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洪帮主|客家辛酸记忆~有尿卖吗?

当年,一句“酒干倘卖无”风靡海峡两岸,殊不知50-60年代,在梅县客家地区也有一句与此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吆喝词呢!

那个时候,初到梅县的外地孩子,一般最早入耳的就是一句“有尿卖么?“的吆喝声。在梅城的大街小巷里,经常可见头戴笠麻,肩挑尿桶的客家农村妇女,走街串巷大声吆喝“有尿卖么?”,这些外地来的孩子虽然听不懂客家话,但他们都觉得这吆喝声挺有地方特色的,也十分容易上口,于是来了兴趣,纷纷鹦鹉学舌,跟着胡乱喊起来,时间一长,无意之中,这句吆喝声,竟成了他们学会的第一句客家话。

客家洪帮主|客家辛酸记忆~有尿卖吗?

(外国传教士陆续来到梅州,用镜头记录下了

清末、民国时期,梅州大量自然、人文影像)

客家洪帮主|客家辛酸记忆~有尿卖吗?
客家洪帮主|客家辛酸记忆~有尿卖吗?
客家洪帮主|客家辛酸记忆~有尿卖吗?

后来,不知是哪位精于音律的同学,按照吆喝声的音阶高低,给它谱上了音符,奏“5—6—6—2”,慢慢的“5—6—6—2”也就传开了。

据说,有一次,有个同学在家门口的龙眼树下练习吹笛子,正好一收尿妇女挑桶从门前走过,她高喊一句”有尿卖么?”,于是那个同学灵感一来,就调皮地吹出“5—6—6—2”的调子,农妇回头望了望,冲着门口再喊一句“迪背一一有尿卖么?”,那个同学跟着又吹出“1—2,5—6—6—2”,只听这位收尿妇女边走边骂道:”唔滴挨扎过摸鬼,还晓得同捱伴奏添!“

吓得那个同学赶紧躲在树后,捂着嘴巴暗自偷笑。

那时候,收一担尿的价格大约为一角钱。对于每月工资只有30-40元,却还要养家糊口的工人家庭来说,这已算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因此,买卖双方常常会为尿的质量问题,为那几分钱的价差争拗,非争个面红耳赤的才成交。

当时,社会上流传过这么一个“华侨尿”的笑话,说的是一个精明的城里人企图将一担掺了水的尿卖给一个前来收尿的农村妇女,但这种小伎俩一般是瞒不过经验老到的人民公社社员的,早被农妇一眼看穿了,农妇望了望桶里的尿,对城里人说:“铁淡,这尿肯定勾了水,降五分”,城里人当然百般抵赖,死活不肯承认,更不愿意减价,农妇心想尿是为生产队收的,是集体的,你明明往尿里掺了水,损公利己还想狡辩,但自己又苦于没有什么仪器来检测证实,于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说道:“唔使拗,等捱试奔你看”。

说着,只见农妇慢慢地伸出手,用手指在桶里的尿液中一搅,然后迅速将另一根没有沾尿的手指递进自己的嘴里舔了舔,煞有其事地咂咂嘴,故作品味的样子,稍过片刻,她“呸”的一声,吐出一口唾沫,挥着沾了尿液的手指,对城里人说:“系刮淡,不信你也尝试下哩”,城里人心虚,也不敢尝试,但嘴上又死不认输,只好硬着头皮说道:“秋不夜,捱屋卡有华侨转来,这系华侨尿”。

何又为“华侨尿”呢?原来,梅县历史上是侨乡,在经济困难时期,多有华侨从海外寄衣寄物回来接济乡下亲戚,华侨物品相对国内物品质量要好。因此,在百姓心中认定华侨的东西都是质量最好的,“华侨尿”理所当然就是笑指最好的尿了。

这个小小的故事,虽说又是屎又是尿的有失文雅,品味也略嫌粗俗一些,但它折射出在那个时代梅县民间的一点风土人情世故,却令人不禁细嚼、回味、捧腹。

客家洪帮主|客家辛酸记忆~有尿卖吗?
客家洪帮主|客家辛酸记忆~有尿卖吗?
客家洪帮主|客家辛酸记忆~有尿卖吗?
客家洪帮主|客家辛酸记忆~有尿卖吗?
客家洪帮主|客家辛酸记忆~有尿卖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