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將手持蠟燭,在茫茫藻海中尋找聖壇

Jane Eyre,簡·愛。她作為一個追求平等自由的新女性形象在西方世界存在了近一個世紀。一個自稱平凡卻處處不普通的小姑娘有了美滿的人生故事,也因此走進了很多讀者的心裡,成為了廣大讀者自我認識和想要變成的樣子。

我將手持蠟燭,在茫茫藻海中尋找聖壇

但是,另一個Jean,Jean Rhys,一個同樣自主,自強自立的女性作家為《簡·愛》這部小說所施加的影響同樣不容小覷。她創作了《簡·愛》的前傳——《藻海無邊》。

我將手持蠟燭,在茫茫藻海中尋找聖壇

正是由於羅切斯特先生的前妻,那個被關在閣樓上的瘋女人——伯莎·梅森,簡·愛與羅切斯特才無法舉行婚禮。夏洛特的書中羅切斯特對伯莎的描述是這樣的:“我從沒愛過她,沒尊敬過她,甚至從沒了解過她。”

“我發覺她的性格完全和我的不同,她的趣味引起我的反感,她的心靈平庸、卑鄙、狹窄, 特別地不能給引導到任何更高的高度,擴展到任何更廣的境界。”

”我竭力暗自吞嚥我的後悔和憎恨,我壓制我感到對這段婚姻的深深的厭惡。”

我將手持蠟燭,在茫茫藻海中尋找聖壇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瘋女人自身,伯莎梅森這個陰影一般的存在從未在書中發出過自己的聲音,她是一個被剝奪了話語權的人,永遠生活在男性為她製造的囚籠之中。

Jean Rhys作為一個女性作家敏銳地發現了這一點,她想為伯莎發出聲音,發出吶喊,於是《藻海無邊》應運而生。

我將手持蠟燭,在茫茫藻海中尋找聖壇

伯莎·梅森原名安託瓦內特,出身於西印度群島的種植園主家庭。在當地,安託瓦內特作為白種人的後裔被當地人稱為克里奧爾人。西印度群島的土著人仇恨這些殖民者,稱他們為“白蟑螂”。而歐洲大陸的貴族們又瞧不起這些克里奧爾人,稱他們為“黑鬼”。所以,安託瓦內特從小,便

找不到自己的身份歸屬感,她經常感到害怕,害怕任何人,任何事。

我將手持蠟燭,在茫茫藻海中尋找聖壇

頭髮是貫穿全書的一種隱喻,一直與安託瓦內特的精神狀態相關,隨著牙買加人的暴動,當地土著人燒了安託瓦內特家的房子,小弟弟被燒死了,母親的頭髮被燒焦了。當安託瓦內特再見到母親的時候,象徵著美麗安寧的頭髮已經不復存在,母親梳著一條長一條短的辮子,被別人當成瘋子來對待。母親的肉體雖然存在,但是她的精神跨了,而安託瓦內特的童年就像母親的辮子一樣變得殘缺不全。

我將手持蠟燭,在茫茫藻海中尋找聖壇

在修道院度過了短暫而又幸福的時光之後,安託瓦內特在繼父的安排下結婚了,蜜月中丈夫羅切斯特眼裡的她是美麗的,頭髮“柔滑地披垂到腰下,頭髮裡閃著紅光和金光”,丈夫對她的美貌還未厭倦。一直沉浸在對她深深的情慾之中,“……巴不得像往常那樣把臉埋在她頭髮裡”,而情慾過後,濃香撲鼻的頭髮成了活埋他、使他無法自由呼吸的東西。他想拋棄她,於是冷淡安託瓦內特。公開與女僕在隔壁調情苟合以折磨她、報復她,把她折磨得“頭髮蓬亂,毫無光澤”。安託瓦內特的美在他眼裡蕩然無存,丈夫既不要她。也不給她自由,而是把她帶到冰冷的異鄉隔離起來。當她又一次面對鏡子的時候,她看到的是一個披頭散髮的女鬼。


頭髮的象徵貫穿了安託瓦內特的整個人生,從美到醜、從擁有到失去的反反覆覆象徵了她生命中的渴望和挫折。雖然遭受重重打擊,安託瓦內特嚮往美好的心並未死去,儘管她在幽禁中只能穿灰色晨衣,她仍然尋找她心愛的紅色連衣裙。

我將手持蠟燭,在茫茫藻海中尋找聖壇

在書中最具象徵意義的莫過於飛蛾了。飛蛾就是安託瓦內特的化身。新婚之初,丈夫對這種色彩斑斕的飛蛾尚有一些憐惜之意,但不久他就“一邊傾聽外面夜晚無休止的天籟,一邊觀賞著川流不息的小飛蛾和小甲蟲飛撲進燭火”。


安託瓦內特想知道丈夫為什麼變心,但他無意回答。安託瓦內特把一隻死蛾子從桌子上輕輕撣掉了:“我信什麼,你信什麼,都無所謂,因為我們都無能為力,我們就像這些蟲子。”

飛蛾撲火,身不由己,他們兩個都擺脫不了命運的捉弄。對於她丈夫來說,飛蛾象徵他生命中不得不接受的這個女人,他雖然不愛她,但她為他帶來了金錢的保障,為了自己的利益,他可以殘酷地欣賞著她走向毀滅。而飛蛾對於安託瓦內特來說則象徵了她的精神。為了追求光明,明知是自取滅亡,但是寧死不悔。所以在最後幽禁的歲月中,她仍像飛蛾撲火一樣去追求自由和幸福,連看管她的女人也說,“我倒要替她說一句,她並沒有垂頭喪氣”。

我將手持蠟燭,在茫茫藻海中尋找聖壇

安託瓦內特曾清楚地描述自己的追求:“我夢見自己手持蠟燭,尋找聖壇,我的生命與燦爛的火光融為一體。”

作為《簡·愛》中的瘋女人,誰能想到她竟擁有火一般燦爛的人生······

我將手持蠟燭,在茫茫藻海中尋找聖壇

少了些童話故事中的浪漫,現實的慘淡更需我們鼓起勇氣正視面對,《簡愛》中所有的不僅僅是一個女人的自尊自愛自強不息,還有另一個女人隱藏在陰影之下的火一樣的靈魂。

我將手持蠟燭,在茫茫藻海中尋找聖壇

英國國家劇院與布里斯托老維克劇院聯合出品

炙手可熱的女導演莎莉·庫克森大膽解讀

再現夏洛蒂·勃朗特經典《簡·愛》

英國國家劇院與布里斯托老維克劇院聯合出品,英國劇壇當今炙手可熱的女導演之一莎莉·庫克森(Sally Cookson),以女性角度大膽解讀十九世紀文壇才女夏洛蒂·勃朗特的傳世作品《簡·愛》。

我將手持蠟燭,在茫茫藻海中尋找聖壇

挑戰180年來不斷被翻拍與改編的浪漫愛情經典,庫克森獻出的版本必有她的特別之處,女作家、女導演、女主演為人們貢獻了一個更為女性的視角:撕破故事表面的愛情糖衣,劇目並沒有將重點放在簡愛和羅切斯特曲折的關係上,而是以肢體語言與音樂描繪她爭取自由、追求自主的心路歷程。

我將手持蠟燭,在茫茫藻海中尋找聖壇

《每日郵報》、《觀察者》、《星期日郵報》齊齊給出五星好評,盛讚其“準確捕捉到了小說的心跳”,“迷人的,華美的”,“激情燃燒的,女性主義文本”,“戲劇顯示出其無限的想象力”。

我將手持蠟燭,在茫茫藻海中尋找聖壇

飾演簡·愛的女演員馬德琳·沃勒爾(Madeleine Worrall),亦在此劇中貢獻了精彩演技,她的大銀幕作品還有《泰山》、《帕丁頓熊》、《兔子和公牛》,舞臺劇代表作則有《彼得·潘》、《三姐妹》以及諸多莎翁作品等。

天津大劇院官網、微店、APP同步售票!


分享到:


相關文章: