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為一個二戰時候的戰敗國,是憑什麼在戰後快速發展成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強國的?

硬邦邦大錘


日本在二戰結束初期,整個國家處在一片廢墟中。當時全世界的人都不會想到就是這樣一個被二戰打殘了的國家居然能在很短的時間裡面迅速崛起,1969年,日本就已經成為資本主義世界裡面僅次於美國的發達國家。

一直到1948年之前,美國沒有扶植日本的計劃,只是希望通過對日本的佔領來徹底解除日本的武裝,以使日本對美國無害。但是冷戰的開展使得美國在1948年後改變了日本政策。

因為要與蘇聯對抗,所以美國在1948年後就有意把日本打造成遠東的反蘇堡壘。1950年開始的朝鮮戰爭讓日本獲得了第一桶金,通過加工訂貨,日本積累了相當數量的外匯儲備。

美國是日本戰後崛起的最重要推手。1951年,在美國的主導下,美國等西方國家與日本簽訂了《舊金山和約》,依據該和約,日本結束了與盟國的戰爭狀態。同時日本還與美國簽訂了《日美安保條約》,象徵美日同盟建立。

二戰後,日本進行了民主改革,新的日本政府致力於國民經濟與科技的發展,確立了科技立國的方針。日本政府還特別重視教育的發展,因而日本經濟快速騰飛。從50年代中期開始,日本經濟經歷了神武景氣、巖戶景氣以及奧林匹克景氣,迅速走出戰爭的陰霾。

日本的成功可以這樣概括,美國是推手,國際形勢演變是機會,日本人嚴謹細緻的個性是必要保障。


青年史學家


憑什麼?憑實力,憑運氣,憑機會。

我們先從運氣說起。日本在戰後趕上了眾多千載難逢的好運氣。首先,美蘇冷戰打響,日本比鄰蘇聯的位置使其一下子就具備了遏制蘇聯的地緣政治價值,尤其是蔣和GMD在大陸的失敗,使美國扶中抑蘇的打算破滅了,日本更成為美國在遠東選擇冷戰夥伴的不二人選。日本地位的轉變帶來了美國政策的轉變,原來是打壓改造的對象,現在變成了扶植,援助的對象。到50年代初,美國總計給了日本20多億美元的援助,而針對歐洲的馬歇爾計劃也只有130億美元。

其次,同樣也和冷戰有關,中國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沒有將主要精力用於發展經濟,這樣一來,將近10億人的聰明才智和勤勞勇敢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日本也就失去了一個在身邊的最強有力的競爭對手。這一點的影響今天就看得很清楚了,當中國全力發展之際,日本曾經的優勢就保不住了。所以,一個國家,穩定是前提,發展是第一要務,其他的,都是瞎扯。

以上是運氣。我們再說說機會。這個機會就是朝鮮戰爭,憑藉這場戰爭製造出來的“特需景氣”,日本的經濟迅速恢復到戰前水平。從1950年至1953年,幾十萬美軍(以聯合國軍的名義,但其他國家可以忽略)在朝鮮作戰所需的海量物資供應和勞務基本來自日本,從麻袋毛毯到鋼材汽車,甚至連部分武器彈藥也從日本訂購。美國訂貨(包括勞務)被日本人稱為“特需”,由此帶來的經濟繁榮則被稱作“特需景氣”,在整個戰爭期間,特需景氣給日本在軍用物資方面帶來的收入累計高達10億美元,算上其他方面的“特需”收入,則達36億美元。豐田汽車公司當時已接近關閉,正是大量的美國軍用卡車訂單使其在1951年就恢復到戰前的水平。如果要找一個朝鮮戰爭的受益者,那非日本莫屬。

最後我們說實力。一定不要忘了,日本在戰前就已經是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強國了,戰爭可以毀滅物質財富,但是它毀滅不了日本作為發達經濟體所擁有的經驗,才能和技術,再加上日本人獨有的勤奮,愛國,守秩序,聽招呼,這樣的國家,一旦有了運氣和機會,就一定會迅速再次崛起。


進擊的女武神


首先是二戰後馬上進入了冷戰的好機遇,美國發現日本作為抵禦蘇聯影響的橋頭堡再合適不過,而之前這一角色是要賦予蔣介石的,但蔣的潰敗讓日本成了美國不二的選擇。而且,可同時遏制蘇、中兩個國家,這讓日本顯得更為重要。因此日本得到了美國大量的經濟援助。至1951年,援助額達21億美元,約佔同一時期日本進口總額的38%。



接著是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不僅向日本支付了鉅額的軍需採購,還把它作為了戰爭的維修基地,當年日本出口貿易的27%即來自這些戰爭採購。隨後,日本在美國的幫助下加入了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ATT)。美國打韓戰的軍需對日本經濟的恢復作用非常明顯,日本通過軍需訂貨獲得的出口佔到了同期總出口額的50%。



三是不需要養軍隊省了大量的軍費開支。1947年5月3日,《日本國憲法》開始施行。它的第九條規定,放棄武裝,禁止侵略戰爭,只維持自我防衛,因此舊日軍被解散,但有美國在,自衛隊並沒有馬上成立。後來美國根據需要,才逐步允許日本組建準軍事組織“警察預備隊”、“海上警備隊”。至1954年,日本陸上自衛隊、海上自衛隊與航空自衛隊才設置組建完成。



最後是日本政府的政策方針得力。日本經濟在美國的支持下,到1950年代後期已完全恢復。與此同時,日本政府從1956年起用了五年時間加速發展電力工業,還以石油取代煤炭,戰後第一次經濟發展高潮“神武景氣”出現。1958年後,政府又開始引導企業生產汽車、電視等家用電器,鋼鐵業也加速發展,出現了第二次經濟發展高潮,稱為巖戶景氣。東京1964年夏季奧運會申辦成功後,日本政府耗巨資興建運動場館及交通等相關配套設施,帶動了房地產市場迅速發展,再一次拉動了經濟,時稱“奧運會景氣”。奧運結束後,面對一度陷入不景氣的經濟,日本政府決定發行戰後第一次建設國債。使得1966年後經濟景氣持續。1968年,日本經濟總量超過西德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自此,德國的經濟再也沒有超過日本。


人稱黎叔


日本一直都是一個十分“幸運”的民族,為何這麼說呢?且看日本歷史上三次崛起,這三次崛起都和中國脫不開干係。

日本的第一次崛起是“大化革新”,也就是日本向當時的唐朝學習,照搬了唐朝文化和制度。

大化革新使得日本直接進入到封建社會,要知道當時的日本還是個連文字都沒有的蠻荒民族。

正是因為有了大化革新,這才有了歷史上的日本文化,所以日本的幸運就體現在冷兵器時代,其離大陸距離正好合適。

離大陸不遠不近,文明傳過去不算太難,但是千軍萬馬要過去,那是難上加難。

這種幸運之下,才有了日本可以一直保持獨立於大陸之外,其自身文化也沒有受到外來蠻夷民族的破壞。

在這千百年間的沉澱下,日本的民族性和民族凝聚力,都是其他國家難以相比的。

正因為這種文化背景,才有了日本後來的第二次崛起,也就是日本的明治維新。

同樣的這次改革依舊是得益於當時是清政府在統治大陸,因為清政府統治下的大陸,存在一些天然的國家矛盾。

其中最突出的滿漢之間的一系列矛盾,這使得大陸改革永遠提不上日程,國力始終無法凝聚。

以至於新政不通,變法難成。而恰恰又是清政府有這麼龐大的市場,使得列強趨之若鶩。

一來二去這就給日本的崛起提供了絕佳時機,列強盯不到日本,而稍微發展的日本又可以通過清朝來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

所以說日本第二次崛起,實在是歷史機遇和一種難以相信的運氣,假如日本遇見的是強盛時期的中原王朝,那麼勢必無法崛起成功。

到了第二次世界戰爭期間,雖然日本作為戰敗國被極大的限制了發展空間,然而偏偏這個時候東亞局勢突變。

具體表現就是美蘇爭霸和常凱申的潰敗,這使得美國將華作為反蘇第一堡壘的計劃落空。

不得已為了遏制新生的紅色政權和蘇聯,美國不得不扶持一個島鏈計劃,扶植一個親近美國的日本。

這也是日本第三次崛起之機,而且還遇到了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這兩場戰爭中,美國大量採購日本的產品。

並且也是這兩場戰爭期間,使得美國大量的企業來到日本投資,還進行了一系列的技術援助。

所以日本得已在當時快速崛起和發展,而且由於憲法的限制,使得日本步入了民主道路。

總之日本這個民族無疑是幸運的,雖然生在一個資源匱乏的土地上,但是誰也不能否認,那個民族一直以來的好運氣。


小司馬遷論史


為什麼日本戰後能迅速崛起?不誇張地說美國🇺🇸對於戰後的日本🇯🇵有再造之恩!


二戰末期,美國用兩顆原子彈把負隅頑抗的日本人炸老實了,如果不聽話就核彈伺候!所以戰後的日本才在美國的管教下服服帖帖,並沒有出現所謂的全民“玉碎”,抵抗到底。

彼時的日本已經被炸成一片廢墟,美國管領後還要向其援助糧食物資才能維繫日本國民的生計,其侵略所得幾乎蕩然無存。美蘇爭霸的大背景下,扶植日本是美國在遠東地區保持戰略存在的一步要棋。




首先,美國扶持日本最重要的舉措就是“越俎代庖”為其制定了《和平憲法》,日本也是全世界唯一一個享受憲法由別國制定這種特殊待遇的國家。

其憲法規定了國家必須保障民權自由,賦予女性以選舉權,實行民主體制,破除專斷獨裁,限制政府權力,裁撤軍部,天皇僅作為國家象徵而存在,不能擁有實權,這一舉措讓日本的君主立憲制迴歸了本質,從而使日本完成了向現代民主國家的轉型。

其次,日本在朝鮮戰爭中成為了聯合國軍的軍需物資供應地,大大刺激了日本戰後經濟,並且美國原封不動地歸還了從日本拆走的工業設備,加之日本的科教人才基礎尚在,《日美安保條約》又為其提供軍事保護以專心發展經濟,即國民經濟非軍事化,所以戰後日本僅用了20多年就實現了經濟崛起,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期超越聯邦德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


當然,日本的成功也與其自身以出口立國、教育立國、積極吸收世界先進技術的國家戰略息息相關。另外,身處島國、資源匱乏、常年遭受地震海嘯的日本民族有著異常強烈的憂患意識,對待工作非常認真負責,效率極高,這些也是日本在戰後能夠迅速崛起的重要內因。





仲夏輕颺


小日本確實很小,它除了北海道、本州、九州、四國四個大島外,還有7200個小島。但這些大島小島相加,國土面積還不足38萬平方公里。中國有不少省的面積比日本都大得多,它比雲南省還小一些。

除了國土面積小之外,日本資源之匱乏同出名。雪上加霜的是,上蒼對它格外嚴苛,自然災害頻繁。眾所周有的有火山、地震、海嘯、颱風、滑坡、泥石流、低溫凍害,等等。

作為二戰戰敗國,它資源基本上消耗殆盡,滿目瘡痍。國際觀察家都認為這是一個沒有任何希望的國家。

這個滿目瘡痍、沒有任何希望的島國是靠什麼再次崛起並躋身於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強國呢?創造奇蹟的背後原因眾多,但根本原因如下:

一、體制改變具有決定性作用

二戰前的日本,其體制為君主立憲制。天皇至高無尚,大權獨攬,可以為所欲為。日本國民對天皇的愚昧忠誠到了無以復加之地步,為天皇效忠不惜剖腹自盡的事例數不勝數

一一關於這一點,沒文化的人看抗日神劇也不無瞭解。換言之,這就是典型的獨裁製度,是人治。

戰後的日本痛定思痛,在美國人的強制下把獨裁製改為三權分立的議會君主制。國家主權屬於國民,天皇作為國家象徵被保留,他無權過問國政。

簡言之,戰後日本製度是效仿美國三權分立制建立起來的民主制度,人治徹底被拋棄,建立了法治社會。

日本製度的改變是使日本鹹魚再翻身的法寶,由於制度的改變日本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動力。

二、走科技強國之路

大和民族的特點之一是善於總結經驗教訓善於學習善於因地制宜。它選擇的科技強國之路,經實踐證明十分正確。

日夲最近18年中18人獲諾貝爾獎,從另一角度彰顯出日本人的科技水準。

科技的實力,作用於經濟發展;日本經濟是穩步提升的,這一點舉世公認。

三、軍事開支微不足道

二戰後日夲,受制於和平憲法限制不能再建立軍隊。因而它只有自衛隊。

從另一個角度上說,這對日本是大好事。減少養軍隊的龐大開支,只養自衛隊,那軍費開支就微不足道了,省下來的

錢正好用在其它方面。

N多國家發展緩慢的原因就是供養龐大的軍隊,揹負著沉重包袱,行進艱辛不難理喻。

四、與眾多發達國家交往交流頻繁,形成共贏

二戰後的日本敞開國門,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貿易等多領域和全球合作,並致力於國民經濟發展,因為它成為贏家也是必然。

以上四大方面效應疊加,當是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強國的根本原因。



景秀坊



首先日本雖然戰敗,轟炸造成了很多損失,但是日本本土並沒有進行戰爭,所以日本無條件投降已經為日本打下了基礎。其中保留下最大的財富就是人,明治維新以後,日本普遍實施了義務教育,所以日本的文盲程度很低,這些人放下武器以後,就是訓練有素的良好的勞動力。


其次,冷戰的快速形成,日本成為美國在亞洲的橋頭堡,儘快恢復日本的生產能力,提高日本的經濟是佔領軍的迫切的任務,同時,日本又成為美國在亞洲開展軍事,政治活動的重要基地。


第三,韓戰挽救了日本,缺少外匯,缺少食物,缺少工作是日本戰後的基本形態,但是韓戰爆發,美軍需要大量的物資供應,這些物資就是來自日本,日本成為支撐美國戰爭的基地,這也為日本帶來戰爭繁榮,挽救了日本瀕臨滅亡的經濟。


第四,韓戰以後,日本迅速恢復產業能力,利用美國的櫥窗心理,把軍事權交給美國,低頭髮展經濟,利用西方的巨大市場,賺取外匯,促使了國內的造船,鍊鋼,機電行業的崛起,為日本經濟走向世界打好基礎。


結論就是,日本在關鍵時刻,宣佈無條件投降,保留了人才,日本被美國佔領,迅速進入美國主導的西方經濟體系,利用戰爭:韓戰,越戰,提高了自身經濟,最終在自己的拿手的領域突飛猛進,成為世界經濟大國。


橋本看日本


這個問題讓日本人非常不爽。

難道個兒挫就一定要配醜顏?戰敗了就一定要萬劫不復嗎?

當然不是,雖然日本在二戰中戰敗了,但不代表日本東山再起的希望被徹底摧毀。

1968年,日本GDP超過聯邦德國,一躍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僅次於美國的二號經濟強國。日本也在經過了20多年的戰後復興後,再次成為名副其實的發達國家。

而日本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成就,除了日本人民的努力,政府進行的一系列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政策。最重要的原因來自兩點:

一是日本在二戰前雄厚的資本積累;

二是美國在二戰後對日本的全力扶持。

而美國的全力扶持無疑又是最根本的因素。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的所謂《終戰詔書》,及時叫停了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的瘋狂抵抗,使日本民族免於被盟軍徹底摧毀,客觀上保存了日本的有生力量。

1944年,美國在付出慘重代價後佔領硫磺島,將日本本土納入盟軍的轟炸範圍,隨後日本本土開始遭受盟軍的慘烈轟炸。

從1945年年初開始,李梅將軍成為轟炸日本的主要策劃者,其夜間低空轟炸對日本大部分城市造成毀滅性打擊,東京大轟炸更是造成數10萬日本人的傷亡,極大地消滅了日本的有生力量。

但日本仍然擁有強大的戰爭潛力,在日本明治維新後,日本根據自身地狹人稠的國家特點,進行了與西方國家截然不同的工業革命道路。在西方國家將工廠等設施佈置在城市中推行大工業生產的同時,日本則將工業初級生產基地安置在廣大的鄉村,依靠日本豐富的勞動力完成工業生產的前期工序。

一般而言,日本的工業產品都是先期在鄉村生產配件,最後到城市中的工廠進行組裝。

所以雖然盟軍幾乎摧毀了日本的城市,但日本的生產力水平並未遭受毀滅性影響,這意味著日本仍然具備相當程度的戰爭潛力,這是日本軍國主義分子負隅頑抗的底氣所在。

而且日本在二戰後期也有意保留理科生等技術人才,這是日本在戰後重新崛起的重要保證。

另外,日本自1868年明治維新以來,就不斷通過對外掠奪充實自己,清朝的鉅額賠款以及日本對我國和朝鮮半島的瘋狂掠奪,幫助日本維持曠日持久的戰爭的同時,也成為日本戰後復興的重要保證。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日本裕仁天皇的“識趣”,否則日本就是再有潛力,在盟軍的持續大規模轟炸以及登陸作戰中,加上原子彈的恐怖威力,日本勢必要被徹底毀滅。

而日本在1945年大難不死後,很快迎來了自己的“後福”。麥克阿瑟作為日本新的“天皇”,對日本進行了從內到外的全方面改造,使日本真正有了現代國家的影子。

麥克阿瑟對日本的改造包括:

將天皇拉下神壇;允許日本輿論自由;出臺新憲法,去除日本的軍國主義基因;對日本進行大規模經濟援助等。

通過麥克阿瑟的全方面改革,日本不再是為天皇二戰的一根筋民族,有了更多民主的氣息,對日本經濟的騰飛打下堅實基礎。

而讓日本經濟如虎添翼的,是1949年東亞大陸政權的易主。受美國全方面限制的日本,搖身一變成為美國在亞太地區遏制共產主義陣營的最前沿,其戰略地位迅速提高。

而隨著1950年半島戰爭的爆發,靠近朝鮮半島的日本成為美國訂單的最大受益者。雪片一般的美國軍火訂單,幫助日本在戰後迅速完成資本積累,對日本實施的一系列復興措施打下堅實基礎。

所以,沒有日本在戰前的掠奪和積累,日本不可能挺到二戰之後。而沒有美國對日本的全力扶持,日本不可能成為資本主義世界二號強國。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沒那麼玄,原因就一個:美國扶持。

戰後,隨著中國革命的勝利,為了遏制社會主義陣營的擴張,美國對日政策,由限制,變為扶植。

首先,放棄戰爭賠款。

在美國的帶領下,二戰的戰敗國大多數放棄對日本戰爭賠款的索賠。即便索賠的,金額也大大縮水。對日索賠金額最大的,是印尼,只有區區8億美元。

相對於日本在戰爭中的掠奪,和帶來的災難,這點錢可以說是九牛一毛。

其次,是技術支持。

日本在戰後,只用了15年,幾百億美元,獲得了歐美國家大量的技術。如果要日本自己研發,需要50年,數千億美元。同時,美國對外進行產業轉移時,最大的受惠國便是日本。

第三,單方面開放市場。

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市場,向日本開放,而日本市場卻不對美國開放。這導致日本迅速積累起龐大的貿易順差,聚集鉅額的財富。

第四,對日本提供軍事保護。

日本作為戰敗國,接受美國的“保護”,並且限制日本的軍事開支不得高於GDP的1%。而蘇聯,軍費最高時達到了GDP的40%。

這讓日本節約了大量的軍費開支,用來發展經濟。

所以,在得到美國鼎力支持後,日本經濟迅速發展。

其實不止日本,隨便哪個國家得到這麼大支持,都可以發展起來。例如,後來的韓國,以同樣的手段,從世界上最落後的國家,一躍成為發達國家。

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對於命運掌握在別人手裡的狀況,別人可以讓你生,也可以讓你死。

日本在實現經濟騰飛後,開始膨脹,甚至威脅了美國的地位。

於是,一個《廣場協定》,就讓日本陷入了失去的二十年,GDP從美國的60~70%,如今跌落到30%,並將繼續衰落下去。

而且,伊拉克戰爭的支出,幾乎全是由日本支付的。


雁去無痕ty


日本之所以能在二戰後,從一個二戰戰敗國用了短短几十年時間就變成亞洲可謂是第一經濟強國的原因是非常多的。這當中主要的內在原因,那就應該屬於是外部所帶來的兩場戰爭,第一是朝鮮戰爭,第二就是越南戰爭。

日本在二戰的過程中,實行的是國家分配體制。簡單來說,日本每個國民的衣食住行全部由國家統籌分配,比如,每個人每天可以吃多少大米,都是由國家內部的行政機關說了算。

在二戰結束後,美國佔領軍很快就廢除這項法律。日本因此從一個國家干預經濟的環境中解脫,變成了一個自由市場經濟的環境中去。

1949年4月,日本市場上的物價開始逐漸緩和,戰爭時期的國家干預機構大多都被解散。這裡,為日本下一個經濟騰飛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這一時間,日本經濟被後人稱之為戰爭景氣。顧名思義的是,朝鮮戰爭的這場東風,讓自己的經濟快速復甦,國內的國民生活情況刺得到改善。

當時,因為美軍在朝鮮戰場上的鏖戰,戰場上的美軍自然需要採購大量的軍用物資來為自己的軍隊提供後勤保障。因為美軍採購軍用物資的這一刺激,也影響到了當時的日本。

日本人將美軍的軍用物資訂單稱之為特需合同。戰爭開始後的一年特需合同的金額達到了三億三千八百六十萬美元,整個朝鮮戰爭中,特需合同的金額高達13億美元。從側面來說,也可見朝鮮戰爭對於美國的損失之大。

除了軍需物資的天價訂單之外,為了支援朝鮮半島,不僅是從美國國內調來了大批的軍隊,日本因此成為了美軍的後勤補給基地。這個時間內,還有大量的美軍軍屬來到日本國內定居,這種情況出現後,

日本人認為

這些美軍和軍屬以及他們的家族在日本國內的消費以及非軍事機關在日本的美元開支也算作特需。而整個朝鮮戰爭的三年半時間內,僅僅是特需的收入,高達23億美元以上。這筆收入,除去彌補在貿易期間的逆差之外,還剩餘約4億美元。

此後,日本戰犯岸信介上臺,靠著戰爭經濟的順風車。在1957年,連日本人都不敢相信日本經濟會在戰後那麼短的時間內進入高速發展時期。這一年,被日本人稱之為“神武景氣”。傳說,日本的神武天皇是日本第一代天皇。這個神武景氣的命名,足可見日本對這一年的自豪感了。也正是在這一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率為8%。三年後,日本的經濟增長率達14%。

四年之後,美軍在越南的直接參戰,也是類似的情形。因此,日本在戰後第二次經濟再次飛速發展。

1968年,日本國民的生產總值除蘇聯外。在自由世界躍居第二位,這一年。日本的國民經濟超過了當時穩居第二位的西德。也在這一時間內,日本的出口量又是飛速的增多。甚至有說法,1973年日本製造的轎車,一半用於出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