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學教育先驅傅種孫

傅種孫教授是我國著名的數學教育家、數學基礎及幾何學家。從1921年起,他歷任北京師範大學、西安臨時大學、西北聯合大學和西北大學教授,1945年至1947年在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進修,後任北平師範學院數學系主任。新中國成立後,他先後擔任北京師範大學教務長、副校長,創辦了中國數學會第一種數學雜誌《中國數學雜誌》,後改稱《數學通報》,1956年獲“全國先進生產者”稱號,主要著作(含譯著)有《初等數學研究》《羅素算理哲學》《幾何原理》《幾何基礎研究》等。作為北京師範大學20世紀50年代的6位一級教授之一的傅種孫,為中國的數學教育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是中國中學數學教育的一面旗幟。他一生在北師大服務40餘年,為學校和數學系的建設貢獻了畢生精力。

痴情數學

傅種孫,字仲嘉,1898年2月27日生於江西高安上湖鄉珠湖村,他的父親傅元弼是一位晚清秀才。傅種孫自幼好學,積學漸進,寫得一手好文章,雖有幾分文弱,但兩眼炯炯有神,出口成章,氣度不凡。1916年,他從省立八中(今宜春中學)高中畢業時,父親已去世,家庭經濟困難,不能供他自費讀大學。這年暑假,他因事到南昌,遇到一位老師,得知北京高等師範學校(今北京師範大學)在南昌招兩名江西籍公費學生。他倉促應試,因成績優異,在眾多的考生中脫穎而出,被錄取到北京高師數理部。

1920年,傅種孫從北京高師數理部畢業,被留在母校附中任教。他在附中教課非常受學生歡迎。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曾回憶道:“幾何老師傅種孫博學多才。都知道數學課是最枯燥的,然而傅老師的數學課別有風韻,第一次聽便被他那獨特的授課方式吸引住了。原來傅先生不僅有紮實的數學功底,而且古文造詣很深,他用有名的桐城派古文自編了幾何講義,上課時拉著讀古文的腔調講解幾何,特別風趣。”

當時我國的理工科教材都使用外國原版教材,但是書價對經濟條件較差的中國學生來說貴得驚人。為了解決書荒問題,傅種孫於1929年聯合學校教員,集股籌款,創設北師大附中算學叢刻社,印刷課本,並按國內書市價格出售。同時,他用叢刻社的盈餘聘請專家,編寫中學數學課本,他擔任總編輯,每本書都仔細審查。到1935年,除高中代數外,中學數學各課程的書籍已經全部問世,這是我國自主編輯出版的一套數學教科書。他編寫的《高中平面幾何》就是其中之一。這套數學教科書當時在全國影響很大,採用它的教師都說用起來有事半功倍之效。

在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學習時,傅種孫和同學們組織數理學會,出版《數理雜誌》。他發表在雜誌上的《幾何原理》是中國報道幾何基礎的第一篇文章。他的《大衍(求一術)》更是國內第一篇用近代數學觀點研究中國古算的論文。作為中國著名數學家、教育家,他在數理哲學、數理邏輯、數學史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在幾何基礎、近世代數方面有多篇論文和多部著作。

在北師大執教時,傅種孫從畢業生的來信中,察覺他們不能用高等數學統領初等數學,便於1928年在數學系三年級開設“初等數學研究”。他最初設想的課程內容十分龐大,無奈不能實現,便改為只講“平面幾何研究”,講義的初稿中有總論、基礎、證題、作圖、軌跡、極大極小及極限諸篇,後因抗戰爆發,沒有印刷條件而未能出版。2001年,北師大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研究成果,正式定名為《幾何基礎研究》。

從1933年起,北師大每年暑假都會舉辦中學數學教員暑期講習會,抗戰全面爆發後,陝西省和西北師範學院繼續舉辦,傅種孫一直是講習會主講教師,歷年講述,很少重複,到1945年共積累講題32個,油印的講稿15篇。200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傅種孫數學教育文選》一書收錄了他的大部分講稿,內容是一般教員容易忽略,甚至錯了還不自知的問題,這些都是他自己的讀書心得,不是一般書籍裡所能見到的,十分珍貴。

服務母校

新中國成立之初,北平市軍管會對北平師範大學前途頗為用心。傅種孫以其勇於擔當的精神,挺身而出,為保存北師大元氣,立功甚偉。1949年春,他被任命為北師大教務長,並被選舉為北京市人大代表,1952年升為副校長,1954年任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委員,1956年任《北京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首任主編。

北平和平解放後不久,毛澤東前往北師大教員宿舍看望同學湯璪真和業師黎錦熙,應邀作陪的有理學院院長、地理系主任黃國璋和教務長、數學系主任傅種孫教授等。毛澤東高度稱讚了傅種孫起草的關於北師大“四九血案”的《教授宣言》(四九血案即1948年4月9日,因國民黨特務抓走北師大學生引發的流血衝突事件),晚宴時,聽取了傅種孫等教授辦好新中國大學的多項建議。這次會見給傅種孫很大鼓舞。

1949年年底,學校按照國家教育主管部門的指示,討論研究北師大的改進問題。此項工作由時任教務長傅種孫負責組織一個小組,成員包括教授、講師、助教和職員,傅種孫為組長。經多次開會研究,他們對北師大的辦學方針、任務、學制、課程、教材與教法、附設事業的擴展與聯繫等,以及改進的步驟和條件都做了比較認真的研究,並由傅種孫主稿,提出一份《北師大改進研究總結》報教育主管部門。1950年5月9日,教育部向北師大頒發了《北京師範大學規程》,其中採納了《北師大改進研究總結》中的多項意見。

作為教務長,傅種孫積極制訂全校各系的教學計劃。20世紀40年代,北師大各系都沒有完整的教學計劃,有的是自由教學,甚至因人設課。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接管了高等院校,致力於培養社會主義大學生,制訂一個符合黨和國家培養目標的完整的教學計劃是非常重要的。傅種孫在百忙之中,緊緊抓住這一學校大事,集中精力和當時的蘇聯教育專家波波夫共同完成了這件事。當時學校教務處只有註冊組,主管教務行政工作,不負責教學工作。為此,傅種孫在教務處專門新設置了課業科。這項工作的完成,為此後北師大的建設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傅種孫對工作非常認真,一絲不苟,凡是送給他籤閱的文件、報告、計劃、總結等,從內容到文字,他都要仔細批閱,對錯別字從不放過。他常提醒有關同志說:“文件上有錯別字不是小事,它會影響別人對內容的理解,甚至會貽誤工作,同時也反映出我們的水平和作風。大學所發出的文件在文字上應該是準確無誤的。”

制訂學校長遠發展規劃是一件非常細緻而煩瑣的事。傅種孫事必躬親,他根據學校發展總目標和各系提出的每年增長計劃,編制出一個總表。為此,他常常伏案數日才竟其事,然後再提交會議討論,為學校的發展鞠躬盡瘁。

傅種孫患胃潰瘍病數十年。他要應付學校、各系的各種事務,日不暇給,常常在辦公室裡,幾片餅乾就著茶水權當一餐。由於超負荷的工作,他的身體嚴重透支。1956年在一次會議上,他突發腦溢血,幸虧搶救及時,性命無虞。

1957年,傅種孫病體初見平復,還沒有恢復工作,國內發起“鳴放”運動。6月末,《人民日報》記者到他家採訪,他對知識分子問題口述了一些意見,記者筆錄並寫成文稿,帶回報社後,還沒發表,有人又從報社把文稿要回來還給他。不日,“七一”社論出來了,整風運動轉為反右。他被定為“右派”,被剝奪一切行政及學術職務,並被下派到數學系資料室工作。他曾在家裡說:“不得捧書上講臺,但得不離母校,為人民效勞,我還是安心的。”1961年年底,他被摘去“右派”帽子,1979年北京市委重審“右派”案件,認為22年前對他的批判是錯誤的,給予徹底改正。

桃李芬芳

20世紀50年代,國家面臨大規模經濟建設,需要培養大批人才,多出快出人才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選派青年教師留學蘇聯。傅種孫積極響應號召,認真組織學校青年教師參加選派,甚至讓系裡所有符合年齡條件的青年教師都去檢查身體,結果先後派出了劉紹學、孫永生、袁兆鼎、趙楨、丁爾陞等人赴蘇聯留學。在他的努力下,北師大數學系留蘇攻讀副博士學位的人數在各高校數學系中位居第一。由於其他條件不夠而未能派出者,如嚴士健,他就安排數學教授閔嗣鶴進行指導,後來又請華羅庚加以關照。他規定所有年輕教師都要進修近世代數、實變數函數論、幾何基礎,以提高專業水平。這一系列措施對於北師大數學系,乃至一部分師範院校教師學術水平的提高都有積極作用。1981年11月,王世強、孫永生、嚴士健、劉紹學等人被批准為首批博士生導師,佔全國首批數學博士生導師的5.6%,佔北師大首批博士生導師的22.2%。客觀地說,這個結果與傅種孫在50年代的遠見卓識是緊密相關的。

傅種孫非常珍愛人才,並且敢於用才。著名數學家閔嗣鶴就是他發現和培養的。閔嗣鶴於1935年大學畢業後,被傅種孫推薦到北師大附中任教,後被推薦到清華大學任教。傅種孫以實習講師名義破格聘請本科畢業生王世強留校任教。王世強原在西北師院讀書,1946年來北平師院,1948年畢業於數學系,當時傅種孫是系主任,發現王世強有培養前途,遂立即提拔王世強為實習講師,破格用人。30年後,王世強在數理邏輯上的成就,充分說明傅種孫有知人之明且果毅過人。審閱了自學成才、僅具有初中學歷的數學愛好者梁紹鴻的一篇論文後,傅種孫毫不遲疑地邀請梁紹鴻到北師大任教。梁紹鴻主編的《初等平面幾何複習與研究》於1958年出版,發行100多萬冊,至今還是中學教師離不開的參考書,梁紹鴻的貢獻也與傅種孫的果斷決策有關。

1962年1月14日,傅種孫腦溢血復發,於18日上午10時在北京去世,享年64歲。1998年10月,北京師範大學隆重舉行了傅種孫先生一百週年誕辰座談會,緬懷這位中國數學教育的先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