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魯迅觀(三)

通讀魯迅的波折

《吶喊》和《彷徨》是從頭到尾通讀了一遍的。然而魯迅先生一生幾百萬字的雜文集、書信集、翻譯集,卻沒有從頭到尾的讀過。讀過很多雜文名篇,卻都是散見在各個集子中的星星點點,沒有從頭到尾翻完過一本雜文集。

後來一直的,想去把魯迅通讀一遍,卻始終未能如願。魯迅的書信來往有多少?魯迅全集中的日記和書信,卻始終沒有讀過。魯迅的翻譯作品有多少本?除了略略翻過法捷耶夫的《毀滅》以外,其他的也都不甚清楚。魯迅的文學研究作品,像《古小說鉤沉》、《中國小說史略》等,也除了翻過《中國小說史略》的前幾章以外,都沒有去過多涉獵。

總歸算不上一個魯迅迷吧,頂多算是一個將魯迅部分作品讀過很多遍的普通文學青年。


我之魯迅觀(三)


一直想通讀一遍魯迅全集,卻每次都在第一本上面卡了殼。《墳》應該是魯迅名篇最為集中的一本雜文集吧,《論雷峰塔的倒掉》《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娜拉走後怎樣》《論“他媽的!”》《文化偏至論》《從鬍鬚說到牙齒》《寡婦主義》這些篇目,無論是在誰編選的魯迅雜文精選集中,都不會有所遺漏。

但這一本的前四篇古文確實對一般的讀者太不友好了,《人之歷史》《科學史教篇》《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無論是從論文本身論點的專業性上,還是作為古文言的晦澀性上,都讓人難以讀懂。大量詰屈聱牙的文字,怪句子和古字,複雜難懂的語言,長長的篇幅都讓人望而卻步。我努力地看完了《人之歷史》,卻只是囫圇吞棗。發現自己實在沒有看後面三篇的勇氣了。摘抄一下《後記》中的一些句子,權當我這一篇雜論文章的結束吧:

“但我並無噴泉一般的思想,偉大華美的文章,既沒有主義要宣傳,也不想發起一種什麼運動。”

“人生多苦辛,而人們有時卻極容易得到安慰,又何必惜一點筆墨,給多嘗些孤獨的悲哀呢?”

“劉伶喝得酒氣熏天,使人荷鍤跟在後面,道:死便埋我。雖然自以為放達,其實是隻能騙騙極端老實人的。”

“那些東西因我的文字而嘔吐,我也很高興的。”

“我有時也想就此驅除旁人,到那時還不唾棄我的,即使是梟蛇鬼怪,也是我的朋友,這才真是我的朋友。”

“就是偏要使所謂正人君子也者之流多不舒服幾天,所以自己便特地留幾片鐵甲在身上,站著,給他們的世界多有一點缺陷,到我自己厭倦了,要脫掉了的時候為止。”


我之魯迅觀(三)


“倘說為別人引路,那就更不容易了,因為連我自己還不明白應當怎麼走。中國大概很有些青年的“前輩”和“導師”吧,但那不是我我也不相信他們。我只很確切地知道一個終點,就是:墳。”

“還記得三四年前有一個學生來買我的書,從衣袋裡掏出錢來放在我手裡,那錢上還帶著體溫。”

“記得初提倡白話的時候,是得到各方面劇烈的攻擊的,後來白話漸漸通行了勢不可遏,有些人便一轉而引為自己之功,美其名曰“新文化運動”。”

“但自己卻正苦於背了這些古老的鬼魂,擺脫不開,時常感到一種使人氣悶的沉重。就是思想上,也何嘗不中些莊周韓非的毒,時而很隨便,時而很峻急。”

“反戈一擊,易制強敵的死命。但仍應該和光陰偕逝,逐漸消亡,至多不過是橋樑中的一木一石,並非什麼前途的目標,範本。”

“我常常詛咒我的這思想,也希望不再見於後來的青年。”

“古人說不讀書便成愚人,那自然是不錯的。然而世界卻正由愚人造成,聰明人決不能支持世界,尤其是中國的聰明人。”

“只是在自己卻還不能毅然決然將他毀滅,還想借此暫時看看逝去的生活的餘痕。”


我之魯迅觀(三)


2018年11月17日,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