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高黎貢山的守護者

地處我國西南、喜馬拉雅山東部南延地段的高黎貢山,被譽為“大地的縫合線”,動植物種類繁多,是中國乃至世界的物種基因庫,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圈”。

為了更好地保護高黎貢山的野生動植物資源,1983年,雲南省在高黎貢山中南段建立了自然保護區;1986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經營管理總面積124459公頃;2000年,又將北段的怒江省級自然保護區併入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為雲南省最大的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

近日,記者參加雲南省保山市生態文明建設主題採訪活動,走進高黎貢山,近距離了解到當地人為了保護高黎貢山所做的探索與努力,也深刻感受到他們對“母親山”所懷有的樸素而真摯的情感。

從“獵鳥人”變成“護鳥員”

“以前為了謀生,我們上山砍樹;現在不一樣了,樹是我們的寶。”百花嶺村漢龍村民小組長楊志學坦言。

百花嶺位於高黎貢山東麓,以鳥的種類繁多而聞名,所記錄的鳥類總數約佔雲南省鳥類總種數的43.3%。據楊志學介紹,高黎貢山腳下散居著7個少數民族,以前家家戶戶靠砍伐、採摘、打獵維持生計,獵鳥更是尋常不過的事情,對高黎貢山的生物多樣性造成了不小的破壞。為了扭轉這種“靠山吃山”的流弊,1995年,當地政府發動群眾建立起中國第一個農民生物多樣性保護協會——“高黎貢山農民生物多樣性保護協會”,在提高生態環保意識、讓村民由“獵鳥人”變成“護鳥員”的同時,還帶領村民搞起了觀鳥旅遊服務產業。

光明日报:高黎贡山的守护者

“鳥導”楊富祥 本報記者 任維東 攝

楊富祥是百花嶺村7號觀鳥塘的塘主。2017年,在鎮政府的支持下,楊富祥在觀鳥棚原有的鋼製結構外遮擋上迷彩布料、頂棚覆蓋上棕櫚,以便更好地融入山野環境,吸引鳥類前來棲息。“原來山裡的鳥被老百姓打怕了,數量少而且不敢來;現在鳥多了起來,像銀耳相思鳥、紅喉山鷓鴣、紅赤藪鶥什麼的很常見。到了觀鳥旺季,全國各地甚至國外的攝影愛好者都會慕名前來。”楊富祥告訴記者。

除了經營鳥塘,楊富祥還是當地愛鳥護鳥協會的會員和森林管護員,每天要到山裡巡護,執勤森林防火任務,一旦發現有濫砍濫伐和盜獵行為,就及時向保護區管護站彙報。

自2009年建起第一個鳥塘,如今百花嶺已經有大大小小21個鳥塘、農家客棧21戶,可接納遊客700多人,由此形成的“揹包、鳥導、送餐、銷售、物流”等一系列觀鳥旅遊服務產業,佔到全村經濟總收入的78.5%。

行走在青山綠水間

“九個年頭的風雨寒暑,你與自然保護區同聲相應,呼吸與共。尋找瀕危物種,有你的一份功勞;呵護一草一木,傾注著你的深情。在一方青山綠水之間,你是一樹報春的紅杜鵑。”這是在2017年度尋找“最美騰衝人”大型公益活動頒獎典禮上,評委寫給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山管護局騰衝分局大塘管護站護林員楊國凡的頒獎詞。

現年 44歲的楊國凡曾經歷過一味向大山討生活的年代,也曾跟隨伐木老闆進山砍伐過森林。目睹村寨周邊因生產生活而導致生態環境惡化的他,在2009年義無反顧地加入到護林員的隊伍中。

光明日报:高黎贡山的守护者

“最美護林員”楊國凡 本報記者 任維東 攝

在山勢陡峭、荊棘密佈、野獸出沒、蚊蟲叮咬的原始森林裡開展巡護和監測工作,是對護林員意志力的考驗。無論是雨水肆虐的盛夏,還是寒風刺骨的嚴冬,楊國凡和隊友們都堅守在巡護和觀測的第一線。“他總是走在最前面,遇到危險都是他先上。每當發現動物的痕跡,不管是一隻鳥飛過,還是一堆動物的糞便,都逃不過他的眼睛。”隊友們評價道。

在做好轄區資源管護的同時,楊國凡還積極參加中科院白眉長臂猿專業調查研究,同研究小組駐紮在深山老林裡調查,最終摸清了轄區白眉長臂猿的分佈範圍和種群數量,為後期系統調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2015年4月開展的生物多樣性監測中,楊國凡安置的紅外相機拍攝到已宣佈滅絕38年的瀕危物種雲貓,在業界引起極大反響。此後,他又憑藉豐富的野外工作經驗,利用手中的相機拍攝到國內從來沒有記錄過的紅鬣羚。

久居深山不畏苦,待遇低微不自卑。生長在農村的楊國凡對高黎貢山懷有深厚的感情:“是大山給了我生存的保障,承載著我的精神寄託。我要把巡山護林這份工作堅持下去,把高黎貢這座母親山保護好。”在平凡的崗位上,楊國凡與隊友們用辛勤的汗水,擦亮了高黎貢山這張世界級的生態名片

傈僳族人民的“領頭雁”

潞江鎮香樹村位於高黎貢山東麓,全村人口1876人,居住著漢、傣、傈僳3個民族。如何發揮區位優勢,增強發展後勁兒和群眾收入,是村黨總支書記餘林富常常思考的問題:“我的名字告訴我,要種樹,才能富。”

20世紀90年代初,香樹村還很貧窮和落後。看著破舊的村委會和泥濘的村路,30多歲的傈僳族青年餘林富暗下決心:一定要帶領鄉親們過上好日子。一窮二白的他率先承包起村西頭的荒山坡,準備引種150畝澳洲堅果林。創業之初,困難重重。沒有資金和技術,他就自己育苗、挖坑、種植,用兩年時間親手栽下1800株澳洲堅果樹。功夫不負有心人,5年後,第一批果樹開始掛果,引種成功的他看到了豐收的希望。

走進餘林富的潞慄生態園,漫山遍野的堅果林鬱鬱蔥蔥。有誰會想到,多年前這裡還是一片寸草不生的荒蕪地?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餘林富將培育出的堅果樹苗低價或無償推廣給鄉親們,並給予種植技術及銷路上的幫助。在他的帶領下,香樹村及周邊村組已發展澳洲堅果12000餘畝。

光明日报:高黎贡山的守护者

“領頭雁”餘林富 本報記者 張蕾 攝

2004年4月,第二屆村“兩委”換屆,全村黨員、群眾一致選舉餘林富擔任村委會主任;2007年,他又當選村黨總支書記,至今已連任三屆。當選後的他一心為村民謀利益、謀發展。如今的香樹村村容整潔、鄉風文明,村民人均年收入從2004年的2280元增至2018年的11000元。

錢袋子鼓起來了,環境亮堂起來了,村民們樂了。餘林富成了傈僳族人民的“領頭雁”。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多年來,在當地幹部群眾的不懈探索與實踐下,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保護能力不斷強化,生物多樣性得到了有效保護,已監測拍攝到2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影像和270多種鳥類資料,森林覆蓋率由建區前的82.3%增加到現在的93.7%。高黎貢山這張滇西南乃至世界級的生態名片,正變得越發亮麗。(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蕾 任維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