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幾個大的戰爭,分別死亡了多少人?

bianlin


因為歷史上的戰爭有很多,所以小編選擇一個來說,這可能是死亡人數最多的一場戰役——二戰中的下第聶伯河戰役。

(德軍在第聶伯河岸邊佈防)

下第聶伯河戰役發生於1943年的東線戰場蘇聯境內,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的軍事行動,動員人數最多的戰役,交戰雙方總兵力近400萬人,戰線全長1,400公里。


蘇聯作家及退伍軍人維克多·阿斯塔菲耶夫在回憶錄裡寫道,每2萬5000人走到第聶伯河的岸邊,只有5,000人至6,000人能過河到對岸。


由於傷亡慘重,第聶伯河蘇軍空降突擊行動成為了蘇聯在二戰中的最後一次大規模空降行動,此後再沒有大規模空降部隊。


為了突破德軍在第聶伯河西岸構築的“東方壁壘”,無數蘇軍士兵前仆後繼,朱可夫在回憶錄中寫道:

“強渡第聶伯河的部隊顯示出了最為勇猛、頑強和堅強不屈的作風。作為慣例,他們在抵達河邊時,沒有等待部隊利用重型設備架橋,而是立即渡河。士兵們使用他們能找到的任何工具和各種方法強渡第聶伯河:木筏、臨時渡船、漁舟和摩托艇。為爭奪對橋頭堡的控制權,雙方在對岸發生了激戰。部隊甚至沒有時間加固陣地,就立即與不惜一切代價發動反撲的敵人展開了混戰。”

(德軍在第聶河岸挖壕溝準備戰鬥)

1943年,繼庫爾斯克戰役後德國最高統帥部已沒有能力在東方對蘇軍發動大規模的攻勢,德軍在蘇聯南方的東線戰場基本處於守勢。德軍在人員、物資和後勤支援等方面都在衰退,而蘇軍卻在穩步增長,準備為未來的攻勢積累起更大的優勢。


1943年8月,希特勒和德軍統帥部意識到未來蘇軍的攻勢會很猛烈,而在烏克蘭的平原地帶去阻擋蘇軍會變得很困難。


因此德軍統帥部下令沿第聶伯河岸建造了一系列防禦工事,德軍要不惜一切代價保衛在第聶伯河的“豹-沃坦防線”。


第聶伯河是歐洲第3大河,僅次於伏爾加河和多瑙河。在它的下游,寬度可以達到3公里。德軍把西岸變成了一個龐大複雜的防禦工事和要塞陣地。

(蘇軍士兵扎木排準備渡河)

蘇聯方面,斯大林決心在烏克蘭發動一次大規模攻勢,繼續收復被佔領的領土。烏克蘭有很多工業區,人口密集、它的煤礦和其他礦產能為蘇聯提供寶貴的戰略資源。


蘇軍的攻勢主要集中在是西南方向,計劃渡過第聶伯河在德軍控制的西岸建立橋頭堡。蘇軍北翼大致按兵不動,而南翼則暫時駐紮在亞速海岸邊。


蘇軍共有5個方面軍參與行動,其中兩個負責主攻:

中央方面軍 (1943年10月20日後改稱為白俄羅斯方面軍)由羅科索夫斯基指揮,共有57萬9600名士兵。

沃羅涅日方面軍 (1943年10月20日後改稱為烏克蘭第1方面軍)由瓦圖京指揮,共有66萬5500名士兵。


另外是草原方面軍 (1943年10月20日後改稱為烏克蘭第2方面軍)由科涅夫指揮,\t西南方面軍 (1943年10月20日後改稱為烏克蘭第3方面軍)由馬裡諾夫斯基指揮,南方面軍 (1943年10月20日後改稱為烏克蘭第4方面軍)由托爾布欣指揮。


蘇軍總計有36個混合軍、4個坦克軍以及5個航空軍共同參戰,約265萬人,還有51,000門火炮、2,400輛坦克和2,850架飛機也投入戰鬥。

(德軍陣地的火炮瞄準對岸)

蘇軍統帥部實施大規模的進攻,逼近第聶伯河,進攻幾乎同時在300公里長的戰線上進行。這寬闊的戰場讓德軍的防守變得艱難,也讓德方守軍無暇休整。


所有跨越第聶伯河的蘇軍都是在進行一場激烈爭奪戰,蘇軍士兵們在猛烈的德軍炮火和機槍掃射下利用一切可用的浮動裝置過河,包括木筏和小型船隻。


由於德軍在撤退到西岸前對作戰地區施行了焦土政策,摧毀了所有船隻和可用於造船的工廠,所以蘇軍缺少運輸重型裝備的渡河工具。而重型武器裝備的缺少,使蘇軍的橋頭堡陣地根本無法立足。


蘇軍採取了一切可用的運輸方式以登陸對岸,譬如小漁船和臨時用浮桶和樹木製造的木筏。


蘇軍在1943年9月22日建立的第1個第聶伯河西岸的橋頭堡,位置在戰線北部、第聶伯河和普里皮亞季的河流匯合處。然後23日又在第聶伯羅捷爾任斯克附近建立一個橋頭堡,另一個於9月25日在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附近建立。

(蘇軍搭浮橋過河)

到9月月底,23個橋頭堡創建在西岸上,其中一些的面積有10公里寬及1公里至兩公里縱深。


蘇聯最高統帥部感覺到這是一個關鍵時刻,緊急下令在德軍能反擊前突擊擴大橋頭堡陣地。因此渡河之後的蘇軍在第聶伯河右岸黏土岸邊形成的土溝中挖掘自己的戰壕,防禦德軍的反擊。


德軍反擊力量非常頑強,他們對幾乎每一個蘇軍的橋頭堡都實施猛烈反擊,希望在蘇軍重型裝備可以運過河之前就把敵人消滅。


為了增援這些橋頭堡,9月21日蘇軍沃羅涅日方面軍的第1、第3和第5近衛空降旅接到緊急命令出動。蘇軍空降部隊到達機場後,因為飛機未能按時抵達機場,空降旅登機被延期一天和取消了第1近衛空降旅的空投計劃。


這個命令的改變導致指揮系統發生混亂,24日最終命令到達才準備起飛,僅有15分鐘給空降人員置備鐵鍬、反坦克地雷以及為嚴寒的夜晚準備的披風,最終2個空降旅在下午6時30分起飛。


此外,負責飛行安全的蘇軍最高長官不准許他們的飛機達到最高的荷載量,因為這樣飛機的數量就不夠了,一些軍備物品如無線電等都沒有被裝上飛機。


而蘇軍在空降部隊組建時間較短,很多成員從未真正跳傘,只是從跳傘訓練塔練習過。這些因素都造成了後來這些空降部隊的巨大損失。

(蘇軍炮兵開始猛烈炮擊對岸)

蘇軍的空降部隊是從4到5個不同的飛機場飛行170至220 公里(其中1個飛機場由於沒有得到燃料而停飛)到達戰場。


9月24日晚7時30分蘇軍領頭的運輸機開始投放傘兵,但是受到德軍第19裝甲師第73裝甲擲彈團的裝甲營及師部直屬人員的小型武器、機關槍和20毫米4連裝高射炮的射擊。


天空中有些蘇軍傘兵甚至在落地前就開始開槍還擊,並投擲手榴彈;蘇軍運輸機後來加速攀升和迴避,在更廣闊的區域投放傘兵。


整個夜晚,蘇軍的飛行員都試圖避免在明亮的地點和德軍密集的區域進行空投,還有13架飛機在沒有空投情況下就返回機場。


在地面上德軍尋找白色的降落傘作為目標,不斷追殺蘇軍傘兵,包括銷燬蘇軍的空投物資。德軍的地面篝火、發光的照明彈照亮了可怕的戰場,德軍的防空火炮和機槍不斷的射擊,對蘇軍傘兵簡直是一場大殺戮。


大部分的蘇軍空投傘兵在第1個晚上被殺或者被俘虜後第2天被殺,超過60%的傘兵再也沒有回來。蘇聯最高統帥部準備的空投第2梯隊沒有再投入行動,因為他們確定空投行動完全失敗,他們絕不會再次嘗試。

(蘇軍陣地的機槍射手)

蘇軍科涅夫元帥在他的回憶錄提到,蘇軍受到德軍裝甲部隊和德軍空中猛烈的襲擊。而德軍轟炸機持續的轟炸蘇軍橋頭堡和過河的增援部隊。


科涅夫還抱怨缺乏蘇聯空軍有效的支持,建議成立空中巡邏隊以防止德軍轟炸機接近蘇軍橋頭堡,並下令提供更多火炮對付來自對岸的德軍坦克攻擊。


後來蘇聯航空兵變得更加有組織的來巡航以消滅德軍飛機,而陸軍集結的數以百計的火炮和卡秋莎火箭炮開始射擊,蘇軍的情況開始好轉,渡河的蘇軍士兵最終守衛住了橋頭堡。


這種戰鬥狀況普遍出現在每個橋頭堡陣地,蘇軍儘管守衛了所有的橋頭堡,但是損失是可怕的,到10月初大部分師團都只有滿額的25%至50%的剩餘兵力了。


到10月中旬集結在第聶伯河下游的蘇軍部隊數量大漲,已具備發動一次大規模進攻的能力,蘇軍統帥部的目標是攻佔戰線南部的第聶伯河右岸。而德軍則缺乏力量消滅在第聶伯河下游橋頭堡的蘇軍。


因此在克列緬丘格—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戰線上蘇軍發動了猛烈攻擊,德軍不得不進行轉移,從第聶伯河下游向基輔撤退。


在第聶伯河攻勢結束時,蘇軍控制了第聶伯河西岸300公里寬、80公里深的陣地。德軍想在第聶伯河西岸阻止蘇軍推進的希望完全破滅。


第聶伯河戰役是被列入歷史上最血腥、傷亡人數最多的戰役之一。雙方的總傷亡人數估計在170萬人到270萬人之間。


謝謝觀看!請批評和指正。


8881金樽對月


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避免不了軍事衝突,人類因為戰爭付出殘酷的代價,同時也推進了人類發展的進程,我來看看以下幾場慘烈的戰爭,死傷人數都在百千萬級別。

第五名:俄國內戰【1918年-1922】

俄國內戰也成蘇俄內戰,是蘇俄與外國武裝干涉勢力和反革命組織在俄羅斯帝國境內發生的一場戰爭。死亡人數保守1000萬左右。

第四名:太平天國運動【1851年—1864】

由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等組成的領導集團從廣西金田村率先發起的反對清朝封建統治和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農民起義戰爭。死亡人數保守估計是7000萬左右。

第三名:蒙古西征【1207年—1472】

大元王朝進行過三次西征,蒙古帝國的鐵蹄遍及歐亞廣大地區。蒙古鐵騎軍就屠殺了超過6000萬人左右。

第二名: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1918】

資本主義國家,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死傷估計保守3000萬。

第一名: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1945】

第二次世界波及地區最廣,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直接導致死傷人數超過9000萬人,無疑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


村野俗人


我不知道以前哪場戰爭死人最多。只知道未來第三次世界大戰將會是人類歷史上死人最多的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