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出生的身長是多少才算正常?

wlaiwangling


新生兒出生時的平均身長是50cm左右。

相對於身長,醫生更關注的是寶寶的體重,因為對於新生來說,體重更能體現寶寶的健康狀態。

根據寶寶出生後一1小時內的體重,分為

  • 正常出生體重兒:2500g~4000g之間;

  • 低出生體重兒:<2500g;

  • 巨大兒:>4000g。

後來,醫生們又發現光光通過體重,不能體現不同胎齡寶寶之間的差別,比如同樣是出生體重2400g,一個是懷孕38周,一個是懷孕34周,這兩個寶寶的狀態明顯是不一樣的。

所以,又有了這兩種分法:

  • 小於胎齡兒

  • 適於胎齡兒

  • 大於胎齡兒

關於如何界定,需要對比一張非常複雜的圖表。

在以上這些分法中,小於胎齡兒是非常有意義的,它往往能提示很多疾病狀態。

寶寶出現小於胎齡兒,通常因為以下這幾個原因:

母親原因

  • 孕媽媽年齡過大或過小、身材矮小

  • 孕媽媽經濟條件差、營養不良、嚴重貧血等

  • 孕媽媽存在某些疾病:如高血壓、妊高症、晚期糖尿病

  • 孕媽媽抽菸

胎兒因素

  • 慢性宮內感染
  • 雙胞胎或多胞胎
  • 某些疾病狀態,比如唐氏寶寶、遺傳代謝性疾病

胎盤因素

  • 胎盤宮內不全

  • 臍帶異常

小於胎齡兒的寶寶,如果寶寶的基因是正常的,孕媽媽與胎盤的因素對他也沒有造成非常大的影響,出生後通過自己攝取營養物質,在3週歲之內會追回到同齡兒的平均水平。

但是,如果孕媽媽和胎盤的因素對寶寶造成的影響比較大,或是寶寶本身的因素,這種矮小的狀況會一直延續到成年,所以需要提早干預。

一個寶寶的出生體重,竟然能看出這麼多東西,對於今天的話題,大家有什麼想法呢,可以在評論區告訴小果哦,我是兒科醫生小果,寫文不易,麻煩大家多多轉發哦。


兒科醫生小果




我家有兩個寶貝,大寶出生的時候身高50cm,體重3.6kg。

當時我生大寶的時候,和病房裡很多的寶媽們交流發現大家的寶寶雖然體重各不相同,但是身高都是一樣的-50cm。

我當時還以為所有的寶寶身高都是50cm。

結果,我家二寶出生的時候身高49cm,體重3.55kg。

後來瞭解到,由於孕婦子宮內空間有限,寶寶的身高一般是48-52cm不等,而且大部分寶寶的身高都是50cm.

你家寶貝出生的時候身高是多少呢?




暉雪琳源


新生兒出生的身長是多少才算正常?

我家兩個寶寶都是6斤多,都是50釐米長,當時我也懷疑過醫生的測量問題,後來做了一個調查,有近8000人參加,結果卻讓我開了眼界。

調查了近8000人的結果

新生兒身長50釐米的人數:共3137人,佔總數的40%

新生兒身長低於50釐米的人數:共1478人,佔總數的19%

新生兒身長高於50釐米的人數:共3243人,佔總數的41%

由此可以看出,新生兒身長50釐米和高出50釐米的人數相當,低於50釐米的也有,只是比較少而已,所以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50釐米,也並不是醫生沒有測量,只是我們沒有做更多人次的調查的緣故。

標準身長

《中國7歲以下兒童生長髮育參照標準》(2009年)顯示,新生兒的身高標準如下:

男寶寶:47.1-53.8釐米,平均值是50.4釐米。女寶寶:46.6-53.0釐米,平均值是49.7釐米。

從這組數據也可以看出新生兒的身長在一定範圍之內,也並不都是50釐米,只是我們很多人並不知道這一標準。

新生兒身長為什麼幾乎是50釐米

《婦產科學》中介紹說:到妊娠足月時子宮體積達到35釐米*25釐米*22釐米,容量為5000ml。

子宮就是一個大梨形結構,空間很有限,胎兒不能像在外界一樣伸直身子,只能抱頭蜷縮在子宮裡,總長度大約是50釐米,這樣的長度才能適應狹窄的生長環境,這是胎兒生存的需要。從另一方面來說,母親的骨盆比較小,胎兒50釐米的長度能夠順利自然分娩,起到保護母親的作用。這些都是大自然選擇的結果,人類進化就是這麼神奇。

新生兒身長和什麼有關

新生兒的身長其實還是很難測量的,寶寶本身也伸不太直,只能大概的拉著腳丫,用擋板碰一下,迅速的讀出數據,測量結束,所以我們的出生證明上寫的身長也只是大概的數據,只要不是差距太大,不必太在意。

新生兒的身長和遺傳、營養、孕婦情況、環境因素等多種因素影響,有調查顯示:

父母身高很高的新生兒會比較高,姚明出生時的身長接近60釐米,比一般的新生兒都長。孕期營養好的,一般身長比較長。沒有菸酒嗜好的媽媽生的孩子身長高於有菸酒嗜好的媽媽生的孩子,沒有妊高症的媽媽生的孩子高於有妊高症者。城鎮居民的新生兒身長高於農村居民,文化程度高的媽媽生的孩子也高於文化程度低的媽媽。二胎以上的新生兒比第一胎身長要長一些。男孩身長大於女孩身長,單胎新生兒身長大於雙胞胎以上的新生兒。

雖然寶寶出生時的身高相差不大,但是寶寶長大後,身高差距會非常顯著。身高除了遺傳因素外,還跟營養、睡眠、運動、心情有密切關係,要想讓寶寶擁有一個好身高,就要做到營養充足而均衡、睡眠充足而穩定、運動合理而堅持、心情愉快而恆定。

總之,寶寶出生時的身高几乎為50釐米,醫生也進行了較為準確的測量,超過50釐米的新生兒大有人在,當然也有低於50釐米的。不過別擔心,寶寶未來的身高有很多變數,只要我們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寶寶擁有高個子也不是難事。

二胎寶媽,高級育嬰師,個性化訓練指導師,多平臺原創作者。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

凝媽悟語


新生兒出生的身長,並沒有一定,但足月新生兒一般出生是50cm左右。我家大寶出生時候是55cm,3.35kg,妥妥的大長腿。身邊一些新生兒出生大都是52cm,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高了,起步門檻也高了。以下是新生兒身高標準圖。

影響新生兒身高的因素

  • 遺傳因素:夫妻雙方以及家族的身高會對新生兒身高有影響,不排除基因突變。男寶寶身高有75%~92%、女寶寶有85\\%~92%,會受到遺傳的影響。

  • 孕期營養:孕媽的營養狀態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胎兒的正常發育,孕期飲食要多元化,不要挑食。

  • 地域差距:中國科學院兒科研究所得出結論“北高南低”,當然,氣候環境、光照時間等也會影響身高。

中國有句老話“有苗不愁長”,只要新生兒身高在正常範圍,後天飲食習慣、運動、睡眠等也會讓寶寶長得更高。

國家級育嬰師 多平臺邀約原創作者 致力孕期、產後、0~3歲寶寶護理知識分享 (已開通維權騎士)

IF枕邊育兒


正常新生兒出生時的身長約為50cm左右的範圍內,這只是個大概的數據,因為寶寶一般是蜷縮著的,測量時腿部不能完全拉直,所以,有一定的誤差。


但是,有的寶寶打眼一瞧就知道寶寶個子好高呀!瘦長瘦長的。有的寶寶雖然也胖乎乎的,但明顯是渾圓的,是什麼造成這樣的差距呢?



一、性別差異

一般男寶寶的身長長於女寶寶,所以,他們不在同一個賽道,無需比較。


二、遺傳因素

家族遺傳很重要,父母或姥姥姥爺、爺爺奶奶的個子高,寶寶一般也是“老子英雄兒好漢”,所謂龍生龍鳳生鳳,就是這個道理。


三、胎齡差異

足月的寶寶一般都比早產的寶寶身長有優勢,差了一段時間的生長的原因,這個後天能補上的。


四、營養的重要性

吸收足夠營養素的寶寶個子會比較高,比如孕媽孕期無孕吐,不挑食,注重營養均衡,那麼,寶寶就會長的比較“喜人”,而孕期一直孕吐,吃不下食物,或者有妊娠期合併症的都會影響寶寶的消化和吸收。


五、運動

愛運動的孕媽,寶寶相對會個子高一些,因為運動能加快新陳代謝,促進寶寶的生長髮育,而且,還是“皮薄瓤多”的健康寶寶。就是個高勻稱,又不是巨大兒。


六、誤區

寶寶並不是越胖個子越高,也不是越胖越健康,體重超過或達到4000g的巨大兒在出生時反而容易有低血糖、低血鈣等。



對於新生兒的身長體重認識,大家要保持理性哦!


我是有著多年助產經驗的產科工作者,有什麼孕產方面的疑問可以加我私信,或在評論區留言哦!


產房說


新生兒出生的身長大多在50cm左右,我家大寶出生時體重3.35kg,身長49cm,我家二寶出生時體重3.75kg,身長53cm。

新生兒出生的身長是多少才算正常


一般新生兒出生時醫生都會照例給寶寶量體重和身高,並記錄在冊。通常新生兒身長在47~53cm之間都是正常的。除此之外,寶寶越重身長也有可能越長。

新生兒出生時的身長跟什麼有關係



新生兒出生時的身長多少主要跟以下幾個因素有關:

  1. 孕媽咪的飲食:準媽媽在孕期如果攝入營養物質不足,就有可能會造成胎兒身長不足50cm。
  2. 遺傳因素:準爸爸媽媽身高不高,新生兒出生時也有可能偏小,身長不足50cm,這是正常的現象。
  3. 測量誤差:新生兒出生時腿都是有點蜷著的,這樣會增加測量的難度,使結果出現誤差。

總之,大部分新生兒出生時的身長都在50cm左右。


學而時習之育兒


一般來說,足月兒的身長平均為50釐米左右。

寶寶的第一年長得是最快的,一歲時身高約會長到75釐米(比出生時高25釐米哦),之後每年大約平均增長5釐米,所以2-12歲的寶寶身長=年齡×5+75釐米。如果身高超過標準的10%或是不足10%的話,就算是不正常了。

為何新生兒寶寶都是50釐米左右,是約好的嗎?

哈哈,這個現象確實很有意思,在我國大多數的新生兒身高都在50釐米左右,不一樣的是體重有輕有重,這是為啥呢?

主要是和媽媽的子宮有關,一個妊娠的過程,子宮會被擴大20倍!臨產時,媽媽的子宮長度也就是35釐米,寬25釐米。由於寶寶是蜷縮在子宮內的,基本的長也就是35釐米,也就是說寶寶最大也就長到50㎝,再長子宮也就裝不下啦!是不是很神奇呢?!


藥療君


50cm算正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