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為什麼留不住人才?

大學教師範偉


太原留不住人才是個經常被大夥討論的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家說法不同,無所謂對錯,都有道理。對此,我也有一些個人的幾點認識,僅供參考。



首先,所謂人才的標準應該以開放的角度來看待。現階段對於太原來說,一味強調985、211大學,碩士博士學位,全國前三的專業排名等條件,不一定是先進的理念。說實話,除了公務員,事業單位,個別效益好的國營企業能容得下、養的起一部分高學歷人才,太原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才?

放眼望去,太原的引進人才政策不錯,待遇不低,可是門檻還是太高。太原難道比無錫、西安、鄭州等地區對人才的要求更高嗎?這可是經歷尷尬的二次修訂的標準。

太原至少得讓在山西讀書的大學生(包括晉生和非晉生)和在外地讀書的山西人也能享受一些政策優惠吧?

第二,太原的經濟結構正處於調整期,雖然說能源重化工基地的本質在短期內難以蛻變,但必須加快各大工業園區的建設和引資工作。沒有大的工業實體項目,僅靠拆遷建設和基本不招工的老態龍鍾的企業,如何能留住人才?

最起碼也得讓外地讀書的山西人願意回來工作,在山西讀書的大學生可以在太原找到就業崗位吧。總得有個生活來源養家餬口吧,太原做不到的話,只能客走他鄉了。

第三,太原人力部門和一些老牌的大中型企業也得在人才使用上進行對標,思想上有所轉變才行 。再也不能動不動口出"一毛錢能買十一個大學生,一分都不值"的言論;另外要用好人才。再也不能出現"一年進五個博士,五年內基本走光"的尷尬情況出現。



現在各大城市都在搶人而不是搶人才,人口紅利對當地經濟拉動十分顯著。一個老動者能落戶紮根在太原,就意味著不僅有用工充足,而且大量的資金將湧向太原,並且是長久效應。反觀目前太原人大量在北上廣等地打拼,有一部分人就要購房和生活,繁衍後代,那幾個家庭,幾代人的積蓄就得給北上廣等地貢獻了,太原豈不是越來越窮嗎?


茗茶泉水


關於這個問題,實事求是講,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因素。我來仔細分析:

一.客觀原因:太原在2012年以前,不是現在這個樣子,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歷史欠賬很多。出現高架橋、隧洞這種高大上的立體基礎設施也就最近5年的事。這個背景交代一下。吸引或者留住人才是一個城市的魅力所在,傳統意義上,大家對人才的定義就是高層次高學歷高智商的複合型或者專業性很強的人。主要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互聯網企業,高科技產業,金融業中。

1. 高校:太原除過理工大學是211,就沒有其他學校是211了,壓根沒有985。高校要發展,需要長江學者,千人計劃,院士等正高級教授,學科帶頭人。但這些人到了這種價格,拋出橄欖枝的高校數不勝數,山西的高校根本沒有競爭力(主要體現在科研經費、住房、工資等)。這個是客觀原因,沒辦法😭。

2.科研院所:山西境內具有影響力的科研院所少之又少,加之科研院所屬於事業單位,官本位思想嚴重阻礙優秀科研人員加入,即便有人加入,受不了這種“不務正業”的管理方式,也黯然出走。

3.互聯網企業,除過快遞,外賣這種低端企業外,找不出一家響噹噹的互聯網本土巨頭。諸如阿里,騰訊,百度,網易這種企業大咖,在太原哪怕三級分公司也沒有設立,非常被動啊。

4.高科技產業,高科技公司,創新是第一的。創新就不能拘泥於傳統固有模式。要思維活躍,敢闖敢拼。晉商以前匯通天下,享譽中外,現在的山西人把晉商精神丟了,所以很難產生本地變革性的高科技產業。外省高科技產業,由於受本土官本位思想掣肘,不想來😭

5.金融業,各大國有銀行分支機構倒是有,但那是行政業務。像股票,外匯,期貨,螞蟻金服這種類型的金融業,山西很有侷限,沒有形成規模。

上述客觀原因還是太原發展先天不足,不具備優勢和魅力,吸引不住優秀人才。

二.主觀原因: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喊了幾十年,山西並沒有徹底解放思想。只要條件具備的,絕大多數都想進體制,家長也想讓自己的孩子進體制,求穩定的多,求變革的少。這是山西人根深蒂固的思想頑疾,只要不進體制內,在眼中都不是正兒八經得工作。但社會發展,政府只是引導,搞好服務,真正推動社會向前的是無數的小微企業和公司。可有學歷的都想進體制,求穩定,誰去創新創造啊?還有政府服務意識有待解放,不能讓來並投資企業覺得辦事太難。一個靠關係看背景靠人脈才能辦事的城市,肯定幹不過靠能力靠本事多勞多得創新活躍的城市,因此,太原創新發展與中部的武漢,鄭州,合肥都漸行漸遠,更不能跟廣州深圳杭州上海北京相比。

這都是太原乃至山西吸引不住人才的關鍵因素,希望多學學沿海發達城市,多學學國外發達國家,把思想解放了,認識變革了。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需要很長很長的路要走。套用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慢慢求索吧😄


幷州蝸牛


看到樓主的提問,這個問題看似很大,但是很實際。

作為一名90後,我身邊的朋友但凡畢業後待在太原工作的,基本是家裡幫忙安排工作,或者在太原先找個工作先幹著。

有本事有能力的還是外出了。太原人才外流的主要原因,我覺得是沒有高新的產業來留得住人。像一線城市有很多新興產業,可以解決就業問題,試用期就會給員工上社保。找工作可以找到週末雙休的,並不難。

另外,有相對合理晉升制度。

太原首先產業主要還是單一,像清控算太原很不錯的辦公樓了吧,但是在一線城市真的有很多這樣的辦公樓,另外清控有一部分都是山西本土的公司。外來的公司並不多。

一個城市想要留住人才,一定是制度放寬,增加大型企業,一些高科技企業。這樣很多從外回來的山西人,能找到合適工作,拿到合適工資,才能吸引人才。

太原,週末雙休的工作不多,找到一個都不太容易,試用期有社保的公司還沒怎麼聽說。

很多人,在大城市拿高工資習慣了,可能一下子回來接受不了這樣的現實。另外我身邊接觸的從一線城市回來的年輕人,包括我在內,還是覺得後悔。北上廣容不下肉身,三四線安放不了靈魂。就是內心接受現況的一種無奈的心情。


Judy朱迪1226


要留人才至少也該出臺一些留人政策。

1.最簡單的,留住高新企業,留下科技企業。在全國地價高的環境下,我覺得太原應該積極拉攏科技企業,出臺政策,為企業減少用地難,辦事難等問題。

2.同時要為留下人才做準備,為他們提供特惠房,住房補貼等,有了企業,有了人才,還愁發展不起來嗎?

3.別每天就知道城建,拆房,拆除一堆“拆二代”,“敗家子”,只會擾亂社會風氣。城建好了,有高架橋,有快速路,有地鐵。如果住的都是地痞流氓,住的都是“拆二代”。那這種城市可以說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4.做好維護好治安的攻堅戰。看看太原平陽路的交通,亂死了。人行道停著車,人們走在非機動車道。非機動車走在機動車道。更有甚者,機動車走非機動車道。

5.太原應該好好想想如何進行城建規劃。別就知道買地皮,拉財政。大部分小區外面沒有停車位,沒有公園,沒有學校。人們買著高價房,生活基本需求沒保障。不管是普通老百姓還是科技人才,說到底是人,也需要生活。你們領導賣地時,少賣點兒,或是做一下協定,不許要求建菜市場,學校,或者小公園。


懂你的Rocky


這就要說明一個現實,全國大部分城市都留不住人才,國家也留不住人才,跑到了美國。

我還要跟題主說明,你看到的可能只是局部現象,沒有數據不能說明太原留不住人才。但我還是想具體說下這個問題,引申一下。根據題主人才的定義,應該就是指本科及以上學歷,這要從資本視角,宏觀微觀兩個角度。

第一,本科及以上學歷教育在我國屬於超前教育。大學教育發展源於二戰後發達國家的科研需求提高,從而提高高校數量。這是發達國家在產業資本轉移出去進入金融資本階段時,也就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密集型產業過渡,所需要的人才。

我國目前處於產業資本向金融資本跨越階段,也就是俗稱的中等收入陷阱時期。特別是我國仍然是世界最大的產業資本國家,產業工人需求佔主要地位。大學擴招生產出的人才一旦畢業就意味著失業,因為沒有那麼多崗位。結果就是高端大學都成了留美預備隊,出現科研勞動力過剩和科研資本投入不足的惡性循環。

第二,因為我國開始向金融資本過渡,國內也出現大量資本密集型產業,這就使很多大學生畢業有地方可去,留學生和海外人才也願意回國。但這些產業往往集中在一線城市,所以無論資本還是勞動力都在往一線集中,使一線城市又出現科研勞動力過剩的結果。

再從微觀角度去看太原,太原本身的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主要以重工業企業為主,比如太鋼太重晉機焦煤等,但還是不夠,特別是相當部分企業嚴重虧損,勞動力承載衰弱,包袱重。

在缺少高新技術產業加持下,大學生往往陷入畢業即失業,拖關係找穩定工作的窘境,通常都會離開太原去一線城市。可我前面也說了,一線城市勞動力過剩,競爭壓力巨大下又會擠出大量人才回鄉。結果就是大部分北漂都會黯然回家拖關係找個穩定工作,留在一線城市的大部分還都是女孩。

目前看這種一線城市吸納並排擠其他城市人才的現象會一直持續,改善這種現象很簡單,就是大量資本投入。但現階段太原財政主要精力集中在基建,綜改區能走多遠任重道遠,可能需要省裡和中央的全力扶持。


臥家人


太原本身產業結構側重工業,本地人才的去除無非政府單位和國企事業單位,但是這些單位又是工資偏低需要靠關係,資源才能在裡面活出人樣。私企和跨國公司非常薄弱數量也少而且他們在太原給出的價格只有一線城市的3分支1。還有一個原因太原地域很封閉,接收外部影響較慢環境太差,缺水乾燥灰塵汙染嚴重,這樣一來全國有的是比太原好,收入好,機會多的地方。請問人家既然好不容易都出去了幹嘛發神經再回太原?那麼大的落差誰能接受呢?


聊聊猿們那些事兒


首先,我認為地理位置有關係。畢竟處於內陸省份,和上海、廣州等沿海城市相比,太原這個城市相對比較落後。太原的經濟發展不像這些城市有高新技術產業,主要以重工業和煤炭為主。儘管一直在轉型,但是仍然無法和這些城市相比擬。

其次,四季皆宜的城市交通卻發展緩慢。就拿目前來講,很多非省會的城市都有了地鐵,而太原的地鐵從2009年就規劃上了,這都將近10年了,現在1號線、2號線仍然在修建中,大家都知道,要想富先修路,這幾年的確修了不少高架橋,馬路的確寬了不少,但和一線城市相比,我們仍還有很大的差距。

最後,僅僅依靠重工業是不行的,還得向第三產業發展。為什麼留不住人才,原因是工作機會少,尤其現在高校人才不少,但是先進的思想卻無法適合太原這裡的工種。大部分都是銷售服務類的第三產業,真正創造價值的也就煤炭、重工,可近幾年這些行業已經十分不景氣,你說還能留住多少人才?

不過可喜的是,近兩年,太原也在努力,拿出一些住房補貼、資金補貼來吸引人才來太原工作,或許將來會更好吧!


拇指太原


千里馬要想日行千里也要有伯樂,要想留住人才關鍵在於各行各業的管理者如何去對待人才,畢竟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付出和回報最關鍵的還是在於比例問題。

太原甚至整個山西都存在一定的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礦產確實有一定的實力,但其他方面相對來說就有一點後勁不足,煤炭產業不景氣,甚至存在一定的產能過剩,"組合拳"沒打好,存在一定的不平衡。

社會競爭存在一定的不公平,企業競爭力弱,身陷囹圄又怎麼能積極向上,自身沒有太多的優勢去吸引人才,城市本身發展潛力低,這也就造成了很多"實力派人才"去沿海城市尋求更好的發展。

福利待遇不能達到TA的期望值,心理落差太大,工資高、待遇好、工作強度適中誰都想做,但如果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自然就要人往高處走了。


太原看點


我去年畢業的…我天津財經大學的…我原本打算回太原發展的…然後我回去工作一個月工資3500,好賴我也是211的學生,給3500畢竟剛開始麼,我沒眼高手低,待了一段時間就辭職了,太原我一個月3500工資,然後我旁邊房價居然1.4…最便宜的1.2,二手房1萬起步…我的媽呀…這就是太原?掙得3000多工資,房價居然能上萬…然後我就後悔回太原了,也開始理解為什麼原來的初中高中同學不在太原待了,基本考到外地學校的都留到那邊了,北京上海鄭州成都都不回來了………哎


學峰16237665


今年太原人才補貼名單剛出來,總共701人,博士碩士本科生都有,名單都在這,補貼的都是高校,事業單位,大型國企之類的,說實話,這個政策對人才的吸引效果比較一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