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中國德國可採取有限高質量的刺激型財政政策

訊 當地時間4月10日上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佈最新一期《財政監測》報告。報告稱,在全球增長放緩、不確定性上升、公共債務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各國財政政策應該為可能的經濟下滑做好準備,平衡增長和可持續性目標,同時進一步在稅制、社會支出、勞動力市場、反腐敗等方面深化改革,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全球經濟。

IMF:中国德国可采取有限高质量的刺激型财政政策

報告闡釋道,今年幾個大型發達經濟體和新興市場經濟體將會放緩,經濟下滑的風險提高,全球公共債務居高不下,在很多國家,公共和私人債務接近歷史最高點,長期的發展前景令人擔憂,社會不公平現象顯著;而過去十年的財政政策太少注重如何促進長期包容性增長。因此,財政政策應謹慎地平衡增長與可持續性目標之間的關係。

債務高的國家需要增加收入或減少過度支出。在實際產出超過潛在水平的國家(如美國),IMF建議實施有利於增長的財政調整,目的是緩解債務脆弱性,建立緩衝,以供發生經濟嚴重下滑時調用,同時通過擴大稅基或預算重組等方式保證在教育、醫療健康、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

在存在財政空間且面臨更急劇經濟放緩風險的國家,包括德國、韓國等國,IMF建議實施有限且高質量的財政刺激,短期內繼續加大在教育、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並配合可信的中期整頓方案。

在低收入發展中國家,財政政策應該支持面臨融資條件受限的發展目標。如果發生嚴重的經濟下滑情形,具有合理財政空間和融資條件的國家可使用財政寬鬆政策配合可用的貨幣政策工具。

IMF財政事務部主任Vitor Gaspar在報告發佈會上表示,是否採取刺激型財政政策要視各國具體國情而定,如果面臨更急劇的經濟放緩風險,中國、德國等國可以考慮採用有限、高質量的財政政策刺激經濟,但需要注意兩點:一是保證政策的實行在預算之內,二是政策有利於促進經濟向新的增長模式轉換,符合中長期可持續增長的需求。

以中國近期的個稅改革成果為例,Vitor Gaspar表示這次減稅促進了消費,有利於中國經濟增長完成由增量向質量的轉型,但另一方面,減稅降低了稅制的累進性,累進性未來還有提高的空間。(

魏天諶 發自華盛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