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彩陶王”出土經歷記


中國“彩陶王”出土經歷記

彩陶王

馬家窯文化的彩陶代表作“彩陶王”,1950年出土於我州積石山縣安集鄉三坪村,是一件國寶級文物。現珍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為世人所矚目

但你知道它出土的過程和被命名為彩陶王的前因後果嗎?讓小編給你一一道來。

2010年11月的一日,西北師範大學教授漆子揚同民族日報社記者李萍與我同往積石山縣三坪村,採訪彩陶王的發現者戚永仁。我們一行三人由戚永仁的女婿尕魏帶路,從吹麻灘東行上安集,一路土山溝壑,行了數十里盡塬頭,山迴路轉,群峰竟勢,壁立兩岸,其間滔滔黃河流過。這就是唐人心目中的小積石山:“伯禹遺蹤,兩千年之阪隥。深谷帶地,鑿穿崖岸之形;高嶺橫天,刀削岡巒之勢。”“若夫積石山者,在乎金城之西南,河所經也。《書》雲:‘導河積石,至於龍門’即此山是也。”

我們下陡坡轉彎多次,柳暗花明,人家在焉。入巷男女三四人相迎,邀至家中。戚永仁與妻子範永蘭讓我們入屋。戚永仁高個魁偉,身體健壯,雖近八旬,語聲洪亮;範永蘭個小,人很熱情,歲已暮年,風韻猶在。與戚永仁坐定後就直奔主題,請他為我們講述發現彩陶王的經過。

中國“彩陶王”出土經歷記

彩陶王的捐獻者戚永仁

這件彩陶甕以器形高大、圖案精美而聞名全國,甕高49.3釐米,口徑18.4釐米。口平如切,短頸調肩,腹部逐漸下收。口下有四個突角、腹飾對稱的環形耳。器外壁以黑色繪三層紋飾。上腹施旋紋間以圓圈點,猶如黃河奔騰,巨瀾翻卷;腹下似微風鼓浪,玉珠輕濺,具有流線韻律和強烈的動感。說起彩陶王,還有段故事呢。

解放初,土匪騷擾,三坪村群眾躲難黃河沿。1950年下半年,社會治安開始好轉,群眾開始返莊。8月的一天晚上,下了一場過雨。第二天一早,年輕的戚永仁、戚永禮兄弟從河沿窩鋪往家裡轉運東西,走至塬地咀忽見斜披處,有一窩清水,被太陽照得光怪陸離。黃土坪上從不留積水,兄弟倆好生驚奇,止住腳步,放下背的東西,探其究竟。他們仔細詳觀,一窩清水好似盛在盆中。驚喜中便捲起袖子,往水窩伸手摸去,水較深,於是挽袖至臂,再探了下去。摸得是一個小罐,往上硬拉時,給扳裂了,小罐掏出後,裡面沒有什麼東西,就扔掉了。立刻又扒去周圍泥土,是件高約1.5尺的精美黑彩大陶甕,雙耳口沿上有四個突角。於是兄弟倆小心翼翼地將其挖出,帶回了家,放在上房的板櫃上。頓時,蓬蓽生輝,精美絕倫的陶甕,墨色如新,光彩照人,很是彰眼。此後,家裡把甕當饃罐用。說也奇怪,6月天,做了些糜面饃,放進去,三五天不壞,到了三九天不凍,家裡人認為,此物得天地靈氣,是個寶貝。閒暇時,戚永仁瞅那繁縟瑰麗的陶甕,覺得它很完美,美得像山下的河水,奔騰不息;那流轉的窩,如扎地浪的旋,一圈連著一圈,翻上倒下,訴說著遠古神話,人類的童真。

中國“彩陶王”出土經歷記

彩陶王的出土地點

時間如流。到了1954年的一天,黃河考古隊甘肅分隊文物普查員翟光偉來到三坪。那時,三坪只有六七戶人家。戚永仁家有15口人,兄弟5人,老大戚永廉、老二戚永仁、老三戚永禮、老四戚永賢、老五戚永禮。翟光偉就住在了戚永仁家。翟光偉腳剛邁進屋門,一眼就瞅到了板櫃上那件美輪美奐的彩陶甕,立時怔住了,這件甘肅仰韶文化的藝術珍品,它真的太完美了,翟光偉是搞藝術設計的,他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他以一個藝術家的審美觀,仔細地瞧了又瞧,又用手觸摸,感覺光滑無比。如漆般油黑的彩,在他的眼前飄蕩起伏,似出門後腳下的母親河,飛流急湍,奔騰東去……這是古代先民的一件偉大的藝術珍品,該進入新中國的國家博物館,他決心動員戚永仁把陶甕捐給國家。開始,戚永仁和家裡人均不樂意。他的妻子範永蘭說:陶甕不但有靈氣,也是家中一件光彩照人的擺設,特別是與甕有緣,也結下了一段難以抹去的情結,不願意捐獻出去。翟光偉開始做工作,他說:“精美的彩陶甕,放到博物館,不僅全國的人、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戚永仁說:“我不成,想看的人上我家看來,我不賣人,反正給你保存好就是了。”翟光偉見一時半刻說不通,就吃住在戚永仁家,繼續苦口婆心地動員。翟光偉說:“山是國家的,水是國家的,人民是國家的,文物也是國家的,不捐不行。”翟光偉每天給戚永仁做思想工作,戚永仁到地裡幹活,翟光偉就跟到地裡,一邊幫他拾除雜草,一邊跟他打磨。幾天後,範永蘭對翟光偉開玩笑說:“你要把我家的罐拿去哩,我再不給你做飯了。”翟光偉笑了笑,繼續堅定著博物工作者“柔能克剛”的信心。就這樣,翟光偉同戚永仁相纏了一個星期,準備要回去了。翟光偉再一次對戚永仁說:“為陶甕,過一段時間,我還要來。”戚永仁被他的這種毅力感動了,笑了笑開口爽朗地說:“那我捐獻給國家,你這次帶走吧。”翟光偉樂了,他拿出照相機,給戚永仁和陶甕照了張相片,也為一家人照了全家福。戚永仁找來了背篼,把陶甕放了進去墊好,讓翟光偉揹走了。後聽見者言:翟光偉離此10裡地的王歌集休息了一會,在鋪子裡扯了幾尺白布,把彩陶甕取出裹好、裝上揹走了。

中國“彩陶王”出土經歷記

彩陶甕初藏於甘肅省博物館,後調到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我國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郭沫若看到了這件陶甕,將其譽為“彩陶王”,引起業內人士的廣泛關注,名動海內外。1990年,4月10日,國家郵電部發行了一組四張的彩陶紀年郵票及明信片,“彩陶王”耀目其中。消息不脛而走,傳到了戚永仁的耳裡。此時,他及全家才知道陶甕的考古、歷史、藝術價值。自1954年,彩陶甕捐出後,他再也沒有見過。他還惦念著這件東西,心裡老是放不下。有朝一日,再想見見。

1999年,戚永仁到了北京,前往中國歷史博物館,瞧瞧魂牽夢繞“老朋友”。不巧的是中國歷史博物館正在檢修,他向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說明來意,他們告訴他,現在看不上,開館還需一個星期。戚永仁等不了,看望未果而還,心中留下了一個難忘的遺憾。回到家,他沒有見到“寶貝”而遺憾,十餘年過去了,他還是牽掛著彩陶王,他對來訪者言:他這後輩子有兩個心願:一個是有生之年再到北京,去中國歷史博物館,探望他永遠縈繞在心頭的“寶貝”;另一個是能在發現地為“彩陶王”建個亭子,永久紀念它。

中國“彩陶王”出土經歷記

據臨夏州博物館資料介紹:三坪遺址隸屬於積石山縣安集鄉三坪村,位於黃河南岸二級臺地,分佈於頭坪、二坪、三坪、魯坪等緩坡臺地上,包括圓地咀、犁地咀、螞蝗咀、高崖咀、坨子嶺、轉咀等。其東至魯坪,西到三坪邊緣,南依三坪山,北臨黃河。東西長約500米,南北寬約100米,總面積5萬多平方米,文化層厚約0.3米至1.5米。斷崖暴露遺蹟甚多,有灰土坑、灰層、窯址、墓葬、白灰層面。出土器物有陶甕、罐、瓶、缽、盆,石刀、石斧、骨器等。地表、灰層內可見大量陶片。其陶質有泥質橙黃陶、泥質紅陶、夾砂陶。主要紋飾有黑彩旋渦紋、平行紋、弧線三角紋、寬帶紋、圓點紋、黑紅鋸齒紋、圓圈網格紋、藍紋、繩紋、雲勾紋、動物紋等。按上所見遺物,三坪遺址屬馬家窯文化(包括馬家窯類型、半山類型、馬廠類型)、齊家文化、辛店文化,文化遺址面積廣闊,內涵豐富,保存較好。1976年,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9月,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作者 史有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