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闖社會”,媽媽更安心

孩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果然捧在手裡怕摔,含在嘴裡怕化。——提溜著孩子直面外頭的世界,混跡人海,踏上社會?不存在的!

中國傳統的育兒理念是這樣的:1歲以前在家待,2歲左右不出門,3歲以後看情況進幼兒園。父母們覺得,不到3歲的娃,只要管好吃喝拉撒、健康安全就夠了,等孩子大了自然有的是機會接觸社會。

寶寶“闖社會”,媽媽更安心


可是,這樣做很可能就錯失了培養孩子適應社會的最佳時機。

有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把一部分小猴子與籠中絕大多數的猴子隔離開來,不讓它們與群體接觸。結果是,這些被剝奪與群體一起嬉鬧玩耍機會的小猴子,長大後變得痴呆了。

人類也是如此。良好的社交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哪怕,這個孩子才剛滿月。是的,哪怕才滿月,也需要接觸世界,進行社交。孩子一出生,其實就成為了“社會人”。


寶寶“闖社會”,媽媽更安心


父母需要在孩子幼兒期最大限度發展他們的社會性,孩子真正接觸了外面的天地,見過了世面才能增長見識,而這是藉由任何書籍或玩具都達不到的。

但是很多媽媽覺得,帶1歲前的寶寶出門訪客,是一件頭疼的事情。孩子會因為抗拒新環境,害怕陌生人而不斷哭鬧。

這樣的擔心其實是多餘的。寶寶這個階段經歷的就是最早期的社交恐懼。只要媽媽注意呵護、引導孩子,孩子是可以平穩度過的。


寶寶“闖社會”,媽媽更安心


那具體要怎麼帶著孩子“闖社會”呢?也簡單。只要寶寶滿月,媽媽就可以選擇附近適宜帶孩子出行的地方,開啟孩子的社交圈。從小區公園,到商場超市,再到美術館、博物館。一步一個腳印,逐步帶著孩子體驗各種不同的社會場景。

當然,帶孩子去美術館、商場不是去看畫、買衣服,而是帶他們去感受各種各樣不同的“社會”。

媽媽在這個過程中的作用至關重要。媽媽和孩子的關係,決定了未來他和別人的關係。在帶著孩子活動時,媽媽應該和孩子進行清晰有效的溝通,孩子也會用他自己的視角去體會感知,快速學習。


寶寶“闖社會”,媽媽更安心


總之,別把孩子放溫室裡保護起來,要讓他們在外面的世界闖蕩。教孩子做一個“社會人”該做的事情。

不過,在讓孩子孩子“闖社會”前不得不說的是,父母先得提升覺悟。

迪埃貝兒早教總說,在孩子成長這件事上,父母的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過分。父母一定要明白,孩子的華麗蛻變,不僅需要他自身不斷努力,更需要父母的指導和建議,父母好的每一種好的言語舉動,都能夠促進孩子的成長,幫助孩子變得更優秀。


寶寶“闖社會”,媽媽更安心



DearBair由中美早教專家組精心打造,將早教搬到了網絡上.根據嬰幼兒成長特點,定製線上M·I·T多元智能教學,致力為1—3歲嬰幼兒及家庭提供高品質的早教課程和早教服務。是家庭最省錢、省力、省時的早教,讓每一個孩子的智力敏感期都能接受最科學的啟蒙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