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經開始研發第六代戰機了嗎?

大國武器大觀


一個Fx項目成功,一吃就是幾十年,比如美國的洛馬,靠F-22和F-35養活,不動不搖,坐吃到2050年,沒有任何風險。如同進了保險櫃,因此對六代機信心滿滿,成與不成,都賺了。洛馬居然會造戰鬥機?有了五代機的經驗,打造六代,就更不難,只是美國空軍與海軍,由於飽受刺激,這次就是任洛馬吹破大天去,也絕不會把六代機再交給洛馬了,不信就看著,我敢打1元人民幣的賭。美國空軍哀嘆,下一代戰鬥機,中國正成為甩也甩不開的對手。別擔心,我們這還沒開始呢,呵呵。今年初,網絡上驚現一張“暗劍”無人機下線照片,英國的學者們手忙腳亂研究判讀一夥,即一口斷定,這是一架標準的六代機。其有個專家叫布朗的,因稱,我們只能看到中國人希望我們看到的東西,也許它的性能要比曝光的更先進,並說,美國空軍長期為“黑手”(暗指洛馬)統治,多犧牲技術進步和空中優勢,中國擁有殲-20後,美國軍事優勢不再,如果“暗劍”大量列裝,正可以隱身和超音速的優勢,成為美國空軍的噩夢。嘻嘻,想不到我們居然實現了這麼高的境地。如其所述,如果再像殲-20一樣,不說是不說,六代機再現時,定會再次驚豔世間的。

★暗箭難防。不以全部隱身,或高度隱身當重點,“暗箭”的設計,重在超音速和無人兩方面做文章。2006年第一次以模型的形式亮相珠海,在外媒即引起了莫大動靜,以其科幻的外形,最大的成熟性設計,簡氏說,中國屢屢大獲成功,不似有個國家,總把資金投入到那些看起來奇怪,而無法實現的功能上。唯其如此,才能追求到美國當初設想而沒有做到的技術。比如再次使用了DSI進氣道、鴨翼、傾斜尾冀等,左側起落架艙門使用的鋸齒狀設計等,這些都是在其它飛機經過了有效檢驗了的,所以就容易成功。聯想到近年中國正在發展的衝壓噴氣發動機,應該有極高的速度。對此,美國的2013年1月號的《科技新時代》雜誌,對“暗箭”做過一點簡單的分析。其實在2006年的珠海航展上,就有一個記者覺得它長得有點像武俠小說中的刺客,就請教過“暗箭”名字的由來,中國航空科技集團在現場的工作人員出名也輕輕,不過一個臨時稱呼而已。12年過去成實機,這叫不少人大放冷汗,並不奇怪。照這般做去,夢想自可成現實,當然,是不是六代機就另說了。2017年央視《強軍》記錄片,說到六代之時,似乎畫面上也有“暗箭”的影子呢,如此一說,“暗箭”確實難防喲。

★雙劍合壁。與“暗箭”比起來,同樣一款翼身無人飛機,引起的動靜也自不小,首先曝光在公眾面前,還是2013年底的事,首飛進行了20分鐘,人稱“利劍”,大眾媒體曾有鬧熱的討論,俄個別專家醋勁沖天道,整體好似“鰩魚”,當是中俄合作的產物,也有的冷潮熱諷,說它做工粗糙,尾噴管沒有做過隱形處理等。美國《大眾科學》網站則說,它是第一架非北約隱身大型無人戰鬥機。當其時,美國X-47B、歐洲“神經元”已完成試飛,英國一款“雷神”正自振翅欲飛。依之規格尺寸比較,“利劍”只比X-47B小一些,要比其它兩型大一點。中國航空工業稱該項目,實現了歷史性跨越。旋即幾年過去,不再有動靜,2017年有模糊的照片,不如是否如確,是年軍博會,未來航母模型上倒有一型類似“利劍”者。“利劍”與“暗劍”,皆是大型隱身無人飛機,真能發展成功,即可實現雙劍合壁,那是一定的。

★發展的一代。照中國戰鬥機研製的規矩,“製造一代、發展一代、預研一代、探索一代”,殲-20是製造的一代,再發展一代,當然是六代機,六代機如何,這是中國航空工業人的重大項目,自會當仁不讓,這一問題自殲-20列裝後,六代機成為網絡軍迷們積極討論的話題,伴之“暗箭”和“利劍”,都是無人型號,若問何時開啟無人空戰時代,依照現有技術,為時尚早,不過,無人機可以成為殲-20或六代機的好搭襠,或有效補充,在反介入和區域拒止作戰,自有妙用,比如在指定空域開啟自主攻擊模式,還是辦得到的。示假隱真,或示形於人,近而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或聲東而擊西,在未來複雜的空戰環境中,可以充分發揮無可替代的作用。無人機集群攻擊,2017年廣州財富論壇,上千架無人機密集地合成“財富”二字,讓人印象深刻,不能不說,這是有實戰價值的。無人機正向更高的智能化發展,搭配作戰,目前還是辦得到的。


魂舞大漠


借鐵血上的配圖說一下


中國的六代機是板上釘釘的在研製過程當中。中武器研究的流程是服役一代、研究一代、預研一代的節奏。

不過讓大家失望的是,鐵血上的圖片是網友臆斷自己畫的,取材於美國六代機的三角翼無尾翼佈局加上了一些中國特色。

但這絕對不是中國的六代機

網友的想象力是有侷限性的,例如我們現在熟知的殲-20 當年的假想圖就是

YF-23的中後段加上YF-22的噴口附帶了一個拍扁的殲-10機頭。

等到殲-20一出來大家才會感嘆原來網友的假想圖是多麼的天真。


不看需求談裝備就是耍流氓

那麼六代機的核心需求到底是什麼?“應對未來戰爭”那是胡扯,是落不了地的需求。和打贏一場未來空戰是相同的概念,等同於什麼都沒說。而傳聞的4s到4h到演進也只是一句空談。

就目前而言美國也沒有真正的提出六代機的實際需求,按照目前的國際形勢來說未來的六代機將像二代機一樣是各國各自開花形式迥異。

理由如下:

預計2032年中國的GDP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印度將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中國和印度的經濟騰飛是靠人口基數上升的,世界平均人均生產總值絕對差異在逐漸減小。美國在未來二十年內逐步失去世界霸主地位,中國在泛太平洋地區形成絕對優勢。

w君對事情判斷還是比較準的,例如:


在新舊霸主交替的時候必然會有不同級別的軍事衝突。那麼在未來的我們更大的問題是保障中國在泛太平洋地區的利益以及染指印度洋地區保證中國在非洲的利益不受損失。這裡我們主要面對的作戰對象舊包括美國、印度、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環太平洋國家。這裡沒有提到日本,在二十年後日本會沒落到底,徹底的形成一個以文化和旅遊為主要產業的國際。而朝鮮半島也會在二十年後達成統一形成一個無論怎樣看起來都很奇怪的政體。

就全球資源擴張來看非洲是二十一世紀中後期最具活力的地區各大國會不斷的加強對非洲的掌控。

說了這些背景。那麼我們未來的軍事

2017年7月我國在吉布提設立實質上的永久軍事基地。這是我們的第一個海外軍事基地


目前為我國亞丁灣護航提供了軍事保障。在未來的十至十五年間我們必然會有一個核動力航母戰鬥群遊弋於印度洋上。同時會在尼日利亞或加蓬有另外的一個非洲軍港。太平洋上會在巴布亞新幾內亞周圍有一個租借性的半永久軍事基地、在波利尼西亞擁有一個與俄羅斯關係曖昧的半永久性軍事基地。初步完成我國的全球部署戰略。

那麼我們的六代機需求是不是就可以初步的整理出來呢?

1.超大作戰半徑的陸機戰鬥機,作戰半徑大於3000公里。艦載機和陸基戰機差別縮小。

2.快速反應能力,超過殲-20的巡航速度。

3.多用途,可模塊化切換

4.突出多機協同戰鬥能力,帶有全球數據鏈功能

5.自動化程度提高,有無人機模塊出現。

6.新型複合材料大幅度應用於新一代戰鬥機中

簡單解釋一下:

未來的軍事基地分佈導致我們的戰機必須能夠大範圍快速作戰,3000公里的作戰半徑應在1.5小時內抵達。因此巡航速度需要達到2馬赫以上。在六代機中會裝備傳統渦扇發動機,但更加可能的是在渦扇發動機之外部署複數小型的衝壓發動機以達到高速巡航的目的。但飛機的極限速度並不會比殲-20快很多。殲-20主要用作區域歇止用途,而新的六代機將更加突出其攻擊能力。通過更換模塊化的攻擊組件可攜帶激光制導炸彈、火力圈外巡航導彈做出強勢的對地攻擊。另外,部分機型可攜帶太赫茲雷達執行區域預警機和伴途預警機任務。

在目前我國神經網絡技術已經逐步領先的前提下,無人機模塊的使用可以更大限度的發揮出下一代戰鬥機的高機動性優勢。拋棄飛行員生理限制作出更大的機動。

由於飛行速度和隱身需求大量新型複合材料會應用到下一代戰機蒙皮和結構中,目前有一種碳結鋼和金屬疊層材料已經研發完成瓦夫餅形的材料有助於下一代戰機在不妥協氣動外形的前提下做到全雷達頻段隱身。


軍武數據庫


目前對於第六代戰機研發許多地方已經出現討論,而且一些具有官方性質媒體也陸陸續續拋出一些相關技術研發信息,但迄今為止尚沒有真正權威官方對外公佈中國是否已經開啟第六代戰機研發工作。

然而,這邊那個不意味著中國並未開始第六代戰機研發,且不說當前航空技術,尤其軍事航空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如果不立刻更新馬上就有被淘汰危險,從目前已經公佈戰機研發中就可看出端倪。殲15是我國首款艦載機,但服役後並未大規模生產,僅是根據訓練規模需要列裝一部分,經過一段時間對艦載機探索後,目前殲31已經出現艦載機型號,整體性能大大超過殲15。這樣當更加先進的殲31服役時,替換殲15代價相對較小,而且所換下殲15還可以用於訓練和科研。

同理,當前我國同時研製兩款五代戰機,殲20和殲31,而且兩者目前都已經服役。可是仔細觀察不難發現,這兩款戰機所走技術路線各不相同,殲31更注重“技術流”,具有低雷達可探測性、低紅外輻射特性、優異電子對抗性能、低易損性設計及多任務能力、強大目標探測、外部信息綜合能力、優異的態勢感知和信息共享能力、超視距多目標攻擊和大離軸角全向攻擊格鬥空戰能力、對地和海面目標精確打擊能力、適應複雜氣象條件和廣地域使用能力等,整體頗具科幻色彩。

然而殲20雖然技術方面同樣出色可更注重“暴力流”,鴨翼全動,雙垂尾也是全動,進氣口可調及腹鰭等設計都是全世界少有,使這款重型殲擊機更適合奪取制空權。這有明顯技術實驗性質,很可能是相關技術部門在考量不同設計路線優劣,所以目前這兩款戰機生產量都不大,似乎有為新式戰機鋪路目的。此外,同時擁有兩款不同特點五代機也可以彌補戰時六代機不足問題,根據需要增加其中某一款產量,因此有理由相信中國六代機研發工作已經開始。【張屹】


大國策


六代機實際上應該說是一個尚未確立的概念,戰鬥機的更新換代沒有統一的標準,不同國家發展自己的戰機也有各自的規劃,像五代機這個概念,其實是俄羅斯先提出來的,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在介紹其四代機F-35的時候,為了不顯得比蘇-57落後一代,所以才將F-35重新定義為五代戰機,同樣地,F-22也歸類為五代機,所以才有了統一的六代機起跑線。

根據提先研發的原則,中國目前應該已經開始研發六代機了,因為殲-20已經開始交付使用,在殲-20之後,需要有提前規劃好的升級替補方案。而且中國可能不止研發一種六代機,中國或許有多個設計方案在論證發展,連更長遠的七代機可能也在探索之中。定義一款戰鬥機,需要建立其技術框架和設計指標,並用性能上的優勢來區別於傳統型戰鬥機。六代機如果要區別於五代機,就必須擁有相對於五代機更加卓越的優勢。

一般來講,六代機和五代機對比,需要擁有更好的隱身性能和機動效果,而且還會嘗試增加一些新武器,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計劃在2020年之後為F-35隱形戰鬥機配備一種新的高能纖維激光器,此係列武器以後也可能出現在六代機上。俄羅斯也提出將蘇-57戰鬥機直接升格為六代機的方案,並且試圖在六代機上實現無人駕駛模式,也就是說戰鬥機無人化駕駛也是以後六代機發展的一個可能方向。

中國現在已經有了五代機的自主開發經驗,應該說發展六代機的技術基礎是有的。當然發展六代機也肯定會遇到更多的技術難題,而且由於六代機的發展大家都處於探索階段,所以也沒有先例可以借鑑。這意味著所有的六代機項目都是全新的項目,究竟誰將會跑在最前面,現在還需要拭目以待。但是不管怎麼樣,中國的技術都會處於領先的地位。


白虎堂


中國在裝備發展領域,一直堅持著,裝備一代,研製一代,預研一代的原則,如今隨著殲20列裝部隊,由研製向裝備狀態轉變,那麼新一代戰機的研發工作也就列入日程。

自2106年起,已陸續有中國研發第六代戰機的消息,2017年,中國殲-20總設計師楊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明確表示,正在展開六代機的研製工作,而且談及:其外形將超出想象,讓人有不小期待。

可惜何時能夠問世尚不可知!現代空軍才剛剛進入五代機時代,有關第六代戰機的研發問題處預研階段,研究可以採用那些新技術,以及六代機到底應是什麼樣的。

中國也處於預研階段,估計要到2030年左右才可能會原型機下線,主要是五代機不是簡單利用現有技術即可造出來的,否則就是第二殲20了。

從目前情況看,新原理航空發動機,比如:爆震脈衝發動機,把推力比提升到1:20,也許機炮與空對空導彈會被淘汰掉,電彈炮或激光炮可能會成為主要武器,這將有效於新技術的進步,但其技術可以期待,這方面中國也處於相當領先的地位。

當然了,也可能引入無人機,形成一架有人機帶著多架無人機的聯合機群作戰,這是一個目標相當受到關注的新概念,涉及到無人機、人工智能等多項目技術。

中國完善的科研體系,讓我們可以涉及所有的技術領域,而且保持著極高的水平。如今六代機什麼樣,我們尚不知道,也許還要等上許多年才能問世,但是中國人相當有信心的,正如殲20總設計師楊偉所言:“肯定是獨一無二,領先全球的!”


麥田軍事觀察


其實研發六代機早就有答案了,已經開始了。

問題的關鍵是到底六代機的研究方向是什麼可能還需斟酌和探討。因為,以目前的科技水平,對於六代機的發展方向我們可能還不是特別明確。

以五代機現在的技術水平,可能還可以服役20-30年,甚至更久。那麼對於30年以後的空戰狀態,我們可能缺乏有效的設想,對當時的技術水平也缺乏有效的預判,對當時的戰爭形態也缺乏有效的認知。

事實上,對六代機最大的考驗和設想是,到底是有人機還是無人機?由於智能科技的高速發展,我們在30年前實在是無法想象電腦會發展到今天這個程度。比如1991年首架F-22剛剛生產的時候,也才剛剛有了互聯網。而那時最好的電腦運算速度甚至都比不上現在最普通的手機。

考慮到人類身體的極限,在智能科技面前,無人機早晚走向戰場,這樣新一代戰機的設計、研發必然會是另外一種狀態。

但是這一些都取決於20-30年後智能科技的發展程度和應用水平。無論是發動機和金屬材料加工,還是隱身材料和雷達通訊技術,都會圍繞著智能科技的發展。

所以,六代機的研發,歸根到底還是基礎科學的研究,包括量子技術、激光微波技術、微電子技術、超高音速技術等等一系列基礎科學研究。這些不僅僅六代機需要,其他領域一樣需要,都是今後基礎科學的制高點。


紫龍防務觀察


關於第六代戰機與第五代核潛艇建造設想

(大綱、實現功能,優勢,劣勢)

關於第六代戰機預想

第一、遠距離有人操縱駕駛(無人駕駛)利用多顆衛星交叉指揮(備用)、預警指揮機、地面指揮台、飛機自帶指揮系統進行無線操縱指揮,多平臺是為防止戰爭時期的備用方案及地方干擾某個平臺,及不同的操縱距離適合不同的平臺指揮

第二、飛行員操縱平臺在地面或艦船設置,裡面有類似F35的全息頭盔,可以做到觀察方向與肢體動作同步,如人向哪扭頭就可以時速調轉飛機上的傳感器觀察哪個方位情況,類似於虛擬動作駕駛,地面操作間與機艙操作屏幕、按鈕、油門等完全一致,這樣可以用虛擬的艙位培養飛行員,更關注飛行員的知識素養培養與反應能力,而對人體的承受力與體能等幾乎無要求,這樣能迅速培養低成本飛行員,特別是航母飛行員的培養,人體再也不用承受半點過載,這樣可以對飛機進行極限加速的性能發揮,原理上,只要飛機的自身材料性能能夠承受,再也不用考慮飛行員的體能發揮,而且因為是遠距離的操作,飛機員的安全與飛機無關,更利於操作員的心理發揮無壓力。而且添加功能上面可以實現眼睛指揮與語音指揮,如人的肉眼通過眨眼動作或語音指令控制飛機上的光電傳感器遠程對焦與鎖定開火等,指揮雷達掃描鎖定等,而且飛機本身可以設置為有人駕駛艙和無人駕駛艙,無人節約資源,有人等於有備用駕駛方案,包括戰鬥機、轟炸機、預警機等都可以實現

第五代核潛艇設想

第五代核潛艇操作理念與指揮系統與戰機類似,只是需要設立多個崗位的操作區間,並且核潛艇的無人操作更能發揮核潛艇優勢,如核潛艇無人就再也不用上浮,原則上可永久下潛埋伏,並且不用載人及帶人所需的生活必須品,不會因為人體的生理承受力而無法執勤,包括艙內的操作系統可以不用,只保留維修通道,減少不必要體積,另外大可以將核潛艇開到潛在威脅國附近近海潛入海底不動,只發揮基本功能,提高隱蔽性與攻擊突然性,並且在地面的操作人員操作過程也可以隨時有人替換,還不用像潛艇內部那麼壓抑與保障不足,提高整體的作戰效率

不足,無人操作要考慮到信號被幹擾問題與信號延遲反應問題


金融怎麼讀


中國軍工研發一直是裝備一代,研製一代,構思一代的原則,美國已經公開聲明開始研發第六代戰機,中國作為新興強國想必也不會甘心落後,我還是比較相信已經開始研發了的。但是這屬於國家軍事機密,沒有罷了,有也不會公開,殲20研發上十年直到2011年首飛才出現在公眾視線,不急的,該有的一定會有,時間早晚問題。


某不知名的軍渣


還記得18年央視在紀錄片中說了短短一句“轟20的研發取得重大進展”就引發全國軍迷轟動嗎?

記得就再看看這張圖



如影隨形5660


我國已著手研製六代機,起點高,有先發的優勢/方案在逐步完善中/據說/已有樣機出現,只是傳說,消息來源未得到官方認定,本人認為,要做就做最好的/全頻譜隱身,超大行程,高空高速/使用新概念武器,一機多能,預警/偵察,指揮系統也應包括其中,這次,再也不能跟在美國佬的後面/要彎道超車,領先美/俄,一枝獨秀,獨步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