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的有些人越來越懷念八九十年代的生活?

平川起高山


我就是80年代的人,有時候回憶起來,八九十年代的生活是那麼的美好。

01

第一個原因是,物質生活匱乏,但精神層面充盈。因為沒有擁有,所以無所謂失去。

反正大家的生活,都差不多的,大同小異,沒有多大的差別。

比如上小學時候,大家都是一樣的捱打,一樣的罰站,遲到一分鐘,在手心打一棍子,作業做不完,放學一樣的不準回家吃飯。

八九十年代,農村的生活基本上,是靠一畝三分地,面朝黃土背朝天,吃穿用都在土裡刨食;而在城市的人,不管各行各業,都拿著微薄的工資,在苦苦支撐的生活,過得都是大集體、大鍋飯的日子,大家的差別沒那麼大,所以也沒有那麼多的,相互比較,也沒有那麼多的心理失衡。

那個時代,人的身心是一種平和的狀態,有一種穩定,確定感和安全感。

02

第二個原因是,那個年代人們,可選擇的較少,也減少了很多煩惱。

比如看電視,大家普遍都買不起電視,也都看黑白小電視。

鄰居誰家有電視,放學之後就到他家。如果是放寒暑假,每當西遊記紅、水滸傳、三國演義,這些電視劇開播的時候,那更是盛況空前,擠滿了一屋子的人,大家一邊看一邊歡呼。

那個時候的銀屏,也沒有什麼可選的頻道,就央視綜合頻道一個臺。大家看得都一樣,所以大家的茶餘飯後,談資也是一樣的。

不管走到哪裡,大家都有共同的語言,而不像現在,電視上頻道多,電腦上視頻豐富,每個人的關注點,都是不一樣的,基本大家圍在一起,可能話不投機半句多。

比如工作,那個是在就業基本靠分配,如果都讀了中專,你就等著分配回到原籍,房子有大集體給你分配,過年過節月餅蘋果、橘子、夏天的啤酒飲料,都有單位給你分配。

可以說,集體包辦一切。人們的集體當中都信仰,集體主義下,個人的命運完全和單位連接在一起。

很難想象,脫離了集體,個人的命運將會如何。所以在集體主義的大環境下,每個人的信仰都是相似的,都有集體榮譽感,小到一個國有企業,大到一個國家,都在這種氛圍一下。

為了共同的信仰,大家在一起工作在一起,生活日復一日年赴一年。

03

第三個原因是,那個年代的人們感情純真,心與心之間的距離比較近,價值觀也很容易統一。

比如小時候,我們的鄰里之間,經常誰家做了饅頭、包了包子、做了餃子,都會留一部分送給鄰居,過些天鄰居,也會有什麼好吃的,也會上門來給你送一些。

同學之間,過生日啊,過節呀,也都是送個筆,送個本,疊十個個千紙鶴什麼的。

那個時候的感情,非常的單純真摯,送的東西都是自己勞動的成果,而不像現在,都是赤裸裸的現金,或者紅包,用錢來表達和衡量感情肯定,沒有那個時候純正。

04

回憶起這些來,那時候的生活,真的比較甜蜜。那時候的人,也沒有那麼多的想法。

也終於明白了,簡單的就是最珍貴的。


啟萌時代


現在有些人懷念八九十年代的生活,非常可以理解。

我們國家從1978年改革開放,八九十年代正是改革開放的初期。那個時候的主要特點:

一是貧富差距不大。這也是大家懷念八九十年代的主要方面。那個時候,我剛大學畢業,實習期月工資50元,大多數人在七八十元左右,到九十年代末,工資大概不到一千。雖然工資不高,但是大家都差不多。當時正好經濟向好,取消了糧票布票,大家都能吃飽穿暖了。工資雖然不高,但物價也不高,養活家人沒問題。


二是住房不花錢。那個時候是福利分房,沒有商品房,各單位排隊分房。我結婚不久,就分到一套房子,當時非常興奮。

三是看病不花錢。那個時候是工廠辦社會,我們這邊一家大型工廠,有幼兒園、小學、中學、職工大學,福利非常不錯。看病去工廠醫務室,再不行轉院去市醫院,自己不用掏醫藥費。當時我所在的市政府部門,也是看病去醫務室,十分方便。


四是大學包分配。那個時候高考錄取率很低,畢業以後包分配,畢業後就成為國家幹部。沒有考入大學的同學,也都去了企業,端上了鐵飯碗。


不管怎麼樣,改革開放還是十分必要的。2000年以後,加入世貿組織,我國經濟突飛猛進,創造了世界矚目的經濟奇蹟。鐵飯碗、大鍋飯被打破,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帶來了競爭壓力。

懷舊是人的本能,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鉅變,往前看永遠是最重要的。


子龍威武


有些人懷念八九十年代的生活?

我不知道是什麼人懷念過去的生活

本人認為,過去的任何時期的生活都沒有目前的生活好,我不懷念過去的生活。

我是六十年代出生的,一個普通工人去年退休了。我知道八九十年代的生活是什麼樣,現在的生活簡直好的太多太多了。

我不想反駁他人的認知

我只想說的是我現在想吃什麼不用考慮離月底還有幾天,餘下的錢能不能捱到下月開工資。而且,想吃什麼就能買到,無論菜市場還是超市,琳琅滿目,豐富多彩。

八十年代可不是你想吃什麼就可以買到的(特別是北方的冬季),九十年代不是你想吃什麼都不考慮口袋裡的銀子的。

八十年代的某一年鄰近春節買不到豬肉,供不應求。九十年代很多國有企業職工下崗,我們這沒下崗的工資也低,物價高的吃不起。我們兩口子的月工資加一起二百多,彩色電視機一臺是三千多,買不起!

有些人說‘’八九十年代的日子雖然苦,但是普遍是窮人,生活壓力沒這麼大!結婚不要買房、不要買車,只求溫飽。‘’

生活壓力不大?多虧不用買房,每個月的工資不計算著花都到不了頭,還考慮買房?說實話,我都幹到退休了也買不起房子,但是我可以不考慮買房子,我租房子不費勁啊。市場上賣的🐟只要我想吃,我可以不假思索的買。

平心而論,我們現在的生活真的已經是歷史最高點了,我們對過去的懷念不是對過去的生活懷念!對生活應該展望未來,肯定一天會比一天好的!

看看1982年,懷念吧?



瘦竹老久


以前好啊,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人和人是交心的,大家沒有攀比,沒有吹噓,有一套說一套,沒事經常聚在一起聊天說笑,好不愜意。

現在呢,生活條件好了,人人拿著個破手機,吃飯看手機,走路看手機,上個廁所都看手機。人說話都帶著股子錢味。就拿我老家農村來說,90年代,大家都窮,鄰居交心,互相幫忙,那關係特別純。我家門前以前是一個小院子,鄰居晚上吃完飯,大家就搬個凳子椅子坐一起聊天說笑,那時候晚上最喜歡聽鄰居大媽說鬼神故事,又驚險又刺激。

現在呢,出門在外,回趟老家,全部都躲在自己家裡,吹空調,看電腦,玩手機,遇上了說個話,就是一年賺多少錢,買了多貴的東西,兒子女兒在外牛x能賺錢,真是感嘆物慾橫流。90年代那輩人質樸,現在的人回不去了!



騎豬的神


身為80後,童年雖已遙遠,但記憶依然深刻。

小時候在鄉村長大,那時候鄰里鄰居很親切,基本上都認識。家裡做了什麼菜,聞著味就過去了,嘴裡吃著還拿著鄰居贈送的回來,這種氛圍在過年過節的時候尤為濃厚。誰家做了好吃的,都會給鄰居送去,似乎大家一起吃才是最美味的。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分享”,真真正正的做到了情真意切。

這樣的日子十分溫馨,大家圍坐一桌,相處非常的融洽,這種情形在現在的鄰里之間很難再看到了。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一點沒錯。小時候每逢豐收的時節,家裡就比較忙,大人們常常會忙到很晚才回來,經常顧不上我,有時候在家門口等著等著就睡著了。印象中不少次被隔壁鄰居“收留”,在鄰居家吃完飯,家人回來了再回去。不像現在,同樓層的鄰居住了十幾年都不知道對方姓什麼,每次碰到只是簡單打個照面,去家裡吃飯什麼的也是不存在的。

深深地感受到變淡的“人情味”。

物以稀為貴,那些在八九十年代看到的場景,顯得尤為珍貴。

小時候家裡一臺黑白電視機,基本是標配了,最期待的露天電影,在當時是不可多得的娛樂。

那時候,車少,馬路顯得很寬闊,電子產品基本沒有。女孩子丟個沙包,跳個繩,男孩子玩個旋轉陀螺,已經是非常開心的課餘活動了。

沒有ipad,沒有手機,有的只是實實在在的生活。

並不是說現在的生活就不實在了,隨著經濟條件的提高,大家對物質的需求越來越高,選擇也越來越多。但是能留給我的獨特記憶卻是寥寥無幾。

懷念的總是回不去的。我懷念那個年代的印跡,懷念那樸實,真誠,快樂的時光。


歡迎分享不同見解,聽說加關注都是有趣的人哦~


優泰源於文創


生活條件好不如心態好。那時候雖然生活條件差,可是人人平等當你看到左鄰右舍,上下級的收入和生活條件都差不多時,心裡是平衡的。所以心態好。那時候居住條件很差,沒有客廳,可是客人來往不斷。沒有灶房,可是食品是安全的。下了班可以讓小孩自己出去隨便跑,隨便玩耍。如果和鄰居的小孩打了架,大人們各管個的小孩,第二天見了面還是好朋友說說笑笑無所謂。那時候都住平房,做飯時誰忘了買鹽買醋互相要一點,顯得格外親切。飯後在院子裡坐一坐,互相啦啦家常,心裡十分痛快。

現在行嗎?客廳很大可沒有客人。

小孩自己出去,沒有大人跟著,必丟無疑。

發了工資和人家一比,氣不打一處來。

買來菜先拿鹽水泡一下以防中毒。

現在住在高層裡,飯後的歸宿大都是手機和電視、電腦,看得頭暈脖子疼。

如果你的小孩跟別人的小孩打了架,把人家打傷,就要提防有人跟你玩兒命了!

唉!我真的想回到過去


民科夫斯基1


八九十年代的日子雖然苦,但是普遍是窮人,生活壓力沒這麼大!結婚不要買房、不要買車,只求溫飽;

那時候還沒拆遷,鄰里相親還很樸實,不互相攀比,一家有難,兩家來幫!大家都和睦相處,互相照應;

那時候的夫妻是患難夫妻,只要老實,住著破房子,外面下大雨,屋裡下小雨,也無怨無悔,相親相愛一輩子!不想現在,動不動就出軌,動不動就離婚!

那時候扇子搖搖,覺得有電風扇就很知足了,不像現在吹著空調還嫌三道四!

那時候還年輕,現在想想都沒多少年好活了!這個癌那個病,還時不時來點“車禍”這樣的飛來橫禍,搞不好哪天人就沒了!


太后老佛爺的少女心


說過去比現在好的很大一群人就是當時既得利益集團,比如單位上班的,領導或者壟斷產業。選擇性失憶個體,只記得以前對他們有好處的優點,比如分房子啊,安排子女就業啊,人浮於事的上班啊,而到現在混不下去了,就放大現在社會缺點,因為自己的不如意,否定整個社會進步。我一個醫院上班的朋友就是典型的這種人,他們家爺爺奶奶開始就是機關單位工作,然後找關係安排他爸混了一輩子,然後他爸安排他,最近這些年單位競爭上崗,以前混日子的方法行不通,外面朋友通過自己努力獲得了更高的社會地位,財富,心理不平衡,要知道他長輩那幾代可是混的很好的,不愁吃喝,別人求他們辦事的。而今一喝酒就會說現在社會如何不好,以前他爺,他爸多牛,有這群蛀蟲,中國複習真心沒指望。


蛋疼的煙火


破掉了一些陋習,經濟總量也有了飛躍,成績是顯然的。階層的分化丶價值觀的錯亂,是讓很多人生活很累,感到迷茫的原因。我認識一個人,職高畢業,九十年代進入某城建公司,踏踏實實,從基層、施工隊長到項目經理,目前資產可能達數幹萬。曾風聞其言,大學生算個屁,我們公司想要誰就要誰,想不要誰就不要誰。這都是正常收入(不正常的不妄言),跟上了國家發展的節奏。

怎樣才能跟上節奏哇,現代人對此十分心焦。成功者十分志得意滿,鄙視失意者,認為自己是智超一籌,這是不對滴的。說白了,就是個運氣問題。改革發展摸石頭的過程中,犧牲了一茬茬的人,社會沒有相應的補償糾正機制,多次被犧牲的人,淪到底層。少數幸運兒,冒上去了。

不要指望先富起來的人要怎麼怎麼的。價值觀也好丶初心也好,說說罷了。各種利益共同體,或以單位形式,或以公司丶協會形式,為本群體謀利,本也無可厚非。斜視眾生,不是我輩人,你就不是人。價值觀的淪喪,也是現代人感到迷茫丶沮喪,進而表現出冷漠的原因之一。


凡人之煩


我來說一下我的八十年代。

我1980年在川西一所高師讀書,以此開啟了我的八十年代。那時學生無論來自城市還是農村,無論年紀大還是年紀小,家庭背景無論窮還是富,無論男或女,都是自帶行李到校報到,名字對上號,分配到寢室完事。沒有學費一說,伙食和教材作業本之類都由學校包了。

剛開始都住8人間寢室,也就是大通巷串起20多個房間,一間宿舍安4架上下床,所有人通用一個洗漱房和廁所,並且甩幾帽子遠。洗漱和排便時要你爭我搶,否則搶不到熱水和坑位。

在我的記憶中,想不起在學校有過洗澡這事,倒是有一次,一位姓王的同學約我一起下岷江洗澡。王同學高大帥氣,哪曉得僅會遊一點狗刨,我倒是遊過河了,他卻游到半中央又往回轉,看著是在揮臂划水,卻沒一點動力,等回過神去攆時,怎麼也追不上,看著他活生生被水沖走,一個星期後才找到。家長哭天嗆地找來,也沒把學校怎樣,倒是我們幾個一起下水的學生每人寫了份檢討書了事。

吃飯是各自出一張票,有早餐,中餐,晚餐三種票,湊夠8人一桌開餐。早餐吃玉米糊糊,當地人喊攪團,下飯菜是泡菜和炒酸菜,偶爾有稀飯饅頭。中餐吃米飯,一盆回鍋肉,一盆素菜,一盆蔥花湯。晚餐下麵條,或者麵疙瘩,也是一大盆。三餐均是大盆上桌,自備大飯盒搶吃。

都是年青人,也都挺能吃,也都快咽猛嚼,所以沒看出來有啥高低貴賤,差不多一個學期,也沒發生搶食糾紛,確實有點奇怪。我當時的心理是,國家管吃管喝,有啥好計較的。不過,終於有高年級同學寫了大字報聲討,但沒得到響應。

那時也沒啥娛樂,就是看黑白電視和聽廣播。黑白電視平時不輕易打開,開了也擠不進去,只是審那兩個集團的時候紮實開了一下。廣播也不是聽的學校廣播,而是街上地方廣播站的高音喇叭,從街面吹進校園來,又響又亮,反反覆覆播聯產承包責任制怎麼好,再就是李谷一的歌聲《鄉戀》。

大二時搬了新校區,條件有所改善。伙食改為給大家發錢發糧票,一個月32斤糧票,28元錢。吃好說不上,吃飽沒問題。節省點用或搗騰斤把兩斤糧票,還能賺幾個零花。用不著家長寄錢,當然有寄更好,我媽每月給我寄10塊,我把它存著,攢到120時,買了一個磚頭錄音機,用來學英語。

最讓人高興的是有彩電可看了,趕上82世界盃,親眼目睹馬拉多納,金童子羅西的風采,見識了足球,也迷上了足球。最讓人臉紅心跳的是居然開跳交誼舞了。不過,我們班上的同學大多內心想嘗試,卻又只怨自己腳杆彎,便做著鄙夷的樣子,嘴上相約說不去沾,卻還是有偷偷跑去開洋葷的。

畢業時,掛過一科兩科也會安排補考,只是都會合格吧,沒聽說有誰畢不了業。至於分配工作,也不懂啥運作之類,填了份分配意向書,就寫你想到哪裡,最關鍵是寫不寫“服從組織分配”。我寫的意向是到西藏新疆,把行李打包鎖在生活櫃裡,就回家等通知去了。

據瞭解,我所在班的同學們都分配到學校當老師,唯一的區別是,有的分到條件好一些的地方,有的分到差一點的地方,有的在企業學校,有的在城鎮學校。分到條件好的,感覺就是那幾個年齡大點的同學,可能懂運作吧。

那年月好像也不太講究運作。記得到文教局報到時,走在我前面一位成都師範的還懂得散煙送火的,把我都看傻了,想不到出社會還應該有這套技能,可沒人教我呀。好在有驚無險,這位散煙送火的仁兄分配到離城幾十公里的鄉下,我卻留在縣城中學了,結果還不錯。

我家與這座小城相距500多公里,與它毫無關係,連一個認識的人都沒有,更別說有啥親戚朋友了,但隨後的個人發展和道路還算可以,整個80年代好像成了我職業生涯的亮點,從教師到行政,從入黨到升職,都由不得我說什麼想什麼,也沒聽說要用啥歪門邪道,就是一覺醒來,突然接通知喊你到某某辦公室談話,去了才知道變單位變身份變地位了。用一位領導的話來說,你啥都不要多想,你的路是組織設計的。

那時,住房由單位分配,到哪個單位,就由哪個單位管,有幾樣簡單傢俱,至少有床,沙發,辦公桌,辦公椅,拎包入住,吃飯總有個單位伙食團掛靠。其他人生大事,如戀愛結婚生子都不是大事,好像沒怎麼操心,沒覺得要花什麼錢,一切都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9年後,市裡一紙調令下來,800塊錢包了個貨車,幾樣傢俱一拉就走,走得清清爽爽,沒覺得誰礙著我,或我欠著誰,吃吃喝喝,拉拉扯扯那些都沒有,那時好像就工作關係,沒個人關係一樣。

到市裡已經是九十年代,這個與縣城的八十年代比起來肯定又不一樣,需要換個篇幅來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