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不是科普,北大物理教授對《流浪地球》的質疑只是一種笑話!

《流浪地球》成功了

來的有點突然,以致於很多人還沒有反應過來,卻被它的票房驚醒了!

中國人不是拍不好科幻片,而是沒有找到對的人。

這次,郭帆找對了。


科幻不是科普,北大物理教授對《流浪地球》的質疑只是一種笑話!


面對第一次執導科幻大片就如此受到外界關注,郭帆估計做夢也沒有想到,就如他的話所說,拍了一部這種片子可以吹一輩子的牛,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個名導拍出了一部像樣口碑叫好又賣座的科幻大片,郭帆當然有資本去得瑟,但在紛繁複雜的人情世故中,公然張揚的去炫耀又不妥當,中國講究為人處世要謙卑,做人要低調,雖然你把一部科幻片拍成功了,不能代表你每部都是精典,而他們無論從資歷還是經驗,又或者得到的獎勵都是郭帆的前輩,適當的懂得收斂才能真正得到別人的肯定,要不然即便你再成功,在別人眼裡永遠只是得志的暴發戶。


科幻不是科普,北大物理教授對《流浪地球》的質疑只是一種笑話!


中國人講究以和為貴,懂得融入才會有更多的機會,懂得尊重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但凡在我們國家有大成就的人無一不例外都領悟到其中的奧秘;如果一個人在剛開始就因為取得一點成績而沾沾自喜,就會飄飄然,飄得越高最後摔得越疼,所以真正能走得長遠,就是不斷修自己的心,專注於提升自己,只有這樣郭帆才能扛起中國科幻片的大梁。

我們當然希望中國會有越來越多的郭帆,《流浪地球》不是曇花一現,而是中國電影工業化創造的開始,起步的時候總有困難,但有些事情總需要人去做,郭帆不做,相信還會有其它人去做,只不過時間會遲一點,中國正走在全面復興的路上,電影藝術不能落下,因為沒有太多的時間去等了,中國電影集團邁開拍科幻大片就是一個走向國際的轉型,正式向西方好萊塢大片發起了挑戰,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也是中國電影發展的必走之路。


科幻不是科普,北大物理教授對《流浪地球》的質疑只是一種笑話!


因而,《流浪地球》的成功理應讓我們高興,然而偶然讓意外變成爆火的大片讓有些人卻坐不住了,“劇情俗套”、“演技不夠”、“沒可看性”等一連串的質疑給《流浪地球》澆了一盆涼水,就連北大物理教授雷奕安都來湊個熱鬧,詳細羅列出了《流浪地球》69個不合理之處,剛才我們還在滿懷希望的期待中國電影事業能創造新的奇蹟,現在卻被一盆突如其來的涼水澆滅了。


科幻不是科普,北大物理教授對《流浪地球》的質疑只是一種笑話!


科幻不是科普,北大物理教授對《流浪地球》的質疑只是一種笑話!


不能否認北大物理教授雷奕安對待科學的嚴謹態度,我也非常認同他所說的既然是科幻片就不能違背基本的科學原理,但是科幻始終是科幻,不能跟科學直接劃等號,科幻本身就帶有一定的玄幻色彩,虛擬的,不存在的;科學只是已知且被論證的道理,如果你用已知且被論證的邏輯去拍科幻,那就不叫科幻,那叫科普。郭帆導演的是科幻片,不是要讓觀眾去學習科普知識,那是你北大物理教授所擅長的,可惜的是你擅長的只適合去教育你的學生,但不能把所有電影觀眾都當成你的學生來對待。電影是帶有商業化性質的,是拍給觀眾欣賞的,是要滿足觀眾精神需要的,不是赤裸裸到電影院被你一頓說教。

既然你喜歡較真,我也跟你較真一把。

細數那些美國的好萊塢大片,試問有些鏡頭和片斷何嘗不是違背了科學常識的,何嘗不是無視物理學規律的?

1.《2001年太空漫遊》(1968年)


科幻不是科普,北大物理教授對《流浪地球》的質疑只是一種笑話!


一部影片一經面世便大受歡迎,更重要的是,它不僅成功避免完全歪曲物理界事實的尷尬局面,又能將片中的各個元素力圖闡釋得十分準確,這種例子實屬罕見。這方面(尤其是科幻體裁的影片)的佼佼者當屬,庫布里克和小說家亞瑟·C·克拉克合作的經典影片《2001年太空漫遊》。

影片力圖準確處理的概念之一就是人造旋轉重力。在從史前猴子大戰到太空時代的著名開場白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巨大的圓形空間站在慢慢旋轉。空間站內部,人們能夠像在地球一樣散步和坐在椅子上。影片中對該鏡頭進行了特寫,以表明空間站每分鐘看似可以轉一圈。 如今,為了模擬重力,旋轉所產生的向心力必須等同於地球所產生的重力。另外,旋轉半徑也需要夠大,如此一來,一個人的頭部和腳部的相對旋轉速度就存在非常小的差別。按照每分鐘1轉數的速度進行計算,這要求空間站的直徑需達到980米,或是約10足球場那麼大,這部影片多少表現出這一點。所以,大家就不要再對它吹毛求疵了。《2001年太空漫遊》對太空靜寂狀態的刻畫是我看過的所有影片中最棒的。

2. 《絕世天劫》(1998年)


科幻不是科普,北大物理教授對《流浪地球》的質疑只是一種笑話!


我們從何說起呢?這篇出自導演邁克爾·貝之手的災難片堪稱電影界最顛覆物理規律的作品。讓我們以影片中一個最最扭曲事實的實例作為切入點吧,即一顆安放於巨大隕石(面積相當於德克薩斯州)內的核彈頭,竟然可以將隕石炸成兩半,成功阻止了一場隕石與地球相撞可能造成的滅頂之災。影片有關這方面的描寫漏洞百出。

隕石運行的路線本身就不正確,可是,話又說過來,倘若準確無誤的話,就不會那麼容易被發現了。再者,在得克薩斯州一般大的隕石(得州直徑為700英里)上準確地鑽一個800英尺深的大洞談何容易。而且,布魯斯·威利斯和同伴們在與原定著陸地點相距26英里的地方著陸,有可能讓他們早已摸不著正確方向。這個問題我們暫且擱置一邊,將注意力轉移至需要多大的能量方可將那麼大的隕石炸成兩半,另外隕石爆炸之前的3小時56分鐘內,將被炸成兩半的隕石(一半大約有3 x 1025千克重)必須移動足夠遠的地方,以免同地球相撞。 假設上述計算具備一系列理想的條件,這種情況幾乎就不存在。即便是假設,需要3 x 1025 J的力量將隕石炸成兩半,並以所需的每秒460英里的速度推動它們。迄今為止製造出來的最大核彈頭僅可產生100兆噸、即4.1 x 1017 J的當量。這相對於把隕石炸成兩半的實際能量來說只是百萬分之一。不難看出,影片中對那枚核彈頭威力的描述未免言過其實了吧。

3. 《後天》(2004年)


科幻不是科普,北大物理教授對《流浪地球》的質疑只是一種笑話!


在科幻大片《後天》中,讓人類感到最恐慌的敵人(除了遭廢棄貨船上的外星狗)是零度以下、不斷移動的“颶風”,能把風暴“眼”底下一切東西變成冰柱。在影片中,這些風暴的成因也令人匪夷所思:通過將零下100攝氏度的冷空氣快速從地球對流層(在這個大氣層,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吸至地球表面,獲得其冰凍光束(freeze-ray)的動力。

但丹尼斯·奎德沒想到的是,對流層上部的大氣壓只是地表大氣壓的十分之一。根據波義耳定律,空氣降至地面,其壓力增加,體積減小,由於氣團是極佳的絕緣體,在這種體積轉換期間,相對少的能量就會產生這一系統。按照熱力學第一定律,作用於氣團的力量因其體積減少而產生能量,因此使溫度升高。但升高多少呢?在理想條件下,零下100攝氏度的空氣在到達地面時,可能升至零上57攝氏度(135華氏度)。即便按照更為保守的現實條件(如考慮到這一系統喪失了一些能量以及大氣層氣體不理想的性質等),這一數字可能在零攝氏度左右。

4.1994年《生死時速》


科幻不是科普,北大物理教授對《流浪地球》的質疑只是一種笑話!


片中有個鏡頭嚴重失實:被安置了定時炸彈的公共汽車,前衝後撞地越過高速公路上一個看上去有50多英尺(約15米)寬的可怕裂縫。作為觀眾,我們對這個裂縫存在疑問,因為鏡頭清楚地顯示,桑德拉·布洛克駕車一躍時,高速公路的坡度實際上為零。她是如何使巴士不碰到橋下支架的呢?

在巴士要衝過去的千鈞一髮之際,桑德拉·布洛克將車加速至70英里(約113公里)/小時,這意味著,當車子跨過處於同一水平面的50英尺(約 15米)裂縫時,重力作用會將車拉下,至少低於橋水平面3.5英尺(約106釐米)。即便我們假設,存在一系列不可能的理想條件——公路傾斜2度,完全不考慮空氣阻力,那麼,這輛巴士作為一個拋射體,在完成“跳躍”動作之後,其自身的“癲狂”行為還將持續0.22秒。想一想,在0.22秒之內,巴士又會繼續前行多遠呢?約22英尺(約6.7米),即不足裂縫長度的一半。不言而喻,上述鏡頭絕對荒誕至極。

5.1970年《威利·旺卡和巧克力工廠》


科幻不是科普,北大物理教授對《流浪地球》的質疑只是一種笑話!


片中,查理和喬爺爺偷喝“泡沫翻湧的‘節節’升空飲料”時,他們的雙腳立即離地,身體升入空中,在漫天泡沫中飄浮。這也許是他們腹中碳酸化作用的結果,使喬爺爺和查理的浮力增至可以克服他們自身重力的水平,從而讓他們飄在空中。

然而,根據阿基米德定律,我們能計算出完成這種升空遊戲所需的空氣數量,以及由於查理和喬爺爺體內飲料的碳酸化作用,而導致必要的體積增加。要想抵消自身重力(估計在70公斤左右),喬爺爺的身體必須膨脹到54立方米的體積——如果他是個球體,身體的直徑要超過5米。

如果你感興趣的話,可以計算一下:要想製造電影中的這一情節,則飲料的密度必須為6×109公斤/立方米,這樣才能包含足以把維奧萊特身體充圓的液體,而這種密度的液體目前還沒有出現。


科幻不是科普,北大物理教授對《流浪地球》的質疑只是一種笑話!


類似這種違背科學原理的好萊塢大片還有2000年的《碟中諜系列》、1989年《蝙蝠俠》、《極限特工》(2002年)、《國家公敵》(1998年)等,篇幅有限,我就不一一列舉了。那我就想請教一下尊敬的北大物理教授雷奕安,這些影片我相信您都看過吧,即便你沒全看過,總有其中的一到兩部你看過吧?那麼請問您噹噹初在看完這些影片的時候,有沒有像如今這麼發奮強烈的敬業精神質疑《流浪地球》一樣去質疑那些美國大片呢?

沒有的話,如果你真的很嚴謹的對待科學,為什麼評價科幻電影還要用雙重標準?這就是你的科學精神嗎?還是北大的學術精神?美國拍出的科幻片都是好片,就不違背科學原理,而中國人自己拍出的科幻片就挑出毛病一大堆,這是在崇洋媚外呢?還只是想趁《流浪地球》這個熱點話題蹭一下熱點?

其實,關於北大的緋聞已經傳出很多次了,前有校長讀錯字,今有冒牌博士翟天臨,現在來了個史上最牛B的扛精雷奕安,這一切在眾人的眼裡只不過是個笑話,看來北大的風氣是時候該整頓一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