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張黑洞照片將公佈,一起做個有文化的吃瓜群眾

曾幾何時,似乎每個人都有這樣一個夢想——成為一名科學家,像牛頓、愛因斯坦一樣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多數人的這種好奇心漸漸消失殆盡,最終成為科學的

旁觀者

如今,當我們再回想曾經的夢想,甚至會禁不住笑出聲,笑自己曾經的“無知”、“幼稚”。其實,我們完全不必有這種想法,畢竟能成為科學家的只是極少數人,多數人(就像我們)都只是吃瓜群眾。吃瓜群眾也挺好,不過要做一個有文化的吃瓜群眾。

首張黑洞照片將公佈,一起做個有文化的吃瓜群眾


就在今天,2019年4月10日21時,人類拍攝到的首張黑洞的照片將正式公佈,黑洞的神秘面紗也將從此揭開。全球六地的天文機構(比利時布魯塞爾、智利聖地亞哥、中國上海、中國臺北、日本東京和美國華盛頓)將聯合召開新聞發佈會,公佈這一重大科學成果。

這一歷史性的成就,也吸引了眾多網友的關注。沃德社會氣象臺數據顯示,僅一天時間內全網關於這一消息的討論量就超過了6000條。其中,微博的數據量最高,達到5067條,說明網友對此興趣強烈。

首張黑洞照片將公佈,一起做個有文化的吃瓜群眾


很多網友紛紛在網絡上留下了自己對於黑洞這一宇宙神秘現象的想法和理解:

首張黑洞照片將公佈,一起做個有文化的吃瓜群眾


首張黑洞照片將公佈,一起做個有文化的吃瓜群眾


從網友的這些評論能夠看出,除少數人對黑洞有一定的瞭解外,多數網友和我們一樣只是吃瓜群眾,更多的是感慨宇宙的神奇,對於黑洞本身不甚瞭解。那麼黑洞究竟是什麼?是否真的存在?如何被發現?又如何對其進行拍照?

首張黑洞照片將公佈,一起做個有文化的吃瓜群眾


沃德社會氣象臺印象分析顯示,在提到與黑洞相關的信息時,“視界”一詞出現的頻率極高。因為根據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的計算,如果大量物質集中於空間一點,奇點周圍會形成時空扭曲的“視界”,一旦進入這個界面,連光子也無法逃逸。而這個“視界”,就是今天我們熟知的“黑洞”,最早由約翰•惠勒於1967年提出。

透過這段文字,可以知道“黑洞”最開始只是科學家在理論上提出的,是否真的存在,在相當長一段時間一直困擾著人類。隨著科學的進步,特別是天文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相信黑洞是存在的,但如何感知它的存在多數人還是存在疑惑。

首張黑洞照片將公佈,一起做個有文化的吃瓜群眾


如何確定黑洞的存在,首先科學家們可以通過黑洞對周圍天體的影響來間接地感受它,尤其是它巨大的引力造成的時空扭曲,就像可以通過月亮的繞行軌道和速度來間接推測地球的質量。其次,如上圖展示的一樣,黑洞的吸積盤和噴流會產生髮光現象,伴隨其他頻段的輻射。最後,黑洞與其他天體或另一個黑洞的相互作用會產生大量引力波,也是可探測的線索。

譬如1964年,人類發現的第一個黑洞候選天體天鵝座X-1就是黑洞存在的強有力證明。科學家們測得天鵝座X-1的質量約為14.8個太陽,視界半徑300公里,應該是一個“胃口”非常小的黑洞


首張黑洞照片將公佈,一起做個有文化的吃瓜群眾



是不是很驚訝?這麼神奇的存在,如何才能給它拍照呢?這就要簡單的科普一下上面提到的吸積盤和噴流。

科學家發現,黑洞周圍存在一些發光的現象,如黑洞在吞噬恆星時,會將恆星的氣體撕扯到身邊,形成一個旋轉的吸積盤。黑洞有時候也會“打嗝”,一部分吸積氣體會沿轉動方向被拋射出去,形成噴流。吸積盤和噴流都會因氣體摩擦而產生明亮的光線,以及其他頻段的輻射。

科學家們通過分在全球各地的天文望遠鏡矩陣,對這些光線和輻射進行聯合觀測,記錄下許多數據。然後,經過高精度計算機的分析處理,生成圖像,完成對黑洞的拍照。

首張黑洞照片將公佈,一起做個有文化的吃瓜群眾


關於黑洞的知識就說到這裡,對於黑洞是不是有了一點新的認識?黑洞雖然名為“黑洞”,但它並不是一片漆黑,而是可以發光的。之所以被稱為黑洞,更多是因為它的神秘性。

是不是更加期待了,人類拍下的第一張黑洞照片究竟長什麼樣?真實的黑洞和我們想象中有什麼不同?答案即將揭曉,就讓我們一起當一回有文化的吃瓜群眾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