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不讓孩子變得自私自利,家長有什麼補救措施呢?

棟棟觀影院


孩子的性格習慣養成大部分都來自於“環境”!包括生活環境、學習環境等等。

通遼家長會有如下建議,根據家長自己和孩子的情況酌情采納!


一、言傳不如身教。作為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你的一言一行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我們家長應該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好榜樣!


二、正確引導。在孩子出現“自私自利”的行為時,作為家長應該及時引導,告訴為什麼不可以這麼做,應該怎麼做。


三、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在日常生活當中,時刻引導孩子學會換位思考,讓孩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行為意識上要學會向外看,不能總以自己為中心向內想問題。


四、培養孩子的自信心。給孩子更多的機會去獨立自主完成某一項事情。


五、多讓孩子參加集體活動。參加集體活動能夠培養孩子的團隊意識,從中他逐漸感受到,學會與人分享。


以上建議,請根據孩子情況酌情采納,如有想進一步溝通可以關注通遼家長會頭條號或私信、留言!


通遼家長會


我覺得還是要在家長身上出發想辦法。因為孩子就是一張白紙,家長的行為與價值觀都會非常直接在反映到孩子身上。

首先,家長對待自己的父母是什麼態度。我舉我個從的例子來講,小時候家裡在農村,比較困難。但是每次燉小雞兒或者大鵝的時候(困難也會改善的時候啊),都會把腿單獨留出來,給我姥爺送過去,他在離家十里地的另一個村子住。這些我與姐姐都看在眼裡,所以後來家裡有好吃的,親戚來的時候,我們好吃的都會搶著給家裡長輩夾。自己也想吃,但是覺得應該先長輩後自己。

其次,家長兩口人彼此是什麼行為。比如說,妻子是不是辦什麼事情都很體貼地想到丈夫。丈夫在做什麼事情的時候,是不是想著妻子。有時候帶一個小禮物給妻子,有時候天冷叮囑丈夫拿把傘,都是些小事,但都會影響到孩子。

我相信這樣的氛圍下,孩子很少能自私自利。


莫嗔堂堂主


看別人的回答說,有的孩子因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會撒潑打滾,或者有東西不會分享,只是獨享,諸如此類情況為孩子自私自利的表現。

我家兩個孩子,大的男孩,小的女孩。總體來說,當只有一個人有機會得到某樣東西的時候,一般都會要兩個,另一個要給哥哥或者妹妹。當然,平時他們也會爭搶打架。畢竟,年齡相差不大,摩擦總是避免不了的。

我沒有刻意教導過要分享之類的,都是在他們有矛盾的時候問他們:這個世界上除了父母,誰是你最親的人?你愛不愛他/她?然後,讓他們冷靜一下,再自己處理。

當然,有時候我也會斥責哥哥,說世界上不疼妹妹的哥哥都是大傻子。一般的,他就哼一聲走開了,嚴重的時候他很氣憤,極力控訴妹妹的惡劣行為。這時,我就會把妹妹找來,告訴她不知道愛哥哥的妹妹都是大傻子,以後哥哥就是你的靠山。

這是他們兩個的相處模式,我覺得已經做到了彼此愛護,基本和諧。

有時候如果他們做事情,不經大腦,忍不住誘惑私自獨吞了某件東西,或者做了件有損別人利益的事,我就會就事論事教訓一頓。當然,發脾氣也是有的。

個人認為,孩子自私自利不在於他的身邊有沒有和他同等地位爭搶的人,而是從小就讓他知道他和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父母尤其不能一直把他當孩子,一味地遷就他。

或許,我個性有些二,如果孩子做了傷我心的事情,或者有好東西不給我一些,我就會不真不假的控訴他們不愛我了,甚至會撒嬌會哭。

教科書式的方法很多,但是不一定實用。最關鍵的還是大人的心態,在樹立他人格的時候不要把他當孩子,責任是他的就是他的。

希望對你有些啟發。


waterdm


不知道您為什麼會覺得孩子自私,或者說自私是怎麼表現出來的

如果說是因為二娃的出生,情緒上有牴觸這個是可以理解,要慢慢的引導,讓孩子明白多一個兄弟姐妹的好處.

如果是喜歡無理取鬧不懂分享,家長也要適當做些檢討.同時也要慢慢引導孩子懂得分享和獲得好朋友的重要性,並培養孩子的同情心,比如街角的乞丐,可以拿錢讓孩子去輕輕的放在盆子裡,或者讓孩子多參加一些公益性活動,慢慢的孩子應該會有所改變.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對你有一定的幫助和啟發,我是一名資深的育兒專家,請關注我,這裡一定有您需要的,可以免費領取關於兒童教育的電子書藉.


貝親人和


首先1.孩子自私自利,多數跟家長教育有關。現在社會有個現象,就是獨生子女家庭的孩子,很多就比較自私,只喜歡考慮自己利益喜好,而忽略或者不在意別人的感受。2.家長比較寵溺。看過很多類似新聞,坐火車,車廂比較安靜,卻有個3-4歲孩子一直嬉笑打鬧,影響別人休息,本來坐火車就比較累。外出聚餐,家長把自己孩子喜歡的食物都放在自己跟前,任由孩子自己抓取,擾的一桌人都沒法吃飯,等等例子。3,價值觀的問題。孩子比較偏向自己,認為他活著就是為了取得最大利益,很多事情從自身角度考慮,而忽略團體。


  1. 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讓孩子學會分享。肯分享的孩子,才能更多與別人交流,溝通,收穫更多朋友。我家孩子,我買東西都會多買點,然後讓她與阿姨,姥姥姥爺分享。孩子每次都會拿點給他們吃,最讓我感動的是,幼兒園分享餅乾,她說好吃,我說給媽媽留一塊,下午放學出了教室,她悄悄遞給我一塊,說快吃,別讓老師看見了。孩子一臉幸福的感覺,我瞬時淚崩。♥2.多帶孩子參加親子聚會,帶些小禮物,讓自己孩子跟其他小朋友分享,可以收穫很多快樂,他就會明白,有舍才有得,就不會自私自利。🤗3.家長也要從我做起,家長接人待物,不能表現得自私自利。家長是孩子性格培養的主要人員。在跟別人溝通交流時,多注意關心他人,有些事情主動讓與別人,孩子也會模仿,遇到問題也不會那麼自私了。😍4.教會孩子一定要孝順。雖然家長教育孩子不一定會有所求,但一定教會孩子孝順,注意不是愚孝。孝順的孩子往往有責任感,能擔事情,也容易考慮別人的感受。往往都會不自私自利。望採納。謝謝

欣馬寶貝


第一,身教重於言傳。父母對於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而且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想要孩子不變的自私自利,那我們家長就要做好一個榜樣。平常助人為樂,樂於助人,與人為善,無私大方,這些優秀的品質會像春風化雨一樣浸透到孩子的心靈當中。

第二,不要溺愛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不要以孩子為中心。還要讓孩子知道,他也是家庭的一份子,也要承擔家庭的義務。比如擦桌子掃地,等等家務可以平常安排他去做。讓他知道他不是特殊的存在,他也得像父母一樣勞動。千萬不要一味的順從孩子,不管要求合理不合理,都滿足他。

第三,繪本故事。家長可以通過一些優秀的寓言故事來教育孩子,孩子就能從故事中的人物中進行學習,調節自己的行為。或者多與孩子聊些日常生活中,比較貼近她的小故事,引起孩子的共鳴。

家長做好以上三點,我相信孩子自私自利的性格一定會很快得到好轉。


文豪一塊磚


我個人認為,要想讓孩子不自私自利 首先家長自己要做到不自私自利。

現在孩子都早熟,都懂事的早,我個人覺得尤其是塑造孩子性格方面,單純的引導可能會適得其反,純粹的講道理和灌輸心靈雞湯更是沒有任何用處。

俗話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老師,所以要想孩子不變得自私自利,首先家長要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則,比如;講誠信說到做到,凡是不要硬著來,多替別人著想,多做一些向善向和睦的一些事情,家長對待老人孝順,對待事業有責任心,努力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也很關鍵。

現在很多家庭經濟基礎很好,物質條件很好,但是卻屬於和孩子非常和順的相處,讓孩子和家長變得心裡疏遠,漸漸地變得自私,乃至以後麻木不仁。

記住 家長永遠都是孩子的第一老師。


行走的二公主


佔有慾是天性,這也是動物領地意識的一種表現,是以自我為中心,而分享是後天學習的。

孩子可支配的東西並不多,當他(她)覺得自己擁有一種東西就擁有支配權,不願與人分享,這時做父母的要從旁引導。

可以多帶孩子與同齡人玩,學會與人交往。讓他體驗想分享別人的東西的感受,引導他拿自己的玩具或零食與人交換。

在家不能太溺愛,不能說孩子喜歡吃的就讓他獨享,讓他在吃之前給爺爺奶奶分享,給爸爸媽媽分享,見者有份,孩子分享時無論多少都吃點並表示感謝、表揚孩子!孩子養成分享的習慣也接受表揚。

父母言傳身教,帶孩子做義工,給山區孩子捐衣服,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讓孩子從小體驗助人為樂,無論別人需要哪種幫助自己能盡份力。

孩子的可塑性很強,慢慢的孩子會有一顆博大寬容的心,自然就不自私了,


師姐何在


解決這個問題,主要可以從四方面入手:

首先你要弄清楚讓孩子變得自私自利的原因,把緣由找出來,逐條分析問題就解決了一半!

第二榜樣的力量,家長從自身做起給孩子樹立正確的觀念,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不足之處,主動去要求改變。

第三自私自利的結果,找一些視頻或者圖書,給孩子觀看,讓孩子知道這樣做的後果。

最後環境的影響,讓孩子依託健康的環境,學會分享,得到分享的快樂。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不足之處請諒解。


用戶86480762344


人為什麼是自私的

很高興受邀回答這個問題。筆者認為,從一些哲學和心理學的角度去思考和定性,人性天生就是自私或者是邪惡的,自私的起因也可以看做是一種本能的反應,是自我保護的內在表現,或者說人性本身就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當人開始懂得思考,收斂起動物性的特徵的時候,一個人開始接受了文化,這時候與自私相對的點,包容、大方和為他人著想慢慢就表現出來了。

如何讓孩子開始懂得分享

回到正題,為了不讓孩變得自私自利,從家長的角度老師,就是讓孩子從與自私相對的點,比如“分享”中去 【獲得能夠讓他們感到愉悅的東西】。可以是口頭讚美,可以是物質性的獎勵,重要的是讓孩子在讚美和獎勵中去慢慢培養起好的習慣。當一個孩子開始懂得為他們著想,開始認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也是一個孩子開始有領袖氣質的時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