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生產 35:質量檢驗

今天,寫一點我對於精益生產理解的第35個概念:質量檢驗,以往談到精益生產管理時往往偏重於介紹精益生產中對生產均衡化、物流、看板、標準作業等方面的內容,但是實施精益生產的一個基本前提是不能以犧牲安全和質量為代價去提升績效。因此要在整個企業中,特別是告誡現場生產人員,如果出現百萬分之一的不良,意味著送到客戶手中就會帶來100%的不良。

精益生產 35:質量檢驗

精益生產管理所追求的是在必要的時間生產必要數量的必要產品,如果出現任何不良品,勢必造成生產計劃和生產管理的混亂。因此沒有質量零缺陷的保證,精益生產中所提出的三個“必要”將無法實現。

精益生產 35:質量檢驗

實現質量零缺陷,必須堅持“三不”原則,即“不接受不良品、不製造不良品、不流出不良品”。這是對待不良品的基本原則,也是首先必須保證的原則,是具體保證質量零不良的基礎。

不製造不良品——這是每個現場生產人員首先必須保證的,只有不生產不良品才能使得不流出和不接受不良品變為可能。

不流出不良品——作為操作者一旦發現不良品,必須及時停機,將不良品在本工序截下,並且在本工序內完成處置和防止再發生的對策。

不接受不良品——後工序人員一旦發現不良,將立即在本工序實施停機,並就此通知上道工序。上工序人員需立即停止生產,追查原因,採取對策,控制流出的不良。

精益生產 35:質量檢驗

如何控制流出不良品呢?加強質量檢驗的組織和管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長期管理實踐中我們總結出許多行之有效的質量檢驗的管理原則和制度,其中最常見的,當屬三檢制:實行操作者的自檢、工人之間的互檢和專職檢驗人員的專檢相結合的一種檢驗制度。

(1)自檢。自檢就是生產者對自己所生產的產品,按照圖紙、工藝和合同中規定的技術標準自行進行檢驗,並作出產品是否合格的判斷。這種檢驗充分體現了生產工人必須對自己生產的產品質量負責。通過自我檢驗,使生產者充分了解自己生產的產品在質量上存在的問題,並開動腦筋尋找出現問題的原因,進而採取改進措施,這也是工人參與質量管理的重要形式。

(2)互檢。互檢就是生產工人相互之間進行檢驗。主要有下道工序對上道工序流轉過來的半成品進行抽檢;同一機床、同一工序輪班交接班時進行相互檢驗;小組質量員或班組長對本小組工人加工出來的產品進行抽檢等。

(3)專檢。專檢就是由專業檢驗人員進行的檢驗。專業檢驗是現代化大生產勞動分工的客觀要求,它是自檢和互檢不能取代的。而且三檢制必須以專業檢驗為主導,這是由於現代生產中,檢驗已成為專門的工種和技術,專職檢驗人員對產品的技術要求、工藝知識和檢驗技能,都比生產工人熟練,所用檢測儀器也比較精密,檢驗結果比較可靠,檢驗效率也比較高;其次,由於生產工人有嚴格的生產定額,定額又同獎金掛鉤,所以容易產生錯檢和漏檢。那種以相信群眾為藉口,主張完全依靠自檢,取消專檢,是既不科學,也不符合實際的。

精益生產 35:質量檢驗

當然,檢查方式還有很多,比如:

重點工序雙崗制、留名制、複查制、追溯制、統計和分析制、不合格品管理制、考核制等等。在這裡,特別對不合格品管理製作一些詳細的說明,以說明它與精益生產之間的關係:

合格品管理不僅是質量檢驗也是整個質量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對不合格品的管理要堅持“三不放過”原則:

  1. 不查清不合格的原因不放過;
  2. 不查清責任者不放過;
  3. 不落實改進措施不放過。
精益生產 35:質量檢驗

對不合格品的現場管理主要做好兩項工作:

一:對不合格品的標記工作,即凡是檢驗為不合格的產品、半成品或零部件,應當根據不合格品的類別,分別塗以不同的顏色或作出特殊標記,以示區別;

二:對各種不合格品在塗上標記後應立即分區進行隔離存放,避免在生產中發生混亂。

精益生產 35:質量檢驗

對不合格品的處理有以下方法:

(1)報廢;

(2)返工;

(3)返修;

(4)原樣使用,也稱為直接回用。

精益生產 35:質量檢驗

下面,講幾個檢驗的縮寫吧:

IQC:(Income quality control)進料品質檢驗控制:企業購進的原材料、外購配套件和外協件入廠時的檢驗,凡是原材料、外購件、外協件進廠時必須有合格證或其他合法證明書,否則不予驗收。

IPQC(Inspection Process quality control)製造過程品質檢驗控制/製程品管:為防止不合格品流入下道工序,而對各道工序加工的產品及影響產品質量的主要工序要素進檢驗:產品質量是否符合規格標準的要求;工序要素是否處於正常的穩定狀態,工序是否能繼續進行生產。

OQC/FQC(Outgoing/Final quality control)出貨品質檢驗控制/最終檢驗:全部工序結束後,對其生產的半成品或成品的檢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