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附紅細胞體病的防控及治療方法

豬附紅細胞體病的防控及治療方法

豬附紅細胞體病是由附紅細胞體寄生於紅細胞表面而引起的一種危害極大的急性、熱性傳染病。臨床上以發熱、貧血、溶血性黃疸、呼吸困難和皮膚髮紅為特徵。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發現附紅細胞體病。近年來,隨著養豬業的不斷髮展,豬附紅細胞體病的發生不斷增多,不僅引起豬生長緩慢,推遲出欄,種豬生產性能下降,而且還引起豬的死亡,給養豬業造成較大損失。

病的發生

病原。附紅細胞體屬原核生物,立克次氏體目,附紅細胞體屬,乏漿體科,單細胞原蟲。其形態呈環狀、啞鈴狀、S形、卵圓形、逗點形或桿狀。大小介於0.1-2.6um,無細胞壁,無明顯的細胞核、細胞器,無鞭毛。對乾燥和化學藥品的抵抗力很低,但耐低溫,在冷藏時可保存數十天,凍幹保存可活幾年。一般常用消毒劑均能殺死病原。

易感動物。附紅細胞體對宿主的選擇並不嚴格,人、牛、豬、羊等多種動物均可感染,且感染率比較高。豬附紅細胞體病可發生於各齡豬,但以仔豬和長勢好的架子豬死亡率較高,母豬的感染也比較嚴重。

傳染源。患病豬及隱性感染豬是重要的傳染源。

傳播途徑。本病的傳播途徑有血源性、接觸性、昆蟲等傳播方式,如通過攝食血液或帶血的物質,舔食斷尾的傷口、互相鬥毆、注射針頭等可以直接傳播,通過蚊、疥蟎、蟄蠅、蝨、蠓等吸血昆蟲進行傳播,也可通過交配、人工授精、胎盤傳播。

臨床症狀

本病的潛伏期為7天左右。典型臨床症狀表現在:母豬生產性能下降;仔豬體質變差,貧血,腸道及呼吸道感染增加;育肥豬日增重下降;育肥豬急性溶血性貧血。

小於5日齡的仔豬感染後的主要症狀是皮膚蒼白和黃疸,1周齡後多可自愈。1月齡左右斷奶時期的仔豬最初表現為貧血,後出現黃疸,生長髮育不良,成為僵豬。

育肥豬根據病程長短不同可分為3種類型:急性型病例較少見,病程1-3天。亞急性型病豬體溫升高,達39.5-42℃。病初精神萎頓,食慾減退,顫抖轉圈或不願站立,離群臥地。出現便秘或拉稀,有時便秘和拉稀交替出現。病豬耳朵、頸下、胸前、腹下、四肢內側等部位皮膚紅紫,指壓不退色,成為“紅皮豬”。有的病豬兩後肢發生麻痺,不能站立,臥地不起。有的病豬流涎,呼吸困難,咳嗽,眼結膜發炎,病程3-7天,或死亡或轉為慢性經過。慢性型患豬主要表現貧血和黃疸。患豬尿呈黃色,大便幹如慄狀,表面帶有黑褐色或鮮紅色的血液。生長緩慢,出欄延遲。

母豬症狀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感染的症狀為持續高熱(體溫可高達42℃),厭食,偶有乳房和陰唇水腫,產仔後奶量少,缺乏母性。慢性感染豬呈現衰弱,黏膜蒼白及黃疸,不發情或屢配不孕,如有其它疾病或營養不良,可使症狀加重,甚至死亡。

豬附紅細胞體病的防控及治療方法

病理變化

主要病理變化為貧血及黃疸。皮膚及黏膜蒼白,血液稀薄、色淡、不易凝固,全身性黃疸,皮下組織水腫,多數有胸水和腹水。心包積水,心外膜有出血點,心肌鬆弛,色熟肉樣,質地脆弱。肝臟腫大變性呈黃棕色,表面有黃色條紋狀或灰白色壞死灶。膽囊膨脹,內部充滿濃稠明膠樣膽汁。脾臟腫大變軟,呈暗黑色,有的脾臟有針頭大至米粒大灰白(黃)色壞死結節。腎臟腫大,有微細出血點或黃色斑點,有時淋巴結水腫。

診斷

通過流行病學調查、臨床症狀及病理變化觀察,可初步診斷出豬是否感染附紅細胞體,確診還需要進行實驗室檢驗:

組織塗片鏡檢。取病豬的心、肝、脾、肺、淋巴結等觸片染色,鏡檢未發現附紅細胞體,基本上能排除豬附紅細胞體病。

新鮮血片鏡檢。取病豬血液1滴於載玻片上,加等量生理鹽水混合、加蓋玻片,在高倍鏡或油鏡下觀察,若發現豬的紅細胞變形,血漿中有多量圓形、短杆形及月芽形強折光性的蟲體在血漿中不停地抖動、翻轉和作不規則運動,可確定為附紅細胞體病。

血片染色鏡檢。取病豬血液推片,姬姆薩染色鏡檢,如見紅細胞邊緣不整齊,呈菜花狀、星狀,蟲體呈淡紫色或紫紅色,折光性很強;以瑞氏染色,可見蟲體呈淡藍色,均可確定為附紅細胞體病。

綜合防控

預防該病重點是驅滅蚊、蠅,防鼠和定期驅除豬體內外的寄生蟲;閹割、斷尾時注意器械消毒;注射時注意更換針頭,減少人為傳播的機會。

加強飼養管理,搞好豬舍內外的環境和飼養用具的衛生和消毒工作,及時清理糞便,減少應激因素。

因為蟎蟲也是附紅細胞體的攜帶者,所以要經常驅蟲:金伊維1000克拌料1噸,連用一週,有條件的豬場在附紅細胞體高發期應每月驅蟲一次。

藥物預防:每噸飼料配方:清瘟敗毒散1000克+威普健(強力黴素)1000克+維安(磺胺六甲)1000克連用5天或者威紅(曲麥散)1000克+銀翹散1000克+威普健(強力黴素)1000克連用7天。

豬附紅細胞體病的防控及治療方法

發生本病,要及時將病豬與健康豬隔離,死亡豬作無害化處理。對患病豬及早治療:龍米先(20%長效土黴素)1毫升/20公斤體重+血蟲淨(貝尼爾)1克/150-200kg體重,分點深部肌注。但血蟲淨毒性較大,使用時應謹慎,尤其母豬不宜使用該藥。新砷凡鈉明(914)10-15毫克/千克體重,肌注,三天一次,用1-2次;或0.5%黃色素,3毫克/千克體重,用適量糖鹽水稀釋後緩慢靜注,每天1次,連用2次。用附紅細胞體病康復後豬的血清,有很好的保護力,用量按每公斤體重0.1毫升,1日1次,連用2次。另外,仔豬和慢性感染的豬要注意補鐵如右旋糖酐鐵、硫酸亞鐵,以促進機體的抵抗力和解毒能力。

解熱:體溫超過40.5℃以上,可用複方氨基比林、安乃近、安痛定等解熱。

糾正水與電解質失衡和酸血癥:可灌注口服補液鹽、靜注糖鹽水和5%碳酸氫鈉溶液。產房仔豬和哺乳母豬往往病情嚴重,易導致死亡,因此靜脈輸入含有葡萄糖、維生素C、安鈉咖、和ATP的解毒保肝溶液,有利於縮短病程,減少死亡。

通便排毒:體質較好的可灌服少量的芒硝、硫酸鎂;體弱的灌服液體石蠟等。

防治繼發性感染:常見的繼發性感染有豬瘟、藍耳病、圓環病毒、敗血性鏈球菌病、副豬嗜血桿菌病、傳染性胸膜肺炎等。可根據具體情況採取必要的防治措施。

促進血細胞的生成:料中加入有機鐵,連喂20-30天或注射右旋糖酐鐵、硫酸亞鐵和維生素B12,連用2次,以促進機體的抵抗力和解毒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