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義往事之四——物資交流大會

尚義縣舉辦交流會的歷史是和改革開放同步的,第一次趕交流好象就是1978年,那時文革剛剛結束,物資匱乏,人們的文化生活也很缺乏,交流會正好彌補這一不足。

那時的交流會是全是人民物資文化生活的盛宴,除縣城商業局、供銷社各門市外,各個公社的供銷社基本都要在交流會設立攤點,還吸引了附近興和、康保、張家口的一些客商,那是交流會最大的看點就是來自全國各地的遊醫和賣藝的人,有撥腳刺的、賣狗皮膏藥的、撥牙的、賣老鼠藥的、賣藝的人更多,有玩猴的、吞鐵球的、卸大膀的…...我那時歲數小,也不懂真假只是跟著那些賣藥、賣藝的人看。電影院白天晚上連續放電影,除縣劇團的晉劇和文化館的小戲外,還邀請其它縣的劇團,吳橋大馬戲團到會助興。附近各個村的人們也紛紛到縣城趕會,極大地豐富了全縣人民的物資、文化生活。

記不清是趕交流的第一年還是第二年,剛開始趕交流就來了場暴雨,商戶損失慘眾,那時縣城中心只有一條水道,水排不出去,縣城變成水鄉澤國,東方威尼斯。西瓜、酒瓶子及其它東西順水漂流,鴛鴦河也波濤洶湧,阻斷了縣城和附近村莊的交通。大喇叭廣播,開放禮堂,讓回不去家的人到大禮堂避雨。

也許從那時起,多旱的尚義縣,留下了不趕交流不下雨,一趕交流就下雨,下雨就下連陰雨的傳說…...

那次交流會後,有幾年的交流會主會場設在了後操場,而幾乎每次交流會的雜技、馬戲表演都在後操場…...

後操場不僅是個操場,它早已是尚義人民物資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是縣城興盛變遷的一個縮影…...

歡迎有共同情懷的朋友們 一起講述關於你家鄉的故事

尚義往事之四——物資交流大會

記憶中的趕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