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河南十位歷史專家明確指出“客家大遷徙已證明造假”,你怎麼看?

珠三角廣府人


作為一個廣東人,我們喜歡自稱是中原移民,我們的語言屬於中古漢語,但其實只是一種後代重新構建的文化想象,來掩飾處廣東長期處於文化邊緣地帶的自卑。歷史學家羅新說,傳統歷史學有兩個與生俱來的思維傾向,可概括為“起源崇拜”和“遷徙崇拜”:總是把當下的人群構造追溯到遙遠的過去中,給出一個單一的起源性解釋;總是把某一歷史人群的出現,解釋為一種跨時空長途遷徙的結果,而忽視或無視任何人群都處在持續的解體和重構的過程中,其邊界是流動和不清晰的。

有人提什麼客家保存中原民俗,其實也無非是文化交流中受到中原文化的輻射,又因為相對封閉保存得較好而已;至於族譜,族譜在歷史材料中可靠性是非常低的。

說了這麼多,不意味著廣東人要自輕自賤。有人說這個問題“事關客家人的聲譽”,其實非常可笑,上千幾百年前發生的事關今天的客家人什麼事呢?包括客家人在內的廣東人固然沒有顯赫的祖上,我們的祖上很可能只是茹毛飲血的百越先民,但是廣東人在近現代史和當代取得的輝煌成就誰能否認?我們更需要的是做好自己,而不是偽造過去來獲取虛假的族群自信。


漆園故人


這種學術爭論是正常的!

我們廣西的漢族人。只要不說客家話的,多數人都說自己的祖宗是從山東過來的。2014年我去山東濰坊(青州就在濰坊市管轄範圍內)。問了一下當地人,他們對我的說法茫然不知。一細談才知道,現在的山東人多數是明朝初年才從山西移民來的。

而我們廣西的漢族人有的移民到廣西已經有千年之久,有點已經五六百年。

所以現在的河南人說客家人的移出地“證明是造假”未免太武斷。只能說,缺乏證據比較合適!


村夫論述


此問題不值一辯。

本不想理會,但關乎客家人聲譽,還是決定發一發聲。我從以下幾點駁之:

一、傳統

包括客家人在內的南遷漢人保留著中原漢人遺風,客家人崇文重教、耕讀傳家、崇尚節儉。客家人對儒家文化的理解和繼承,甚至如今的北方人都不及。中國傳統節日,客家人無一不過,甚至形式更加傳統。

二、方言

客家方言有六聲,發音與中古漢語也極為相似,不瞭解自己網上查去,不想多費口舌。客家話還保留了中古漢語的詞彙,如著(穿)、髀(大腿)、曳(搖)、歸(回)、食(吃)等等,數不勝數,如果你瞭解客家話,你會覺得有的客家口語都像文言文。

三、族譜

客家大遷徙的證據,你翻一下客家人的族譜就可以得知。客家人的族譜如果造假,不可能從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前就開始造假;如果造假,不可能整個客家地區包括贛、粵、閩、桂、臺、港、湘、川等地的客家人全部一起造假;如果造假,難道客家人在宋代被編入客籍(意為外來人口,為和當地土著區分)的史料也是造假?

客家人的族譜記錄了遷徙足跡,客家是漢族中最漂泊的民系,但客家人從不忘家族的榮耀,對自己從哪裡來從來不敢忘記,這和古代漢人的家族觀念並無二致。

四、堂號

客家地區,每個家族都有堂號、堂聯,有自己的祠堂,每年都會大規模祭祖。對於祭祖尊祖,沒有比客家人更重視的了。去看看客家民居的門聯,你會發現各家各戶都有著中原的郡望。我們家族史上祖籍彭城(今徐州),堂號是彭城堂,我家搬過幾次家,雖然住在小區房,但是不管搬到哪裡都在客廳掛一個小小的祭祖神龕,上書堂號和堂聯,初一十五我爸媽必點蠟燒香(環保的插電的香燭)。

五、客家人為什麼不被認可

客家人不被認為是南遷漢人,主要有別有用心的人拿客家人與南方瑤畲民族的結合說事,故意放大。

客家人與瑤畲民族的結合,這一點我們不否認,但瑤畲民族人數很少,遠比北方胡人少,而且那是客家人用漢文化同化他們的過程,此外瑤畲不僅和客家人有融合,和南遷到南方的漢族各大民系都有融合(和浙閩贛粵湘黔等省的非客家地區都有融合),而且這遠比處於民族大融合漩渦中心的北方地區程度更輕。

發展到今天,漢族中沒有哪一個民系敢說自己血統絕對純正,特別是經歷過各種戰亂(如五胡亂華、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的河南等中原地區。現在的中原人已經不是古代的中原人了。

凡事得客觀,你可以發表你的觀點,但請拿出證據來,不要信口開河,不然會傷害別人,也顯得自己無知。




一起閒談吧


這又是個標題黨,典型的挑撥漢族人,我就是河南人,南北本來都是一家,從古代氣候和地理環境而言,大部分都是華夏的苗裔,後來吸收其他部落,大家都是同族同宗,這個標題故意挑起紛爭,挑撥南方人罵河南人,河南人罵客家人,仔細想想,漢民族自古人口占優勢,不管怎麼戰亂,怎麼漢化別的小民族,最後都是漢民族主體優勢,至於說胡化,蠻夷入漢,這部分人口太少了,笑笑而已…標題黨真的是居心叵測,我們需要的是團結,倒是一小部分異端分子,民族敗類生怕人民團結,煽風點火,無恥行徑,實在非君子所為!!!


dongfang28817645


陝西人說他祖上是秦人,我會笑笑問他,烽火連天經歷兩千年,屠宰之地的你們祖先恨不得有一對翅膀逃的無影無蹤。四川人說他祖上是劉備從中原帶來的人,我會問他聽過張獻忠沒有?聽過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沒有?中國的人口流亡從來沒有停止過,越是中原地區越是不可相信現居人口的祖上是原來的土著。50年後,我也會懷疑廣州城內的人是否本來的廣州(廣東)人,即使他能說一口流利的粵語而不是普通話(看形勢發展是普通話)。論到研究可信度,香港就是一個語言與族群活體研究城市。才70年光景,來自全國各地的移民難民後代幾乎全部操“港式粵語”否則,就是“非我族類”。


粵風溫潤


作為客家人,沒有系統的論據來反駁,很覺得遺憾。但就舉兩點來反駁下:

一、客家以氏族傳承,多有家譜,從哪來,我們自己很清楚,跟哪些學者放了什麼屁,不影響我們自己的傳承。客家的習俗中,祖宗、拜神、嫁娶、用具等等,哪一點是少數民族的延續?有興趣的,可以拿客家習俗和河南等中原習俗比較,不但習俗接近,飲食習慣也很相似呢!

二、客家話是一個具備鮮明特點的語系,儘管分散華南的客家話已經多有變化,但不同區域說的客家話,相互間還是聽得懂。且根據歷史記載和古詩詞來佐證,客家話在唐代應當是中原官話,宋代時中原官話變成了粵語,這是歷史論證達成一致共識的。


DS忠正愛華


首先,科學不是打群架、人多就結果正確。

愛因斯坦發表相對論後移居美國,納粹組織了一百零幾位德國控制下的科學家聯名發表文章,正面相對論是錯的。

面對記者就這場證明的提問,愛因斯坦回答:如果真能證明我錯了,一位科學家就夠了!

所以,十位學者的證明並不能增強證明的效力,反倒對證明的動機產生疑問。

其次,歷史學屬於驗證性學科,在未能根本確認或否認前,多種有依據(哪怕是孤證、不完整的證據)的學術觀點都應該得到尊重。

而作為平民教育的相關歷史,則需要按照當時相對得到承認更多的學術結果去採信。

比如,在挖掘到殷商遺蹟前,商朝的存在就是未有定論,至根據甲骨、甲骨文的線索挖掘到殷商遺蹟後,商朝的相關歷史才成為定論。

而“衣冠南渡”的相關問題,當下並無定論,應當鼓勵百花齊放。

~~~~~~~~~~~~~~~~~~~~~~~~~~~~~~~~~~~~~~~~~~~~~~

“衣冠南渡”之所以被重視、被爭議,在於封建文化下對正統地位的追崇——如果衣冠南渡被證實,則嶺南客家人文化更接近於古中原文化;如果被證偽,則現在中原地區的文化與古中原文化沒有太大差異。

類似爭正統的觀念習俗,不僅體現在對衣冠南渡這樣歷史課題的爭論上,包括日本人推崇的“崖山之後無中國”(給日本現代文化帶來更多正統自信)、韓國人的天下任何東西都是韓國人發明的,都是這種以正統沿襲來提高文化自信的習慣/陋習。

~~~~~~~~~~~~~~~~~~~~~~~~~~~~~~~~~~~~~~~~~~~~~~~~~~~~~

封建社會結束,封建意識也該退場了!

是否正統的爭論本就缺乏現實意義——若有衣冠南渡,能讓中原漢文化重新光大的核心也不是古中原文化(目前是沿襲下來的中原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結合);若衣冠南渡不存在(含文化意義的不存在),也不能代表現代中原文化可以獨立拒絕外來先進文化而獨立發光。

~~~~~~~~~~~~~~~~~~~~~~~~~~~~~~~~~~~~~~~~~~~~

專家們爭論的,其實只是文化融合發展下,哪支對現代人影響更多而已。

這種多少的爭論,對發表論文/評職稱、拿課題費有用,對現代人的現代生活幾乎完全沒有影響、也不該有任何影響。

對於歷史課題,有充分的瞭解就足夠了。

當下的生活裡,有衣冠南渡也不代表著應該用河南話或秦腔去朗誦李白杜甫的詩歌。衣冠南渡被證偽也不代表著粵語/閩南語就應該比標準普通話更值得推廣。


理得心安


河源惠州的古客家話是東江到新豐江河源惠州新豐翁源江西南部的龍川新豐沿東江新豐江下的連平新豐龍川東源河源博羅惠城惠東一部紫金臨江等幾乎都是這一語系,這是客家地區早期形成的客家話!惠城人說自己是本地話也沒錯,很多地方對外人說都說自己講本地話,所謂客家話是近幾十年統一的口徑,客家話與客家民系是歷史形成的結果,並沒有說哪一時間段就是漢人不是客家民系,那一時間段才是客家人,客家民系基本上從趙佗那些漢人開始就在變化著到我們今天,惠州本地話是客家早期形成的話與廣府話形成有互相的母體,並不是另外一種客家口音與白話影響的結果,所以白話與客家話語系很接近非常好轉換,所以大家也不用吵了,這些廣州東莞惠州河源梅州汕尾等客家話廣府白話互相也會影響的,並沒有誰就隻影響別人而別人不影響你的!漢族是一偉大民族,其核心偉大之處在於“變”,互噴沒意義,努力工作互相團結才是正確的!


3795復興中華60948179


看了評論區感覺這個題目沒能展開,導致一些人故意疑惑否定。怎麼說?

這要回到1997年。筆者創作拍攝的電視片《中國客家人》殺青後,為慎重起見,邀請了全國各地238名知名客家學教授學者參加對該片的評審。其中,河南省有四個大學16人之多。為什麼要請河南史學家多呢?因為客家人自稱是“中原衣冠南渡的後裔”。

評審會在深圳龍崗區政府大廳舉行。我們當時還擔心專家評審會產生爭執不下情況,以舉辦龍崗區首屆客家文化節的名義準備了幾套預案。總得讓客人高興而來愉快而去。沒想到,15集電視片播完後,竟獲得到會201位專家的一致通過。在場的該片總顧問,省政協副主席兼省客家聯誼會會長黃浩先生高興地詢問河南大學一老教授: “這部片子說客家人是南宋時漢畲民族融和體,不是過去說的中原衣冠南渡。你怎麼看?” 河南老教授說:“這才是實事求是的!過去有些人喜歡攀龍附鳳,以為讀書求官,做官光榮,播遷四海,光耀祖庭。這是典型的封建思想。”

這次評審會後,廣東梅州舉辦了首屆全國客家聯誼會。會上,有河南學者提出反對客家人遷徙說,將《中國客家人》作為案例,引起大會重視。後來聽說有十多名教授學者聯名簽署反對羅香林的“客家遷徙說”。

因為這已不關筆者的事,也就不知道其中的奧秘。


嚴家慶


什麼所謂專家,史記都說得不知所謂,什麼廣東人是中原遷過來的,胡扯,除廣東廣西外,所謂中原人會說潮粵客家話嗎?我見識少,但我家鄉有一位歷史傳奇女英雄冼夫人,她的歷史我有留意過,據當時五代十國亂世南北朝,廣東嶺南地區早已是百越人種,有一百多洞族,方言有俚話(與潮汕話相近),艾話(與客家話相近),其次就是沿海的圍頭話(海話)及大白話土白話,當然,還有不少類方言,或許就是現在人口較其它話少的少數民族方言,不用歷史言傳,根據當時環境,秦大軍壓境加上漢武帝平南越的軍隊不同時期的戰亂,逼使類艾話,俚話及其它族的人沿著海岸線遷移,一直遷移至福建以西等地區,或者,這樣的歷史才可以順理成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