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個家長沒吼過娃,小吼“怡情”,大吼“傷身”,學會控制很重要

很多寶媽都存在這樣一種情況,孩子小的時候再累再難,從沒喊過一聲苦,全身心地投入到寶貝的成長中,看著軟軟的、萌萌噠小寶貝一天天成長,那種成就感有如破土而出的幼芽,一日強過一日,幸福滿滿。

可是,當孩子真正長大了,寶媽卻發現他再也不是當初那個乖寶寶了,經常指東打西,不聽指揮,情急之下寶媽立變“河東獅”,忍不住對著孩子大吼大叫起來,曾經滿滿的幸福感好像也被吼得丟了方向。

不止是寶媽,很多家長對孩子大喊大叫後,看到寶貝可憐的樣子,經常是眼淚在眼圈,欲言又止,發火時的憤怒頃刻間又土崩瓦解了,對自己的吼叫感到非常後悔。

可是再遇到孩子鬧脾氣、不聽話的時候,家長心中的小宇宙又爆燃了,根本就控制不住。反反覆覆後,家長的脾氣一天天漸長,變成自己兒時最討厭的父母的樣子,可問題依然沒有解決的跡象,真傷腦筋。

哪個家長沒吼過娃,小吼“怡情”,大吼“傷身”,學會控制很重要

三種吼叫派神功,你屬於哪種類型?

家長也知道自己的這種做法並不好,但卻總是控制不住。你是一個懂得控制自己情緒的家長嗎?測試一下,看看你屬於哪種吼叫類型。

A. 急功近利,大吼大叫

常見句式:“你怎麼這麼磨蹭,我幫你做好了!”

做法:這種父母性格急躁,往往缺乏耐性,看不得孩子磨磨蹭蹭,或者拒絕執行自己的指令,索性直接採取強制行動,要麼逼迫孩子完成任務,要麼動手代勞,幫孩子“解決問題”。如果以分貝來看,這種父母絕對屬於高分貝,他們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頭上,一直不停地轟炸,希望通過吼叫神功來讓孩子服從。

對孩子的影響:高壓的父母,會給孩子帶來非常大的緊張感和壓迫感,有時孩子並非不執行,而是他不知道更好的方法,或者沒太明白父母的意圖。吼叫會加劇孩子的恐慌情緒,破壞親子關係,直接代勞的做法也剝奪了孩子動手和改進的機會。

哪個家長沒吼過娃,小吼“怡情”,大吼“傷身”,學會控制很重要

B. 忍耐許久,突然爆發

常見句式:“我忍了你很久了,你還想怎樣?!”

做法:孩子做得不好,父母開始時並沒有大吼大叫,而是冷眼旁觀,內心卻在醞釀不良的情緒。推遲了很久,看到孩子仍然沒有做好,突然爆發了,對孩子怒吼。平地驚雷,有時候爆發的負面能量比急功近利型的父母還要大。在孩子眼中父母的前後反差特別大,其實在家中心中,卻是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的發洩。

對孩子的影響:前一秒還和風細雨,下一秒風雲突變,面對這樣的父母,孩子多少也有點“尬”。他們往往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也搞不準父母何時會發火,有種莫名其妙的感覺,長期如此,會讓孩子陷入自我懷疑中。

c.生氣易怒,情緒不穩

常見句式:“是你錯了還是我錯了,怎麼感覺每次錯的都是我?你太讓我失望了!”

做法:父母還是情緒化的小寶寶,特別是一些寶媽,就像演員包貝爾的妻子包文婧一樣,特別多愁善感,在別人眼中是再平常不過的一件小事,也會激發媽媽的怒點或淚點,一度陷入情緒失控中。在這種狀態中,父母用情緒代替了教育,常陷於對孩子的指責和對自己無能的愧疚中,也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對孩子的影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沒有掌控情緒的能力,對孩子大吼大叫,孩子也很難學會做情緒的主人。面對父母訴苦般的碎碎念,寶貝會感到焦慮不安,安全感一點點被耗盡,他們既不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也不知道該如何安慰父母,總之,做寶寶也好難啊!

哪個家長沒吼過娃,小吼“怡情”,大吼“傷身”,學會控制很重要

拒做“河東獅”,掌握ABCD法則

《奇葩說》有一期節目說:“父母是孩子前半生的唯一觀眾,孩子是父母后半生的唯一觀眾”,感人至深,也將責任兩個字再次推到了人前。養育孩子就如一場心靈的修行,做的好,母慈子孝,做的不好,雞飛狗跳,想如苦行僧般的修煉,還是和孩子快樂成長,父母真的要學習很多,練習很多。

回到今天的主題,如何拒做河東獅,家長需要掌握ABCD法則。

A.自問

面對孩子搞的一團糟的局面,如果感覺到自己即將吼叫,請暫緩情緒,捫心自問:我這樣吼叫有效嗎?會造成哪些後果?吼叫後我將採取何種行動來扭轉局面?上一次吼叫孩子是啥反應?

比如,下班後催促孩子寫作業,但是催了很多遍,他依然無動於衷。你一忍再忍,感覺馬上就要爆發了。此時,你可以問問自己,是不是心跳加速?手心冒汗?有種打罵孩子的衝動?接著問自己,你接納自己這樣的行為嗎?

有的家長可能會說,一怒之下哪有時間想那麼多。A法則,沒有行動,只有思想,看似天馬行空,其實是在幫助家長整理情緒。通過自問環節,來認清和穩定自己的情緒,然後再談行動。

B.冷靜

在上一階段自問的同時,可以伴以調整呼吸,或者輕度伸展動作,來達到讓自己冷靜的目的。這些緩兵之計若能奏效,說明你已經在接納孩子糟糕的現實,也在積極調整自己不穩定的情緒,這很重要。

冷靜下來的家長,會因為沒吼叫孩子而感到慶幸,儘管有時就差那麼一點點兒,但父母還是做到了。能平靜地接受孩子磨蹭、不配合的事實,然後儘量客觀地分析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

A和B法則,其實都是暴風雨前的前奏,如果把握得好,一場吼叫就能避免,和孩子的溝通進入到另一個境地中去。這需要耐心,也需要嘗試,別輕易否定。

哪個家長沒吼過娃,小吼“怡情”,大吼“傷身”,學會控制很重要

C. 追問

在自我情緒快速調節後,開始進入正題,即通過追問來了解孩子的需求,看造成他拖延或反抗的原因究竟在哪裡。看看自己對孩子的需求是否在合理範圍內?還是什麼環節產生了誤差,導致母子信息不對稱,出現溝通誤差?孩子為何如此抗拒?

還是以寫作業為例,聽聽孩子的理由,可能他正在遭受學業困難,會說“媽媽作業太多了,我不知從何寫起”;或者他的身體正在出現不可察的狀況,比如腹部隱隱作痛,或是在下午的體育課扭了一下腳,這讓他感到不舒服。瞭解了這些,再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方案,孩子通常都能接受。

追問,是給孩子一個解釋的機會,也是給自己拒絕吼叫一次機會,家長可以提醒孩子寫作業的界限,比如因身體等不可控的原因,可以延遲做作業,甚至可以不做,但前提是一定要說清楚。

D. 換位

換位思考,就是要求父母有一顆同理心,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想一想自己小時候,是否也常遇到孩子如今的問題,如果父母吼叫,自己的內心感受是怎樣的。然後告訴孩子,你能理解他的處境和做法,這樣就更能體諒孩子的需求,並尋求妥善的解決之道。

現在課業負擔繁重,孩子往往不堪重負,偶爾出現畏難情緒很正常。家長如果能換位思考,不吼叫理解孩子,幫助孩子,下一次相信不會這麼難。孩子也不至於有了委屈,沒了動力也不敢和家長說。

D階段的換位,其實家長很難做到。雖然我們曾為孩童,但如今已為人父母,且工作繁忙,無暇顧及……好吧,確實能感受到父母的無奈,可事情還是要做,孩子還是以不吼為好。努力一下,期待改變,你願意加入嗎?

我是糖果媽媽,是一名高級育嬰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育兒過程中遇到的任何問題都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煩惱與困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