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峽縣:特色產業破壁貧困“堡壘”

河南經濟報記者 張治中 通訊員 李金喜 張宇

春夜喜雨。4月10日,經過夜雨滋潤,河南西峽縣重陽鎮奎嶺村千畝獼猴桃格外疊翠惹眼。“不到3畝地,種的全是‘金桃’(品種),去年初掛果,就買了17000多元,喜壞了我們一家4口人。”該村因病致貧的貧困戶楊文定在果園裡進行春季管理,邊疏花蕾邊說。

楊文定是該縣群眾發展特色產業走向脫貧致富路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西峽縣立足縣情,重點打造了“菌、藥、果”三大特色主導產業,培育了一批龍頭企業和全國知名品牌,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農業產業化集群化發展模式,大力推進產業就業扶貧,實現了縣域經濟發展與脫貧攻堅雙豐收,初步探索出一條現代化產業扶貧特色之路。

扶貧理念新

西峽縣堅持大力發展特色支柱產業,培育農產品深加工企業,打造扶貧產業“恆業”。

脫貧攻堅與“菌果藥”主導產業捆綁。多年來,西峽竭力發展“菌、藥、果”特色優勢產業,已形成香菇、獼猴桃、山茱萸三大產業集群。香菇種植規模、產量、產值和出口量穩居全國第一;山茱萸種植面積和產量約佔全國一半以上,質量居全國第一;獼猴桃種植面積、產量均居全國第二,是國際獼猴桃的基因庫。三大特色優勢產業為脫貧攻堅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支撐,同時,脫貧攻堅系列配套政策助推了產業的發展轉型升級,形成了產業與脫貧之間的良性循環。

脫貧攻堅與“農字號”龍頭企業融體。從全縣1042家企業中篩選確定了104家與特色產業關聯度高、經營狀況優、發展潛力好、帶動能力大、社會責任感強的“農字頭”企業,包聯全縣所有有貧困戶的村,把脫貧攻堅的立柱牢牢地夯到產業上、託在企業上,把貧困群眾一戶一戶、一人一人深度嵌入到項目中、融入到企業中,通過產業做大和企業做強而實現永久脫貧。

產業規模大

牽住產業“牛鼻子”,大膽探索“產業做大、企業做強、基地做優、脫貧做實”四位一體的產業就業脫貧循環模式。

做大特色優勢主導產業。堅持“重點突破、打造特色、培育優勢”原則,持續發展壯大“菌、藥、果”三大特色主導產業。縣財政設立產業發展基金,對新發展獼猴桃示範園每畝獎補500元,新建標準化香菇棚每棚獎補1000元;目前,“菌藥果”三大特色優勢產業,年綜合產值200億以上,全縣70%農民收入的60%以上來源於三大產業,直接帶動1899戶6110人貧困群眾穩定增收脫貧。

做強“農字號”龍頭企業。龍頭企業一頭連著千家萬戶,一頭連著大市場,是脫貧攻堅的主力軍。西峽逐步培育壯大了宛西製藥公司、仲景大廚房公司、華邦公司和果然風情公司等一大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其中宛西製藥公司躋身中國品牌500強,主導產品六味地黃丸全國銷量第一;仲景大廚房公司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主導產品香菇醬全國市場佔有率第一;華邦公司和果然風情公司是以獼猴桃鮮果銷售、飲品加工、果粉生產為主的出口企業,在全國同行業內處於領軍地位。

做優生產基地。優質特色產業基地是產業和企業做大做強的集聚平臺。全縣共打造香菇標準化生產基地176處,山茱萸基地20萬畝,獼猴桃人工基地12.5萬畝、野生基地40萬畝,並大力推廣“公司+基地+農戶”模式,把生產基地建成龍頭企業的第一車間,實現了車間建在家門口,基地覆蓋貧困戶2270戶6810人。縣財政拿出專項資金投入扶貧基地建設,每建成一個園區獎補300萬元、一個基地獎補100萬元、一個扶貧車間獎補50萬。

產業鏈條長

依託特色產業,培育農產品深加工企業,拉長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增強對勞動力吸附力,實現農企“雙贏”。

規劃“三區”,做強“三大長廊”。312國道沿線鄉鎮,重點發展獼猴桃種植產業;鸛河流域鄉鎮,重點發展香菇產業;北山七鎮,重點發展以山茱萸為主的中藥材種植產業,形成了百公里香菇長廊、百公里獼猴桃長廊、百公里山茱萸長廊產業集群。

壯大“龍企”,延鏈補鏈強鏈。圍繞“生產規模化、管理科學化、效益最大化”產業發展思路,推廣“公司+基地+農戶”模式,把龍頭企業的車間(基地)建在田間村頭,將貧困群眾吸附在種植、加工、倉儲、購銷、流通服務的產業鏈條上,發揮貧困戶各自潛能,實現戶戶有產業項目,人人能就業創業。

就業範圍廣

積極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有效開發就業崗位,確保有勞動力的貧困戶實現穩定就業。西峽重點做到“三個一批”實現一個“全覆蓋”:

依託支柱產業,吸納一批。圍繞“菌果藥”等支柱產業與“農字號”行業龍頭企業發展鏈條,將3280戶8063名貧困群眾直接或間接嵌入“種植、加工、服務”等各類產業鏈條中,實現增收脫貧。其中,已有1712戶貧困戶進入食用菌產業鏈,850戶進入林果業產業鏈,718戶進入中藥材產業鏈。

實施“雙千計劃”,安排一批。開發護林員、保潔員、保水員、保綠員等“四員”公益性崗位1000個,安排符合崗位需要、外出就業困難的貧困家庭勞動力就業;依託“村口車間”開發企業崗位1000個。

開展“千人培訓”,轉化一批。以全民技能振興工程為主要載體,側重週期短、易學易會、脫貧增收見效快“短平快”的職業技能培訓,圍繞規模種養殖、農產品加工、電商、旅遊等,與人社局、菌辦、藥辦合作,以“訂單式”、“田間課堂”、“授課入戶”等方式,開展6000人貧困群眾實用技術培訓,並及時轉化就業。

據介紹,2018年,該縣2949人光榮脫貧、14個貧困村順利脫貧摘帽;截止目前,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10396戶25660人,有6064戶17970人實現穩定持續脫貧,貧困發生率2、0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