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不是科普,北大物理教授对《流浪地球》的质疑只是一种笑话!

《流浪地球》成功了

来的有点突然,以致于很多人还没有反应过来,却被它的票房惊醒了!

中国人不是拍不好科幻片,而是没有找到对的人。

这次,郭帆找对了。


科幻不是科普,北大物理教授对《流浪地球》的质疑只是一种笑话!


面对第一次执导科幻大片就如此受到外界关注,郭帆估计做梦也没有想到,就如他的话所说,拍了一部这种片子可以吹一辈子的牛,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名导拍出了一部像样口碑叫好又卖座的科幻大片,郭帆当然有资本去得瑟,但在纷繁复杂的人情世故中,公然张扬的去炫耀又不妥当,中国讲究为人处世要谦卑,做人要低调,虽然你把一部科幻片拍成功了,不能代表你每部都是精典,而他们无论从资历还是经验,又或者得到的奖励都是郭帆的前辈,适当的懂得收敛才能真正得到别人的肯定,要不然即便你再成功,在别人眼里永远只是得志的暴发户。


科幻不是科普,北大物理教授对《流浪地球》的质疑只是一种笑话!


中国人讲究以和为贵,懂得融入才会有更多的机会,懂得尊重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但凡在我们国家有大成就的人无一不例外都领悟到其中的奥秘;如果一个人在刚开始就因为取得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就会飘飘然,飘得越高最后摔得越疼,所以真正能走得长远,就是不断修自己的心,专注于提升自己,只有这样郭帆才能扛起中国科幻片的大梁。

我们当然希望中国会有越来越多的郭帆,《流浪地球》不是昙花一现,而是中国电影工业化创造的开始,起步的时候总有困难,但有些事情总需要人去做,郭帆不做,相信还会有其它人去做,只不过时间会迟一点,中国正走在全面复兴的路上,电影艺术不能落下,因为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等了,中国电影集团迈开拍科幻大片就是一个走向国际的转型,正式向西方好莱坞大片发起了挑战,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也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必走之路。


科幻不是科普,北大物理教授对《流浪地球》的质疑只是一种笑话!


因而,《流浪地球》的成功理应让我们高兴,然而偶然让意外变成爆火的大片让有些人却坐不住了,“剧情俗套”、“演技不够”、“没可看性”等一连串的质疑给《流浪地球》浇了一盆凉水,就连北大物理教授雷奕安都来凑个热闹,详细罗列出了《流浪地球》69个不合理之处,刚才我们还在满怀希望的期待中国电影事业能创造新的奇迹,现在却被一盆突如其来的凉水浇灭了。


科幻不是科普,北大物理教授对《流浪地球》的质疑只是一种笑话!


科幻不是科普,北大物理教授对《流浪地球》的质疑只是一种笑话!


不能否认北大物理教授雷奕安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我也非常认同他所说的既然是科幻片就不能违背基本的科学原理,但是科幻始终是科幻,不能跟科学直接划等号,科幻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玄幻色彩,虚拟的,不存在的;科学只是已知且被论证的道理,如果你用已知且被论证的逻辑去拍科幻,那就不叫科幻,那叫科普。郭帆导演的是科幻片,不是要让观众去学习科普知识,那是你北大物理教授所擅长的,可惜的是你擅长的只适合去教育你的学生,但不能把所有电影观众都当成你的学生来对待。电影是带有商业化性质的,是拍给观众欣赏的,是要满足观众精神需要的,不是赤裸裸到电影院被你一顿说教。

既然你喜欢较真,我也跟你较真一把。

细数那些美国的好莱坞大片,试问有些镜头和片断何尝不是违背了科学常识的,何尝不是无视物理学规律的?

1.《2001年太空漫游》(1968年)


科幻不是科普,北大物理教授对《流浪地球》的质疑只是一种笑话!


一部影片一经面世便大受欢迎,更重要的是,它不仅成功避免完全歪曲物理界事实的尴尬局面,又能将片中的各个元素力图阐释得十分准确,这种例子实属罕见。这方面(尤其是科幻体裁的影片)的佼佼者当属,库布里克和小说家亚瑟·C·克拉克合作的经典影片《2001年太空漫游》。

影片力图准确处理的概念之一就是人造旋转重力。在从史前猴子大战到太空时代的著名开场白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圆形空间站在慢慢旋转。空间站内部,人们能够像在地球一样散步和坐在椅子上。影片中对该镜头进行了特写,以表明空间站每分钟看似可以转一圈。 如今,为了模拟重力,旋转所产生的向心力必须等同于地球所产生的重力。另外,旋转半径也需要够大,如此一来,一个人的头部和脚部的相对旋转速度就存在非常小的差别。按照每分钟1转数的速度进行计算,这要求空间站的直径需达到980米,或是约10足球场那么大,这部影片多少表现出这一点。所以,大家就不要再对它吹毛求疵了。《2001年太空漫游》对太空静寂状态的刻画是我看过的所有影片中最棒的。

2. 《绝世天劫》(1998年)


科幻不是科普,北大物理教授对《流浪地球》的质疑只是一种笑话!


我们从何说起呢?这篇出自导演迈克尔·贝之手的灾难片堪称电影界最颠覆物理规律的作品。让我们以影片中一个最最扭曲事实的实例作为切入点吧,即一颗安放于巨大陨石(面积相当于德克萨斯州)内的核弹头,竟然可以将陨石炸成两半,成功阻止了一场陨石与地球相撞可能造成的灭顶之灾。影片有关这方面的描写漏洞百出。

陨石运行的路线本身就不正确,可是,话又说过来,倘若准确无误的话,就不会那么容易被发现了。再者,在得克萨斯州一般大的陨石(得州直径为700英里)上准确地钻一个800英尺深的大洞谈何容易。而且,布鲁斯·威利斯和同伴们在与原定着陆地点相距26英里的地方着陆,有可能让他们早已摸不着正确方向。这个问题我们暂且搁置一边,将注意力转移至需要多大的能量方可将那么大的陨石炸成两半,另外陨石爆炸之前的3小时56分钟内,将被炸成两半的陨石(一半大约有3 x 1025千克重)必须移动足够远的地方,以免同地球相撞。 假设上述计算具备一系列理想的条件,这种情况几乎就不存在。即便是假设,需要3 x 1025 J的力量将陨石炸成两半,并以所需的每秒460英里的速度推动它们。迄今为止制造出来的最大核弹头仅可产生100兆吨、即4.1 x 1017 J的当量。这相对于把陨石炸成两半的实际能量来说只是百万分之一。不难看出,影片中对那枚核弹头威力的描述未免言过其实了吧。

3. 《后天》(2004年)


科幻不是科普,北大物理教授对《流浪地球》的质疑只是一种笑话!


在科幻大片《后天》中,让人类感到最恐慌的敌人(除了遭废弃货船上的外星狗)是零度以下、不断移动的“飓风”,能把风暴“眼”底下一切东西变成冰柱。在影片中,这些风暴的成因也令人匪夷所思:通过将零下100摄氏度的冷空气快速从地球对流层(在这个大气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吸至地球表面,获得其冰冻光束(freeze-ray)的动力。

但丹尼斯·奎德没想到的是,对流层上部的大气压只是地表大气压的十分之一。根据波义耳定律,空气降至地面,其压力增加,体积减小,由于气团是极佳的绝缘体,在这种体积转换期间,相对少的能量就会产生这一系统。按照热力学第一定律,作用于气团的力量因其体积减少而产生能量,因此使温度升高。但升高多少呢?在理想条件下,零下100摄氏度的空气在到达地面时,可能升至零上57摄氏度(135华氏度)。即便按照更为保守的现实条件(如考虑到这一系统丧失了一些能量以及大气层气体不理想的性质等),这一数字可能在零摄氏度左右。

4.1994年《生死时速》


科幻不是科普,北大物理教授对《流浪地球》的质疑只是一种笑话!


片中有个镜头严重失实:被安置了定时炸弹的公共汽车,前冲后撞地越过高速公路上一个看上去有50多英尺(约15米)宽的可怕裂缝。作为观众,我们对这个裂缝存在疑问,因为镜头清楚地显示,桑德拉·布洛克驾车一跃时,高速公路的坡度实际上为零。她是如何使巴士不碰到桥下支架的呢?

在巴士要冲过去的千钧一发之际,桑德拉·布洛克将车加速至70英里(约113公里)/小时,这意味着,当车子跨过处于同一水平面的50英尺(约 15米)裂缝时,重力作用会将车拉下,至少低于桥水平面3.5英尺(约106厘米)。即便我们假设,存在一系列不可能的理想条件——公路倾斜2度,完全不考虑空气阻力,那么,这辆巴士作为一个抛射体,在完成“跳跃”动作之后,其自身的“癫狂”行为还将持续0.22秒。想一想,在0.22秒之内,巴士又会继续前行多远呢?约22英尺(约6.7米),即不足裂缝长度的一半。不言而喻,上述镜头绝对荒诞至极。

5.1970年《威利·旺卡和巧克力工厂》


科幻不是科普,北大物理教授对《流浪地球》的质疑只是一种笑话!


片中,查理和乔爷爷偷喝“泡沫翻涌的‘节节’升空饮料”时,他们的双脚立即离地,身体升入空中,在漫天泡沫中飘浮。这也许是他们腹中碳酸化作用的结果,使乔爷爷和查理的浮力增至可以克服他们自身重力的水平,从而让他们飘在空中。

然而,根据阿基米德定律,我们能计算出完成这种升空游戏所需的空气数量,以及由于查理和乔爷爷体内饮料的碳酸化作用,而导致必要的体积增加。要想抵消自身重力(估计在70公斤左右),乔爷爷的身体必须膨胀到54立方米的体积——如果他是个球体,身体的直径要超过5米。

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计算一下:要想制造电影中的这一情节,则饮料的密度必须为6×109公斤/立方米,这样才能包含足以把维奥莱特身体充圆的液体,而这种密度的液体目前还没有出现。


科幻不是科普,北大物理教授对《流浪地球》的质疑只是一种笑话!


类似这种违背科学原理的好莱坞大片还有2000年的《碟中谍系列》、1989年《蝙蝠侠》、《极限特工》(2002年)、《国家公敌》(1998年)等,篇幅有限,我就不一一列举了。那我就想请教一下尊敬的北大物理教授雷奕安,这些影片我相信您都看过吧,即便你没全看过,总有其中的一到两部你看过吧?那么请问您当当初在看完这些影片的时候,有没有像如今这么发奋强烈的敬业精神质疑《流浪地球》一样去质疑那些美国大片呢?

没有的话,如果你真的很严谨的对待科学,为什么评价科幻电影还要用双重标准?这就是你的科学精神吗?还是北大的学术精神?美国拍出的科幻片都是好片,就不违背科学原理,而中国人自己拍出的科幻片就挑出毛病一大堆,这是在崇洋媚外呢?还只是想趁《流浪地球》这个热点话题蹭一下热点?

其实,关于北大的绯闻已经传出很多次了,前有校长读错字,今有冒牌博士翟天临,现在来了个史上最牛B的扛精雷奕安,这一切在众人的眼里只不过是个笑话,看来北大的风气是时候该整顿一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