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觀察|政治版圖碎片化與“強人”之辯:印度大選的那些看點

印度大選4月11日開始投票,大選將分七個階段進行,至5月23日宣佈選舉結果。這場有近9億選民參加的選舉引人關注。而各黨派推舉出的候選人也正在緊鑼密鼓地投入到競選活動當中,全國性和地方性媒體對選舉的報導鋪天蓋地,令人目不暇接,而在社交媒體上,主要政黨的支持者們也是各執一詞,唇槍舌劍。

印观察|政治版图碎片化与“强人”之辩:印度大选的那些看点

今年的大選實際上是5年一次的印度國會下院(人民院)選舉,獲得下院多數席位的政黨或政黨聯盟將得到組建內閣的權力。印度下院共設545個席位,除去預留給盎格魯印度裔(歐印混血族群)的2個指定名額,全國將近2300個政黨將角逐餘下的543個席位。

從目前選戰的進行狀況來看,本屆大選的結果似乎不會動搖執政黨 —— 印人黨(BJP)的強勢地位。不過,印度政治版圖的碎片化仍為大選帶來了諸多的不確定因素,比如,印人黨能否取得下院的絕對多數席位?是否需要與其他政黨結盟而實現組閣?反對黨在哪些議題上能夠取得突破?印度究竟是需要一個政治強人領導的中央政府、還是一個多黨聯合執政的弱勢內閣?

政治版圖碎片化,瓦解對手更重要

據印度選舉委員會統計,截止到3月10日正式公佈選舉日程和參選黨派等信息之前,印度總共有2293個註冊政黨,這個數字達到了歷史最高值。儘管大部分政黨沒有得到選舉委員會的“承認”,但他們仍然可以參加選舉,這些黨派與其他已得到“承認”的政黨的區別僅在於其不能使用自己黨派的獨特標誌(黨旗、黨徽等)參選,而只能使用選舉委員會提供的非獨立標誌。

與此同時,獲得“承認”的7個全國性政黨和59個地方性政黨將是此次大選的主要參與者。參選黨派數量眾多,使得選票高度分散化,這無疑導致了黨派之間的拉幫結盟成為各政黨選戰期間的主要任務之一,而挑唆對立黨派聯盟內的政黨關係、瓦解對手的統一戰線也成為保證自己黨派勝出的重要手段。有觀察家甚至認為,印度大選中,破壞瓦解對手的聯盟比展現自己的競選主張更為重要。

在2014年的上一屆大選中,印人黨共獲得了下院543個席位中的282席,成為自1984年以來第一個拿下絕對多數席位的政黨。印人黨與其盟友組成的全國民主聯盟(NDA)共獲得了336席,以較大的優勢得以組閣。5年來,全國民主聯盟內部發生了一些變化,一些黨派因與政府的政策相左、或因對內閣中職位分配不滿而撤出聯盟,而另有一些新的黨派逐漸加盟進來。今年大選前的一系列民調顯示,印人黨仍會是得票最多的黨派,但難以像5年前那樣取得絕對優勢。目前,印人黨已經與大大小小30多個地方黨派結成了聯盟,連任組閣勢在必得。

主要反對黨——國大黨在上屆大選中慘敗,僅獲得了44個席位,國大黨與其盟友組成的團結進步聯盟(UPA)總共也只拿下58個席位。今年大選前的民調顯示,國大黨會有比上屆稍好的表現,但不足以超越印人黨的優勢地位。

地方政黨崛起,各邦關注不同議題

印度幅員廣闊,各地之間除了文化差異,還存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所以,在大選期間,各邦選民所關心的議題也有所不同。比如,旁遮普邦最關心的是毒品氾濫問題,北方邦更關注就業問題,拉賈斯坦邦和中央邦則聚焦於乾旱、農業歉收、農民自殺等問題。

正是由於這些地方性問題的存在,與當地選民更為貼近的地方性政黨能夠推出具有針對性的競選綱領,從而對印人黨和國大黨這樣的全國性政黨發起強有力的挑戰。實際上,印度地方政黨的崛起已經成為一個長期的趨勢,自印度獨立以來,地方黨派在國會下院選舉中所獲得的席位數從獨立初期的30席左右,上升到上屆的162席,選民支持率也從4%上升到34%。

今年大選前的民調顯示,地方政黨很有可能獲得更多的席位,從而足以左右印度大選的整體局勢。有觀察家表示,表面上看,印度大選是印人黨與國大黨之間的競爭,但實際上,地方政黨領袖的影響力不容小覷。一些地方黨派已經明確表示,不會加入任何一個全國性政黨聯盟,而另一些政黨則同時向印人黨和國大黨示好。

印度媒體認為,由於此次大選共分7個階段,為期7周,當選舉進入到最後階段時,一定會發生全國性大黨與地方黨派“緊急結盟”的現象,或者,一些地方黨派集體搖擺於印人黨和國大黨的陣營之間,成為決定兩大聯盟最終得票數的關鍵因素,以換取下任政府在經濟政策、財政政策等方面向該地方傾斜。

國家安全和民生問題哪個更重要

近年來,印度經濟取得了高速發展,但多項經濟數據顯示,經濟增長的成果並沒能普惠大眾,從而造成極少數富人變得更加富有,而眾多底層百姓生活水平停滯不前,甚至出現倒退的現象。莫迪政府接連推出了“廢鈔”和“稅改”政策,其結果與期望值相距甚遠,為經濟帶來短期“陣痛”的同時,並沒有解決“低就業率”、“低勞動參與率”等印度經濟的核心問題,莫迪在上屆當選時“每年提供1000萬就業機會”的承諾也遠未實現。

在今年1月之前,諸多跡象表明,莫迪的印人黨內閣連任之路將會很艱難。各地農民紛紛舉行抗議遊行,要求政府解決農民負擔過重、無力償還貸款等問題,反對黨藉機對莫迪政府的經濟政策大加指責。在去年年底舉行的幾個邦地方議會選舉中,印人黨都慘敗於對手,顯示出莫迪政府的支持率大不如前。

然而,進入今年2月,形勢發生了驟變。2月14日,印度中央後備警察部隊一支車隊在印控克什米爾的普爾瓦馬遭汽車炸彈襲擊後,整個印度的關注點從民生問題轉移到國家安全和反恐的話題上。莫迪政府借勢大力宣傳針對恐怖分子的強硬回擊和取得國際社會支持的外交勝利,從而迅速扭轉了執政黨支持率下降的趨勢。

競選期間,莫迪的印人黨全力將自己打造成保衛印度“守護神”,原本並不被認為是此次大選重要議題的安全與反恐一躍成為首要話題。儘管反對黨將恐怖襲擊歸咎為政府情報部門的不作為,但莫迪隨後做出的越境打擊恐怖分子營地、成功發射反衛星導彈等決定,都為自己樹立起“硬漢”形象,成功贏回一些選民的支持。

在“外患”取代“內憂”成為主要關注點的形勢下,反對黨國大黨堅持在國內經濟問題上做文章,指責莫迪政府製造了兩個印度 —— “窮人的印度”和“富人的印度”,並適時拋出了一個向貧困家庭發放救濟金的計劃。該計劃顯示,如果國大黨勝選組閣,將向全國每一個月收入低於1.2萬盧比(約1200元人民幣)的家庭每月發放6000盧比(約600元人民幣)的補助。不過,國大黨的聲明中並沒有明確給出如何在國家財政支出中實現這一龐大的計劃,因而被印人黨嘲笑為不切實際的“空頭支票”。

種姓問題再次顯現

上屆選舉中,印人黨代表的印度教民族主義者宣傳“印度教意識(Hindutva)”,利用印度國內反對其他宗教(主要是伊斯蘭教)的情緒,團結了印度教信徒中各階層的選民,使得印度教內部的種姓對立得到了短暫的緩解。

然而,印度社會經濟發展造成的兩級分化使得越來越多的低種姓民眾重新審視自己的權益,代表低種姓民眾的政黨從原先的全國民主聯盟中退出,自組聯盟,站到了印人黨的對立面。他們認為,莫迪政府的經濟政策只讓印度的上層社會獲益,而低種姓的底層民眾不僅沒有獲得財富的增加,還遭受到失業和通貨膨脹的壓力。與此同時,印度低種姓民眾近年來遭遇歧視的案例有增無減,賤民大學生受辱自殺、賤民被錯當成殺戮“神牛”的穆斯林而遭暴力毆打等事件,都在印度社會引發了廣泛關注。

以人口最多的北方邦為例,代表低種姓印度教徒的人民社會黨(BSP)曾經是全國民主聯盟中的一大主力,後退出了該聯盟。在2017年舉行的北方邦議會選舉中,印人黨大獲全勝,人民社會黨遭遇了“羞辱性的慘敗”。今年大選期間,人民社會黨再次祭起“代表賤民利益”的大旗,與代表穆斯林和其他少數族裔的黨派結成了聯盟,誓言要收復失地,擊敗印人黨。

要聯合政府還是要“強人”

女性選民的參與度也將是一個關鍵因素。按照《印度時報》的分析,全國民主聯盟(NDA)在上屆選舉中共獲得了336個席位,如果只算男性選民的話,該聯盟會獲得376席,但如果只算女性選民的話,這個印人黨為首的聯盟將只獲得265個席位,不能達到下院的多數,從而失去組閣的機會。可見,女性選民對於印度教民族主義的主張不像男性選民那樣積極認同。

印度政府去年決定,將國內選民的投票年齡從21週歲降低到18歲,選民人數比上屆多出8400多萬、達到9億之眾。在這些新增選民中進行的民調顯示,多數年輕人選擇支持莫迪,不是印人黨或其他政黨,而是莫迪個人。分析人士認為,莫迪的個人魅力以及他執政幾年來為印度帶來的國際形象提升,是獲得年輕人青睞的主要原因。

印人黨抓住時機,在大選前夕推出莫迪的自傳體電影,進一步打造莫迪的英雄形象(儘管這部電影已因有“競選廣告”之嫌而延期上映了)。與之相對應的是,無論是國大黨還是其他政黨,至今都沒有推舉出自己的總理候選人。大家儼然一副“走著瞧”的姿態,也折射出對自己政黨能否獲勝信心不足。

對此,處於弱勢的反對黨的解釋是,建立一個多黨派的聯合政府更適合印度的國情,凡事大家可以商量著來,以避免“強人專權”的蠻橫。然而,印度政治的碎片化已經延續多年,國家行政效率之低下已經廣為詬病。很多印度人都表達出希望有一位強人領袖的意願,而今年的大選將驗證帶有如此意願的人能否成為大多數。

(作者為自由撰稿人,南亞和東南亞問題觀察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