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春季平均薪酬9227元

南派資訊:4月10日,在線招聘平臺智聯招聘基於大數據對外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發展及人才流動報告》(下文簡稱“報告”)。報告顯示,粵港澳大灣區作為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產業結構豐富,且擁有騰訊、華為、碧桂園、美的等行業巨頭,釋放出巨大的經濟能量和人才吸引力。智聯大數據顯示,灣區當前的人才淨流入率為1.39%,處於人才淨流入狀態。

粵港澳大灣區廣東9市中,除江門外,其他城市均處於淨流入狀態。其中,深圳和廣州作為兩大核心城市,擔當著人才流動中心的角色,從外界流入灣區的人才有40.39%都流向深圳,31.42%流向廣州,兩者佔到7成以上。同時,從深圳和廣州流出的人才分別佔灣區總流出人才的48.35%、29.37%。因此深圳、廣州兩地的人才淨流入率並不高,分別為0.78%和1.36%。相較而言,珠海的人才淨流入率最高,為6.07%,表明珠海對灣區外人才的吸附能力和留存能力較強。

粵港澳大灣區春季平均薪酬9227元/月 不愁沒工作的行業是…

從粵港澳大灣區與外界的人才流動情況看,灣區人才的前十來源省份和流向省份基本一致,主要為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等東部沿海省市,以及湖南、四川、河南等人口輸出大省。流入方面,流入灣區的人才中,來自北京的佔比最高,為11.33%,其次為湖南省和廣東省其他地區(不包含灣區九市),分別佔7.45%和6.99%。流出方面,從灣區流出的人才中,流向江蘇的佔比最高,為10.71%,其次為浙江和湖南,佔比分別為8.35%和8.18%。

值得注意的是,灣區流出人才中,流向國外的佔4.54%,排名第十,遠高於從國外流入灣區的人才佔比(0.58%),可見灣區當前向海外流失人才的現象凸顯,而對國際人才的吸引力還需要進一步提升。

粵港澳大灣區春季平均薪酬9227元/月 不愁沒工作的行業是…

從大數據分析發現,灣區內部的11個城市吸引人才的地域特徵,從外界流入東莞的人才中,山東佔比最高,為14.46%;在江門、肇慶、佛山等地,區域人才聚集效應明顯,來自廣東其他地區的人才佔比較高,均為10%左右;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對高端人才的吸納能力強勁,北京和上海是其主要的人才流入來源地,佔比分別為26.66%和12.43%。

在灣區11個城市的流出人才特徵方面,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區的人才向北京、上海流動趨勢顯著,分別佔到其流出人才總量的14%和11%左右;肇慶、江門、惠州、佛山等城市人才則主要流向廣東省其他地區;廣州市人才最青睞湖南,流向湖南省人才佔比達11.26%。可見,香港、澳門人才與北京、上海互動頻繁,肇慶、江門、惠州、佛山等市人才則與廣東其他地區交流密切。

從粵港澳大灣區內部人才流動情況看,廣東省9個城市的人才市內流動率均高於跨城市流動率,深圳、廣州、佛山、珠海、東莞、惠州等地流向本市的人才數量佔流向整個灣區的比例均超過了50%。

深圳和廣州兩地人才留在本地的傾向最為顯著,其流向本市的人才佔比分別達76.95和73.02%,兩市之間的雙向流動也較多,互為本地人才除市內流動之外的首選地。廣東9市中的其他城市人才呈現受地緣因素影響分別圍繞廣州、深圳兩大中心城市流動的態勢,其中,惠州、東莞與深圳流動緊密,流向深圳的人才分別佔其流向整個灣區的23.04%、22.12%;佛山、中山、江門、肇慶等市與廣州流動頻繁,流向廣州的人才分別佔其流向整個灣區的24.25%、16.14%、19.24%、24.47%。香港、澳門的人才在灣區內部流動中除本地外也更青睞深圳和廣州。珠海市作為四個經濟特區之一及廣東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在灣區內的GDP排名僅高於肇慶、位居後兩名,在灣區內部人才流動中也並未形成一個高點,對中山、江門等相鄰城市的人才吸引力都不敵廣州。

粵港澳大灣區春季平均薪酬9227元/月 不愁沒工作的行業是…

從投遞到灣區企業的簡歷看,來自灣區外部的人才和來自灣區內部的人才在性別、年齡、學歷、收入等方面均有不同。

具體來看,來自灣區外部的人才中,男性佔比較高,約76%;人才學歷主要集中在本科,佔到了47%;年齡主要集中在21-30歲,佔總人群的52.8%;工作年限集中在1-5年,佔比35.97%;收入水平主要集中在4000-8000元/月這一區間,佔比39%。

來自灣區外投遞簡歷的人才當前所在的行業主要有房地產/建築/建材/工程、互聯網/電子商務、加工製造、汽車/摩托車、教育/培訓/院校、電子技術/半導體/集成電路等。職位方面,銷售管理和土木/建築/裝修/市政工程是灣區外人才當前主要從事的職位,佔比分別為16.67%和11.45%。

粵港澳大灣區春季平均薪酬9227元/月 不愁沒工作的行業是…

而將來自灣區外的人才與來自灣區內的人才畫像相比發現,來自灣區外的人才學歷水平和收入水平均更高,年齡層稍偏大,工作經驗稍更豐富,整體人才質量更高。

從流入灣區11個城市的人才畫像發現,流入廣州、深圳的人才學歷相對較高,年齡更加年輕,21-30年齡人才佔比在55%以上,工作年限在1-5年的均佔近四成。流入香港、澳門的人才本科及以上學歷佔比分別達71.83%、63.05%,位居前兩名,且流入香港的人才月薪在10000-25000元的佔31.67%,高於其他城市。

流入肇慶、惠州等地的人才以房地產行業的男性為主。其中,現在從事房地產/建築/建材/工程行業的佔比分別達48.81%、34.80%,高於其他城市。肇慶、惠州作為當前灣區僅有的兩個不限購城市,近兩年受灣區戰略紅利刺激,房地產市場火熱。據中指研究院統計,肇慶、惠州均躋身2018年百強房企買地規模較大的三四線城市前十名。兩地形勢正熱的房地產市場正吸引各地人才前來探金。

按人才來源地看流入灣區人才的畫像來看,來自發達地區的人才呈現出“高學歷、高收入”特徵。如來自北京、上海、國外的人才學歷水平更高,現收入水平更高,年齡層集中在26-30。來自北京的人才中,學歷在本科及以上的佔66.98%,佔比在國內省市中最高,且27.32%的人才現月薪在15000以上。來自國外的人才中,本科及以上學歷的佔比高達81.73%,36.70%人月薪在15000以上。

粵港澳大灣區春季平均薪酬9227元/月 不愁沒工作的行業是…

而來自廣東其他地區、江西、廣西等地的人才呈現相對“低學歷、低收入”特徵。來自廣東其他地區的人才中,僅31.88%的人有本科及以上學歷,排名最後,約八成的人才現月薪在8000元以下,多為21-25歲的年輕人群。

來自不同地區的人才所從事的行業也有一定差異。除房地產等主流行業外,來自一線城市北京、上海的人才主要聚集在互聯網和金融行業,來自北京的人才從事互聯網/電子商務、基金/證券/期貨/投資的分別佔11.77%、4.81%;來自浙江、福建的人才從事互聯網也較多,分別佔8.19%、6.57%;來自青海、內蒙古、雲南、山西等地的人才多從事能源/礦產行業,來自青海人才從事能源/礦產行業的佔比達10.75%;來自重慶、吉林、河北等省市人才集中在汽車/摩托車製造業,來自重慶的人才從事汽車/摩托車製造業佔比達13.24%。同時,國外人才多發展教育/培訓或貿易/進出口行業,分別佔比9.18%和7.9%。

從行業人才分佈的比例可以看出,北京、上海及國外的人才多分佈在知識密集型產業,對人才的學歷、素質要求更高,而其他省份的人才多流向勞動消耗大、勞動力需求高的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

從各行業的人才供需情況看,互聯網/電子商務、房地產/建築/建材/工程是灣區當前最熱門的兩大行業,招聘需求人數在所有行業中佔比分別為16.49%、10.20%,位居前兩名,對行業人才的需求旺盛;計算機軟件行業平均每個求職者僅對應0.11個工作機會,行業的人才競爭已呈白熱化態勢。

此外,灣區的保險行業是招聘需求前二十個行業裡唯一一個人才供不應求的行業,招聘需求高於行業平均水平,平均每個求職者擁有1.18個工作機會,說明該行業存在一定人才缺口。而耐用消費品、儀器儀表及工業自動化等行業人才需求較少,屬於當前需求少且人才供給過剩的行業。

具體到灣區11個城市各行業的人才供需情況,報告顯示,惠州、肇慶、江門、佛山、中山等地的互聯網/電子商務行業人才需求較高,在其總體招聘需求中佔比均在20%左右;江門、肇慶互聯網/電子商務行業的對求職者來說互聯網/電子商務行業潛在機會較多。

深圳、江門、肇慶的快速消費品行業存在人才缺口,招聘需求人數在總體招聘需求中佔6%以上,平均每個求職者對應3.91個工作機會,而廣州的快速消費品行業人才供大於求。

此外,東莞在保險、專業服務/諮詢行業的人才需求較高且供給相對不足,保險行業招聘需求人數佔比為4.74%。佛山、惠州、江門的貿易/進出口行業人才短缺,人才需求佔比約6%,惠州和江門分別達到了6.92和5.23。

從各職位的人才供需情況看,銷售業務、技工/操作工等屬於人才需求旺盛且缺口較大的職位,即職位的招聘需求人數較多。其中屬銷售職位的需求最旺,招聘需求人數佔所有職位的13.83%,平均每個求職者對應1.86個工作機會。

軟件/互聯網開發/系統集成、人力資源等屬於熱門職位,人才需求較多,招聘需求人數在所有職位中佔比分別為8.24%、6.59%,且競爭較激烈,平均每個求職者分別對應0.38、0.80個工作機會。房地產開發/經紀/中介、土木/建築/裝修/市政工程等屬於人才相對過剩職位,即職位的招聘需求較少。這兩個職位招聘需求人數在所有職位中的佔比分別為1.67%、1.84%,低於各職位平均值,職位競爭激烈。

智聯大數據顯示,2019年春季,粵港澳大灣區總體平均薪酬為9227元/月,在全國主要城市群中排名第三,與排第二的長三角城市群薪酬水平相差不大,薪酬水平高於武漢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

從11個城市來看,各地的平均薪酬排序與其經濟發展水平大體吻合。經濟最發達的香港平均薪酬領跑灣區,為23745元/月。澳門和深圳處於第二梯隊,平均薪酬均在1萬元/月以上。其他城市平均薪酬在8000-9000元/月的區間內浮動。

值得注意的是,肇慶的薪酬水平較高(8643元/月),超越東莞、佛山等地,僅次於珠海。這與其招聘崗位的行業結構不無關聯,肇慶的招聘崗位中,互聯網/電子商務行業佔比最高(22.48%),且高於互聯網/電子商務行業在灣區的總體佔比(16.49%);同時,肇慶互聯網/電子商務行業的平均薪酬水平(12114元/月)也高於灣區互聯網/電子商務行業的總體水平(9914元/月),造成肇慶的總體平均薪酬水平較高。而結合前文的人才供需情況,肇慶互聯網/電子商務行業處於人才極度緊缺狀態。可見肇慶的互聯網/電子商務行業當前處於高薪難攬才狀態,也可作為相關求職者的一個不錯選擇。

智聯招聘方面分析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在自身發展基礎和戰略紅利的刺激下,人才吸引力強,當前處於人才淨流入和供過於求的狀態。其中,廣州、深圳是灣區的兩大人才交流中心和熱門競爭城市,既是與灣區外人才流動最多的城市,也是灣區內廣東9市人才流動的中心地,同時也對港澳人才形成一定吸引力。就業機會方面,灣區的保險行業、銷售崗位存在較大人才缺口,肇慶等地的互聯網人才緊缺,值得求職者關注。

南派點評:要發展大灣區,人才配置是至關重要的要素。在人才的供給上,其實香港將會是一個“富礦”,大量商業方面的人才可以為大灣區的建設提供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