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把握京劇演唱中“勁兒”“味兒”的關係

京劇唱唸講究“氣兒”、“勁兒”、“字兒”“味兒”。“氣兒”、 “字兒”比較容易理解,而且又有很多專家、學者專門加以論述。“勁兒”“味兒”比較抽象,又很少有人專門談這方面的問題。

那麼我們聽戲聽什麼?這個比較抽象的“味兒”在演唱中佔據什麼樣的地位呢?還有“味兒”到底是什麼?“勁兒”與“味兒”有什麼關係?演唱時候的用勁是用什麼“勁兒”? “勁兒”與“氣兒” 有什麼關係?現以以語注的方式看專家、學者對以上幾個問題是怎麼說的。

怎樣把握京劇演唱中“勁兒”“味兒”的關係

京劇大師餘叔巖演《洗浮山》

京劇大師餘叔巖是這樣說的:“聽戲聽什麼?還不是聽味兒嗎。味道要越聽越有味,越久遠越有味。”聽戲是為了聽味,唱戲也得有味,因為有味,所以讓人越聽越愛聽,而且使人聽後回味無窮。有的聽者、唱者不是追求味,而是圖一時刺激,(如賣嗓子、耍花腔、拉長腔等向臺下要彩)聽完唱完也就完了,猶如過眼煙雲,給人留下的是一片空白,沒有任何回味和留戀。

戲劇理論家蔣錫武說:“京劇極其講究韻味,這是一般人都知道的,儘管有些外行觀眾看到一些京劇演員演唱時搖頭晃腦而甚不以為然,但他們也知道那是在‘韻’‘味’。可見味的至關重要。”是這樣的,過去有水平的戲迷不是“看戲”而是“聽戲”。問他聽什麼?他說聽味?再問什麼是味?他就很難回答。看來,“味兒”是比較玄妙的。在蔣先生看來,要以“恬淡為味”,不追求特點,簡易平淡、中正平和就是味。梅蘭芳、餘叔巖、楊小樓就是唱得有味的代表藝人。

蔣錫武說:“好的腔而沒有好的味,等於白唱;一般的腔而有好的味,照樣能唱得引人入勝。”這話說得分量很重,但道理很深。可不是嗎,聽戲不聽味難道只聽腔。如果只聽腔就不用聽戲了,也用不著聽名演員、大師的演唱了。由此看來,不管是專業演員或業餘戲迷,不管是唱者或聽者均應將注意力集中在尋味上。

網絡有這麼兩段話,說的非常好:“唱工藝術中的‘韻味’,就是唱工的‘美’。”“‘ 韻味’是一個欣賞的概念,要用科學的語言充分說明它是不容易的,因為它指的是一種音樂上的境界,這種境界有相對的不穩定性,它的內容是不可限定的,豐富的,不是一次經驗能夠窮盡的,因而過去有些顧曲家也體會出它是可以意會不可言傳的特點。”韻味是不可言傳的。藝術有許多是可以意會不可言傳的,但是可以意會、感受,可以體會的。“如果把有‘味兒’僅僅理解為唱腔悅耳動聽,就不全面,……而是通過悅耳動聽的唱腔來表達人物的感情。”有味必須有感情,無感情則無味。有感情必須瞭解人物的性格、經歷,所處環境以及此時此刻的心情。

怎樣把握京劇演唱中“勁兒”“味兒”的關係

京劇大師梅蘭芳楊小樓合演《霸王別姬》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胡芝鳳也對韻味做了很恰如其分的註解:“韻味是藝術家對角色的氣質與神韻的捕捉,是角色性格的體現,……是需要通過藝術家的獨特的潤腔技巧產生的。”胡芝鳳的話提出兩個問題:第一,演唱者對角色有所瞭解才能唱出感情。第二,光有感情並不等於“動人”,還必須通過潤腔技巧唱出來才有味,比如發音吐字、運氣、裝飾音、力度、節奏、音量、高低、連斷、音色都必須予以充分注意。

王瓊在其文章《京劇演員的唱功訓練:唱味》裡,對“味”這一概念也有很獨到的見解,文章寫道:“所謂唱‘味’,就是聲腔的韻味,包括所唱旋律是否掛味兒、流派特色是否突出,與人物身份是否吻合,與劇情戲理是否相一致。”“唱‘味’的另外一個標準,是要依據劇中人物的個性特徵,唱出這個人物的的‘味兒’來。”這裡韻味的出現需要很多條件來支持,缺一不可,達到很難,所以,唱的有“味”非常不容易。

書法家教育家奚派傳人歐陽中石先生說:“無論唱唸,都不能使勁喊,知道了板眼、腔調、工尺是遠遠不夠的,要唱出滋味、唱出勁頭才是有味兒,味兒就是勁兒。”歐陽先生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味兒”和“勁兒”的關係。“味兒”是追求、目的,“勁兒”是方法、技巧。換句話說,要想有“味兒”必須有“勁兒”。他說:“說到發音的‘竅門’,不是直著嗓子喊,而是有張有弛地用巧勁。餘叔巖的‘提溜勁’就是要求把氣息永遠保持在一個狀態上,下沉不能鬆懈,上提不能僵化,要一提到底,但隨時一提即起;要一提到頂,但一放即落,有內在的骨力,這就是靈活的勁頭。”勁頭靠氣息。氣息是勁頭的動力。

上海戲曲學院教授陸義萍是這樣說的:“沒有勁頭,聲音便沒有力度,也不會有韻味。用勁過頭,也可以說‘砸’過了頭,一是破壞了音色,另外也影響發音‘位置’的穩定。”究竟用什麼勁呢?用“寸勁”,“既要有勁頭,又不能用過頭。”陸先生是著名演員、教授,既有經驗又有理論,她這樣講,進一步證明歐陽先生“味兒就是勁兒”的論斷是正確的。有戲友更是進一步闡述了勁和味的關係:“‘勁’是運用嗓音力度的‘合力’。”看來勁是從嗓子裡出來的,而且是幾個力同時作用的效果,如果是用單一的力量,就是直聲直調,也就談不上韻味了。

怎樣把握京劇演唱中“勁兒”“味兒”的關係

京劇大師梅蘭芳演《生死恨》

著名編劇翁思再說:“劉曾復先生教戲時強調用‘擻’。所謂‘擻’(不同於“擻音”或“嗽音”)指的是唱戲時嗓子裡帶出的勁頭。在這種勁頭裡往往包含了一連串音符,但並未刻意去描摹這些音符,而只是用了一下勁頭。京劇歌唱就是這種‘擻’和‘擻’的連接,旋律即在其中了。”這種“擻”不屬於某一流派、某一行當,而是京劇演唱都應該有的。只有這種“擻”的連接,才能形成有組織、有節奏的和諧聲音,也才能聽起來有味。

餘派名票劉曾復先生對勁頭和韻味也有更為深刻的認識:“勁頭包括身心兩個方面的功夫。生角有生角的各種勁頭,旦角有旦角的各種勁頭。”心的功夫可能指的是知戲情、懂戲理;身的功夫指的是演唱的技巧。

綜合各位名家名票對勁頭和韻味關係的論述,大致可以總結如下:唱戲得有味,味是演唱的靈魂,無味等於白唱。要想有味,必須有勁,無勁則無味。勁靠氣,氣是勁的動力。有味靠功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