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長的國產劇,質量越來越高了嗎?

一線導讀:近年來,動輒七、八十集以上的電視劇層出不窮。嫌節奏太慢?倍速看劇早已成了常規操作。不想看支線劇情?拖動時間軸直接跳到視頻網站貼心標出的精彩片段。是這屆觀眾太沒耐心嗎?不好意思,這個鍋觀眾表示不背。

越来越长的国产剧,质量越来越高了吗?

文丨柳書琪

來源丨網易數讀

70集的《延禧攻略》、87集的《如懿傳》、81集的《羋月傳》、96集的《武媚娘傳奇》……近年來,動輒七、八十集以上的電視劇層出不窮。瞧這勢頭,好像不破個70集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大型史詩級鉅作。

電視劇這麼長,心急的追劇黨們也不能坐以待斃。嫌節奏太慢?倍速看劇早已成了常規操作。不想看支線劇情?拖動時間軸直接跳到視頻網站貼心標出的精彩片段。

是這屆觀眾不行、太沒耐心嗎?不好意思,這個鍋觀眾表示不背。

不是錯覺

越來越長的國產電視劇

國產電視劇的集數一直這麼多嗎?通過豆瓣爬取的國產電視劇數據來看,並非如此。

哪怕是我們印象中播得永無止境、簡直像有九九八十一集的86版《西遊記》,其實竟然也不過25集。

上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電視機還是普通家庭裡的稀罕物件,電視行業也尚未發展起來。此時的國產電視劇集數主要集中在1到20集內,40集以上的屈指可數。

越来越长的国产剧,质量越来越高了吗?

此後,隨著電視機的普及,電視劇的數量大幅增多,電視劇集數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原先“1到20集”的主流地位逐漸沒落,從21世紀初,“21到40集”開始一統江湖。2010年到2014年之間,21到40集的電視劇達到了1294部之多,是其他集數電視劇總和的兩倍。

當然,對於“《甄嬛傳》十級學者”而言,40集以下根本不算長,無足掛齒。根據《2018中國電視劇產業報告》,2017年通過備案公示的電視劇平均集數已達到了39.8集,為歷史最高水平。

因此,我們姑且就將超越平均線的40集以上電視劇稱為長篇電視劇吧。

41到60集以上的電視劇從2000年來快速增多,幾乎每五年的數量都比之前翻了至少一倍。最近五年更是達到了444部以上。

61集以上的電視劇尚數小眾,其中還有不少是連載劇,與一般意義上的電視劇略有區別。

總歸來說,大抵有三類。一是動畫片,如《藍巨星和綠豆鯊》、《南南貓和京京鼠》;二是情景喜劇,如《我愛我家》、《東北一家人》;三則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電視劇,如《甄嬛傳》、《那年花開月正圓》、《夏家三千金》等。

正是因為第三類“國民電視劇”觀看率高、普及度廣,才更加深了人們的印象:電視劇越來越長了。

長篇電視劇等於爛劇嗎?

但需要注意的是,長篇電視劇並不直接等同於爛劇。它只是敘事節奏的一種,有背景宏大、刻畫細膩、線索豐富的特點。質量上乘的長篇電視劇甚至不亞於一部蕩氣迴腸的史詩。

以豆瓣評分為衡量標準,6分為及格,8分及以上為優秀。

可以被稱為是長篇電視劇典範的,莫過於2003年的歷史劇《走向共和》了。雖有59集之長,卻以9.7分位居豆瓣所有國產電視劇之首。對歷史的尊重,讓它贏得了應有的口碑。

越来越长的国产剧,质量越来越高了吗?

只可惜,能冠以佳作頭銜的長篇電視劇太少了。

41到60集電視劇中,只有不到十分之一可以稱為優秀,超過半數都在及格線以下,其中又以3到4分為多。61到100集就更不用說了,基本上5分不能再高了。

長篇電視劇不一定評分高

那麼短篇電視劇又如何呢?

從1到20集的電視劇來看,表現還是很優異的,大多數都集中在6分以上,7到8分也不少。這對於國產電視劇而言已經實屬不易。

《圍城》堪稱其中的代表之作。它改編自錢鍾書的經典同名小說《圍城》,在起跑線上就超人一截。陳道明所飾演的方鴻漸至今還叫人扼腕,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而21到40集這個區間內的差異就很大了。雖有1600多部在6到8分間,但3到4分的700餘部也讓人無法忽視,低於3分的數量也是最多。

事實上,電視劇集數多少與電視劇質量並不直接掛鉤。長、短篇電視劇一個長於鋪陳,一個精於節奏,各有側重,獨具千秋。

越来越长的国产剧,质量越来越高了吗?

《權力的遊戲》最終季將於4月15日播出

比如以口碑見長的英美劇,既有宏大敘事的八季大作《權力的遊戲》,又有精巧幹脆的迷你劇《神探夏洛克》,它們無一例外地都被劇迷們奉為“神劇”。

電視劇為什麼越來越“水”了?

理論雖然如此,但現實卻是殘酷的——國產長篇電視劇中的爛劇的確是層出不窮。究其原因,不是因為它“長”,而是因為它“水”。

原本可以25集講完的內容,偏偏要撐到35集;播出10集了,男女主角卻連面都沒見過;主線劇情不老老實實推進,支線倒是遍地開花……

既然加長劇集對電視劇質量無益,製片方和電視臺又為什麼要這麼做呢?一言以蔽之,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眾所周知,演員是高收入群體之一,他們居高不下的片酬往往是劇組的開銷大頭。更有少數一線“演員”叫出了天價片酬,演藝圈的陰陽合同撕出的不過是冰山一角。

此外,劇組對一部電視劇的某些投入是一次性的,如服化道、佈景、路費等等,劇集越多,平攤費用就越低。

這些錢花出去了,總得想辦法賺回來。因此,如何把電視劇賣出高價就成了製片方的主要考慮。

這就涉及到中國的電視劇製播分離制度了。通俗來說,做電視劇的製片方和播電視劇的電視臺不是一夥人。製片方完成電視劇製作後,將其按集數標價賣給電視臺。集數越多,賣的價錢自然越好。

那麼,電視臺又為何偏愛集數多的電視劇呢?

這同樣與電視臺的盈利模式有關。目前大部分電視臺都需要廣告費來維持其運營。電視臺在電視劇集之間插播廣告,劇集多了,能打包賣出的廣告費也更多了。

越来越长的国产剧,质量越来越高了吗?

更何況,劇集多的電視劇往往更能在互聯網上引發討論度。正如《延禧攻略》火極一時,也少不了大批“自來水”們最初在網上的造勢。如果熱度剛剛興起,劇集就戛然而止,那培養收視率就是天方夜談了。

制方與播方的“愛恨糾葛”不止於此。製片方把劇賣了出去,也不意味著高枕無憂。如果電視臺播出後收視率不理想,很有可能到手的錢就打水漂了。

所以,雙方在簽訂合約時要達成一致,這部電視劇要達到平均時段排名的第幾名。排名達標,照付全款,甚至加錢;排名不達標則按梯度扣款,甚至免費播出。

這就是電視產業中所謂的“對賭協議”,也叫做“買收視率”。所以製片方無形之中也揹負上了來自收視率的壓力。加長劇集在所難免。

在2015年吉林電視臺和共和祥雨公司簽訂的《電視劇播映權轉讓合同書補充協議》中,明確提到,電視臺對電視劇《異鎮》有收視要求。

如果在全國衛視34中心城市排名16,價格則為18萬元/集,總款為630萬元(基準價)。而只要下降一名,價格就會跳水至3萬元/集,總款縮水為105萬元(保底)。一名,六倍,525萬元真金白銀。不可謂不是一場賭博了。

越来越长的国产剧,质量越来越高了吗?

無獨有偶。深圳廣播電影電視臺在與電視劇《絕愛》製作方(中影北京電視分公司、好風公司)簽訂的《電視節目播映權許可合同書》中明確規定,35集電視劇的基準價格是15萬/集,總價525萬元。

但實際上,如果落至第11名及之後,將直接免費播出。製作方只能收到基本的三費,相當於血本無歸。最後衛視播出的版本也將35集剪成了32集。

有人可能會問,那電視劇被拖得又臭又長、豆瓣評分那麼低,收視率能好得了嗎?可別忘了,看電視的人和豆瓣評分的人很可能並不是同一類人。

越来越长的国产剧,质量越来越高了吗?

《2016年中國電視收視年鑑》顯示,45歲以上的中老年女性每天看電視時間最長。她們做著家務,順便看看電視劇。如果節奏太快,上個廁所的時間就跟不上劇情了,誰又還有興趣接著往下追呢。

越来越长的国产剧,质量越来越高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