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王笛,成都,三千家茶館,這座城,就泡在茶葉裡

《茶館》:王笛,成都,三千家茶館,這座城,就泡在茶葉裡

《茶館》:王笛,成都,三千家茶館,這座城,就泡在茶葉裡

每個初到成都的遊客都會注意到它悠閒的城市性格,市民喜歡在茶館裡擺龍門陣,民國時許多記載都證實“此地人民生活的特別休閒”,尤其下午時分,整個城市彷彿都沉浸在似睡非睡之中。當時僅五十萬上下人口的成都有六百家茶館,而今天甚至已達到三千家以上。有民諺不無誇張地說:“茶館是個小成都,成都是個大茶館。”

《茶館》:王笛,成都,三千家茶館,這座城,就泡在茶葉裡

確實如此。茶館有好幾個值得注意的特點:它對任何社會階層開放,因此彙集了幾乎所有社會群體;它是一個事實上的社會中心,普通市民常常在那裡開始和結束他們的生活;它也是一個輿論平臺,人們在此交流信息、意見甚至流言蜚語,在成都,最早的戲園從茶館中衍生,這與北京正好相反,在北京最早的茶館產生於戲園。

《茶館》:王笛,成都,三千家茶館,這座城,就泡在茶葉裡

在這個特定空間裡,社會實際上處於一種富有彈性的自我調適之中。成都人一度甚至將茶館視為“民事法庭”,彼此有糾紛時就去茶館講理,除非談判破裂才走向法律訴訟,由此還產生了一個特定的方言詞彙“吃講茶”。如王笛所言,這也反映了地方社區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治,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國家力量。

《茶館》:王笛,成都,三千家茶館,這座城,就泡在茶葉裡

清末以來,精英階層常常強烈地表現出一種改造傳統城市和大眾文化的意圖。在全國各地,城市衛生和大眾的行為舉止都成為有待改進和規範的領域,它們都歸結為一個詞,即“文明”。正因為城市清潔是衡量“文明”成都的重要指針,這種改造、控制的意圖,與茶館的調適,幾乎貫穿著晚清民國期間成都的整個歷史,用本書中的話說,“茶館是一個微觀世界,顯示了現代城市改良的理論和實踐的幾乎每一個方面。”

《茶館》:王笛,成都,三千家茶館,這座城,就泡在茶葉裡

《茶館》像一臺高倍顯微鏡,細緻地揭示出茶館在成都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茶館是私人生活的延展,成都人在那裡喝茶、刮鬍子、洗臉、掏耳朵,茶館也是公共生活的終端,成都人在那裡聽書、看戲、聊天、臧否人物、議論時政;茶館是社會生活的縮影,上演日常糾紛、行業爭鬥以及暴力仇殺的戲劇,茶館也是政治鬥爭的塹壕,國家權力的擠壓、下層民眾的消極抵抗,各種力量在此反覆拉鋸。而這些歷史圖景的重構,得益於王笛的“微觀史學”以及生動手筆。

《茶館》:王笛,成都,三千家茶館,這座城,就泡在茶葉裡

當然,《茶館》並非不存在值得商榷之處。比如,就國家和社會、現代性和傳統生活方式的關係而言,是不是國家和精英一定是作為負面意義存在的?王笛將茶館比作“抵抗現代性的橋頭堡”,那麼現代性帶來的生活方式是否都是值得批判的?王笛認為茶館的茶客們在吃茶、娛樂、遊戲中,無形間實現了對國家規訓和精英文化的反抗,是否有過於溢美之嫌?大眾文化是否有其完全意義上的正當與合理之處?其實,在這方面,可能還是要因時因地,根據情況,條分縷析,作分別對待之論。

《茶館》:王笛,成都,三千家茶館,這座城,就泡在茶葉裡

不過,微瑕不掩瑜,王笛通過《茶館》所體現出的價值關懷總是值得給予十二分的肯定。除了對權力的警惕和對宏大敘事的不信任以外,還可以看到他對歷史上小人物毫不掩飾的敬意和尊重。王笛始終認為,一部中國歷史,如果僅描寫上層精英絕對不完整,實際上創造歷史的,是那些真正的芸芸眾生。他們並非官方史學中宣稱的“人民總體”,而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個人。

《茶館》:王笛,成都,三千家茶館,這座城,就泡在茶葉裡

人生而平等,各具尊嚴,可是在官方史書和宏大敘事的遮蔽中,小人物始終無法發出自己的聲音。王笛以及眾多新文化史學者的努力,以及其充滿人道主義關懷的書寫,讓小人物開口說話,為歷史真正屬於“人民大眾”,提供了一種最大程度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