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日至11月20日,展覽地點:江蘇宜興徐悲鴻藝術館
戴澤,1922年3月出生於日本京都,同年隨其父母回國。他成長於書香門第,自幼喜愛繪畫,1942年考入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師從徐悲鴻、傅抱石、謝稚柳、黃顯之、秦宣夫、呂斯百、陳之佛等名家大師。畢業以後,應徐悲鴻之邀北上於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任教,並於1949年參與籌建了中央美術學院。戴澤是徐悲鴻重要的弟子,新中國美術教育奠基人,中國第二代油畫家代表人物,中央美術學院奠基人,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一批會員,徐悲鴻教育學派代表人物。
1953年,第一排:江豐(左一)、王式廓(左二)、徐悲鴻(右二)、戴澤(右一) 後排:李宗津、倪貽德(武漢第三廳組長,接替徐悲鴻)、馮法祀、莊子曼(留法)、曹思明(留日)
在20世紀中國油畫藝術發展的進程中,戴澤先生是一位做出卓越貢獻的藝術前輩。從藝八十多年,他筆耕不輟、不斷磨鍊繪畫技藝,創作了數千幅功底紮實、自然質樸、主題鮮明、形式語言豐富的繪畫作品。如50-60年代創作的《馬車》、《和平簽名》、《農民小組會》等歷史題材作品,都反映出戴澤優秀的造型概括能力;70-90年代,他又先後赴遼寧、西藏、山西、山東、新疆等地進行深入挖掘,創作了《大連港》、《沙迦的農民》、《麥積山石窟》等貼近生活的作品,寫生足跡遍佈祖國的大江南北;近些年,已是耄耋之年的戴澤先生仍然致力於油畫寫生的研究,《玉蘭花》、《庫爾勒車站》、《西雙版納》等作品體現出他晚年的耕耘與探索,用色彩與光感來表達自然、寄情抒懷。
作為美術教育家,戴澤先生充分理解並身體力行地實踐著徐悲鴻在藝術創作和美術教育上的理念。他一生勤勉奮進,甘為人梯,執教六十餘載,桃李滿天下,培養過以靳尚誼為代表的大批美術名家,是一位德藝雙馨的藝術楷模。本次《耕耘者——戴澤藝術展》是繼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戴澤藝術展之後的第三站展出。
(文/範迪安) 在20世紀中國美術特別是中國油畫藝術發展的進程中,戴澤先生是一位做出卓越貢獻的藝術前輩,也是在中國美術教育上做出突出貢獻的教育名家。戴澤先生在藝術的起步上就接受了規範的美術教育,這為他的藝術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更為重要的是,徐悲鴻先生對他的言傳身教和直接指導,使他的思想步入寬廣的境界,在藝術方法論上更加清晰明確。在某種程度上,他是徐悲鴻藝術的衣缽傳人,也是徐悲鴻藝術思想的堅定實踐者與捍衛者。
戴澤先生的藝術一開始就展現出鮮明的現實主義精神,並且將這種理想信念貫穿在長期的實踐之中。他創作的許多主題性作品,無論是古代歷史題材還是革命歷史題材,都具有深沉的歷史意識和真誠的現實關切。特別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他更加自覺地感懷新的世界、新的生活,以對現實的思考和深入生活的真情實感為出發點,表現出嶄新的時代內涵與高邁的藝術情懷,他的作品成為帶有鮮明時代氣息的佳作。
在戴澤先生的藝術人生中,有一種信念始終十分堅定,那就是熱忱地面向生活,用自己的情感去貼近現實,貼近人民群眾。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出現了豐富多彩的生活景象和勞動人民形象。他的作品形不誇張,色不炫目,卻充滿了生活的氣息和真誠的光釆。在今天藝術風格形式變幻迅疾、世界文化信息廣泛傳播的時代,反觀這些發源自中國文化、生長於中國大地的藝術,尤其讓人領略到一種特別純粹的文化氣象。
在藝術語言的探索上,戴澤先生深受徐悲鴻先生藝術風格的影響,但他又有著自己的創造與追求。在人物的造型上,他的手法既嚴謹寫實,又提煉概括,具有厚重雄渾的美學特徵;在畫面明暗關係的處理上、人物的構圖安排上,他具有高超的把控能力,景象空間渾然一體,筆調意味氣韻貫通。他尤其擅長畫面光線的調動,注重表達自然的光感和豐富的色澤,用具體的造型來形成整個畫面生動的景象,以樸素而絢爛的色調使畫面蘊含一種明麗的光感,畫面的色彩結構與明暗結構相得益彰。用色彩與光感來表達自然、寄情抒懷,是戴澤先生典型的個人化視覺語言,直到晚年,這種語言個性都仍然在他筆下鮮明突顯。縱觀他的全部作品,可以感受到充滿著一種源於自然的明媚之光和別有韻味的盎然詩意,他是一位用畫筆與油彩歌詠生活和讚美自然的歌手。
作為徐悲鴻先生的弟子,戴澤先生充分理解並且身體力行地實踐了徐先生在藝術創作和美術教育上的理念,後來他成為徐先生的得力助手,更是努力通過自己的藝術創作和教育教學,深入貫徹著徐悲鴻先生所堅持的現實主義藝術方向和藝術為人民服務的堅定理想,一生勤勉奮進,矢志不移。戴澤先生長期浸養在濃厚的學術環境之中,一方面深刻體悟師長的藝術精神,一方面不斷提高自身的藝術修為,始終對深入生活、面向人生的現實主義創作道路葆有熱情,是一位德藝雙馨的藝術楷模。
閱讀更多 中國書法家畫家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