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北宋大文豪蘇軾,竟然是位專業的理財高手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唯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 摘自蘇軾《洗兒詩》

老辛初看此詩,百感交集。世人皆望子成龍,東坡先生卻“唯願孩兒愚且魯”,何出此言?這還要從東坡先生的個人履歷中尋找原因。

揭秘北宋大文豪蘇軾,竟然是位專業的理財高手

蘇軾,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父洵、弟轍,號稱三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仁宗嘉佑二年中進士,曾任鳳翔判官、殿中丞等官。宋神宗時,因反對王安石新法,幸有元老重臣營救,加上太皇太后干預,蘇軾才免得一死,被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在黃州期間,侍妾為蘇軾生下一個男孩兒,《洗兒詩》即為此男孩兒而作。文章至此分析東坡先生當時所處環境,從之前的北宋第一男神到現在被貶職,經歷大起大落,深諳“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才有感而發,希望自己孩子能夠四平八穩、無災無難,也就不難理解了。也正是被貶期間,讓後人也瞭解到了蘇大文豪不為人知的另一面:原來男神還是一位理財高手!

“理財”二字的出現源於《易經•系詞》中的“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含義就是:禁止生活中各種不必要的開支和浪費,對於財物的管理和使用要有正當的方法。

揭秘北宋大文豪蘇軾,竟然是位專業的理財高手

北宋第一男神蘇軾理財就秉承了這一原則:據《答秦太虛書》著中記載:“初到黃,廩入既絕,人口不少,私甚憂之。但痛自節儉,日用不得過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錢,斷為三十塊,掛屋樑卜,平日用畫叉挑取一塊,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別貯用不盡者,以待賓客。”

他在被貶黃州團練副使後,俸祿大減,於是他的俸祿每次到手後,會取出4500文,分成30份並分別用繩子串起來,每天取一串使用,杜絕任何的鋪張與浪費。“節流”還不夠,同時,蘇軾還從當地衙門那裡申請到數十畝廢棄的土地,脫下長衫,穿上短衣,向當地人請教務農方法,不但種植有食用的小麥,也有茶葉之類的經濟作物, 帶領全家人開荒種地,真正做到了“開源節流”。雖然甘苦,但自得其樂,其餘紛擾都隔絕於外了。

原來這位大文豪還是典型“風險厭惡型”的“經濟適用男”,“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古代社會中,商人的社會地位處在最底層,而知識分子不好追逐名利,所以理財只好追求風險厭惡型。

儲蓄,這是中國古代最主流的一種理財觀念,故有“蓄積者,天下之大命也”

的說法,追求的是一種低風險、量入為出的資金安排。以上亦可看出東坡先生也是此中翹楚。

通過東坡先生的理財小故事,能看出先生是“風險厭惡型”投資者,是善於“開源節流”的高淨值人才,偏愛用“儲蓄”的方式理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