋果樹上找問題,一個孩子出了問題,也是環境和大人的問題,有什麼想不通的嗎?

無論是我們的孩子,還是我們的家人、父母,沒人應該承受我們的暴脾氣,不要覺得不和你計較,就是理解你了,很多傷口,一輩子都難癒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