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明 祭 思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又是一節到,徘徊在人生中又一個小的分叉口,充滿很多無底的惆悵。梧桐更兼細雨,勾起對逝者的思念。

清 明 祭 思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的農諺。清明節還有一個傳說,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中餓暈,臣介子推割下大腿的肉給他吃,後來公子重耳成為晉文公,封賞忠臣忘了介子推,當重耳想起時,介子推卻不願再做官,揹著母親隱居在綿山,重耳就放火燒山逼他出山,但大火燒了3天始終不見人出來,上山尋找發覺他和其母已燒死了。

在燒焦的柳樹上有血詩的衣襟“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於是重耳將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次日,重耳登山祭奠,發覺老柳樹復活,賜名“清明柳”,並定為清明節,以祭奠介子推,並勉勵自己勤政清明。

清 明 祭 思
清 明 祭 思

踏上故鄉的路,腳下青青的小草,田野綠綠的麥苗,田邊黃黃的油菜花。一股青澀滋味清香撲鼻而來,眼前浮現已故親人微笑著迎接我們回家的情景。

清 明 祭 思

老家門前依舊是一排柳樹,摘上一支新鮮的柳枝,繫上一串飄墳紙,來到先祖的墳前,不知何年先輩的墳頭長出了一棵柏樹,歷經百年風霜,已長成二人合抱粗的參天大樹。老年人都說這是先祖積德,我深信不疑。我的祖先、奶奶都長眠在這棵柏樹下,捧起墳前的土,堆在親人墳頭,跪在親人的身邊,深深地叩頭拜下,淚水沾溼了臉龐,思緒又回到了從前。

過去的時光難忘懷,奶奶的身形猶在眼前,頭戴自縫的二片帽,穿一身中式斜扣衫,撿著門前路邊丟棄的鏽鐵釘、碎玻璃……怕扎壞了路人腳底。

小時候爸媽總是為了生計奔波忙碌著,奶奶挑起了照顧我們姐弟三人的重擔,她是又當爹又當媽,那時家裡很窮,為了讓我們能好好的長身體,奶奶總是把白麵留給我們吃,她常嘮叨的一句話:“有命爬山無命入海,有出息唸書就是砸鍋賣鐵也讓你們念”。

奶奶有一顆菩薩般的心腸,她常常在我耳邊說:“幫忙別人就是給自己積德,以後的路也好走”。記得上大學那年,臨走時奶奶給了我一包針和一團自制的棉線,語重心長地說:“苦日子不怕,再苦也別忘行善積德,這針是給自己和別人縫釦子用的,這線叫萬里長,不能吝嗇,給人方便就是給自己鋪路”,樸實的語言深深地印在了我心裡,讓我受益終身。

其實祭祀是一種文化,提醒健在的人,記住去了的人,人們平時不見得會記得住逝去的人們,只有像清明這樣的節日裡才會去緬懷。就像高翥寫的那樣:“落日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清 明 祭 思

生與死,陰陽的兩個極,是生命的分界線,是動與靜的自然。生者是動態的自然,逝者靜靜的長眠於地下,靜靜的轉成一堆黃土,人生不長壽,何事不重來?

踏青,祭掃,彷彿人世間的哀與樂都交織在這清明節,緬懷追思的心緒,清新明快的心境匯聚在一齊。

文字:王娜

審核:李曉燕

清 明 祭 思清 明 祭 思
清 明 祭 思清 明 祭 思
清 明 祭 思

立檢為公

執法為民

清 明 祭 思

講述檢察故事 傳遞法治正能量

新浪微博:@西鄉縣檢察院

清 明 祭 思清 明 祭 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