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小車輪就碾壓龐涓了,不服?憋著

歷史小車輪就碾壓龐涓了,不服?憋著

孫臏和龐涓的故事,坊間廣為流傳,最為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個版本是:孫臏,戰國齊阿鄄(今山東陽穀鄄城一帶)人,是孫武的後世子孫,年青時與龐涓同學兵法。後來龐涓做了魏國的將軍,知道自己的才幹不及孫臏,便將他騙到魏國,處以臏刑(割去膝蓋骨),因此人稱孫臏。後來他通過齊國使臣的幫助潛逃到齊國,受到齊國將軍田忌的賞識,推薦給齊威王,受任軍師,經過“圍魏救趙”桂陵之戰和“圍魏救韓”馬陵之戰,龐涓兵敗身死,孫臏名顯天下。

如果沒有順應社會客觀發展規律,即使孫臏在戰爭中運用到如此出神入化的智慧和計謀就能改變當時的歷史格局?龐涓兵敗身死,難道只是因為其性格嫉賢妒能,驕橫自負、心胸狹隘才造成的麼?那些偶然的歷史事件堆疊出的必然結果,成王敗寇,孰是孰非,又怎能妄加評論呢?

歷史小車輪就碾壓龐涓了,不服?憋著

一、社會結構的改變、科技的進步、生產力的提高,促使戰爭形式發生變化

戰國初期,封建制度逐步確立,社會階層發生變化,地主和自耕農的出現,導致士兵不再是貴族的“私屬”,其成分變為以農民為基礎的新“國人”,其從事生產生活和戰爭的積極性顯著提高。其次戰國時期出現了鋒利的鐵製兵器和先進的攻城器械,比春秋時期的銅製器械更廣泛用於戰爭;軍隊數量猛增且士兵素養提高,軍事行動範圍擴大,從而戰爭方式由春秋時期的車陣作戰轉變為戰國時期的步兵、騎兵野戰和包圍戰等多種作戰方式。

在戰國初期魏國成為第一強國,是因為抓住了這一歷史機遇率先變法改革。龐涓到魏國之後在軍事上確實做了很大貢獻,發揮魏武卒步兵方陣的優勢使得宋、魯、衛、鄭等國臣服於魏國,此後徵韓伐趙,討秦抗齊,即使在桂陵之戰失敗後,還能打敗秦軍盡數收回河西失地,不失為一代名將。

在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兩次戰役之初,魏國屬於進攻方是佔據壓倒性優勢的。趙國因長期與北方遊牧民族作戰,其多以騎兵為主,步兵戰力稍遜,在攻城防守戰中很吃虧,魏軍以己之強攻彼之弱必勝。其實真正能威脅魏國霸權地位的是韓國,韓國經申不害改革之後,在平穩中實現了轉型國力日盛,至少韓新軍戰力遠勝於趙國,韓軍據守抗魏三個月,足以證明“勁韓”之稱。只是韓軍沒有出色的將帥且作戰經驗和實力稍遜魏武卒,以至於終於被打敗。

戰爭思想的變化,突出了兵家的詭道本質。孫臏兩勝龐涓是真正把兵家詭道本質以運動戰淋漓盡致的揮灑了出來,至此智慧與計謀在戰爭中大放異彩。春秋時期戰爭講究“結日定地,各居一面,鳴鼓而戰,不相詐”的戰爭禮逐漸被摒棄,多種作戰手段相繼出現。《孫子兵法》確立“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的思想,孫臏善於謀劃、雖然兩次都是“圍魏”,但在戰術謀略佈置上有很大不同,桂陵之戰“避亢搗虛,攻其必救”,主要在於攻其必救,選地設伏;龐涓帶領少數部隊進入桂陵,被圍兵敗,輸於“陽謀”而非魏軍戰力本身。

馬陵之戰“誘敵深入、圍而殲之”主要在於製造假象,誘敵深入。孫臏根據時勢的不同,做出正確的戰術謀劃,一舉圍殲魏軍。而龐涓深信兵法中的固有模式:帶兵走百里去爭利,先頭部隊會受挫;走五十里去爭利,士卒也可能逃亡這一傳統觀點,在追擊齊軍過程中,受到“減灶示弱”的迷惑,誤認為齊軍逃亡嚴重,軍心不振,便丟下步兵,只帶一支輕裝部隊,兼程追趕,終致孤軍深入被圍自刎身亡的下場。

歷史小車輪就碾壓龐涓了,不服?憋著

二、魏國內部奢靡腐化,魏惠王四處樹敵,人才流失才是導致魏國衰落、龐涓兵敗的元兇

從地理環境來說魏國處於天下之中,屬於四戰之地很容易陷入兩面作戰的困境,魏國沒有趙國那樣的南北戰略縱深,使趙國不會被一擊必殺。魏國沒有秦國那樣居高臨下的地裡優勢,俯瞰山東六國,可攻、所向披靡;可守,固若金湯。也沒有齊國那樣的富裕,有足夠的實力與之對峙;更沒有楚國那樣的地緣廣闊,帶甲百萬,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豐富資源。魏惠王時期戰略選擇上出現失誤,好大喜功、四面出擊,營造了一種“慕虛名而取實禍”的形象工程,導致魏國四面受敵,國力日衰。

再者魏國的變法終究沒有延續下去,也是其慢慢衰落的主要原因。究其原因,是魏國內部的守舊勢力過於龐大。這個問題在其他變法國家都出現過,但魏國的情況最嚴重。當年吳起也淪為國內舊貴族爭權奪勢的犧牲品被迫出走楚國,如果魏國在吳起的指導下,順應時勢進行第二次變法,一統天下也未可知呀!但歷史沒有那麼多如果的,內無雄主支撐,外無強臣維護的狀況下,變法不徹底,反撲的危害越大。

除此之外,最要命的是魏國承襲晉國公卿大夫舊制度下社會階層已經固化,新進人才不斷受到排擠和打壓,導致大量的人才流失。龐涓時期,魏相公叔痤(設計逼走吳起的那位)也沒少給他使絆子,公叔痤之後是魏相公子昂,此人除了善於奉迎,吃喝玩樂之外沒別的本事,桂陵之戰敗,和他的庸碌無為不無關係,間接導致了兵敗於齊。最為要命的是太子申比公子卬更酒囊飯袋,更志大才疏,由此二人在軍中主事,即使天兵神將也難挽回敗局吧!

馬陵之戰的主帥正是太子申,對於此時的龐涓而言,戰勝了功勞肯定與自己無緣,戰敗了,罪責無疑將有自己承擔。庸君用人不當,將相互相猜忌,軍隊號令不一,這樣的軍隊即使再強悍也只能做無謂的犧牲罷了。然而受齊國“減灶示弱”迷惑的也不只是龐涓吧,在沒有任何人懷疑勸阻且沒有確認情況是否屬實,就下令兵發馬陵道,難道龐涓真的被嫉妒、憤怒、驕橫衝撞的失去理智了麼?這不是一個久經沙場的老將應表現出來的行為。這當中究竟發生了什麼,無從得知,唯一的事實是龐涓自刎而死。庸君權臣對軍旅兵事的干預,是敗亡的徵兆。魏國內部的奢靡腐化,爭權奪利最終葬送了極具統兵才能的上將軍--龐涓,至此這個超強戰國再沒有支撐大局的良臣名將,便日復一日的衰落下去。

歷史小車輪就碾壓龐涓了,不服?憋著

三、龐涓只是魏國舊貴族勢力的代言人

變法稍有成效後,魏國便以中原霸主的姿態傲視天下,大梁也成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魏國君臣自然會滋養出驕橫,自負的本性;驕橫、嫉賢妒能、心胸狹隘這樣的性格缺陷對於一個人來說是無疑是可怕的,如果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也有這樣的劣根性,就是亡國滅種的災難。物極必反,被假象矇蔽了雙眼,就會對時局做出錯誤的判斷,焉有不敗之理。

有一個事實我們必須得承認:魏國排外思想很嚴重。底層優秀人才得不到施展才華的機會而被迫去他國尋找機遇,任人唯親不分賢良的選拔規則導致外強中乾的境況,多年之後即使宗親中出現了信陵君這樣優秀人物卻也在內耗中漸漸隕落,難改敗亡的結局。由此可見即使魏王暫時重用了孫臏,許予高位,孫臏也會面臨魏國舊貴族勢力的阻撓和迫害,以魏惠王多疑的性格,孫臏也難全身而退。迫害孫臏的是魏國舊貴族勢力,與龐涓的個人恩怨或許被利用了,總之兩個人都是爭權奪利的犧牲品吧!

一個人自身品質上的缺陷與其事業的成功與失敗,是成正比的,缺陷愈多,失敗愈多,正如孫臏兵法中說的“多敗者多失”。妒賢嫉能、剛愎自用,無疑是龐涓最大缺陷了,當嫉恨一個人時,其實已經不如對方了。嫉恨的同時還夾雜著恐懼,那就徹底的敗於對方了,因為一旦頹勢開始顯現,而心態無法擺正,失敗只是時間問題。

歷史不會重演,但總會驚人的相似。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後,齊國並沒有再創輝煌,終於在將相失和,相互傾扎的齷齪內耗中衰落:田忌被迫逃亡到出國,孫臏失望的秘密離開,永遠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只有現存的《孫臏兵法》璀璨耀眼,齊國的歷史機遇及強國優勢也黯然倒塌。一個短暫的均勢出現在戰國中期,群雄角逐的新局面拉開了序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