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名紹興大學生“臥底”校園貸 揭開騙局背後內幕

2019-04-10 15:21 | 掌上紹興

四名绍兴大学生“卧底”校园贷 揭开骗局背后内幕

校園貸、套路貸已經成為大學校園中的毒瘤,為了揭開他們的真面目,讓身邊的同學不再上當,紹興文理學院4名大二學生組成了一個小組,臥底校園貸、套路貸人員集聚的“催收吧”“戒賭吧”以及QQ群、微信群,瞭解其運作模式和暴力催收手段,並提出了一系列頗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受到了學院領導和紹興警方的點贊。

大學生“臥底”

這4名大學生分別是鄭桐、姚猛、郭馨陽和秦媛媛。

鄭桐告訴記者,常聽說有大學生落入校園貸的“陷阱”。為讓學生認清校園貸、套路貸的真面目,她與小夥伴們決定成立一個調查小組,對套路貸及其衍生的暴力催收行為進行深入調研,揭開真相給同學們看。

一開始,小組成員採用實地走訪、互聯網在線訪談和問卷調查等形式瞭解情況,然而,大家根本接觸不到這個群體,也無法瞭解他們的相關信息,調研難度非常大。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最後大家決定潛入與套路貸和催收相關的貼吧、QQ群、微信群等社交媒介平臺,獲取第一手資料。為此,她們註冊了QQ號和微信號,偽裝成借款大學生、催收人員與相關人員交流。

鄭桐說,為不引起對方的懷疑,她們在群裡說的每句話,都經過反覆斟酌,避免引來危險。

歷時幾個月,通過與百餘名借款人、催收人員的接觸,她們掌握了暴力催收和套路貸放貸群體的第一手資料。與此同時,4名大學生還聯繫越城區公安分局城南派出所和社區矯正中心,與警方、曾參與套路貸的社區矯正人員充分交流。

小組成員發現,套路貸的形式有“培訓貸”“美容貸”“回租貸”“佳麗貸”等等,這些產品設置非常迎合大學生的消費心理。而且,套路貸隱蔽性很強,開始是以“小額貸款公司”名義招攬生意,然後他們會製造一個“證據鏈條”,單方面肆意認定違約或故意製造違約,惡意壘高借款金額,最後則是軟硬兼施“索債”。

校園貸、套路貸往往以“門檻低、零首付、額度大和快捷方便”等面目出現,偽裝成合法民間借貸騙人上當,一旦大學生上當,他就露出了兇狠的面孔,可以說整個騙局環環相扣,最終把受害人“吃幹榨淨”。

建言獻策

4名大學生對掌握的情況進行了梳理,並深入剖析了套路貸發生的原因、特點、危害,在進行深入思考後提出了一些建議。

調研小組認為,在高校佈局一個良好的校園金融新生態圈,是剷除校園貸、套路貸的根本。因為學生對金融產品有實際需求,因此,商業銀行可以與高校合作,針對性開發與創新金融消費產品,在助學、理財、消費等方面深入挖掘校園市場,讓學生可以從正規渠道融資。

一邊是疏,另一邊則要堵。鄭桐說,相關監管部門要取締無證無牌放貸平臺,尤其是要打擊那些披著合法牌照外衣的違法平臺大量放貸。如何有效防治這些亂象,這就需要相關部門對牌照、證書的使用作出細化規範,對放貸平臺與其衍生服務機構建立具有權威性與宣傳性的年檢、評級、負面清單等制度,及時清理不合格平臺,並在法律層面對違法犯罪行為進行嚴懲。

高校還可設立專門的金融安全小組,定期對全體學生的金融消費情況進行摸底排查,儘早發現在非法貸款平臺參與借款的學生,並對其進行教育指導。

調研小組還建議,規範好信息共享系統與信用管理制度,需要具有權威性的行業協會統一監管,並輔之第三方監控。監管部門、公安司法機關和金融機構應密切合作,在發動社會力量的基礎上,建立警民信息交流通暢的公共監管平臺,構築全方位、一體化的金融監管體系。

4名大學生將這幾個月的調研和思考形成了一篇論文。當這篇近萬字的論文出現在紹興文理學院商學院院長周鴻勇的案頭時,周鴻勇眼睛一亮。“我感覺非常驚訝。一是我們的大學生在課餘能夠主動尋求作為,選擇如此有意義的現象去關注;二是她們在調研遇到困難時,竟然臥底校園貸、套路貸貼吧、社交群去獲取第一手資料,有勇有謀;三是在掌握如此詳實的資料後,對這一現象能夠深入思考,並提出建設性意見和建議,形成論文,非常不容易。”

越城區公安分局一位處理過多起校園貸案件的警官也對這篇論文讚賞有加。“這幾名大學生曾多次到我這裡瞭解情況,我當初以為她們只是玩玩,沒想到她們如此認真。”該警官說,尤其是她們提出的,構築良好的校園金融新生態圈、運用信息共享技術斬斷“以貸養貸”、建立高校金融安全小組等,對杜絕校園貸、套路貸都非常有價值。

“這件事我們還要繼續做下去。”鄭桐說,套路貸受害者往往缺乏基本的金融知識與平臺識別能力,且對貸款利息、違約金、滯納金等收費項目的計算方式模糊不清,最後不清不楚地背上沉重的債務,陷入“多頭借貸,過度負債”的死局。因此,她們考慮,下一步要把調研到的資料通過QQ群、微信群等多種方式,在學生中宣傳和擴散,藉此揭露套路貸的真面目,讓大學生們徹底遠離。

(原標題《四名紹興大學生“臥底”校園貸,揭開騙局背後的內幕!》,原作者許程麗 周維佳。編輯陶東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