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是一個洞還是一個像星球一樣的天體?

我借北斗傾美酒


看你怎麼理解,在我們通常的思維當中,黑洞的引力非常大,可以吞噬一切的物質,所以在大多數人的想象當中,黑洞是一個深不見底的洞那麼黑洞真的是一個洞嗎?

答案可以說是,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上來說,黑洞也是一個球,所以黑洞既是洞也是球。

首先我們所在的世界,是一個三維的空間,這個三維的空間是由無數二維的面組成,當一個二維的面出現缺口的時候,一個洞就出現了。

所以這是三維的視角里的洞,但如果我們以二維的視角去看,你會發現二維的洞和三維洞完全不同。

我們都知道二維是一個面,這個面是由無數條線組成,如果有一條線斷了,就會出現以兩個點為兩端的缺口,這個缺口也可以說是一個洞。

舉個例子好了,假設人類在二維的世界製造了一個洞,這個洞以人類的視角來看,它的形狀是一個圓。

但對於二維世界的生物來說,它們根本就沒有圓這個概念,對於它們來說這個洞就是一條曲線,至於曲線裡面有什麼不知道,也根本無法理解。

所以你會發現同樣一個東西,以不同的維度去看完全不同,那麼黑洞可能也是一樣的,以人類的視角來看,黑洞可能是個洞,但如果以更高的維度去看,它可能就是一個球,或者是其他什麼.....


種植恆星


黑洞,宇宙中最恐怖的天體,沒有之一,一般說來,我們對於洞的印象,就是一個窟窿,但是黑洞真的是一個大窟窿嗎?

既然前面都已經說過了,黑洞是一種天體,那麼哪來的一個像洞一樣的天體呢?在印象中,天體一般都是球體,例如地球,例如太陽,但是黑洞就很奇怪了,它既不像太陽一樣可以發光,又不像地球一樣可以反射光,相反的是,一旦進入了黑洞中的物體,哪怕是光線,都無法逃逸,所以我們才會說,黑洞是全宇宙最恐怖的天體。

根據廣義相對論,引力場可以使時空彎曲,尤其是大質量的天體,對於時空的彎曲效應,尤為強烈,一個恆星,如果引力場越強,經過它的光線彎曲就越厲害,如果恆星體積小到了一個限度的話,那麼經過它的光線就再也不能逃離它,這樣一種極端條件下的天體,就是黑洞。

我們之所以說它是黑洞,的確是因為它足夠黑,就像是宇宙中的無底洞一樣,任何物質一旦掉進黑洞,都沒有出來的可能,也因為此,黑洞並不能被直接觀測到。黑洞理論上是一個體積趨於零,而密度趨於無限大的一個點,但是黑洞有一個臨界視界,在這個範圍之內,一切物質掉進去了都沒有出來的可能,包括光。

與別的天體相比,黑洞簡直太特殊了,它就像是可以隱形一樣,但是我們卻可以通過吸積盤判斷黑洞的存在。一般來說,對於洞這個概念,是在二維空間才存在的,拿一根筆在紙上戳一個洞,洞的形狀是圓的,而它是二維平面存在的。但是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三維的,所以在三維空間中,黑洞不可能是二維的洞,因為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黑洞豈不是從側面看過去沒有厚度?

黑洞的引力,在各個方向上都是一樣的,所以呢,黑洞在三維空間中的分佈,是一個球體而並非是一個洞。有意思的是,黑洞雖然可以吸收光線,但是即使有一些星光被黑洞遮蔽了,卻還是會有一部分光線會通過彎曲的空間繞過黑洞而到達地球,因此我們可以看見黑洞背面的星空,就像是黑洞不存在一樣,所以我們才說,黑洞是有隱身術的。


鏡像宇宙


黑洞這個詞很容易讓人誤解,以為就是一個黑幽幽的大洞。其實不是,宇宙學中的黑洞是一種天體,這個天體並不是一個大洞,而是一個球狀天體。科學家們之所以稱它為“黑”洞,首先是因為這個東西既不會發光,也不會反光,比最黑的顏色還要黑,也比最黑的黑夜還要黑,這是因為光遇到它的時候會被吸進去,因為即便以光的速度在距離他太近的時候也會被吸引到它裡面,所以宇宙中的黑洞是看不見的,我們只能通過它對周圍的物質的影響來判斷它的存在。而之所以稱它為“洞”,也正是由於它只吸不吐的性質,就好像東西掉進洞裡一樣,所以黑洞這個名詞是很形象的,但是卻容易讓人產生誤解,以為它是一個黑色的洞。



黑洞是宇宙中物質密度最高的天體,大型黑洞也是宇宙中質量最大的天體,按宇宙中黑洞的形成機制來看,最小的黑洞大約要相當於太陽質量的30倍,不過也有可能有一些質量特別小的黑洞,但是根據霍金輻射理論來說,小黑洞一般很容易蒸發掉,它只有適度的不斷的吞噬物質才能保持它的形態,天文觀測方面至今也沒有發現質量比較小的黑洞,而個頭巨大的類星體卻發現了一些,因為類星體的中心都是一種大型黑洞,質量甚至能達到太陽的百億倍以上,這也是宇宙間質量最大的天體,距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類星體是瑞士天文學家發現的一個質量達到太陽180億倍的類星體中心黑洞,而我們銀河系中心的黑洞則由太陽質量的400萬倍。



科普大世界


黑洞是立體的,是一個類似於三維球體的天體,並非是一個二維的球。只不過由於黑洞只進不出,所以看上去黑洞沒有立體感,像一個黑乎乎的大洞一樣掛在太空。



中也曾形容過黑洞,裡面就指出黑洞其實是三維的。以黑洞內部的質點為中心,形成一個半徑為史瓦西半徑的純黑球體。黑洞的時空曲率在每一個維度上都是一樣的,對於每一個維度而言,黑洞都是一個“大洞”,都使得空間朝向“下”發生彎曲。



到目前為止,人類並未親眼見過黑洞。我們有關黑洞的形狀和性質,都是基於愛因斯坦相對論引力場方程而得出來的。至於黑洞到底如何,我們現在的水平並沒有能力去探測。也許黑洞並不存在,也許黑洞和我們想象的存在形式完全不一樣。


科學探秘頻道


黑洞一詞的由來是科學家根據觀測它時發現其無法觀測,在其空間裡產生了一個空洞。所以由此命名。

黑洞這個詞可能很多朋友都誤解了它,以為它是一個洞。其實不然,黑洞是一個天體,一個特殊的宇宙天體。

通常黑洞都是由大質量恆星演化而來。恆星最初只含氫元素,恆星內部的氫原子核時刻相互碰撞,發生聚變。由於很大,聚變產生的能量與恆星萬有引力抗衡,以維持其的穩定。由於氫原子核的聚變產生新的元素——氦元素,接著,氦原子也參與聚變,改變結構,生成鋰元素。如此類推,會依次有鈹、硼、碳、氮元素等生成,直至鐵元素生成,該恆星便會坍塌。這是由於鐵元素相當穩定,參與聚變時釋放的能量小於所需能量,因而聚變停止,而鐵元素存在於恆星內部,導致恆星內部不具有足夠的能量與質量巨大的恆星的萬有引力抗衡,從而引發恆星坍塌。



坍塌過程中,小質量恆星通常由於質量小,壓力不足,一般塌縮成白矮星便會停止坍塌。密度約每立方厘米幾十噸。質量大點的會直接壓碎原子,以中子形式存在,形成中子星。密度最高可達到每立方厘米20億噸。


如果質量過於巨大,最終壓碎中子,就會成為黑洞。

黑洞是一個體積無限小,密度無限大的天體。它強悍的引力連光都無法逃逸。沒有了光的反射。自然我們無法觀測它,觀測它時就好比觀測一個空洞。


光年之外zyn


黑洞是個洞還是個星球,答案是很明確的,目前天文學上一般認為黑洞就是個星球狀的天體,不過這是以它的視界體積來看的,因為黑洞有著無所不吃的天性,就連光走到它的附近都會被它吸進去,那麼這樣看來黑洞真的就像一個洞,就好像我們平時所看到的山洞,水井洞,老鼠洞一樣,什麼東西走進去或者掉進去就看不到了,而且黑洞本身是不會發光的,那麼我們當然也就看不到它了,所以對於這個洞本身我們都看不到,科學家們判斷黑洞的存在,主要是依靠它對周圍事物的引力影響推測出來的。



黑洞雖然不是個洞,但實際上它比洞更可怕,因為無論我們見過的哪種洞,它都只吸收洞口表面的事物,而且可以隨意在洞口停留,即使掉進洞裡後通常還能出來,但是黑洞就不是這樣了,它的引力是向著四面八方的,對周圍的任何角度都有強大的引力影響,所以如果靠近它的話,根本沒有任何可以駐足停留的地方,只會被它吞到腹中。


黑洞就像我國神話傳說中的饕餮,有的只吃不吐的特性,它只會把物質吞進肚裡,而不會把物質吐出去,雖然有霍金輻射這種向外輻射能量的方式,然而黑洞通常都質量巨大,霍金輻射所消耗的質量對它來說基本都可以忽略不計,一個像太陽質量這麼大的黑洞,即使輻射1萬億年都不會消失。

不過我們常說的黑洞的大小,說的都是它的世界範圍,然而這其實並非黑洞的本身,而是它看上去的樣子,黑洞的物質或者說能量實體還藏在黑洞視界範圍的深處,科學家們認為在那裡有一個很小的點,這個點稱為奇點,聚集著黑洞中的物質能量,其體積非常小,密度大到無法想象。



所以雖然我們認為黑洞是一種星球一樣的天體,但是如果只從黑洞的視界範圍來講的話,其實這種星球是虛的,它的實體只在內部的奇點上,但是黑洞內部的奇點到底是什麼樣子?我們還一無所知,因此如果要問黑洞實體到底什麼樣?現在沒有誰能說得清楚。


人類的方向


本質上,我們通常所說的黑洞是恆星死亡後的產物,也就是說黑洞仍舊屬於最後天體的一種,黑洞本身並非是一個洞,而仍屬於天體。

不過話說過來,黑洞之所以叫做黑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黑洞遠非普通的天體,由於黑洞具有極大的質量和引力,以至於任何靠近黑洞的物體都會被它吞噬,就像一個“無底洞”一樣有去無回!

同時,黑洞巨大的質量能夠把時空結構拉伸到極致,甚至可以撕裂時空,在宇宙中形成一個迴路,一個時空的迴路!

這就意味著,理論上我們可以通過黑洞創造的所謂時空迴路在很短時間內到達不同的宇宙時空,這也是類似“蟲洞”的概念。雖然黑洞本身並非是一洞,但它可以宇宙中創造一個“時空隧道”!

還有,如果說黑洞可以撕裂時空,那麼時空結構被撕裂的另一斷通向哪裡呢?

科學家們推測,會通向另外一個宇宙,所謂的平行宇宙,理論上分析確實有這種可能。我們都知道任何有質量(能量)的物體都會對周圍時空結構造成一定影響,而像黑洞這樣的天體甚至能把時空結構拉伸到極限!

所以說,黑洞本身也是一個天體,但它非凡的特性讓它可以在周圍無限地扭曲時空,甚至形成一個時空的通道,如此說來,黑洞也確實可以理解為一個“洞”,這個洞不是指黑洞本身,而是它創造的時空結構!


宇宙探索


我個人認為把黑洞叫做黑球更準確,黑洞是像星球一樣的一種天體,而不是存在於三維空間內的一個洞。質量大於三倍太陽的恆星都有可能成為黑洞,而質量小於三倍太陽的恆星最終會變成白矮星或者中子星,高質量的恆星在進入衰老期時體積會先膨脹變成紅巨星,然後變成超新星爆發,最終會在自身內部引力的作用下無法停止地向內部收縮坍塌,形成一種超高密度超高質量的天體“黑洞”。由於其具有高密度高質量的特性,所以對物體的引力非常強,光線都無法逃脫,所以我們也就無法看到黑洞的真正面貌。


科學薛定諤的貓


物質的質量速度分佈是有規律的,密度分佈和速度分佈一般是反方向變化的,這種分佈規律和參數跟具體環境沒有關係。為什麼會有這種規律呢?我猜想,單位空間對物質單位時間內的狀態數的存儲能力是有限的,狀態數的計量基本單位是以最小的三個點開始的,狀態數目的總和等於單位空間內三個點的單位數之和乘以單位時間內整體的狀態變化數,如果單位時間內物質不穩定,相乘得出的狀態數是幾何級數增加的,當物質單位時間內的變化狀態過多時,存儲狀態就會溢出。我以前提出過一個假設,有數學的意思,質量相當於一個分數,分母代表了同一瞬間物質可能的全部存在狀態,如果不同時間段內狀態數目相同,質量是不會變化的。相同體積的空氣質量小於相同體積的鐵塊質量的原因就在於同一時間,單位空間內鐵塊的狀態數比較多,但是單位時間段內,單位空間內空氣的狀態數比較多,所以空氣更容易溢出,時間是個奇妙的存在,構成了宇宙的另一個維度。把時間考慮進去,宇宙的總狀態數是增加的,也就是說分母增加了,某一個空間內的累積分子也增加了,那個空間的累積質量相當於也增加了,而整體上宇宙好像是均衡的。速度變化指的是單位時間不同狀態出現的數量。像黑洞這種連光子都無法逃逸甚至光子質量會增加的事物,其不可能因為質量太大產生引力導致的,質量大到一定程度,狀態數會溢出的,就好比行星的極限是太陽。因此黑洞可能是真正的虛空,時間累積狀態數太低,才能吸引光子填補空間狀態數。


棉花一笑


我的認為是一個像星球一樣的天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